正在阅读:

时代裂变下四僧的艺术人生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代裂变下四僧的艺术人生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先后削发为僧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将他们对故国饱含的眷恋深情和对现实的忧患哀愁,通通倾诉于画中,向后人诉说着他们时代的悲欢离合,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文|探墨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人,在已称帝两年的部族首领努尔哈赤的率领下,以摧枯拉朽的态势自辽东席卷而来,如疾风吹劲草般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灭亡。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随着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神武门外的煤山自缢,正式宣告了明朝的覆灭。入关后的八旗军一路高歌猛进,顺利挺进江南腹地,连续击败大顺李自成部、大西张献忠部、南明小朝廷三股势力,最终牢牢掌握中原王朝霸业,建立满清政权。

满清政权的建立对于当时的朱明“遗民”们间给予的沉重的心理创伤,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每个人都不得不思考着未来的出路,是随波逐流抑或独善其身,时常镌刻在封建知识阶层的心头。

政权的更迭本是封建时代正常的政治现象,但当满清政府极为严酷的衣冠易制度的到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使得前朝的知识分子到了必须抉择的时候,许多知识阶层的人连做普通“遗民”的幻想都不可能,部分知识分子在国灭家亡的现实、佛教的禅理、出家与还俗之间艰难地做出决定。

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先后削发为僧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将他们对故国饱含的眷恋深情和对现实的忧患哀愁,通通倾诉于画中,向后人诉说着他们时代的悲欢离合,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八大山人

凝炼精简,冷逸超韵

八大山人(1626——1705),俗姓朱,乳名耷,明朝宗室后裔。字刃庵,号“八大山人”,又有雪个、个山、一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驴汉等诸多名号,籍贯江西南昌人氏。出自书香门第,祖父及父都能诗善画。明亡后出家为僧,后改信道教,居南昌青云谱道院。擅花鸟、通山水、工书法、能诗文。在坎坷流离的一生中,将对明朝覆灭之痛,深埋于心底,一度精神失常。在终生的孤痛境遇中,选择用艺术创作寻求灵魂的安放。

八大山人《禽鸟图》

八大山人《荷花》

花鸟是八大山人最常画的题材,画作多见莲、石、松、麋鹿、怪鸟、鹤等物,画法深受明代花鸟画家林良、陈淳、徐渭的影响。

八大山人《花鸟》

八大山人所作花鸟鱼石,构思奇特、生机盎然,往往不在乎局部细节的过分塑造,而着眼于整体全局的把握控制,这使得他所描绘的形象精炼而生动,不拘形似而又神完气足。

八大山人《花鸟》

八大山人《鱼》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笔墨着色不多,画风精简凝炼,一挥而就,不似他人细密工致般层层描画,寥寥数笔就高度概括了物象的动态。造型奇特夸张,笔下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给人以“白眼向天”的崛强倨傲之感,尤其禽鸟形态有触之即飞之姿,又有单腿挺立,拳足缩颈般临欺而不自屈的情态,八大山人无疑是对自我的写照,将自己满腹辛酸痛楚的人世感悟,隐晦幽涩地传达出来。

八大山人《花鸟条屏》

八大山人《麋鹿》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取法于元代黄公望,又深受明代董其昌的影响,笔意透着一股明洁秀逸之气,而又不失滋润充溋。但个人所处的时代境遇和情感的变化,又使得他能突破前人的藩篱,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山水之路。

八大山人《山水》

八大山人《山水册页》

观之八大山人的山水,浑朴酣畅、秀健明朗,其风神趣致,透着一股苍劲绝逸之气。从早年的狂怪冲张之气力到晚年的萧茫郁楚,抑塞之情凝于笔端纸素。

八大山人《山水》

于书法,八大山人一改千百年来弥漫的“二王”秀媚妍趣的书风,纯用中锋行走,沉实圆畅,将篆籀笔法融于行草,轻便流转。结构舒张,章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在均衡工整的布置中巧妙穿插呈现出奇险夸张的艺术特色。

八大山人《鱼》

自题“八大山人”名号,以草书之法四字连缀而书,阅来既似“哭之”又似“笑之”,暗中渲泄内心对山河破碎的悲怮之情。

八大山人书法信札

八大山人《书法》

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富含了对现实社会隐痛的寄意,常以苍茫凄楚、残山剩水的形象呈诸世人面前,构思不在俗套间,在不完整中求得完整,以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暗藏心意,给人以冷逸之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学之人。

“五十年来大梦春,野心一片白云因。今生老秃原非我,前世衰阳却是身。大涤草堂聊尔尔,苦瓜和尚泪津津。犹嫌未遂逃名早,笔墨牵人说假真。”

——石涛

恣肆纵横,奔放阔达

石涛(1642——1707),俗姓朱,名苦极,小字阿长,广西桂林全州人,明宗室后裔。出家为僧后,得释号原济,又号石涛、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大涤子、靖江后人、瞎尊者等。诗文书画,无所不通,通无不精,既是书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其艺术理想之名言“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影响极为深远。

石涛《深山秋水图》

石涛《仿倪瓚秋山幽居图》

身为明朝王族后裔,突遇国运家世的巨大变故,如此强烈的人生反差使石涛的内心充满着复杂的隐痛和矛盾。

怀着对祖国山河大地的深厚感情,石涛长期浪迹流返于名山大川间,半生云游的经历使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入独到的观察体验为他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充实的生活基础。在黄山、华岳、金陵、京师、扬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石涛《古木垂荫图》

石涛《寒泉云深图》

特殊的经历给予石涛蓬勃的创作激情,在天性和生活的交织下,石涛以丰富的想像力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中去。所作山水笔恣肆纵横,新颖多变,景象郁勃新奇,意境宏远。

石涛以大胆的艺术革新与创造精神,打破了当时充斥画苑千篇一律、食古不化的“八股山水”的垄断,在奇险中兼绕秀润。枯湿浓淡兼施并用,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墨气淋漓,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

石涛《溪桥野色》

石涛《松荫研读图》

花果、兰竹和人物也是石涛的创作素材。在绘画上石涛讲究“遗貌取神”、“不似之似似之”,所作花卉饶有生趣,自得机杼,多取材自村野闲园或案头所见,即便随手勾勒,也能于写实中写意,于爽利中见含蓄。

石涛《花卉》

石涛《花卉》

脱尽恒蹊的石涛,有着独特的艺术视角,不论黄山云烟、南国水乡、江村风雨,或是峭壁长松、柳岸清秋、枯树寒鸦,都有自己的构思布意,笔路墨法和题诗书跋,都有自家的格局和风趣。对艺术与生活、学习遗产与发挥独创、主观与客观等有极为精辟的见地。

石涛《南山为寿图》

石涛《江上望南岳图轴》

石涛《寒山石径图》

精于理论的石涛在其遗存后世的画语录和诸多题跋中,构筑自己的艺术审美理想,力主独创的他以自然为师,从生活中的真山实水里吸引创作的源泉,他那纵肆多变、昂扬雄奇的画风和勇于开拓的创造精神,无时不刻地引领着后人追索前行。

“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沉写钟山。”

——弘仁

空灵神运,俊逸绝尘

弘仁(1610——1661),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欧盟,安徽歙县人。青年时曾研读兵书,明亡后有志抗清,后去福建出家为僧,自号“渐江上人”,精山水、擅花鸟,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弘仁《竹石风泉图》

弘仁《微风疏雨图》

深受儒学影响的弘仁,自青年时代就心系天下安危,在时代的剧变下走上一条抗争的道路,不苟世俗的他内心充斥着对故明王朝的依恋,然而现实的境遇给了他当头一棒。无可奈何之下出家的弘仁,用画笔独善其身,凡尘俗世充耳不闻,专注于丹青之下,空灵俊逸之气踏空而来。

弘仁《松壑清泉图》

弘仁《山水》

受元代倪瓒画法的滋养,弘仁笔墨清新凝练,追求俊达的意境,笔法结构秀逸可爱,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构图取景疏密有致,善于布白。

弘仁《西园坐雨图》

弘仁《松涧清音图》

往来徽闽之间的弘仁,云游之处甚多,对黄山胜景深有体会,又不为倪瓒所缚,力求自我,独得传神和写生之妙,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之感。

笔下所绘黄山真景,层岩陡壑,老树虬松,奇险秀丽,新颖而不落俗套。

弘仁《山水图轴》

弘仁《松溪石壁图》

兼写松树、梅花和双钩竹,所作苍松,落笔凝重,气势磅礴;所作傲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

弘仁《树石图》

弘仁《梅花图轴》

于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弘仁沉静坚忍,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借黄山胜景、松梅冲寒傲雪,时刻彰显着自已高标独立的人格写照。

“春风吹绿草,草绿伤人心。残花落便落,琐碎沾衣襟。”

——髡残

浑厚沉着,淳朴含蓄

髡残(1612——1692),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石溪道人、电住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明代时为儒生,清军南下后剃度出家,法名髡残。生性鲠直,不亡故明,与前朝遗老及诗文书画名家相善,在诗词歌赋、书画、禅学等方面备受推重。

髡残《山水图册》

髡残《江干垂钓图》

髡残山水,得力于元代王蒙为深,专以干笔皴擦,墨气沉着。所作坠石枯藤,枯木老树,能以锥沙漏痕之书法通于画法。

髡残《山水》

髡残《山水》

早年云游名山大川之间的髡残,对现实生活中的风姿光景耳濡目染。髡残的山水注重景物气氛的描写,所作景色,山重水复,云烟掩映,既受宋元名家影响,而又得之自然。

髡残《山水》

髡残《雨洗山根图》

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间以淡赭作底,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髡残《山水》

髡残《高士幽居图》

荒率而浑厚的笔墨,含蓄而繁密的布局,突出了画面中的清幽之致。其严密苍劲的画风,更显高旷绝尘。

髡残《苍翠凌天图》

髡残《山水》

髡残徘徊于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连崖畔,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市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将禅机画趣有机地统一起来,自是仙风道骨,妙不可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代裂变下四僧的艺术人生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先后削发为僧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将他们对故国饱含的眷恋深情和对现实的忧患哀愁,通通倾诉于画中,向后人诉说着他们时代的悲欢离合,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文|探墨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人,在已称帝两年的部族首领努尔哈赤的率领下,以摧枯拉朽的态势自辽东席卷而来,如疾风吹劲草般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灭亡。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随着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神武门外的煤山自缢,正式宣告了明朝的覆灭。入关后的八旗军一路高歌猛进,顺利挺进江南腹地,连续击败大顺李自成部、大西张献忠部、南明小朝廷三股势力,最终牢牢掌握中原王朝霸业,建立满清政权。

满清政权的建立对于当时的朱明“遗民”们间给予的沉重的心理创伤,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每个人都不得不思考着未来的出路,是随波逐流抑或独善其身,时常镌刻在封建知识阶层的心头。

政权的更迭本是封建时代正常的政治现象,但当满清政府极为严酷的衣冠易制度的到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使得前朝的知识分子到了必须抉择的时候,许多知识阶层的人连做普通“遗民”的幻想都不可能,部分知识分子在国灭家亡的现实、佛教的禅理、出家与还俗之间艰难地做出决定。

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先后削发为僧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将他们对故国饱含的眷恋深情和对现实的忧患哀愁,通通倾诉于画中,向后人诉说着他们时代的悲欢离合,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八大山人

凝炼精简,冷逸超韵

八大山人(1626——1705),俗姓朱,乳名耷,明朝宗室后裔。字刃庵,号“八大山人”,又有雪个、个山、一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驴汉等诸多名号,籍贯江西南昌人氏。出自书香门第,祖父及父都能诗善画。明亡后出家为僧,后改信道教,居南昌青云谱道院。擅花鸟、通山水、工书法、能诗文。在坎坷流离的一生中,将对明朝覆灭之痛,深埋于心底,一度精神失常。在终生的孤痛境遇中,选择用艺术创作寻求灵魂的安放。

八大山人《禽鸟图》

八大山人《荷花》

花鸟是八大山人最常画的题材,画作多见莲、石、松、麋鹿、怪鸟、鹤等物,画法深受明代花鸟画家林良、陈淳、徐渭的影响。

八大山人《花鸟》

八大山人所作花鸟鱼石,构思奇特、生机盎然,往往不在乎局部细节的过分塑造,而着眼于整体全局的把握控制,这使得他所描绘的形象精炼而生动,不拘形似而又神完气足。

八大山人《花鸟》

八大山人《鱼》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笔墨着色不多,画风精简凝炼,一挥而就,不似他人细密工致般层层描画,寥寥数笔就高度概括了物象的动态。造型奇特夸张,笔下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给人以“白眼向天”的崛强倨傲之感,尤其禽鸟形态有触之即飞之姿,又有单腿挺立,拳足缩颈般临欺而不自屈的情态,八大山人无疑是对自我的写照,将自己满腹辛酸痛楚的人世感悟,隐晦幽涩地传达出来。

八大山人《花鸟条屏》

八大山人《麋鹿》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取法于元代黄公望,又深受明代董其昌的影响,笔意透着一股明洁秀逸之气,而又不失滋润充溋。但个人所处的时代境遇和情感的变化,又使得他能突破前人的藩篱,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山水之路。

八大山人《山水》

八大山人《山水册页》

观之八大山人的山水,浑朴酣畅、秀健明朗,其风神趣致,透着一股苍劲绝逸之气。从早年的狂怪冲张之气力到晚年的萧茫郁楚,抑塞之情凝于笔端纸素。

八大山人《山水》

于书法,八大山人一改千百年来弥漫的“二王”秀媚妍趣的书风,纯用中锋行走,沉实圆畅,将篆籀笔法融于行草,轻便流转。结构舒张,章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在均衡工整的布置中巧妙穿插呈现出奇险夸张的艺术特色。

八大山人《鱼》

自题“八大山人”名号,以草书之法四字连缀而书,阅来既似“哭之”又似“笑之”,暗中渲泄内心对山河破碎的悲怮之情。

八大山人书法信札

八大山人《书法》

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富含了对现实社会隐痛的寄意,常以苍茫凄楚、残山剩水的形象呈诸世人面前,构思不在俗套间,在不完整中求得完整,以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暗藏心意,给人以冷逸之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学之人。

“五十年来大梦春,野心一片白云因。今生老秃原非我,前世衰阳却是身。大涤草堂聊尔尔,苦瓜和尚泪津津。犹嫌未遂逃名早,笔墨牵人说假真。”

——石涛

恣肆纵横,奔放阔达

石涛(1642——1707),俗姓朱,名苦极,小字阿长,广西桂林全州人,明宗室后裔。出家为僧后,得释号原济,又号石涛、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大涤子、靖江后人、瞎尊者等。诗文书画,无所不通,通无不精,既是书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其艺术理想之名言“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影响极为深远。

石涛《深山秋水图》

石涛《仿倪瓚秋山幽居图》

身为明朝王族后裔,突遇国运家世的巨大变故,如此强烈的人生反差使石涛的内心充满着复杂的隐痛和矛盾。

怀着对祖国山河大地的深厚感情,石涛长期浪迹流返于名山大川间,半生云游的经历使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入独到的观察体验为他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充实的生活基础。在黄山、华岳、金陵、京师、扬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石涛《古木垂荫图》

石涛《寒泉云深图》

特殊的经历给予石涛蓬勃的创作激情,在天性和生活的交织下,石涛以丰富的想像力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中去。所作山水笔恣肆纵横,新颖多变,景象郁勃新奇,意境宏远。

石涛以大胆的艺术革新与创造精神,打破了当时充斥画苑千篇一律、食古不化的“八股山水”的垄断,在奇险中兼绕秀润。枯湿浓淡兼施并用,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墨气淋漓,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

石涛《溪桥野色》

石涛《松荫研读图》

花果、兰竹和人物也是石涛的创作素材。在绘画上石涛讲究“遗貌取神”、“不似之似似之”,所作花卉饶有生趣,自得机杼,多取材自村野闲园或案头所见,即便随手勾勒,也能于写实中写意,于爽利中见含蓄。

石涛《花卉》

石涛《花卉》

脱尽恒蹊的石涛,有着独特的艺术视角,不论黄山云烟、南国水乡、江村风雨,或是峭壁长松、柳岸清秋、枯树寒鸦,都有自己的构思布意,笔路墨法和题诗书跋,都有自家的格局和风趣。对艺术与生活、学习遗产与发挥独创、主观与客观等有极为精辟的见地。

石涛《南山为寿图》

石涛《江上望南岳图轴》

石涛《寒山石径图》

精于理论的石涛在其遗存后世的画语录和诸多题跋中,构筑自己的艺术审美理想,力主独创的他以自然为师,从生活中的真山实水里吸引创作的源泉,他那纵肆多变、昂扬雄奇的画风和勇于开拓的创造精神,无时不刻地引领着后人追索前行。

“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沉写钟山。”

——弘仁

空灵神运,俊逸绝尘

弘仁(1610——1661),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欧盟,安徽歙县人。青年时曾研读兵书,明亡后有志抗清,后去福建出家为僧,自号“渐江上人”,精山水、擅花鸟,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弘仁《竹石风泉图》

弘仁《微风疏雨图》

深受儒学影响的弘仁,自青年时代就心系天下安危,在时代的剧变下走上一条抗争的道路,不苟世俗的他内心充斥着对故明王朝的依恋,然而现实的境遇给了他当头一棒。无可奈何之下出家的弘仁,用画笔独善其身,凡尘俗世充耳不闻,专注于丹青之下,空灵俊逸之气踏空而来。

弘仁《松壑清泉图》

弘仁《山水》

受元代倪瓒画法的滋养,弘仁笔墨清新凝练,追求俊达的意境,笔法结构秀逸可爱,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构图取景疏密有致,善于布白。

弘仁《西园坐雨图》

弘仁《松涧清音图》

往来徽闽之间的弘仁,云游之处甚多,对黄山胜景深有体会,又不为倪瓒所缚,力求自我,独得传神和写生之妙,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之感。

笔下所绘黄山真景,层岩陡壑,老树虬松,奇险秀丽,新颖而不落俗套。

弘仁《山水图轴》

弘仁《松溪石壁图》

兼写松树、梅花和双钩竹,所作苍松,落笔凝重,气势磅礴;所作傲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

弘仁《树石图》

弘仁《梅花图轴》

于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弘仁沉静坚忍,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借黄山胜景、松梅冲寒傲雪,时刻彰显着自已高标独立的人格写照。

“春风吹绿草,草绿伤人心。残花落便落,琐碎沾衣襟。”

——髡残

浑厚沉着,淳朴含蓄

髡残(1612——1692),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石溪道人、电住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明代时为儒生,清军南下后剃度出家,法名髡残。生性鲠直,不亡故明,与前朝遗老及诗文书画名家相善,在诗词歌赋、书画、禅学等方面备受推重。

髡残《山水图册》

髡残《江干垂钓图》

髡残山水,得力于元代王蒙为深,专以干笔皴擦,墨气沉着。所作坠石枯藤,枯木老树,能以锥沙漏痕之书法通于画法。

髡残《山水》

髡残《山水》

早年云游名山大川之间的髡残,对现实生活中的风姿光景耳濡目染。髡残的山水注重景物气氛的描写,所作景色,山重水复,云烟掩映,既受宋元名家影响,而又得之自然。

髡残《山水》

髡残《雨洗山根图》

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间以淡赭作底,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髡残《山水》

髡残《高士幽居图》

荒率而浑厚的笔墨,含蓄而繁密的布局,突出了画面中的清幽之致。其严密苍劲的画风,更显高旷绝尘。

髡残《苍翠凌天图》

髡残《山水》

髡残徘徊于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连崖畔,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市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将禅机画趣有机地统一起来,自是仙风道骨,妙不可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