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脑机接口进校园惹争议,“AI班主任”背后的教育生意也遭质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脑机接口进校园惹争议,“AI班主任”背后的教育生意也遭质疑

售卖AI监测学生的技术产品,已经成为教育科技企业争夺数千亿元“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手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戴梦馨

用AI技术监测学生上课走神,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近日,浙江金华孝顺小学的小学生们被曝带着“脑机接口”头环上课,孩子上课的专心程度将被头环监测、打分,分数将发送给老师和家长。

这一奇特的上课场景引发大量争议,不少人认为使用头环监测注意力是在监控学生,侵犯了他们的自由。10月31日,推出该头环的强脑科技发布回应,称头环采用的是神经反馈训练原理,将有助于学生提升专注力。该企业还表示,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注意力报告调整教学方案,研发让学生更感兴趣的课程。

“科学分析课堂内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等标语,已成为多家公司推销“注意力监测”软硬件的卖点。在此背后隐藏着科技教育企业争夺数千亿元“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意图。 

我国从2011年起每年划拨数千亿元经费投入教育信息化发展中,2017年这笔“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已超过2731亿元。

看到这一市场机遇后,多家科技公司、教育公司开始向学校销售各类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监测学生注意力的技术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商汤科技曾提出,人脸识别技术可分析学生表情,并形成图表,总结出学生注意力的波动状况。该技术也被应用到该公司产品之中。而K12培训公司好未来也在2017年推出注意力识别课堂,并将这套“WISROOM智慧课堂”向培训机构与学校销售。

通过学校采购,监测学生注意力的“AI班主任”们逐渐走入校园。

今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被报道正在构建“智能课堂行为分析系统”,通过使用技术系统捕捉学生课堂上的微笑与打哈欠等行为。此外,学生在校园里是否向老师问好、主动捡垃圾、打架奔跑等也可被监测。

9月,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被报道开始试水AI技术。该校在校门、图书馆、教室内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除了用于考勤外,还用于感知学生上课是否发呆,或玩手机。开发者旷世科技声明称,这套智慧学校解决方案可以协助学校提升管理效率,保障学生安全出入校园。

然而,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学生的做法也引发公众对学生隐私与自由的担忧,这也引起国内外教育监管部门的注意。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James Landay曾向界面教育表示,尽管斯坦福大学是全球经费最充裕的大学之一,但仍有许多教授坚持使用粉笔授课,并对AI技术走进课堂保持谨慎态度。今年8月,瑞典数据保护机构根据《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当地一所高中开出罚单,原因是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学生的出勤率。

今年9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发布会上公开回应,要求对人脸识别应用加以限制和管理,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

“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到个人生物信息的。” 雷朝滋认为,应严格限制采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并注重广大师生与家长的意愿。对于逐渐升温的各种“人脸识别课堂”,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对此已在关注,并开始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研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脑机接口进校园惹争议,“AI班主任”背后的教育生意也遭质疑

售卖AI监测学生的技术产品,已经成为教育科技企业争夺数千亿元“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手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戴梦馨

用AI技术监测学生上课走神,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近日,浙江金华孝顺小学的小学生们被曝带着“脑机接口”头环上课,孩子上课的专心程度将被头环监测、打分,分数将发送给老师和家长。

这一奇特的上课场景引发大量争议,不少人认为使用头环监测注意力是在监控学生,侵犯了他们的自由。10月31日,推出该头环的强脑科技发布回应,称头环采用的是神经反馈训练原理,将有助于学生提升专注力。该企业还表示,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注意力报告调整教学方案,研发让学生更感兴趣的课程。

“科学分析课堂内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等标语,已成为多家公司推销“注意力监测”软硬件的卖点。在此背后隐藏着科技教育企业争夺数千亿元“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意图。 

我国从2011年起每年划拨数千亿元经费投入教育信息化发展中,2017年这笔“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已超过2731亿元。

看到这一市场机遇后,多家科技公司、教育公司开始向学校销售各类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监测学生注意力的技术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商汤科技曾提出,人脸识别技术可分析学生表情,并形成图表,总结出学生注意力的波动状况。该技术也被应用到该公司产品之中。而K12培训公司好未来也在2017年推出注意力识别课堂,并将这套“WISROOM智慧课堂”向培训机构与学校销售。

通过学校采购,监测学生注意力的“AI班主任”们逐渐走入校园。

今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被报道正在构建“智能课堂行为分析系统”,通过使用技术系统捕捉学生课堂上的微笑与打哈欠等行为。此外,学生在校园里是否向老师问好、主动捡垃圾、打架奔跑等也可被监测。

9月,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被报道开始试水AI技术。该校在校门、图书馆、教室内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除了用于考勤外,还用于感知学生上课是否发呆,或玩手机。开发者旷世科技声明称,这套智慧学校解决方案可以协助学校提升管理效率,保障学生安全出入校园。

然而,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学生的做法也引发公众对学生隐私与自由的担忧,这也引起国内外教育监管部门的注意。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James Landay曾向界面教育表示,尽管斯坦福大学是全球经费最充裕的大学之一,但仍有许多教授坚持使用粉笔授课,并对AI技术走进课堂保持谨慎态度。今年8月,瑞典数据保护机构根据《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当地一所高中开出罚单,原因是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学生的出勤率。

今年9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发布会上公开回应,要求对人脸识别应用加以限制和管理,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

“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到个人生物信息的。” 雷朝滋认为,应严格限制采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并注重广大师生与家长的意愿。对于逐渐升温的各种“人脸识别课堂”,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对此已在关注,并开始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研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