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明朝三百年无此笔墨——陈洪绶的怪趣味与真性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明朝三百年无此笔墨——陈洪绶的怪趣味与真性情

在难以言说的伤痛下,陈洪绶寄情于笔墨,将他满腹的辛酸和才情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成就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大师地位。

文|探墨

带雨拖风望帝鸣,

无情强作有情听。

一生通是今宵梦,

不见章台柳色青。

——陈洪绶

闻风、听雨、寻梦、踏青,本是古时候文人墨客的最爱,无数动人的诗词歌赋如梦幻般悄悄爬踞人们的心头,令人如痴如醉。

但在陈洪绶笔下的风雨青宵,不见浪漫只闻怅惘。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人生一世,不过一甲子,其中的悲欣和离愁,或许只有他自己才懂......

陈洪绶画像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又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浙江诸暨人,明末杰出书画家,善诗词,工书法,山水、花鸟俱佳,尤精人物,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点。

陈洪绶《松石图》

大凡每位有奇才的人,命运都不会太顺利,陈洪绶的一生遭遇了家道中落、朝代更迭、避难遁僧等不幸的境遇,强烈的压力让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痛苦和矛盾。也正是在这种难以言说的伤痛下,陈洪绶寄情于笔墨,将他满腹的辛酸和才情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成就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大师地位。

陈洪绶《童子礼佛图》

流年中错乱的浮生

陈洪绶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官宦世家,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屡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上,自此家道就开始中落了,失去政府“公务员”身份的陈家,与市井庶民无异。

沉沦中的家道却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员,四岁的陈洪绶到亲戚家的私塾里念书,有一次趁亲戚有事外出,在墙壁上随手画了一幅八九尺高的巨幅武圣关公像,栩栩如生如天神显灵一般。亲戚归来后以为关公显灵,吓得立即作揖参拜,长期供奉。

年仅四岁的陈洪绶第一次展现他在绘画上的天赋。

陈洪绶《虎溪三笑图》

不幸的是,陈洪绶九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幼年丧父的陈洪绶没有放弃绘画的道路,此后跟跟随明末“浙派三大家”之一的大画家蓝瑛学画。

在人物写生上天赋异禀的陈洪绶再次让老师惊叹不已,自愧在人物画上力不能及的蓝瑛,竟然从此立誓不再画人物,并由衷称赞道:“使斯人画成,(吴)道子、(赵)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

陈洪绶 《摘梅高士图》

天纵奇才的陈洪绶交友甚广,名振江南。崇祯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游后,进入国子监,被征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画像,因而有机会见到明朝内府历代收藏的古今名画,眼界大开,技艺日益精进,画名远播京华。

但此时的明朝已经日薄西山,辽东山海关外的满洲八旗军虎视眈眈,关内各地民众暴乱此起彼伏,就连这朝廷内部也是腐败不堪。

早已洞察了这一切的陈洪绶,辞去了崇祯皇帝任命他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的机会,于崇祯十六年(1643)南归隐居于绍兴。

陈洪绶《松云高士图》

一年后明朝就覆灭了,满洲八旗军在辽东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引导下兵不血刃地入了关,开进了北京城。

“国变”的消息传来,陈洪绶悲怮不能自胜,哭泣狂呼不止,人们看到他如此“失态”的样子,都称他为“狂士”。

很快清军就挺进浙江了,不堪忍受山河沦陷的陈洪绶思来想去,避难于绍兴云门寺,出家削发为僧,自称“悔僧”、“云门僧”。

陈洪绶《蕉林酌酒图》

仅隔一年,陈洪绶就选择了还俗,晚年的他终日学佛参禅,经暇之余在绍兴、杭州等地卖画为生,在困顿与感伤中渡过了自己的余生,终年五十五岁。

陈洪绶《闲雅如意图》

绘画:出神入化而又光怪陆离

“(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李)公麟、(赵)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吴道子)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矣。”

——张庚

陈洪绶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堪称一绝的,他在形象的深刻提炼上,既重视形体的夸张,又重视神情表达的含蓄。

人们常为陈洪绶富于夸张的人物画表现形式啧啧称奇,一个个造型怪诞、变形的人物绘画给人以高古的气息,隐隐有魏晋时期人物画的面貌。

陈洪绶《品茶人物》

夸张的人物造型深深地根植于陈洪绶内心的精神气质,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他笔下人物顽强的生命力,看似荒诞不羁,其实天真烂漫、活力无限,毫无违和感。

受李公麟、赵孟頫的影响,陈洪绶的画用笔深厚独到,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

陈洪绶《人物》

陈洪绶对线条的运用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点完全可以在他的画中得以体现。

对于不同题材的画,他能巧妙地利用不同的作画技法去表现,英雄武夫能用折笔或精渴的笔触去表现;文士美人则用细圆秀劲之笔;古代传说题材会用“十八描”中的“游丝描”来再现高古气息,时至今日对传统国画依然有研究、借鉴的意义。

陈洪绶《牧牛图》

山水、花鸟和人物无所不精的陈洪绶还有一项绝活,那就是版画。

版画得以兴盛的黄金时期,得益于明清数百年蓬勃发展的民间美术,以精擅人物画而闻名的陈洪绶自然独霸明清人物版画领域。

《水浒叶子》是他的人物版画代表作之一,以传神的手法刻画了从宋江到徐宁在内的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陈洪绶以锐利的方笔直角进行线条的塑造,用强有力的线条表现衣纹的转折和走向,以清劲有力的笔触博得市场的热爱。

陈洪绶《水浒叶子之史进》

陈洪绶《水浒叶子之吴用》

《西厢记》又是他的另一人物版画代表作,全套图版共有四十八幅,完美体现了陈洪绶晚年的画风和精神面貌,人物造型和线条更为高古,自然、散逸、疏旷的线条显得平和苍拙,意到笔成。

陈洪绶《西厢记之窥简》

陈洪绶在绘画,尤其是人物画上的成就是空前的,用出神入化形容毫不为过,难怪与他同时代的人就评价说:“章侯生不满六旬,其笔墨凡四变,少而妙,壮而神,老则化矣。其变也大率十年一转,兹其由少而壮,出妙入神之时也。”

陈洪绶《佛像人物》

书法:清爽冲和的适畅之美

“老莲书法本褚河南,参以米襄阳,而实运以己意,便如天女散花,不可思议。”

——《陈洪绶集》

善于运用丰富的线条作画的古代画家,书法也都是优秀的,陈洪绶也是如此。

大抵书法入门均贵有出处,陈洪绶书法的取法是很高的,他从怀素、褚遂良、米芾和颜真卿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取法乎上。

陈洪绶《画赞斗方》

陈洪绶的书法严格遵循中锋用笔的法则,线条圆劲遵实,在转折处偶以侧锋取妍也能巧妙地调整笔锋,重新回到中锋的笔路中来,控笔能力的高超令人称绝。

或许是人生际遇使然,陈洪绶归隐山野之中,纯以笔墨聊以自遣,在他笔下的书法不激不厉,给人一种甜美适畅之感,虽然相隔三百多年,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作书时恬淡娴静的心态。

陈洪绶《行书自作诗二桢》

陈洪绶的书风往往在率意中窥见真实的性情,无论其书法的形式如何,是册页、条幅、对联,抑或大字、小字,他都能以比较统一的手法书写。

欹侧而偏长是陈洪绶书法结体的特点,书风与他的画格一样丰富多变,通过调节字的重心在整体的统一协调中制造变化。

陈洪绶《致秋老道弟尺牍》

陈洪绶曾自题“醉后墨数斗,不顾工拙书”,他在书法上的追求和意趣往往是率意的,面目独立而矫矫不群,在晚明标新立异、率性而为的时代书风下,具有代表性意义。

陈洪绶《白发青山五言联》

陈洪绶《行书》

现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之子徐书城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陈洪绶,“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趣味的变革,始于徐渭和董其昌,成于陈洪绶。他们把“笔情墨趣”进一步从所描摹的物象上独立出来,前提条件是先要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遂有意识地背弃了写实的因素。这种造型奇特的艺术风格,在陈老莲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

陈洪绶《钟馗》

陈洪绶的一生并不算长,短短五十五年光阴如白驹过隙,经历了多次人生变故的他,在时代的缝隙中摩擦出艺术的火花,反而愈燃愈旺,历久弥新。

放眼整个中国美术史而言,“陈洪绶的画是当代所无,前代不能笼罩,后代亦难以企及的”。

陈洪绶《赏梅图》

陈洪绶《山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明朝三百年无此笔墨——陈洪绶的怪趣味与真性情

在难以言说的伤痛下,陈洪绶寄情于笔墨,将他满腹的辛酸和才情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成就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大师地位。

文|探墨

带雨拖风望帝鸣,

无情强作有情听。

一生通是今宵梦,

不见章台柳色青。

——陈洪绶

闻风、听雨、寻梦、踏青,本是古时候文人墨客的最爱,无数动人的诗词歌赋如梦幻般悄悄爬踞人们的心头,令人如痴如醉。

但在陈洪绶笔下的风雨青宵,不见浪漫只闻怅惘。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人生一世,不过一甲子,其中的悲欣和离愁,或许只有他自己才懂......

陈洪绶画像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又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浙江诸暨人,明末杰出书画家,善诗词,工书法,山水、花鸟俱佳,尤精人物,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点。

陈洪绶《松石图》

大凡每位有奇才的人,命运都不会太顺利,陈洪绶的一生遭遇了家道中落、朝代更迭、避难遁僧等不幸的境遇,强烈的压力让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痛苦和矛盾。也正是在这种难以言说的伤痛下,陈洪绶寄情于笔墨,将他满腹的辛酸和才情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成就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大师地位。

陈洪绶《童子礼佛图》

流年中错乱的浮生

陈洪绶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官宦世家,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屡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上,自此家道就开始中落了,失去政府“公务员”身份的陈家,与市井庶民无异。

沉沦中的家道却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员,四岁的陈洪绶到亲戚家的私塾里念书,有一次趁亲戚有事外出,在墙壁上随手画了一幅八九尺高的巨幅武圣关公像,栩栩如生如天神显灵一般。亲戚归来后以为关公显灵,吓得立即作揖参拜,长期供奉。

年仅四岁的陈洪绶第一次展现他在绘画上的天赋。

陈洪绶《虎溪三笑图》

不幸的是,陈洪绶九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幼年丧父的陈洪绶没有放弃绘画的道路,此后跟跟随明末“浙派三大家”之一的大画家蓝瑛学画。

在人物写生上天赋异禀的陈洪绶再次让老师惊叹不已,自愧在人物画上力不能及的蓝瑛,竟然从此立誓不再画人物,并由衷称赞道:“使斯人画成,(吴)道子、(赵)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

陈洪绶 《摘梅高士图》

天纵奇才的陈洪绶交友甚广,名振江南。崇祯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游后,进入国子监,被征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画像,因而有机会见到明朝内府历代收藏的古今名画,眼界大开,技艺日益精进,画名远播京华。

但此时的明朝已经日薄西山,辽东山海关外的满洲八旗军虎视眈眈,关内各地民众暴乱此起彼伏,就连这朝廷内部也是腐败不堪。

早已洞察了这一切的陈洪绶,辞去了崇祯皇帝任命他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的机会,于崇祯十六年(1643)南归隐居于绍兴。

陈洪绶《松云高士图》

一年后明朝就覆灭了,满洲八旗军在辽东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引导下兵不血刃地入了关,开进了北京城。

“国变”的消息传来,陈洪绶悲怮不能自胜,哭泣狂呼不止,人们看到他如此“失态”的样子,都称他为“狂士”。

很快清军就挺进浙江了,不堪忍受山河沦陷的陈洪绶思来想去,避难于绍兴云门寺,出家削发为僧,自称“悔僧”、“云门僧”。

陈洪绶《蕉林酌酒图》

仅隔一年,陈洪绶就选择了还俗,晚年的他终日学佛参禅,经暇之余在绍兴、杭州等地卖画为生,在困顿与感伤中渡过了自己的余生,终年五十五岁。

陈洪绶《闲雅如意图》

绘画:出神入化而又光怪陆离

“(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李)公麟、(赵)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吴道子)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矣。”

——张庚

陈洪绶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堪称一绝的,他在形象的深刻提炼上,既重视形体的夸张,又重视神情表达的含蓄。

人们常为陈洪绶富于夸张的人物画表现形式啧啧称奇,一个个造型怪诞、变形的人物绘画给人以高古的气息,隐隐有魏晋时期人物画的面貌。

陈洪绶《品茶人物》

夸张的人物造型深深地根植于陈洪绶内心的精神气质,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他笔下人物顽强的生命力,看似荒诞不羁,其实天真烂漫、活力无限,毫无违和感。

受李公麟、赵孟頫的影响,陈洪绶的画用笔深厚独到,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

陈洪绶《人物》

陈洪绶对线条的运用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点完全可以在他的画中得以体现。

对于不同题材的画,他能巧妙地利用不同的作画技法去表现,英雄武夫能用折笔或精渴的笔触去表现;文士美人则用细圆秀劲之笔;古代传说题材会用“十八描”中的“游丝描”来再现高古气息,时至今日对传统国画依然有研究、借鉴的意义。

陈洪绶《牧牛图》

山水、花鸟和人物无所不精的陈洪绶还有一项绝活,那就是版画。

版画得以兴盛的黄金时期,得益于明清数百年蓬勃发展的民间美术,以精擅人物画而闻名的陈洪绶自然独霸明清人物版画领域。

《水浒叶子》是他的人物版画代表作之一,以传神的手法刻画了从宋江到徐宁在内的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陈洪绶以锐利的方笔直角进行线条的塑造,用强有力的线条表现衣纹的转折和走向,以清劲有力的笔触博得市场的热爱。

陈洪绶《水浒叶子之史进》

陈洪绶《水浒叶子之吴用》

《西厢记》又是他的另一人物版画代表作,全套图版共有四十八幅,完美体现了陈洪绶晚年的画风和精神面貌,人物造型和线条更为高古,自然、散逸、疏旷的线条显得平和苍拙,意到笔成。

陈洪绶《西厢记之窥简》

陈洪绶在绘画,尤其是人物画上的成就是空前的,用出神入化形容毫不为过,难怪与他同时代的人就评价说:“章侯生不满六旬,其笔墨凡四变,少而妙,壮而神,老则化矣。其变也大率十年一转,兹其由少而壮,出妙入神之时也。”

陈洪绶《佛像人物》

书法:清爽冲和的适畅之美

“老莲书法本褚河南,参以米襄阳,而实运以己意,便如天女散花,不可思议。”

——《陈洪绶集》

善于运用丰富的线条作画的古代画家,书法也都是优秀的,陈洪绶也是如此。

大抵书法入门均贵有出处,陈洪绶书法的取法是很高的,他从怀素、褚遂良、米芾和颜真卿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取法乎上。

陈洪绶《画赞斗方》

陈洪绶的书法严格遵循中锋用笔的法则,线条圆劲遵实,在转折处偶以侧锋取妍也能巧妙地调整笔锋,重新回到中锋的笔路中来,控笔能力的高超令人称绝。

或许是人生际遇使然,陈洪绶归隐山野之中,纯以笔墨聊以自遣,在他笔下的书法不激不厉,给人一种甜美适畅之感,虽然相隔三百多年,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作书时恬淡娴静的心态。

陈洪绶《行书自作诗二桢》

陈洪绶的书风往往在率意中窥见真实的性情,无论其书法的形式如何,是册页、条幅、对联,抑或大字、小字,他都能以比较统一的手法书写。

欹侧而偏长是陈洪绶书法结体的特点,书风与他的画格一样丰富多变,通过调节字的重心在整体的统一协调中制造变化。

陈洪绶《致秋老道弟尺牍》

陈洪绶曾自题“醉后墨数斗,不顾工拙书”,他在书法上的追求和意趣往往是率意的,面目独立而矫矫不群,在晚明标新立异、率性而为的时代书风下,具有代表性意义。

陈洪绶《白发青山五言联》

陈洪绶《行书》

现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之子徐书城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陈洪绶,“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趣味的变革,始于徐渭和董其昌,成于陈洪绶。他们把“笔情墨趣”进一步从所描摹的物象上独立出来,前提条件是先要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遂有意识地背弃了写实的因素。这种造型奇特的艺术风格,在陈老莲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

陈洪绶《钟馗》

陈洪绶的一生并不算长,短短五十五年光阴如白驹过隙,经历了多次人生变故的他,在时代的缝隙中摩擦出艺术的火花,反而愈燃愈旺,历久弥新。

放眼整个中国美术史而言,“陈洪绶的画是当代所无,前代不能笼罩,后代亦难以企及的”。

陈洪绶《赏梅图》

陈洪绶《山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