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朋友也许心中有疑问:为什么你发现电影里的汽车是没有头枕的呢?事实上,回顾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汽车世界,无论大众、福特还是劳斯莱斯、兰博基尼,基本上都没有在座椅上设计头枕。
我们无从查询到底头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不过来自美国的一条法规引起我的注意:Head restraints started to appear as an option on American cars in the late 1960s, and were mandated by the U.S.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 in all new cars sold in the U.S. starting 1 January 1969. The U.S. regulation, called 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 202, requires that head restraints meet one of the following two standards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以上大概意思是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要求汽车制造商从1969年1月1日开始,需要生产符合联邦机动车安全202法规的汽车,而汽车头枕在北美地区,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配备头枕的。
1952年生产的劳斯莱斯Silver Dawn Drophead
1960款萨博96的结构图
我想大多数车主都觉得头枕的加设是种舒适度的提升,可以在长途驾驶时给顶在脖子上的脑袋找个依靠,但事实上,这个装备来源于对安全性的考量——抛开专业的数据不看,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当你坐在椅子上时,突然有个职业泰拳选手从背后猛踹了一脚椅背,你会有怎样的体验?这基本可以模拟平时寻常的追尾事故中驾乘人员的感受,毕竟即使并不快的车速,放在两部移动的钢铁机器身上,在碰撞时都会带来非常猛烈的冲击力。
简单说,车辆发生碰撞会带来车内乘员颈部强烈的弯曲、拉扯,并由头部前后碰撞造成颈、脊椎和大脑的损伤,这也就是专业领域所说的头颈受伤。借用保险业和汽车业发达的美国市场数据说明:据估计,在1997年有66%的身体损害索赔和59%的保护方面索赔中,都报告发现轻微颈部损伤,其中分别有42%和36%的索赔者认为颈部扭伤和拉伤是最严重的受伤,索赔金额高达70亿美元;而在1999年的调查中发现,26%的追尾事故中的司机报告有颈部损伤。
1964年福特野马
1970年上市的第一代揽胜
我想从这点上看,大家不难理解为什么头枕是和安全带一样重要的保护装置。这项装备的出现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头部向后甩动的距离,降低颈椎在拉扯中受损的程度,不过汽车头枕的优劣和使用方式的区别,同样影响着乘员实际的安全指数。
美国相关协会通过5000多个保险索赔案例得出结论:在同等条件下,使用良好等级头枕的司机,要比使用劣质产品的司机在追尾事故中的颈部损伤概率降低24%。而来自德国的研究成果表明,头枕高度同样是个危险因素,因为许多乘客身材较高,如果在车内不及时调高头枕会造成明显的头颈受伤,而那些身材娇小的女士也不能放任头枕安置过高,也会在事故中发生更大的伤害。
正是由于汽车头枕的重要性,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重视,而各类安全机构也专门针对这项设计准备了鞭打试验来考验头枕对于乘员的保护程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E-NCAP鞭打试验,大家可以登录www.euroncap.com去查询你关注的汽车是否能够在汽车头枕上达到欧洲安全标准。
主动式头枕由碰撞传感器触发
最基础的感应式头枕需要依靠乘员背部的压力启动保护
既然汽车头枕这么重要,工程师自然要花费心思去完善和创新它。这里不得不提到目前陷入窘境的瑞典萨博汽车,就是这家北欧车厂第一次提出了主动式安全头枕的概念,虽然现在已经有更多汽车头枕的安全方案,但大都是基于萨博的基础研发。
萨博当时发明的主动安全头枕被称为RHR,也就是感应式头枕。它的原理是通过在事故中乘客身体的重量摆动,触发靠背上的机构,让头枕自动向前、向上移动。目前有更为先进的PAHR,即主动式头枕,它通过碰撞传感器激发,然后弹开头枕内置的预紧弹簧来进行保护,比如奔驰的NECJ-PRO系统就是这样来工作的。
沃尔沃Whips系统由座椅和头枕一体式执行
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设计叫感应式座椅,这项叫RAS的系统是通过座椅和头枕的一体化移动来吸收碰撞能力,沃尔沃Whips系统是代表作,在各种鞭打测试中沃尔沃车型的得分都很高,足以说明这种设计方式的优秀。不过,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家用轿车还是使用PAS被动式座椅,它主要利用被动泡沫技术让乘员陷入座椅内来吸收碰撞能量。
如果你目前的座驾没有主动式安全头枕也没关系,只要正确调好头枕位置,在普通事故发生时它同样能保全车内乘员的安全。所以在上车入座后,靠背角度应该稍微直立一些,让背部可以贴合在椅背上,然后确认头枕中间位置的高度与耳朵平行,这才是正确的调整方式;此外还有一点,请不要趴在方向盘上开车,要让头枕和后脑勺的距离不超过4厘米,这样它才能更有效的保护乘客的头部和颈椎。
正确的头枕调试位置大概就是这样的。嗯……看不清楚不是你眼神不好的原因。
撰稿:Loui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