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史蒂芬·金新作《研究所》:在一个好人并不总是赢的世界里的善恶较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史蒂芬·金新作《研究所》:在一个好人并不总是赢的世界里的善恶较量

《研究所》的核心是一个关于善对抗恶、儿童对抗成人、穷人对抗富人的故事,不过每个角色的行为背后都有明确的动机,这些动机推动着故事情节随“铰链”而转动。

史蒂芬·金

“你当然来过这儿(YOU’VE BEEN HERE before)。”斯蒂芬·金写下这四个简单的词,作为小说《必需品专卖店》的开头,这是金不断扩展的《城堡岩》系列故事的最后一部。初看上去,这些相同的词可以毫无障碍地印在他的最新小说《研究所》(The Institute)首页上。确实,这本书的封面广告语表明,《研究所》是金的文学宇宙不断增长的链条中的又一个环节:“其心理恐怖程度堪比《神秘火焰》(斯蒂芬·金的著作——译注),而且凭借着跟《它》(金的另一部著作)一样惊人的儿童力量,《研究所》是斯蒂芬·金的一部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故事,讲述了在一个好人并不总是赢的世界里,善与恶的较量。”

撇开咄咄逼人的预示不谈(尤其是开头的题词引用了旧约《士师记》的一段话,其中提及“好人”参孙为了据称更大的目的而自杀),我承认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概要时,我很担心。我最初的印象是,金决定只是重新审视他在《黑暗塔》系列中的一个关键理念,即利用具有特殊“天赋”的儿童,以推动世界末日的到来。事实上,金确实有选择地借用了他以前的许多作品,但《研究所》最终还是很好地保持了原创的、令人愉悦的文本。故事让人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书中的描述激发而不是支配读者的想象力,当我们跟随新角色——退休警官蒂姆·贾米森和天才儿童卢克·埃利斯,从美国遥远的角落启程,最终在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会面时,金的文字甚至会让你落泪。

坦率地说,第一印象是廉价的。正如广告语所说,《研究所》描述了儿童和成人世界之间令人不安的分离,让人联想到嘉莉·怀特(《魔女嘉莉》)、丹尼·托伦斯(《闪灵》)、杰克·索耶(《魔符》)和泰勒·马歇尔(《黑屋》)等人物形象。尽管金在他的新作中重复使用了某些比喻和场景,但结果却是新鲜、充满活力的。也许《研究所》中最引人注目的公理出现在故事开头几页,金的叙述者说:“大事件都是在小铰链上发生的。”这句话最初指的是书中第一个角色蒂姆·贾米森的行为,他一时冲动地决定放弃登上飞往纽约的航班,可能最终(我们怀疑这点)导致一些至关重要的情节元素直到故事后期才能完全揭示。这在情节上并不一定是个巧妙策略,但金还是为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微妙的因果之网打下了基础。

《研究所》的核心确实是一个关于善对抗恶、儿童对抗成人、穷人对抗富人的故事,不过每个角色的行为背后都有明确的动机,这些动机推动着故事情节随“铰链”而转动,例如,书中研究所的雇员绑架并监禁拥有心灵感应能力的儿童,用于邪恶的秘密行动。管理该研究所的成年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最终会“500多次把世界从核浩劫中拯救出来”。因此,绑架和折磨儿童以“唤醒”他们的能力是合理的,尽管这最终会导致这些儿童的死亡(这是对“多数人的需求大于少数人的需求”这一说法的歪曲)。尽管这些邪恶的反面角色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但金表现出一种敏锐的理解,即仅仅让卑鄙邪恶的成年人与无辜的儿童进行较量是不太高明的,而成年人不能、也不应该如此被蒙蔽、反复无常、陈腐,甚至反社会。因此,金谨慎地遵循小说的原则,即微小的动作往往是更大(尽管不一定是“更好”甚至“好”)结果的关键转折点。

可以肯定的是,有时金喜欢简单的情绪反应,比如,他很早就指出“总是好人被狗屎击中” ——但同样,他最终还是要小心确保《研究所》绝不是一个引发简单情绪的怜悯派对。例如,当卢克·埃利斯首次到达研究所时,他几乎立刻遭到了在这些令人恐惧的围墙里司空见惯的痛苦和折磨:当卢克最初拒绝在耳垂上安装追踪装置时,一名“看护者”扇了他一巴掌,并漫不经心地说:“这比耳垂夹疼得多……想再来一下吗?很乐意效劳。你们这些自以为拥有世界的孩子。”这些话表明,这些“看护者”不仅喜欢伤害儿童,而且喜欢让自己有理由施加这种虐待。在这种情况下,对代沟的认可(“你们这些孩子”),以及随后对儿童的恐惧的蔑视,表明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管理该研究所的人因其年龄和生活经历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因此,对于看护者来说,给孩子们带来痛苦是必然的,或者说是一种对(自发地)尊重长辈的扭曲解释的坚持。这一态度虽然扭曲,但却表明还有更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不仅仅是一种想要伤害儿童的施虐冲动。

《研究所》

金对卑鄙的成人角色以及他们随后的恐怖行径的塑造既令人称道又发人深省,一个更清晰、更有说服力的支持这一塑造的理由,出现在对看守者科琳·罗森的描述中:“她知道孩子们叫她扇耳光者科琳,这没什么。在她长大的里诺拖车公园里,她被打过很多次耳光,而她看待这事的方式是,一报还一报。另外,这是有正当理由的。这是你们所说的基本双赢局面。”

科琳的说法最初听起来就像是我小时候我父亲告诉我的:“如果有人打你,你要还手……而且是双倍奉还。”尽管我父亲不提倡暴力或甚至报仇,他视自己为正义的拥护者,但他也知道,真正的正义,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当前事件的基本(甚至是枯燥的)理解。他想让我知道的是,是的,有时好人会被狗屎击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坐着不动,听任狗屎堆积在你的脚踝周围。换句话说,尽管他的话看似过于简单,但他对待正义的方式绝非简单的公式。然而,对于科琳和研究所的其他成年人来说,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他们“看护”对象的指控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他们是“正确的”,他们过去的经历构成了引发重大而令人不安的事件发生的小铰链。这些对研究所内成年人的微妙洞察,缓慢而有条不紊地推动读者对不公正现象生出比阅读书本前更强烈的憎恶,而不是为了廉价出售而进行简单化的修辞。

金对研究所里成人世界的道德冲突采取了多层次处理,与他对孩子角色中相同转折点的讨喜处理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尽管说整个研究所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影射(如这句话Arbeit macht frei ,即“劳动使人自由”)是“讨喜的”可能有点牵强,但金很谨慎,只指向对他笔下孩子的同情和关心,而不是进行乏味的说教。金从不诸于伤感情绪,而是在整个故事中小心地撒下了足够多的面包屑(来自童话故事《汉赛尔和格莱特》,汉赛尔和格莱特在森林里迷路了,他们发现沿途走过之处都撒下了面包屑,这帮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路——译注),即使是最冷酷的读者也可以跟随,他引导他们对被剥夺快乐和安慰的孩子感到颤栗和同情。

为此,研究所的孩子只能彼此帮助着度过被摧残的、充满暴力的青春,他们只有很少的正常时刻。建立友情是出于需要,能帮助孩子们存活下来并忍受监禁,这是高于一切的,但即使是善意的手势这样的小事也能激起明显的涟漪。例如,《研究所》的最后几页描绘了一个关键场景:几个被囚禁的孩子联合起来,发挥他们的特殊才能,推动了某种革命,让其他人得以逃脱。虽然读者也许不会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为了帮助同伴们逃走,一个名叫艾弗里·狄克逊(Avery Dixon)的孩子牺牲了自己,但金对艾弗里之死的微妙处理还是很精湛的。没有详尽地叙述艾弗里的英雄行为,没有艾弗里将成功拯救生命的情感预兆,也没有公开呼吁读者盲目珍视艾弗里的无私。相反,金只用了四个词来结束这一幕,这四个词将故事推向结局,并完美地抓住了一个害怕的小孩子的动机——在被带到研究所之前他对善意知之甚少,而在研究所里,来自成年人的欺凌和支配因为一个小铰链而变得可以忍受:“我喜欢交朋友(I loved having friends)。”

一想到一个孩子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感谢其他孩子对他的小小善意——这是一种高度的情感操纵,我就会毫不犹豫放弃这种想法,尤其是当每位忠实读者都以不同方式审视和体验金的作品时(对我来说,我必须承认,艾弗里最后的话激起了我的眼泪)。但是对于我这位忠实读者来说,金展现了一种再度复兴的写作风格,这是我自他的小说《杜马岛》(埃德加·弗里曼特尔和杰罗姆之间的友谊超乎寻常地动人且持久)以来再也没有见过或者感受过的,为此我赞扬他。总而言之,我不得不同意卢克·埃利斯的母亲,当他问她:“你认为记忆是祝福还是诅咒?”她回答说:“两者都是,亲爱的。”我对《研究所》的记忆是小艾弗里·狄克逊的话,他也许是在模仿汤姆·罗宾斯《静物与啄木鸟》(Still Life with Woodpecker)一书的最后几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永远不嫌晚。”但我也将背负这一负担或诅咒:第一印象被巧妙而令人沮丧地摧毁了,以及知道这种恐怖,即太多的孩子(无论虚构的还是真实的)被剥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铰链——友谊和尊严。

本文作者Patrick McAleer任教于双子城外的因弗山社区学院(Inver Hills Community College ),教授英语和文学。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斯蒂芬·金的作品,著有《黑暗塔系列内部》(Inside the Dark Tower Series )和《斯蒂芬·金的写作家族》(The Writing Family of Stephen King)等著作。

(翻译:刘溜)

来源:洛杉矶书评

原标题:Déjà vu Destroyed: On Stephen King’s “The Institute”

最新更新时间:10/28 12:3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史蒂芬·金新作《研究所》:在一个好人并不总是赢的世界里的善恶较量

《研究所》的核心是一个关于善对抗恶、儿童对抗成人、穷人对抗富人的故事,不过每个角色的行为背后都有明确的动机,这些动机推动着故事情节随“铰链”而转动。

史蒂芬·金

“你当然来过这儿(YOU’VE BEEN HERE before)。”斯蒂芬·金写下这四个简单的词,作为小说《必需品专卖店》的开头,这是金不断扩展的《城堡岩》系列故事的最后一部。初看上去,这些相同的词可以毫无障碍地印在他的最新小说《研究所》(The Institute)首页上。确实,这本书的封面广告语表明,《研究所》是金的文学宇宙不断增长的链条中的又一个环节:“其心理恐怖程度堪比《神秘火焰》(斯蒂芬·金的著作——译注),而且凭借着跟《它》(金的另一部著作)一样惊人的儿童力量,《研究所》是斯蒂芬·金的一部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故事,讲述了在一个好人并不总是赢的世界里,善与恶的较量。”

撇开咄咄逼人的预示不谈(尤其是开头的题词引用了旧约《士师记》的一段话,其中提及“好人”参孙为了据称更大的目的而自杀),我承认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概要时,我很担心。我最初的印象是,金决定只是重新审视他在《黑暗塔》系列中的一个关键理念,即利用具有特殊“天赋”的儿童,以推动世界末日的到来。事实上,金确实有选择地借用了他以前的许多作品,但《研究所》最终还是很好地保持了原创的、令人愉悦的文本。故事让人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书中的描述激发而不是支配读者的想象力,当我们跟随新角色——退休警官蒂姆·贾米森和天才儿童卢克·埃利斯,从美国遥远的角落启程,最终在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会面时,金的文字甚至会让你落泪。

坦率地说,第一印象是廉价的。正如广告语所说,《研究所》描述了儿童和成人世界之间令人不安的分离,让人联想到嘉莉·怀特(《魔女嘉莉》)、丹尼·托伦斯(《闪灵》)、杰克·索耶(《魔符》)和泰勒·马歇尔(《黑屋》)等人物形象。尽管金在他的新作中重复使用了某些比喻和场景,但结果却是新鲜、充满活力的。也许《研究所》中最引人注目的公理出现在故事开头几页,金的叙述者说:“大事件都是在小铰链上发生的。”这句话最初指的是书中第一个角色蒂姆·贾米森的行为,他一时冲动地决定放弃登上飞往纽约的航班,可能最终(我们怀疑这点)导致一些至关重要的情节元素直到故事后期才能完全揭示。这在情节上并不一定是个巧妙策略,但金还是为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微妙的因果之网打下了基础。

《研究所》的核心确实是一个关于善对抗恶、儿童对抗成人、穷人对抗富人的故事,不过每个角色的行为背后都有明确的动机,这些动机推动着故事情节随“铰链”而转动,例如,书中研究所的雇员绑架并监禁拥有心灵感应能力的儿童,用于邪恶的秘密行动。管理该研究所的成年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最终会“500多次把世界从核浩劫中拯救出来”。因此,绑架和折磨儿童以“唤醒”他们的能力是合理的,尽管这最终会导致这些儿童的死亡(这是对“多数人的需求大于少数人的需求”这一说法的歪曲)。尽管这些邪恶的反面角色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但金表现出一种敏锐的理解,即仅仅让卑鄙邪恶的成年人与无辜的儿童进行较量是不太高明的,而成年人不能、也不应该如此被蒙蔽、反复无常、陈腐,甚至反社会。因此,金谨慎地遵循小说的原则,即微小的动作往往是更大(尽管不一定是“更好”甚至“好”)结果的关键转折点。

可以肯定的是,有时金喜欢简单的情绪反应,比如,他很早就指出“总是好人被狗屎击中” ——但同样,他最终还是要小心确保《研究所》绝不是一个引发简单情绪的怜悯派对。例如,当卢克·埃利斯首次到达研究所时,他几乎立刻遭到了在这些令人恐惧的围墙里司空见惯的痛苦和折磨:当卢克最初拒绝在耳垂上安装追踪装置时,一名“看护者”扇了他一巴掌,并漫不经心地说:“这比耳垂夹疼得多……想再来一下吗?很乐意效劳。你们这些自以为拥有世界的孩子。”这些话表明,这些“看护者”不仅喜欢伤害儿童,而且喜欢让自己有理由施加这种虐待。在这种情况下,对代沟的认可(“你们这些孩子”),以及随后对儿童的恐惧的蔑视,表明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管理该研究所的人因其年龄和生活经历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因此,对于看护者来说,给孩子们带来痛苦是必然的,或者说是一种对(自发地)尊重长辈的扭曲解释的坚持。这一态度虽然扭曲,但却表明还有更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不仅仅是一种想要伤害儿童的施虐冲动。

《研究所》

金对卑鄙的成人角色以及他们随后的恐怖行径的塑造既令人称道又发人深省,一个更清晰、更有说服力的支持这一塑造的理由,出现在对看守者科琳·罗森的描述中:“她知道孩子们叫她扇耳光者科琳,这没什么。在她长大的里诺拖车公园里,她被打过很多次耳光,而她看待这事的方式是,一报还一报。另外,这是有正当理由的。这是你们所说的基本双赢局面。”

科琳的说法最初听起来就像是我小时候我父亲告诉我的:“如果有人打你,你要还手……而且是双倍奉还。”尽管我父亲不提倡暴力或甚至报仇,他视自己为正义的拥护者,但他也知道,真正的正义,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当前事件的基本(甚至是枯燥的)理解。他想让我知道的是,是的,有时好人会被狗屎击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坐着不动,听任狗屎堆积在你的脚踝周围。换句话说,尽管他的话看似过于简单,但他对待正义的方式绝非简单的公式。然而,对于科琳和研究所的其他成年人来说,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他们“看护”对象的指控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他们是“正确的”,他们过去的经历构成了引发重大而令人不安的事件发生的小铰链。这些对研究所内成年人的微妙洞察,缓慢而有条不紊地推动读者对不公正现象生出比阅读书本前更强烈的憎恶,而不是为了廉价出售而进行简单化的修辞。

金对研究所里成人世界的道德冲突采取了多层次处理,与他对孩子角色中相同转折点的讨喜处理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尽管说整个研究所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影射(如这句话Arbeit macht frei ,即“劳动使人自由”)是“讨喜的”可能有点牵强,但金很谨慎,只指向对他笔下孩子的同情和关心,而不是进行乏味的说教。金从不诸于伤感情绪,而是在整个故事中小心地撒下了足够多的面包屑(来自童话故事《汉赛尔和格莱特》,汉赛尔和格莱特在森林里迷路了,他们发现沿途走过之处都撒下了面包屑,这帮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路——译注),即使是最冷酷的读者也可以跟随,他引导他们对被剥夺快乐和安慰的孩子感到颤栗和同情。

为此,研究所的孩子只能彼此帮助着度过被摧残的、充满暴力的青春,他们只有很少的正常时刻。建立友情是出于需要,能帮助孩子们存活下来并忍受监禁,这是高于一切的,但即使是善意的手势这样的小事也能激起明显的涟漪。例如,《研究所》的最后几页描绘了一个关键场景:几个被囚禁的孩子联合起来,发挥他们的特殊才能,推动了某种革命,让其他人得以逃脱。虽然读者也许不会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为了帮助同伴们逃走,一个名叫艾弗里·狄克逊(Avery Dixon)的孩子牺牲了自己,但金对艾弗里之死的微妙处理还是很精湛的。没有详尽地叙述艾弗里的英雄行为,没有艾弗里将成功拯救生命的情感预兆,也没有公开呼吁读者盲目珍视艾弗里的无私。相反,金只用了四个词来结束这一幕,这四个词将故事推向结局,并完美地抓住了一个害怕的小孩子的动机——在被带到研究所之前他对善意知之甚少,而在研究所里,来自成年人的欺凌和支配因为一个小铰链而变得可以忍受:“我喜欢交朋友(I loved having friends)。”

一想到一个孩子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感谢其他孩子对他的小小善意——这是一种高度的情感操纵,我就会毫不犹豫放弃这种想法,尤其是当每位忠实读者都以不同方式审视和体验金的作品时(对我来说,我必须承认,艾弗里最后的话激起了我的眼泪)。但是对于我这位忠实读者来说,金展现了一种再度复兴的写作风格,这是我自他的小说《杜马岛》(埃德加·弗里曼特尔和杰罗姆之间的友谊超乎寻常地动人且持久)以来再也没有见过或者感受过的,为此我赞扬他。总而言之,我不得不同意卢克·埃利斯的母亲,当他问她:“你认为记忆是祝福还是诅咒?”她回答说:“两者都是,亲爱的。”我对《研究所》的记忆是小艾弗里·狄克逊的话,他也许是在模仿汤姆·罗宾斯《静物与啄木鸟》(Still Life with Woodpecker)一书的最后几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永远不嫌晚。”但我也将背负这一负担或诅咒:第一印象被巧妙而令人沮丧地摧毁了,以及知道这种恐怖,即太多的孩子(无论虚构的还是真实的)被剥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铰链——友谊和尊严。

本文作者Patrick McAleer任教于双子城外的因弗山社区学院(Inver Hills Community College ),教授英语和文学。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斯蒂芬·金的作品,著有《黑暗塔系列内部》(Inside the Dark Tower Series )和《斯蒂芬·金的写作家族》(The Writing Family of Stephen King)等著作。

(翻译:刘溜)

来源:洛杉矶书评

原标题:Déjà vu Destroyed: On Stephen King’s “The Institute”

最新更新时间:10/28 12:3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