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崔雪莉自杀背后,高速工业化的韩国娱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崔雪莉自杀背后,高速工业化的韩国娱乐

韩国娱乐业的体系化玩法、横扫全球的底层支撑会保证他们不断造星、造热、造出一波又一波的“韩流”。

文|深响  吕玥来火火

f(x)组合前成员崔雪莉的自杀,让胜利事件后沉寂半年时间的韩娱圈再次被国内关注。

或许你只在微博热搜上看到过雪莉的名字,甚至完全不清楚是谁,但f(x)组合以及包含她在内的5名成员自出道以来在韩国以及海外都属于一线组合和艺人,知名度颇高。

左二,崔雪莉

崔雪莉,1994年生,2005年进入韩国SM娱乐公司,练习4年时间后以f(x)组合成员身份正式出道,2015年8月退出组合。由于退团事件对其所在组合造成极大影响,后又因在ins上发布“大尺度”照片及视频,雪莉本人一直都处在恶评中心。据韩国《首尔经济》报道,警方推测崔雪莉自杀可能与患有抑郁症相关。

因抑郁症试图结束生命或是已结束生命并不是韩国偶像组合中的罕见之事。两年前SM公司男子组合SHINee成员金钟铉就因抑郁症自杀,Bigbang成员权志龙、秀智、少女时代队长泰妍都曾对外公开自己患上过抑郁症,而雪莉的好友具荷拉在今年5月时也曾因抑郁症企图自杀,后因得到及时抢救才得以生还。

这背后或许是“神秘”力量的操控,更多的则是韩娱高速工业化的残酷结局——在韩国高度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娱乐产业里,偶像都是工业化造星机制下被推出的标准化“商品”。作为商品,他们年少成名获利颇丰,但作为“人”,他们的心理、精神状态却没有得到应有关注。

但不得不承认,“韩娱制造”的确厉害。其成熟的流程体系对中国娱乐内容及行业的影响无比深远。“崔雪莉是谁、发生了什么”一定会像其他娱乐热点一样在一段时间里烟消云散,但韩国娱乐业的体系化玩法、横扫全球的底层支撑会保证他们不断造星、造热、造出一波又一波的“韩流”。

韩流三阶段

想了解“韩流”到底是如何形成,首先要从了解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开始。

第一阶段:1999-2005年—— 以韩剧为主,音乐和电影为辅,目标传播国家主要为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地区。

韩剧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内容消费品。这个阶段的韩剧提倡家庭观念,宣扬通过努力获得幸福的正能量,即使在内容上具有局限性(“灰姑娘”、“悲剧爱情”模式),但整体价值观能够被亚洲地区观众所接受。比如《冬日恋歌》、《大长今》等,同时韩剧中主演的高颜值和场景把控都给亚洲观众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2002年韩剧《冬日恋歌》

在电影方面,韩国本土电影从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打破自1986年被迫第六次修改《电影法》以来,好莱坞电影吊打韩国本土电影的局面。

从《生死谍变》将好莱坞式类型片进行本土化落地,到《共同戒备区》及称为韩国《美国往事》的《朋友》、《实尾岛》等等,都标志着韩国本土电影的崛起。

《共同戒备区》、《朋友》、《实尾岛》

而由李秀满创立的SM娱乐公司在1996年推出的组合H.O.T.,凭借“偶像团体+流行舞曲”的音乐风格迅速成为亚洲偶像,K-POP也实现了音乐方面实质性突破。

为了突破有限的本土市场,SM公司的歌手宝儿(BoA)在培训初期即建立了同步面向日本市场的定位及策略,此外男团组合神话以及女团组合S.E.S.都在日本市场了获得了巨大成功,SM公司也借此成为第一家上市的韩国音乐公司。

神话组合

第二阶段:2006-2010年—— 韩剧出口保持稳定增长,传播范围已走出亚洲。

这一阶段,韩剧在席卷亚洲的基础上,迅速拓展到了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韩剧中传递的儒家思想和“忠”“孝”“义”与中东国家主流文化相符;同时韩剧作品的“纯爱”特征在保守群体看起来也非常的“安全”。除此之外,韩剧也在巴西、墨西哥等南美市场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与出口额持续增长的韩剧相比,韩国电影就稍显惨烈。过多的资本逐利式投资进入了韩国本土电影市场,投资泡沫制约了作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加上题材的局限性以及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韩国本土电影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期,出口额也在迅速萎缩。

而音乐方面的低潮期就比较短了。

因K-POP缺乏重量级艺人及大众阶段性审美疲劳,音乐产业海外收入一度大幅下降。但2009年开始,JYP旗下的Wonder Girls凭借英文单曲《Nobody》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登上了Billboard前一百名;同期的YG旗下女团2NE1的专辑《To Anyone》,冲进了iTunes嘻哈专辑排行榜的第二名,这两个组合使韩国受到全球的关注,K-POP海外收入不再是仅仅依赖日本,而是逐步走向全世界。

Wonder Girls

第三阶段:2011-2015年—— 韩流进入新阶段。

在全球化社交媒体的推动下,韩流的全球化扩张更进一步。K-POP最大限度地迎合全球青少年对流行音乐和时尚的偏好,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综艺节目成为韩娱产业的新增长点,且出口对象主要为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复苏,升级到基于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生产的全球分账大片(《雪国列车》、《背水一战》等);韩剧题材实现突破,加入了美国常用的超现实表现手法(《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请回答1994》等),再次迎来新发展。

过去20年韩国娱乐产业能够从本土到亚洲,最后扩散到全世界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四点:

  • 来自韩国政府的全力支持(政府实施“内容产业振兴计划”,推动内容产业发展);

  • 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涵盖电视剧、电影、音乐、综艺节目各个类型);

  • 借力于全球社交网络媒体的力量,使得韩娱内容在全球内迅速得到几何级的传播效果;

  • 致力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互联网思维,将内容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电视剧:政府主导,寡头垄断

在电视剧的制作上,韩国的制作模式,主要由韩国放送公社(KBS)、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和首尔广播公司(SBS)主导,且这几家电视台各自垂直整合了节目制作和传播环节,形成了“制播合一”的运营机制,之间未有横向节目交流。

因此,韩国的三大公共电视台在电视剧领域是绝对的强势。韩国《广播法》规定,三大电视台之外制作节目的播出比例要达到40%,其中独立制片商份额增至30%,HB娱乐、三禾、绿蛇等公司才得以发展。

其中独立制作公司的项目制作流程通常是做好企划:选取主要素材后决定剧集目的,是为了高收视(针对40岁以后的中年女性)还是商业性(针对十几到二十岁的年轻观众)。

在完成前几集剧本创作后开始与三大广播公司进洽谈、签约,三大广播公司会支付大部分费用(总成本的60%-80%)给独立公司进行单独或联合制作。而剩余制作开销,独立制作公司可通过植入广告、海外版权预售、互联网版权、OST版权预售等方式凑齐。

由于不需要审查和发行,只需要三大中一个参与并确保播出,高度的市场化使得韩国电视剧呈现“边写边拍边播”的特点。剧集播出后并不会多轮播出,但可以在三大台官网进行付费点播。

所以,韩国电视剧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编剧为王、PD把控成为了电视剧产业链核心要素。

在制作方式上,韩国审查权由三大广播电视公司独立执行,由于边拍边写的模式,剧本是基于观众反响来进行修改,演员等人无法二次修改。

“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让编剧成为整个流程的灵魂,他们是远远重于演员和导演的核心资源,同时也是一线电视剧制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名编剧不仅需要懂得观众的心理,了解当下流行元素,还要懂搭建人物关系,吸引消费者。

绝大多数科班出身的编剧是由韩国放送作家协会旗下的编剧教育学院培养的。整个培训系统分为四个学期,每个学期6个月,必须经过考试和作品评估才能进入下一个学期,进阶采取排名制,学院毕业后通过参加剧本征集大赛来正式入行。因此可以看出韩国对编剧的重视程度。

而除了编剧,一部电视剧也需要核心统筹者——PD。PD是韩国所特有的(producer制片人+Director导演)角色,兼导演与制片于一身,负责协调出资方、播出方和制作团队,以及需要高度关注流行趋势及题材选择,确定方向,顶尖的PD在韩国娱乐产业中会有很高的话语权。

相较而言,中国则需取得经营许可证以及备案公示,也是严格遵循先写后拍再播的流程,作品比较难根据后期市场反馈做调整,且编剧导演的话语权较低。

此外,广告代理方面,韩国需通过KOBACO(韩国放送广告振兴公社)来购买广告资源,由KOBACO来与电视台接洽投送广告事宜,属于“垄断”性质;广告收费也根据不同的费用进行调整,播放广告也有众多规定,例如植入广告只允许在综艺娱乐和教育节目中播出等。

而在中国,电视广告代理基本属于市场化运营;广告代理费是广告费中固定的10%,外企为15%;广告投放形式也以硬广、冠名等为主。

在韩国独特的产业特征下,《我叫金三顺》、《花样男子》、《拥抱太阳的月亮》、《请回答1997》等电视剧不仅在韩国本土创造高收视,也实现了全球文化输出。

电影:风投涌入,大起大伏

与电视剧不一样,韩国电影经历了从大型财团(以三星、大宇、现代为代表的财团投资电影行业)— 风险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为电影主要资本方)— 发行龙头(希杰娱乐CJ Entertainment、秀宝、乐天娱乐和Cinema Service四大发行投资)的过程。

韩国电影除了有政府支持外,行业投资的快速回收也是吸引众多风投一掷千金的原因。但由于风险资本的蜂拥而至,导致电影票房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制作成本的增长,供大于给,一度又因此快速撤出,直到政府再度启动资金支持。这一系列的操作,导致韩国电影投资回报率从长期来看波动剧烈。

而韩国电影从兵临城下到本土电影持续繁荣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

《电影法》第五次修订对韩国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影制作由许可制变成注册制,年产1部电影的制作公司即可在政府注册;独立电影被正式认可,审查门槛大幅降低;进口发行电影指标与制作本土电影数量不再挂钩。

这些政策变化都为韩国电影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减少了粗制滥造电影的产生。因此从第一部商业电影《结婚的故事》开始,到《阳光姐妹淘》、《狼族少年》等本土电影实现大爆发,韩国电影一步步逐渐走向繁荣兴盛。

不过,与电视剧一样,当今韩国电影市场也呈垄断状态,主要掌握在三大本土电影集团与新兴的N.E.W.四大手中。其中三大本土电影集团希杰集团、乐天影业、showbox都借助母公司在消费品相关领域的产品、地理位置优势,快速大量建立新型多功能厅电影院,通过控制排片量来获得影片发行权,与上下游唇齿相连。

这样垂直化的运营商业模式加上韩国本土电影的崛起,实现了对好莱坞电影发行公司的逆袭。而N.E.W.多依靠于走差异化路线,不与三大正面竞争。

韩国电影院线市场也是高度集中。从商业模式看,韩国电影产业链中院线业务的经营风险最小。三大电影院的母公司都坚持垂直化运营业务,使得电影院成为了三大公司现金流最稳定、利润率最高的业务。

除此之外,崇尚发行与放映环节的高度一体化,三大影院的母集团又都是零售背景,使得几家院线在挖掘影院的非票房收入(以食品饮料为主)方面具有先天的运营经验优势,又进一步促进了韩国院线的巨头垄断。

音乐:高度国际化的发展路线

韩国音乐的出口规模远大于进口规模,而K-POP属于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音乐势力之一。

K-POP指源自韩国的流行音乐,公认诞生时间为1992年“徐太志和孩子们”发布第一张专辑时间,该组合被认为是开启了韩国说唱音乐的先河。

1996年,H.O.T.出道,正式开创了“偶像团体+流行舞曲”为主的风格特征,奠定K-POP组合模式化运作的套路,还搭建起粉丝系统(应援色、歌迷会、见面会等)。

2000年,互联网和数字音乐的崛起,K-POP开始向海外扩张,选择了高度本土化运营路线,其核心要素是以群舞形式展现流行舞曲。

2005年,音乐元素变化,节奏感加强,复杂的群舞也彻底的独立出来,自成一派。

2007年,Wonder Girls《tell me》取得成功,进入了从偏重节奏的舞蹈动作进化到病毒式重复的副歌与标志性的舞蹈动作相融合的新阶段。K-POP的流行标志着韩国文化的全球输出,全面带动了韩国经济发展。

具体来看,K-POP偶像的演进过程分为这几个阶段:

  • 第一代偶像H.O.T.:其通常以组合形式出现;组合中每个成员都有符合自己的角色定位;演出也更多的是表演第一、音乐第二,注重舞蹈演出;变为娱乐偶像而不是专业音乐人。

  • 第二代偶像Wonder Girls:与第一代相比,二代更加重视群体舞蹈演出且角色定位多样化(多了制造笑点或仅仅外表出众等角色定位)。这时的娱乐公司在“造星”流程更系统、专业,加强了对练习生的选拔和储备。

  • 第三代偶像EXO:在注重练习生的自身素质基础上,开始呈现偶像组合成员“全球化”趋势。比如EXO中加入了中国籍成员,扩大了粉丝影响力。在全球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这代偶像组合的宣传和运营等都依托于互联网。

除了更新换代,K-POP也有会高度工业化的偶像艺人培养体系。从网络、媒体推广等选拔活动中筛选新人;然后针对不同练习生的长处进行个性化培训,扬长避短;到通过各种策划对艺人进行形象包装;最后参加各类活动来对其营销推广。

从第一代团体HOT,到目前火遍全球的EXO、BTS,我们不难看出K-POP音乐的这些产业特点:

  • 高度国际化:音乐风格的国际化(多种国家音乐元素的融合),音乐创作和制作团队的国际化(大量欧美、日本的词曲作者等参与创作),偶像组合成员背景的国际化(海外成员的加入及本土音乐人拥有海外音乐学习背景);

  • 高度专业,系统化的运作体系,在新人培养方面建立了严格的“练习生”制度等;

  • 更强调偶像属性而不是音乐属性,不再是单纯以音乐来吸引粉丝,而是以整体形象在大众中打造影响力。

综艺节目:多元化海外输出

韩国综艺节目前期主要以特辑形式出现,多由特定企业赞助。直至电视台间进入收视率竞争时代,综艺节目朝着多元化发展。

当《无限挑战》以真实的元素大受好评后,各种真人秀纷纷登场,韩国综艺节目呈现新的特点。这期间字幕制作变得灵活,开始在后期加入幕后团队的想法等元素,使得节目更鲜活真实。

《Running Man》、《花样爷爷/姐姐》、《我们结婚了》、《超人回来了》等都推动了韩国综艺自由化发展,真人秀节目正式成为主流。而韩国综艺节目的模式方面,从模仿日本变为打包购买海外节目的模式,迎来海外模式交易的浪潮。

从单一的在节目中插播广告的商业模式到现在的产业链运营,韩国综艺节目正在大肆发展。对其本身而言,产业链主要由制作环节、营销环节、播出环节、衍生环节、海外输出环节构成。

在韩国,综艺节目基本是电视台和独立制作公司制作而成,分为自制和联合制作。而制作团队由创作团队(导演、编剧)、技术团队(摄影、录音等)、出演团队(主持人、嘉宾等)组成。

此外,韩国各电视台等会通过广告、赞助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销,来获得推广最大化和盈利。在节目播出后,包括花絮OST销售,周边商品,游戏开发、广告代言等一系列产业化运营都可以给其带来一定的收益。

综艺节目模式也从之前的海外播放版权销售,变为如今海外版权合作的形式,以亚洲为主范围逐渐拓宽。2013年开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这类韩国模式的节目在中国表现亮眼。韩国综艺节目的大热,使中国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市场,开始源源不断的引进韩国节目。

不同电视台、视频网站等逐渐与韩国各版权方建立合作关系,大致合作模式为以下几点:

  • 未经授权,模仿制作;

  • 版权合作,单纯引进模式,独立制作(《挑战金话筒》、《我是歌手》等);

  • 联合研发,共同协作,各施所长(中方出资,韩方团队参与;共同出资,延伸产业链;成立第三方公司,按出资比例分成)

当然合作不可能是完美的,其中也会存在版权纠纷、中韩差异引起的工作不和等等问题,这个过程还需要两方进行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做得更好。

韩国娱乐产业以内容创作为核心,注重“本土化、国际化、创意多元化“的相融合,并在政策各方扶持下,高度市场化、工业化以及行业内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运营体系,都确保了韩娱各环节的高效高质运作。

这种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造就了韩娱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出和全球化的影响力。

也难怪虽然身边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雪莉”这个名字,但这一韩国艺人的事件还是迅速占领了热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崔雪莉自杀背后,高速工业化的韩国娱乐

韩国娱乐业的体系化玩法、横扫全球的底层支撑会保证他们不断造星、造热、造出一波又一波的“韩流”。

文|深响  吕玥来火火

f(x)组合前成员崔雪莉的自杀,让胜利事件后沉寂半年时间的韩娱圈再次被国内关注。

或许你只在微博热搜上看到过雪莉的名字,甚至完全不清楚是谁,但f(x)组合以及包含她在内的5名成员自出道以来在韩国以及海外都属于一线组合和艺人,知名度颇高。

左二,崔雪莉

崔雪莉,1994年生,2005年进入韩国SM娱乐公司,练习4年时间后以f(x)组合成员身份正式出道,2015年8月退出组合。由于退团事件对其所在组合造成极大影响,后又因在ins上发布“大尺度”照片及视频,雪莉本人一直都处在恶评中心。据韩国《首尔经济》报道,警方推测崔雪莉自杀可能与患有抑郁症相关。

因抑郁症试图结束生命或是已结束生命并不是韩国偶像组合中的罕见之事。两年前SM公司男子组合SHINee成员金钟铉就因抑郁症自杀,Bigbang成员权志龙、秀智、少女时代队长泰妍都曾对外公开自己患上过抑郁症,而雪莉的好友具荷拉在今年5月时也曾因抑郁症企图自杀,后因得到及时抢救才得以生还。

这背后或许是“神秘”力量的操控,更多的则是韩娱高速工业化的残酷结局——在韩国高度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娱乐产业里,偶像都是工业化造星机制下被推出的标准化“商品”。作为商品,他们年少成名获利颇丰,但作为“人”,他们的心理、精神状态却没有得到应有关注。

但不得不承认,“韩娱制造”的确厉害。其成熟的流程体系对中国娱乐内容及行业的影响无比深远。“崔雪莉是谁、发生了什么”一定会像其他娱乐热点一样在一段时间里烟消云散,但韩国娱乐业的体系化玩法、横扫全球的底层支撑会保证他们不断造星、造热、造出一波又一波的“韩流”。

韩流三阶段

想了解“韩流”到底是如何形成,首先要从了解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开始。

第一阶段:1999-2005年—— 以韩剧为主,音乐和电影为辅,目标传播国家主要为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地区。

韩剧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内容消费品。这个阶段的韩剧提倡家庭观念,宣扬通过努力获得幸福的正能量,即使在内容上具有局限性(“灰姑娘”、“悲剧爱情”模式),但整体价值观能够被亚洲地区观众所接受。比如《冬日恋歌》、《大长今》等,同时韩剧中主演的高颜值和场景把控都给亚洲观众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2002年韩剧《冬日恋歌》

在电影方面,韩国本土电影从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打破自1986年被迫第六次修改《电影法》以来,好莱坞电影吊打韩国本土电影的局面。

从《生死谍变》将好莱坞式类型片进行本土化落地,到《共同戒备区》及称为韩国《美国往事》的《朋友》、《实尾岛》等等,都标志着韩国本土电影的崛起。

《共同戒备区》、《朋友》、《实尾岛》

而由李秀满创立的SM娱乐公司在1996年推出的组合H.O.T.,凭借“偶像团体+流行舞曲”的音乐风格迅速成为亚洲偶像,K-POP也实现了音乐方面实质性突破。

为了突破有限的本土市场,SM公司的歌手宝儿(BoA)在培训初期即建立了同步面向日本市场的定位及策略,此外男团组合神话以及女团组合S.E.S.都在日本市场了获得了巨大成功,SM公司也借此成为第一家上市的韩国音乐公司。

神话组合

第二阶段:2006-2010年—— 韩剧出口保持稳定增长,传播范围已走出亚洲。

这一阶段,韩剧在席卷亚洲的基础上,迅速拓展到了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韩剧中传递的儒家思想和“忠”“孝”“义”与中东国家主流文化相符;同时韩剧作品的“纯爱”特征在保守群体看起来也非常的“安全”。除此之外,韩剧也在巴西、墨西哥等南美市场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与出口额持续增长的韩剧相比,韩国电影就稍显惨烈。过多的资本逐利式投资进入了韩国本土电影市场,投资泡沫制约了作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加上题材的局限性以及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韩国本土电影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期,出口额也在迅速萎缩。

而音乐方面的低潮期就比较短了。

因K-POP缺乏重量级艺人及大众阶段性审美疲劳,音乐产业海外收入一度大幅下降。但2009年开始,JYP旗下的Wonder Girls凭借英文单曲《Nobody》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登上了Billboard前一百名;同期的YG旗下女团2NE1的专辑《To Anyone》,冲进了iTunes嘻哈专辑排行榜的第二名,这两个组合使韩国受到全球的关注,K-POP海外收入不再是仅仅依赖日本,而是逐步走向全世界。

Wonder Girls

第三阶段:2011-2015年—— 韩流进入新阶段。

在全球化社交媒体的推动下,韩流的全球化扩张更进一步。K-POP最大限度地迎合全球青少年对流行音乐和时尚的偏好,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综艺节目成为韩娱产业的新增长点,且出口对象主要为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复苏,升级到基于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生产的全球分账大片(《雪国列车》、《背水一战》等);韩剧题材实现突破,加入了美国常用的超现实表现手法(《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请回答1994》等),再次迎来新发展。

过去20年韩国娱乐产业能够从本土到亚洲,最后扩散到全世界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四点:

  • 来自韩国政府的全力支持(政府实施“内容产业振兴计划”,推动内容产业发展);

  • 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涵盖电视剧、电影、音乐、综艺节目各个类型);

  • 借力于全球社交网络媒体的力量,使得韩娱内容在全球内迅速得到几何级的传播效果;

  • 致力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互联网思维,将内容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电视剧:政府主导,寡头垄断

在电视剧的制作上,韩国的制作模式,主要由韩国放送公社(KBS)、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和首尔广播公司(SBS)主导,且这几家电视台各自垂直整合了节目制作和传播环节,形成了“制播合一”的运营机制,之间未有横向节目交流。

因此,韩国的三大公共电视台在电视剧领域是绝对的强势。韩国《广播法》规定,三大电视台之外制作节目的播出比例要达到40%,其中独立制片商份额增至30%,HB娱乐、三禾、绿蛇等公司才得以发展。

其中独立制作公司的项目制作流程通常是做好企划:选取主要素材后决定剧集目的,是为了高收视(针对40岁以后的中年女性)还是商业性(针对十几到二十岁的年轻观众)。

在完成前几集剧本创作后开始与三大广播公司进洽谈、签约,三大广播公司会支付大部分费用(总成本的60%-80%)给独立公司进行单独或联合制作。而剩余制作开销,独立制作公司可通过植入广告、海外版权预售、互联网版权、OST版权预售等方式凑齐。

由于不需要审查和发行,只需要三大中一个参与并确保播出,高度的市场化使得韩国电视剧呈现“边写边拍边播”的特点。剧集播出后并不会多轮播出,但可以在三大台官网进行付费点播。

所以,韩国电视剧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编剧为王、PD把控成为了电视剧产业链核心要素。

在制作方式上,韩国审查权由三大广播电视公司独立执行,由于边拍边写的模式,剧本是基于观众反响来进行修改,演员等人无法二次修改。

“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让编剧成为整个流程的灵魂,他们是远远重于演员和导演的核心资源,同时也是一线电视剧制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名编剧不仅需要懂得观众的心理,了解当下流行元素,还要懂搭建人物关系,吸引消费者。

绝大多数科班出身的编剧是由韩国放送作家协会旗下的编剧教育学院培养的。整个培训系统分为四个学期,每个学期6个月,必须经过考试和作品评估才能进入下一个学期,进阶采取排名制,学院毕业后通过参加剧本征集大赛来正式入行。因此可以看出韩国对编剧的重视程度。

而除了编剧,一部电视剧也需要核心统筹者——PD。PD是韩国所特有的(producer制片人+Director导演)角色,兼导演与制片于一身,负责协调出资方、播出方和制作团队,以及需要高度关注流行趋势及题材选择,确定方向,顶尖的PD在韩国娱乐产业中会有很高的话语权。

相较而言,中国则需取得经营许可证以及备案公示,也是严格遵循先写后拍再播的流程,作品比较难根据后期市场反馈做调整,且编剧导演的话语权较低。

此外,广告代理方面,韩国需通过KOBACO(韩国放送广告振兴公社)来购买广告资源,由KOBACO来与电视台接洽投送广告事宜,属于“垄断”性质;广告收费也根据不同的费用进行调整,播放广告也有众多规定,例如植入广告只允许在综艺娱乐和教育节目中播出等。

而在中国,电视广告代理基本属于市场化运营;广告代理费是广告费中固定的10%,外企为15%;广告投放形式也以硬广、冠名等为主。

在韩国独特的产业特征下,《我叫金三顺》、《花样男子》、《拥抱太阳的月亮》、《请回答1997》等电视剧不仅在韩国本土创造高收视,也实现了全球文化输出。

电影:风投涌入,大起大伏

与电视剧不一样,韩国电影经历了从大型财团(以三星、大宇、现代为代表的财团投资电影行业)— 风险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为电影主要资本方)— 发行龙头(希杰娱乐CJ Entertainment、秀宝、乐天娱乐和Cinema Service四大发行投资)的过程。

韩国电影除了有政府支持外,行业投资的快速回收也是吸引众多风投一掷千金的原因。但由于风险资本的蜂拥而至,导致电影票房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制作成本的增长,供大于给,一度又因此快速撤出,直到政府再度启动资金支持。这一系列的操作,导致韩国电影投资回报率从长期来看波动剧烈。

而韩国电影从兵临城下到本土电影持续繁荣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

《电影法》第五次修订对韩国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影制作由许可制变成注册制,年产1部电影的制作公司即可在政府注册;独立电影被正式认可,审查门槛大幅降低;进口发行电影指标与制作本土电影数量不再挂钩。

这些政策变化都为韩国电影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减少了粗制滥造电影的产生。因此从第一部商业电影《结婚的故事》开始,到《阳光姐妹淘》、《狼族少年》等本土电影实现大爆发,韩国电影一步步逐渐走向繁荣兴盛。

不过,与电视剧一样,当今韩国电影市场也呈垄断状态,主要掌握在三大本土电影集团与新兴的N.E.W.四大手中。其中三大本土电影集团希杰集团、乐天影业、showbox都借助母公司在消费品相关领域的产品、地理位置优势,快速大量建立新型多功能厅电影院,通过控制排片量来获得影片发行权,与上下游唇齿相连。

这样垂直化的运营商业模式加上韩国本土电影的崛起,实现了对好莱坞电影发行公司的逆袭。而N.E.W.多依靠于走差异化路线,不与三大正面竞争。

韩国电影院线市场也是高度集中。从商业模式看,韩国电影产业链中院线业务的经营风险最小。三大电影院的母公司都坚持垂直化运营业务,使得电影院成为了三大公司现金流最稳定、利润率最高的业务。

除此之外,崇尚发行与放映环节的高度一体化,三大影院的母集团又都是零售背景,使得几家院线在挖掘影院的非票房收入(以食品饮料为主)方面具有先天的运营经验优势,又进一步促进了韩国院线的巨头垄断。

音乐:高度国际化的发展路线

韩国音乐的出口规模远大于进口规模,而K-POP属于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音乐势力之一。

K-POP指源自韩国的流行音乐,公认诞生时间为1992年“徐太志和孩子们”发布第一张专辑时间,该组合被认为是开启了韩国说唱音乐的先河。

1996年,H.O.T.出道,正式开创了“偶像团体+流行舞曲”为主的风格特征,奠定K-POP组合模式化运作的套路,还搭建起粉丝系统(应援色、歌迷会、见面会等)。

2000年,互联网和数字音乐的崛起,K-POP开始向海外扩张,选择了高度本土化运营路线,其核心要素是以群舞形式展现流行舞曲。

2005年,音乐元素变化,节奏感加强,复杂的群舞也彻底的独立出来,自成一派。

2007年,Wonder Girls《tell me》取得成功,进入了从偏重节奏的舞蹈动作进化到病毒式重复的副歌与标志性的舞蹈动作相融合的新阶段。K-POP的流行标志着韩国文化的全球输出,全面带动了韩国经济发展。

具体来看,K-POP偶像的演进过程分为这几个阶段:

  • 第一代偶像H.O.T.:其通常以组合形式出现;组合中每个成员都有符合自己的角色定位;演出也更多的是表演第一、音乐第二,注重舞蹈演出;变为娱乐偶像而不是专业音乐人。

  • 第二代偶像Wonder Girls:与第一代相比,二代更加重视群体舞蹈演出且角色定位多样化(多了制造笑点或仅仅外表出众等角色定位)。这时的娱乐公司在“造星”流程更系统、专业,加强了对练习生的选拔和储备。

  • 第三代偶像EXO:在注重练习生的自身素质基础上,开始呈现偶像组合成员“全球化”趋势。比如EXO中加入了中国籍成员,扩大了粉丝影响力。在全球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这代偶像组合的宣传和运营等都依托于互联网。

除了更新换代,K-POP也有会高度工业化的偶像艺人培养体系。从网络、媒体推广等选拔活动中筛选新人;然后针对不同练习生的长处进行个性化培训,扬长避短;到通过各种策划对艺人进行形象包装;最后参加各类活动来对其营销推广。

从第一代团体HOT,到目前火遍全球的EXO、BTS,我们不难看出K-POP音乐的这些产业特点:

  • 高度国际化:音乐风格的国际化(多种国家音乐元素的融合),音乐创作和制作团队的国际化(大量欧美、日本的词曲作者等参与创作),偶像组合成员背景的国际化(海外成员的加入及本土音乐人拥有海外音乐学习背景);

  • 高度专业,系统化的运作体系,在新人培养方面建立了严格的“练习生”制度等;

  • 更强调偶像属性而不是音乐属性,不再是单纯以音乐来吸引粉丝,而是以整体形象在大众中打造影响力。

综艺节目:多元化海外输出

韩国综艺节目前期主要以特辑形式出现,多由特定企业赞助。直至电视台间进入收视率竞争时代,综艺节目朝着多元化发展。

当《无限挑战》以真实的元素大受好评后,各种真人秀纷纷登场,韩国综艺节目呈现新的特点。这期间字幕制作变得灵活,开始在后期加入幕后团队的想法等元素,使得节目更鲜活真实。

《Running Man》、《花样爷爷/姐姐》、《我们结婚了》、《超人回来了》等都推动了韩国综艺自由化发展,真人秀节目正式成为主流。而韩国综艺节目的模式方面,从模仿日本变为打包购买海外节目的模式,迎来海外模式交易的浪潮。

从单一的在节目中插播广告的商业模式到现在的产业链运营,韩国综艺节目正在大肆发展。对其本身而言,产业链主要由制作环节、营销环节、播出环节、衍生环节、海外输出环节构成。

在韩国,综艺节目基本是电视台和独立制作公司制作而成,分为自制和联合制作。而制作团队由创作团队(导演、编剧)、技术团队(摄影、录音等)、出演团队(主持人、嘉宾等)组成。

此外,韩国各电视台等会通过广告、赞助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销,来获得推广最大化和盈利。在节目播出后,包括花絮OST销售,周边商品,游戏开发、广告代言等一系列产业化运营都可以给其带来一定的收益。

综艺节目模式也从之前的海外播放版权销售,变为如今海外版权合作的形式,以亚洲为主范围逐渐拓宽。2013年开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这类韩国模式的节目在中国表现亮眼。韩国综艺节目的大热,使中国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市场,开始源源不断的引进韩国节目。

不同电视台、视频网站等逐渐与韩国各版权方建立合作关系,大致合作模式为以下几点:

  • 未经授权,模仿制作;

  • 版权合作,单纯引进模式,独立制作(《挑战金话筒》、《我是歌手》等);

  • 联合研发,共同协作,各施所长(中方出资,韩方团队参与;共同出资,延伸产业链;成立第三方公司,按出资比例分成)

当然合作不可能是完美的,其中也会存在版权纠纷、中韩差异引起的工作不和等等问题,这个过程还需要两方进行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做得更好。

韩国娱乐产业以内容创作为核心,注重“本土化、国际化、创意多元化“的相融合,并在政策各方扶持下,高度市场化、工业化以及行业内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运营体系,都确保了韩娱各环节的高效高质运作。

这种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造就了韩娱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出和全球化的影响力。

也难怪虽然身边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雪莉”这个名字,但这一韩国艺人的事件还是迅速占领了热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