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职能型结构两大“硬伤”: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职能型结构两大“硬伤”: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

“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背后是组织内部协同问题。

文|组织形态管理

“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是能够经常听到的关于传统企业的两个关键词,一说就是几十年,如果几十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东西,说明已经与传统企业形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其他组织形态虽然也会存在,但不会有这么明显。“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是什么?为何成为了精英价值形态的基本特征?

职能型结构两大“硬伤”

“各自为政”是指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推诿扯皮”是指为出了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毫无必要地争论,这不就是“分工”与“协作”造成的吗?这也成为职能型结构必然存在的两大“硬伤”。之所以称为“硬伤”,是指无解的意思。

“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背后是组织内部协同问题。传统企业一般存在两个协同问题,一是总部职能(或中心职能)与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虽不能说势同水火,但多数情况下各干各的,很多时候即便想实现协同,也都无从下手,因为根本没有对接的“接口”,在集团企业中通常表现为“母子矛盾”;二是业务单元与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虽然工作性质相似,但由于相互之间存在明确的责、权边界,只要对接在一起,责、权、利就无法分清,自然也存在协同障碍,这属于有“接口”,但不敢对接,在集团企业中通常表现为“子子矛盾”。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中国企业进化到精英价值形态后,这么多年“母子矛盾”“子子矛盾”始终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说明根本没有能力来解决。

进入新商业时代,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快,内部协同问题越来越明显,组织的运行效率越来越低,再不解决协同不畅问题,企业将彻底丧失竞争力,已经到了严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不解决无法继续持续下去的地步。然而要想彻底改变的话,只有改变传统企业形态与管理模式,所有非传统企业都在这个问题表现的非常明显。

如何治疗“硬伤”?

既然是“分工”与“协作”引起的硬伤,那么组织结构变革就要针对这种特征,变“分工”为集成化,变“协作”为系统化,新组织结构应该具备集成化、系统化的特点,从组织结构演变规律可以发现,流程型结构、网络型结构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各自呈现形式又有不同,将在后面的内容继续介绍,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职能型结构时代要结束了,要想再找到职能型结构,需要到全球产业链的更低端的位置。

所谓“集成化”是指任何流程环节都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无缝对接”,因此消灭了“分工”,要想集成就必须打破所有“分工”边界,在职能型结构中出现的部门边界、职位边界都将消失。因为有一个“部门”都会有一堵“部门墙”,同样有一个“职级”就会有一堵“职级墙”,企业规模越大,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越低,职级之间产生大量消耗,传统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是部门、职级越来越多,这就会导致“官僚”盛行,“创新”无力、“大企业病”发作,“集成化”的结果让企业内部形成无边界。

所谓“系统化”是指集成后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封装”,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单位,因此消灭了“协作”。在职能型结构中,“协作”让每一个部门都无法独立体现价值,每个功能到底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根本无法衡量,这让所有的“推诿扯皮”看似有理有据,让所有的“各自为政”看似理所应当,“系统化”的结果让每个业务流程的价值都能清晰的得到体现。

集成化、系统化的组织结构,让组织没有了边界、把相关价值创造活动进行了封装,实现了一种天然的协同,因此职能型结构的“硬伤”得到有效解决。但是也必须看到,一旦采取了集成化、系统化的组织结构,企业形态必然发生改变,这意味着进化。

在中国企业中,华为的“铁三角”就是一种集成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虽然仅仅是对部分功能进行集成并封装,但已经发挥了明显作用,很难把三种角色拆开分别管理,这就是集成效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职能型结构两大“硬伤”: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

“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背后是组织内部协同问题。

文|组织形态管理

“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是能够经常听到的关于传统企业的两个关键词,一说就是几十年,如果几十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东西,说明已经与传统企业形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其他组织形态虽然也会存在,但不会有这么明显。“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是什么?为何成为了精英价值形态的基本特征?

职能型结构两大“硬伤”

“各自为政”是指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推诿扯皮”是指为出了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毫无必要地争论,这不就是“分工”与“协作”造成的吗?这也成为职能型结构必然存在的两大“硬伤”。之所以称为“硬伤”,是指无解的意思。

“各自为政”与“推诿扯皮”背后是组织内部协同问题。传统企业一般存在两个协同问题,一是总部职能(或中心职能)与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虽不能说势同水火,但多数情况下各干各的,很多时候即便想实现协同,也都无从下手,因为根本没有对接的“接口”,在集团企业中通常表现为“母子矛盾”;二是业务单元与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虽然工作性质相似,但由于相互之间存在明确的责、权边界,只要对接在一起,责、权、利就无法分清,自然也存在协同障碍,这属于有“接口”,但不敢对接,在集团企业中通常表现为“子子矛盾”。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中国企业进化到精英价值形态后,这么多年“母子矛盾”“子子矛盾”始终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说明根本没有能力来解决。

进入新商业时代,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快,内部协同问题越来越明显,组织的运行效率越来越低,再不解决协同不畅问题,企业将彻底丧失竞争力,已经到了严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不解决无法继续持续下去的地步。然而要想彻底改变的话,只有改变传统企业形态与管理模式,所有非传统企业都在这个问题表现的非常明显。

如何治疗“硬伤”?

既然是“分工”与“协作”引起的硬伤,那么组织结构变革就要针对这种特征,变“分工”为集成化,变“协作”为系统化,新组织结构应该具备集成化、系统化的特点,从组织结构演变规律可以发现,流程型结构、网络型结构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各自呈现形式又有不同,将在后面的内容继续介绍,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职能型结构时代要结束了,要想再找到职能型结构,需要到全球产业链的更低端的位置。

所谓“集成化”是指任何流程环节都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无缝对接”,因此消灭了“分工”,要想集成就必须打破所有“分工”边界,在职能型结构中出现的部门边界、职位边界都将消失。因为有一个“部门”都会有一堵“部门墙”,同样有一个“职级”就会有一堵“职级墙”,企业规模越大,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越低,职级之间产生大量消耗,传统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是部门、职级越来越多,这就会导致“官僚”盛行,“创新”无力、“大企业病”发作,“集成化”的结果让企业内部形成无边界。

所谓“系统化”是指集成后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封装”,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单位,因此消灭了“协作”。在职能型结构中,“协作”让每一个部门都无法独立体现价值,每个功能到底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根本无法衡量,这让所有的“推诿扯皮”看似有理有据,让所有的“各自为政”看似理所应当,“系统化”的结果让每个业务流程的价值都能清晰的得到体现。

集成化、系统化的组织结构,让组织没有了边界、把相关价值创造活动进行了封装,实现了一种天然的协同,因此职能型结构的“硬伤”得到有效解决。但是也必须看到,一旦采取了集成化、系统化的组织结构,企业形态必然发生改变,这意味着进化。

在中国企业中,华为的“铁三角”就是一种集成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虽然仅仅是对部分功能进行集成并封装,但已经发挥了明显作用,很难把三种角色拆开分别管理,这就是集成效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