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为工程师都嫌咖啡贵:“好咖啡本应日常”,成为空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为工程师都嫌咖啡贵:“好咖啡本应日常”,成为空谈?

做精品咖啡的,都爱研究技术。技术研发带来了壁垒,可是铠甲太多,反而成为了负担,举步维艰。

文|咖门 罗志嘉

最近,华为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为研发人员都嫌咖啡贵,不喝咖啡。

前几天看《奇葩说》,在“精致穷”的辩题里,有辩手也用喝手冲咖啡做反面教材。

看完心头微微一凉,莫非这两年摇旗呐喊“好咖啡本应日常”的口号,只是一句空谈?

精品咖啡的落地推广,依旧是一场迷梦。

开店都想做米其林

做精品咖啡的,都爱研究技术。技术研发带来了壁垒,可是铠甲太多,反而成为了负担,举步维艰。

最近去喝咖啡,我发现身边的咖啡馆都换了设备。10万+/台的Slayer咖啡机、8万+/台的SANREMO屡见不鲜。加上磨豆机、制冰机之类的大件小件,吧台设备投入秒超20W。

而20块钱一杯的咖啡,每天也只能卖四五十杯,这笔账如何回本?

很多进入咖啡行业的创业者,觉得精品咖啡就是饮品行业里的米其林,纷纷效仿大神操作。画虎只画皮,以为通过昂贵的设备和咖啡豆,就能打起“精品咖啡”的名号。

精品咖啡并不只是昂贵的豆子和设备

一杆子扎到底,不仅在设备上有“入门标准”,牛奶这种原材也开始提倡精品化。

牛奶不仅要选择品牌,越来越多的门店开始迷恋咖啡比赛中出现的“冰博克”牛奶提纯法。

牛奶各种成分的融点不同,冰冻过后,先融化的是乳糖和蛋白成分,就去掉溶解最慢的水份冰块,用“浓缩”了的牛奶制作咖啡。

“冰博客”牛奶提纯方法

有需求就有研发,市面上开始出现了“旋蒸牛奶机”,在低气压的情况下,把牛奶的水份蒸发掉,提纯牛奶。

旋蒸牛奶机

一方面,提纯过程需要时间,难以量产。而一瓶1L的牛奶提纯后大约剩下50%,造成的成本增加,也只能由消费者买单。

从罗布斯塔到阿拉比卡,从处理法到烘培,从水科学到牛奶纯度。一杯经过了反复钻研,每一个变量都进行优化的咖啡,必然更好喝,做精品咖啡的理念每天都在变。

但是在没有咖啡饮用传统的国内市场,快速的概念迭代是否真的能培养出顾客的消费习惯?还是镜中花水中月。

借用化学圈的名言“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同样,不管开店的投入成本和经营的损耗成本,只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咖啡”,把门店当成米其林餐厅,也是另一种“皇帝的新衣”。

运营甩不掉偶像包袱

前段时间,在抖音上,我刷到广州一家数据很高的咖啡馆,决定去一探究竟。

这家咖啡馆的抖音

到店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很多:把菜单印成歌单,放进CD壳里装着;白天部分写的是“喜喜咖啡”、“童年咖啡”、“速配鸳鸯”等,晚上的菜单则是“妃子醉”、“心如鹿撞”等这类创意产品。

菜单的呈现方式很有创意

随着这家店在抖音和小红书走红,也传来了另一种的声音,“这家店到底是不是咖啡馆?”“是在卖咖啡、卖奶茶、还是卖酒的?”“这家店产品没有内核啊,肯定很不长久”等等。

却没注意到这家店,打包咖啡用的是现场封盖的铝罐,不会洒漏、方便携带。罐子上还对应搭配了不同的卡通图案,上面的二维码还能扫描出张学友的老歌,每一个细节都会让客人眼前一亮。

用定制铝罐来打包咖啡

在活着已经艰难的当下,紧盯着萃取风味拉花,必然是路越走越窄。好不好喝原本就是私人的事情。视觉上的亮点或许是噱头、或许是为抓眼球,但店主倾注的用心,都会被客人发现,留在脑子里。

好产品的标准应该是多维的,偏科和无视短板,都会引发木桶效应。对很多咖啡馆来说,无视运营价值,就是短板。

很多店主喜欢把有特色的包装称为噱头,看到有装修适合拍照的店就说是“网红店”。“网红薄命”、“我真正的客人自然会发现我”,找来一堆理由自我慰藉。

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网红店”们,费尽心思抢占了第一波流量红利,或许早已实现回本。

定位在鄙视链顶端下不来

开咖啡馆的朋友,在空闲时间就会去探店,看看市面上别的咖啡馆都在卖什么,然后相互借鉴。

于是,咖啡馆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卖差不多的咖啡,走差不多的“纯白风”,做差不多的生意,当差不多先生。

常常去其他咖啡馆串门,却很少走进过茶饮店,看看另一个行业在做什么。反观新茶饮行业,野心路人皆知,CoCo都可卖咖啡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就连今年咖啡馆里的新宠,咖啡跟酒结合的创意咖啡潮,也早已被借鉴。喜茶LAB应声推出“特调系列”,还有几款春夏秋冬系列的精品茶与酒精特调。

喜茶茶极客特调,图片来自@清语酱

不仅是在产品上“你有我有,我有你无”;在品牌运营上,茶饮品牌们也时刻盯着咖啡行业动态,甚至直接对标星巴克。

去年星巴克烘焙工坊落户上海,将咖啡、酒、烘焙,不同模块集成在一间2700平米的店堂之中。

而最近,奈雪在深圳开了家“梦工厂”店,烘焙、茶饮、酒屋、餐厅和零售,不同产品都可以在一家店内得到完整体验。似乎也是在向大众宣布,奈雪有能力做好这些餐饮品类。

奈雪梦工厂店,图片来自深圳吃货小分队

咖啡馆和茶饮店都是在卖饮品,为何必须泾渭分明?

日本的传统喫茶店,红茶和咖啡原本就具备同等地位。甚至远在1955年,喫茶店就开始在清晨时段提供早餐服务,客人在点咖啡的同时还可以点烤吐司、水煮蛋等一起吃。

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才是开店做生意的硬道理。

结语

最新的数据里,瑞幸门店开始盈利;今年双11,三顿半卖出3000万精品速溶。种种迹象表明:喝咖啡的人的确越来越多,市场正在变好。

但包括很多从业者在内,对咖啡消费还是偏见重重。消费者怎么可能不被误导?

所谓的精品咖啡,只是咖啡馆的一项产品指标,一条路只能走到黑。在设备材料上钻牛角尖,给门店设立条条框框,把自己定位在鄙视链顶端,作茧自缚只会倒在黎明前。

精品咖啡的“洁癖症”,是病,得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为工程师都嫌咖啡贵:“好咖啡本应日常”,成为空谈?

做精品咖啡的,都爱研究技术。技术研发带来了壁垒,可是铠甲太多,反而成为了负担,举步维艰。

文|咖门 罗志嘉

最近,华为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为研发人员都嫌咖啡贵,不喝咖啡。

前几天看《奇葩说》,在“精致穷”的辩题里,有辩手也用喝手冲咖啡做反面教材。

看完心头微微一凉,莫非这两年摇旗呐喊“好咖啡本应日常”的口号,只是一句空谈?

精品咖啡的落地推广,依旧是一场迷梦。

开店都想做米其林

做精品咖啡的,都爱研究技术。技术研发带来了壁垒,可是铠甲太多,反而成为了负担,举步维艰。

最近去喝咖啡,我发现身边的咖啡馆都换了设备。10万+/台的Slayer咖啡机、8万+/台的SANREMO屡见不鲜。加上磨豆机、制冰机之类的大件小件,吧台设备投入秒超20W。

而20块钱一杯的咖啡,每天也只能卖四五十杯,这笔账如何回本?

很多进入咖啡行业的创业者,觉得精品咖啡就是饮品行业里的米其林,纷纷效仿大神操作。画虎只画皮,以为通过昂贵的设备和咖啡豆,就能打起“精品咖啡”的名号。

精品咖啡并不只是昂贵的豆子和设备

一杆子扎到底,不仅在设备上有“入门标准”,牛奶这种原材也开始提倡精品化。

牛奶不仅要选择品牌,越来越多的门店开始迷恋咖啡比赛中出现的“冰博克”牛奶提纯法。

牛奶各种成分的融点不同,冰冻过后,先融化的是乳糖和蛋白成分,就去掉溶解最慢的水份冰块,用“浓缩”了的牛奶制作咖啡。

“冰博客”牛奶提纯方法

有需求就有研发,市面上开始出现了“旋蒸牛奶机”,在低气压的情况下,把牛奶的水份蒸发掉,提纯牛奶。

旋蒸牛奶机

一方面,提纯过程需要时间,难以量产。而一瓶1L的牛奶提纯后大约剩下50%,造成的成本增加,也只能由消费者买单。

从罗布斯塔到阿拉比卡,从处理法到烘培,从水科学到牛奶纯度。一杯经过了反复钻研,每一个变量都进行优化的咖啡,必然更好喝,做精品咖啡的理念每天都在变。

但是在没有咖啡饮用传统的国内市场,快速的概念迭代是否真的能培养出顾客的消费习惯?还是镜中花水中月。

借用化学圈的名言“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同样,不管开店的投入成本和经营的损耗成本,只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咖啡”,把门店当成米其林餐厅,也是另一种“皇帝的新衣”。

运营甩不掉偶像包袱

前段时间,在抖音上,我刷到广州一家数据很高的咖啡馆,决定去一探究竟。

这家咖啡馆的抖音

到店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很多:把菜单印成歌单,放进CD壳里装着;白天部分写的是“喜喜咖啡”、“童年咖啡”、“速配鸳鸯”等,晚上的菜单则是“妃子醉”、“心如鹿撞”等这类创意产品。

菜单的呈现方式很有创意

随着这家店在抖音和小红书走红,也传来了另一种的声音,“这家店到底是不是咖啡馆?”“是在卖咖啡、卖奶茶、还是卖酒的?”“这家店产品没有内核啊,肯定很不长久”等等。

却没注意到这家店,打包咖啡用的是现场封盖的铝罐,不会洒漏、方便携带。罐子上还对应搭配了不同的卡通图案,上面的二维码还能扫描出张学友的老歌,每一个细节都会让客人眼前一亮。

用定制铝罐来打包咖啡

在活着已经艰难的当下,紧盯着萃取风味拉花,必然是路越走越窄。好不好喝原本就是私人的事情。视觉上的亮点或许是噱头、或许是为抓眼球,但店主倾注的用心,都会被客人发现,留在脑子里。

好产品的标准应该是多维的,偏科和无视短板,都会引发木桶效应。对很多咖啡馆来说,无视运营价值,就是短板。

很多店主喜欢把有特色的包装称为噱头,看到有装修适合拍照的店就说是“网红店”。“网红薄命”、“我真正的客人自然会发现我”,找来一堆理由自我慰藉。

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网红店”们,费尽心思抢占了第一波流量红利,或许早已实现回本。

定位在鄙视链顶端下不来

开咖啡馆的朋友,在空闲时间就会去探店,看看市面上别的咖啡馆都在卖什么,然后相互借鉴。

于是,咖啡馆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卖差不多的咖啡,走差不多的“纯白风”,做差不多的生意,当差不多先生。

常常去其他咖啡馆串门,却很少走进过茶饮店,看看另一个行业在做什么。反观新茶饮行业,野心路人皆知,CoCo都可卖咖啡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就连今年咖啡馆里的新宠,咖啡跟酒结合的创意咖啡潮,也早已被借鉴。喜茶LAB应声推出“特调系列”,还有几款春夏秋冬系列的精品茶与酒精特调。

喜茶茶极客特调,图片来自@清语酱

不仅是在产品上“你有我有,我有你无”;在品牌运营上,茶饮品牌们也时刻盯着咖啡行业动态,甚至直接对标星巴克。

去年星巴克烘焙工坊落户上海,将咖啡、酒、烘焙,不同模块集成在一间2700平米的店堂之中。

而最近,奈雪在深圳开了家“梦工厂”店,烘焙、茶饮、酒屋、餐厅和零售,不同产品都可以在一家店内得到完整体验。似乎也是在向大众宣布,奈雪有能力做好这些餐饮品类。

奈雪梦工厂店,图片来自深圳吃货小分队

咖啡馆和茶饮店都是在卖饮品,为何必须泾渭分明?

日本的传统喫茶店,红茶和咖啡原本就具备同等地位。甚至远在1955年,喫茶店就开始在清晨时段提供早餐服务,客人在点咖啡的同时还可以点烤吐司、水煮蛋等一起吃。

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才是开店做生意的硬道理。

结语

最新的数据里,瑞幸门店开始盈利;今年双11,三顿半卖出3000万精品速溶。种种迹象表明:喝咖啡的人的确越来越多,市场正在变好。

但包括很多从业者在内,对咖啡消费还是偏见重重。消费者怎么可能不被误导?

所谓的精品咖啡,只是咖啡馆的一项产品指标,一条路只能走到黑。在设备材料上钻牛角尖,给门店设立条条框框,把自己定位在鄙视链顶端,作茧自缚只会倒在黎明前。

精品咖啡的“洁癖症”,是病,得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