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谈巷语总入诗——潘天寿的写意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谈巷语总入诗——潘天寿的写意画

潘天寿的画,焕发着蓬勃的精神张力和豪气,充满了雄大、奇险而又强悍的审美特征,同时在市井的“街谈巷语”间,又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文|探墨 

“中国的绘画有它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学习中国的艺术,应以中国的方法为基础。中国画的基础训练,要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潘天寿

在2018年中国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一幅宽六、七尺,长丈余的巨大指墨画亮相,经过一系列的叫价后,以2.5亿元落槌,加佣金最终成交价为2.875亿元。

这幅画的作者是何人,为何能拍得如此高的画价?

潘天寿《无限风光在险峰》

此画的作者就是潘天寿,画作为他的大尺幅指墨山水《无限风光在险峰》,本次拍卖刷新了潘天寿作品拍卖纪录,看似不可思议的天价拍卖,其实这正是他精湛的画技、高度的民族自信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的客观反映。

潘天寿先生像

潘天寿(1897——1971),初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我国著名画家、教育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经亨颐、李叔同等先生。擅大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山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中国近现代十大画家之一。

画风“一味霸悍”

幼年即入私塾读书的潘天寿,很早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往往在文章日课之外,就乐此不疲地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插图。后来进入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系后,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朱屺瞻、吴茀之等诸位先生后,开始将原本恣肆挥洒的风格转向深邃蕴藏,深受吴昌硕的影响。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

吴昌硕先生在见过潘天寿的画后,曾集古诗名对联以赠之,“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谈巷语总入诗”。

潘天寿《耕罢》

由此可见潘天寿的画,焕发着蓬勃的精神张力和豪气,充满了雄大、奇险而又强悍的审美特征,同时在市井的“街谈巷语”间,又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潘天寿《争艳》

黄宾虹生前曾称,“阿寿的画,力能扛鼎”。

观潘天寿之画,给人以磅礴大气、一往无前之感。潘天寿擅长绘制长篇巨制的大画,以强悍骨力表现雄强气势,显得“霸”气十足。

在笔墨形式上,潘天寿多以方笔表现转折,以指代笔在纸上运行,下笔迅疾且斩钉截铁,呈现出生涩、坚实的画面观感,使线条挺拔奇倔,富有弹性,尽含强“悍”之气。

潘天寿《枯石寒鸦图》

重视变革与创造、“一味霸悍”的潘天寿以过人的见识和胆略,用他人不敢为的笔墨表现了所绘物象的雄强气息,画境令人高山仰止!

潘天寿《水牛图》

构图奇特,气势宏大

潘天寿是一位善于立意构图的大师。

画面着重强调气势的刻画,以强健雄放的笔触、强悍的骨力塑造物象的气势,一片雄恣奇倔之风。

潘天寿《欲雪》

以超凡的造险能力制造矛盾和张力,“计白当黑”,使画面的空白处给人以无限遐想,恰到好处的留白形成惊险的视觉效果,每作必有奇局,并在种种奇险中巧妙地破险,于险中求稳,使画面最终走向统一。

潘天寿《海榴世所稀》

吴茀之先生曾评价其画,“不论画幅大小,都喜从高处、远处、大处和最新奇处立意,并且贯穿到作画的始终,于雄浑、超脱、厚重、泼辣中复绕一种浓郁的诗意,耐人咀嚼和寻味。”

潘天寿先生就是在这种黑白远近、疏密虚实的对比中找到切入点,注重“气”的承接连贯和“势”的动向转折,表现出一股无欲则刚、强骨静气的气质。

潘天寿《映日》

以指代笔,肆意任为

潘天寿先生与其他许多画家不同的是,他喜欢用手指代替毛笔来作画。手指与毛笔的结构、特点完全不同,从操作层面来讲有着极高的难度。

以指代笔,在生宣纸上作巨幅指头画,恰能在宣纸生、熟的不同纸性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潘天寿《指墨蛙石图》

意趣的迥异是指头画与毛笔画最大的区别,以指头表现出的生涩、苍辣之感,与相对偏柔的笔笔产生的线条对比,更显凝重生辣,从而在造型上将二者的视觉感官拉开距离。

潘天寿《指墨鸟石图》

用指头作画,尤宜表现尺幅偏大的画作,善于表现“简古”的题材,而一旦单调草率地以指作画,就容易使画作顿失蕴蓄之意。潘天寿先生以巧夺天工的技艺,“于简而不简,写而不写”,得指头画之长,在一味霸悍的表象下深藏蕴蓄之气。

潘天寿《指墨鸟石图》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中西方艺术交流频繁,一批批艺术家纷纷前往欧洲各国考察交流西方的绘画艺术,其间有人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口号,对中国美术界影响深为震撼。

潘天寿先生立足民族传统绘画,坚决反对这一口号,他认为中国画的基础训练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应该对此予以发扬光大,将中国画未来的发展重新拽回到传统的轨道上,竖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潘天寿《美人蕉》

潘天寿先生针对西欧与东方在地域、人种、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性入手,驳斥西画中自然界没有墨色的说法,以墨之五色的特点,阐释中国画以墨色来表现对象的方法,详尽说明中国画的着色、用色技巧,水、墨、色三者的组合关系,即“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

潘天寿《夕阳山外山》

在中国画的基础训练方面,潘天寿先生认为,西洋画掌握物形造型的手段只是其中之一,人品的高尚、书法的精善和诗词的内涵都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的基础训练涵盖范围之广完全不在西洋画之下,对思想内在感性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中国画的独特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画的教学体系,把培养中国画人才提高到振兴民族文化的高度。

潘天寿《雁荡山花》

在上世纪中国美术界争奇斗艳的时期,潘天寿先生以高超的画艺、过人的胆识,另辟蹊径,在变革和创新中继承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广取博采,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绘画面貌,开创了独特的雄大、奇险、霸悍的个人风格,雄视古今。

潘天寿《暮色苍茫看劲松》

潘天寿先生不光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也正是在他的理念下继续发展,指引着后继的学子以更为高广的自信和视野,探索着中国画的出路。

潘天寿《水墨菊石》

潘天寿《荷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谈巷语总入诗——潘天寿的写意画

潘天寿的画,焕发着蓬勃的精神张力和豪气,充满了雄大、奇险而又强悍的审美特征,同时在市井的“街谈巷语”间,又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文|探墨 

“中国的绘画有它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学习中国的艺术,应以中国的方法为基础。中国画的基础训练,要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潘天寿

在2018年中国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一幅宽六、七尺,长丈余的巨大指墨画亮相,经过一系列的叫价后,以2.5亿元落槌,加佣金最终成交价为2.875亿元。

这幅画的作者是何人,为何能拍得如此高的画价?

潘天寿《无限风光在险峰》

此画的作者就是潘天寿,画作为他的大尺幅指墨山水《无限风光在险峰》,本次拍卖刷新了潘天寿作品拍卖纪录,看似不可思议的天价拍卖,其实这正是他精湛的画技、高度的民族自信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的客观反映。

潘天寿先生像

潘天寿(1897——1971),初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我国著名画家、教育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经亨颐、李叔同等先生。擅大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山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中国近现代十大画家之一。

画风“一味霸悍”

幼年即入私塾读书的潘天寿,很早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往往在文章日课之外,就乐此不疲地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插图。后来进入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系后,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朱屺瞻、吴茀之等诸位先生后,开始将原本恣肆挥洒的风格转向深邃蕴藏,深受吴昌硕的影响。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

吴昌硕先生在见过潘天寿的画后,曾集古诗名对联以赠之,“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谈巷语总入诗”。

潘天寿《耕罢》

由此可见潘天寿的画,焕发着蓬勃的精神张力和豪气,充满了雄大、奇险而又强悍的审美特征,同时在市井的“街谈巷语”间,又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潘天寿《争艳》

黄宾虹生前曾称,“阿寿的画,力能扛鼎”。

观潘天寿之画,给人以磅礴大气、一往无前之感。潘天寿擅长绘制长篇巨制的大画,以强悍骨力表现雄强气势,显得“霸”气十足。

在笔墨形式上,潘天寿多以方笔表现转折,以指代笔在纸上运行,下笔迅疾且斩钉截铁,呈现出生涩、坚实的画面观感,使线条挺拔奇倔,富有弹性,尽含强“悍”之气。

潘天寿《枯石寒鸦图》

重视变革与创造、“一味霸悍”的潘天寿以过人的见识和胆略,用他人不敢为的笔墨表现了所绘物象的雄强气息,画境令人高山仰止!

潘天寿《水牛图》

构图奇特,气势宏大

潘天寿是一位善于立意构图的大师。

画面着重强调气势的刻画,以强健雄放的笔触、强悍的骨力塑造物象的气势,一片雄恣奇倔之风。

潘天寿《欲雪》

以超凡的造险能力制造矛盾和张力,“计白当黑”,使画面的空白处给人以无限遐想,恰到好处的留白形成惊险的视觉效果,每作必有奇局,并在种种奇险中巧妙地破险,于险中求稳,使画面最终走向统一。

潘天寿《海榴世所稀》

吴茀之先生曾评价其画,“不论画幅大小,都喜从高处、远处、大处和最新奇处立意,并且贯穿到作画的始终,于雄浑、超脱、厚重、泼辣中复绕一种浓郁的诗意,耐人咀嚼和寻味。”

潘天寿先生就是在这种黑白远近、疏密虚实的对比中找到切入点,注重“气”的承接连贯和“势”的动向转折,表现出一股无欲则刚、强骨静气的气质。

潘天寿《映日》

以指代笔,肆意任为

潘天寿先生与其他许多画家不同的是,他喜欢用手指代替毛笔来作画。手指与毛笔的结构、特点完全不同,从操作层面来讲有着极高的难度。

以指代笔,在生宣纸上作巨幅指头画,恰能在宣纸生、熟的不同纸性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潘天寿《指墨蛙石图》

意趣的迥异是指头画与毛笔画最大的区别,以指头表现出的生涩、苍辣之感,与相对偏柔的笔笔产生的线条对比,更显凝重生辣,从而在造型上将二者的视觉感官拉开距离。

潘天寿《指墨鸟石图》

用指头作画,尤宜表现尺幅偏大的画作,善于表现“简古”的题材,而一旦单调草率地以指作画,就容易使画作顿失蕴蓄之意。潘天寿先生以巧夺天工的技艺,“于简而不简,写而不写”,得指头画之长,在一味霸悍的表象下深藏蕴蓄之气。

潘天寿《指墨鸟石图》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中西方艺术交流频繁,一批批艺术家纷纷前往欧洲各国考察交流西方的绘画艺术,其间有人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口号,对中国美术界影响深为震撼。

潘天寿先生立足民族传统绘画,坚决反对这一口号,他认为中国画的基础训练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应该对此予以发扬光大,将中国画未来的发展重新拽回到传统的轨道上,竖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潘天寿《美人蕉》

潘天寿先生针对西欧与东方在地域、人种、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性入手,驳斥西画中自然界没有墨色的说法,以墨之五色的特点,阐释中国画以墨色来表现对象的方法,详尽说明中国画的着色、用色技巧,水、墨、色三者的组合关系,即“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

潘天寿《夕阳山外山》

在中国画的基础训练方面,潘天寿先生认为,西洋画掌握物形造型的手段只是其中之一,人品的高尚、书法的精善和诗词的内涵都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的基础训练涵盖范围之广完全不在西洋画之下,对思想内在感性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中国画的独特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画的教学体系,把培养中国画人才提高到振兴民族文化的高度。

潘天寿《雁荡山花》

在上世纪中国美术界争奇斗艳的时期,潘天寿先生以高超的画艺、过人的胆识,另辟蹊径,在变革和创新中继承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广取博采,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绘画面貌,开创了独特的雄大、奇险、霸悍的个人风格,雄视古今。

潘天寿《暮色苍茫看劲松》

潘天寿先生不光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也正是在他的理念下继续发展,指引着后继的学子以更为高广的自信和视野,探索着中国画的出路。

潘天寿《水墨菊石》

潘天寿《荷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