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四问央行超预期“降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四问央行超预期“降息”

不到两周时间MLF利率、OMO利率接连下调,由此看来,央行或将倾向于采取逆回购、MLF投放等“数量型措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未来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仍可期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 宥朗

11月18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7天期逆回购1800亿元。此次逆回购中标利率为2.5%,较此前下降5个基点,这也是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自2015年10月27日以来首次下调。

在经历了11月5日调降MLF利率、11月15日超预期新作2000亿元MLF后,央行再次送出温暖,力度远超预期。

此次利率调整将带来哪些传导效应?

央行逆回购,是指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借出资金,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再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收到逆回购资金后,可将资金拆借给中小银行,从而提升市场资金充裕程度。由此,逆回购放量通常表明市场资金紧缺,央行欲出手缓解短期流动性不足。

目前看来,逆回购操作已经位列各类流动性工具之首,逆回购利率也成为了市场新的利率风向标——央行的逆回购操作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利率和资金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市场情绪、投资者预期几乎完全决定债市涨跌。

正因如此,此次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的实际影响可能相对有限,但是信号意义十分明显。

“本次OMO利率下调,应和之前MLF利率下调结合起来观察,即央行手中的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了5BP。”CF40青年论坛会员、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张涛向CF40表示,此次OMO利率下调表明了央行想要释放稳增长的宏观意图。

CF40青年学者、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分析认为,现在临近年末,银行为满足LCR等流动性监管指标,会倾向于提升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来冲量,负债成本更可能出现季节性的回升,这就更需要央行有所行动,提振预期。

央行的预期引导与实际操作是否矛盾?

11月16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此次报告将“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说法调整为“加强逆周期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次报告重申“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保持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且明确提出“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发散”,但报告未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

整体来看,今年9月以来,尽管央行在预期引导方面坚定强调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但在实际的货币政策操作方面,逆调节力度远超市场预期——不仅在9月4日全面降准,而且近期接连下调MLF利率、OMO利率。

具体来看:

❶ 7-8月份央行表态“准备金率调整空间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9月4日国务院定调全面降准,央行紧接着全面降准。

❷ 8月份央行表态“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的货币政策保持常态的国家”,10月份央行表态“市场利率水平比去年已经有很大幅度的下降,现在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促进完善利率的传导机制”;11月5日MLF利率下调。

❸ 11月15日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态“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警惕通胀预期发散”、“坚决不搞大水漫灌”;11月18日央行OMO降息。

如何看待央行这种在“保持定力”下的宽松操作?

市场普遍认为,此举体现出“稳增长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2018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9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趋势性下行,经济表现低于政府预期。从10月份的PMI创下今年2月份以来新低,新增社融弱于季节性,工业增加值、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均低于预期等宏观经济指标来看,现在实体经济的增长动能依旧偏弱。加上全球经济的弱势与地缘政治的影响,新增专项债发行迟迟不见,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此外,尽管通胀已经处于罕见高位,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自2018年初的高点2.5%持续下跌,PPI自2018年以来也呈持续下行走势,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PMI指数也持续下降。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速,经济面临总需求不足的挑战。

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指出,扩大总需求需要激发信贷需求,一个主要手段就是降低利率。

降息周期开始?

不到两周时间MLF利率、OMO利率接连下调,是否意味着中国也开启了降息周期?

对此,市场有不同看法。

“无论通胀如何,货币政策收紧已经彻底不可能。”经济学家邓海清提出,对于货币政策,看央行“说什么”的意义已经大幅下降,更需要关注央行“做什么”。

从过往经验来看,我国央行从降息、降准转向加息、提准,最短的一次是2008年12月降息,而后2010年1月提准。这也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方向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

2016年的例子是,在2月最后一次降准后,央行紧货币发生在半年之后。“而当前由于不具备因为防范风险而紧货币的条件,所以,宽货币的持续时间会更久。” 邓海清说。

对于货币政策宽松的持续时间,邓海清提出,央行可能已经做好了维持低利率较长时间的准备,同时不排除进一步宽松的可能,这取决于后续经济数据是否继续趋势性下行。“如果2020年经济数据能够企稳回升,则央行可能进入观察期,货币很快收紧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张涛则表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基调依然是“稳健中性”,只要经济运行不出现快速的下降或者上升,预计“稳健中性”的政策基调将不会改变。但是不排除针对短期内经济波动,货币政策通过更灵活的阶段性操作来实施逆周期调控。

CF40特邀成员、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同样指出,短期内货币政策可能保持大体“中性”,因为短期内稳增长与稳定消费者价格预期之间的权衡变得更为困难。一方面,央行认为国内制造业需求疲软,重申“六稳”指导方针,并提及全球央行已启动“宽松潮”。但另一方面,央行对PPI同比降幅扩大并不过分担忧。

分析《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知,虽然央行将当前CPI走高主要归因于供给冲击驱动,但央行同时强调,货币政策也需防止通胀预期发散。

综合央行表述及专家观点来看,未来在降成本稳增长真正出效果之前,央行可能还会有若干次的宽松调降。但由于央行需要兼顾“警惕通胀预期的扩散”“主动维护好少数几个常态型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短期内央行可能对降息、降准等宽松信号较强的政策工具采取较为谨慎态度。

在强信号面临掣肘的情况下,央行投放流动性、加强逆周期调节的组合拳还有哪些?

不妨再将目光转向《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在专栏1“正确看待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 ”部分指出:“但考虑到降准是政策效应较强的操作工具,央行同时会减少逆回购、MLF 等操作以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不仅如此,此次报告明确:“以7天期逆回购为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同时有效对冲税期、政府债券发行等短期因素的扰动,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由此看来,央行或将倾向于采取逆回购、MLF投放等“数量型措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未来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仍可期待。

周三LPR报价如何预期?

11月5日,央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

11月15日,央行发布消息称,当天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第二次调整,释放长期资金约400亿元。同时,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2000亿元。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当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由于当日无逆回购和MLF到期,共计释放约2400亿元中长期资金。

在MLF下降5个基点和新作2000亿MLF的加成下,市场普遍认为,本周三的LPR报价结果有望重启下降通道。不少分析人士预计,1年期LPR有望下调5-10bp。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5日新作2000亿MLF有出于对冲缴准缴税的考虑,但央行选择在此时进行MLF操作或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实际上,这是上月以来,央行第二次在没有MLF到期的情况下新作MLF。10月16日,央行超预期的新作了2000亿1年期MLF并维持利率水平不变,这是今年以来首次在没有MLF到期的情况下新开展的MLF操作。11月15日再度相同操作,或意味着MLF在每月LPR报价前操作将成常态。

从报价机制上看,新LPR报价以MLF为定价基准,而资金成本也是LPR报价在MLF基准指数加点数的主要参考。由此看来,央行或正通过提高MLF操作频率来加大对LPR报价的指导,同时通过加大MLF操作规模投放中长期流动性来引导资金成本下行,最终引导LPR下行以实现降低实际融资成本的目的。

“在新的LPR形成机制下,货币当局希望LPR报价与MLF利率挂钩。但如果央行一直按照到期续作的模式开展MLF操作,作为LPR报价的基准,MLF工具的操作频率与LPR的报价频率的不匹配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这样一来,将会频繁出现央行在当月无法通过MLF的量价操作来实现引导LPR报价利率下调的情况,这降低了MLF利率对于LPR的引导作用。”民生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称。

鉴于此,新增MLF操作可使得未来MLF到期期限分布更加均匀,央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月安排MLF操作,为引导LPR下行创造先行条件。

至于LPR报价重启下降通道的实际效果,张涛则对CF40表示,“LRP只是最优贷款利率水平,在央行近期的操作下,大概率LPR报价可能会下降,但能否带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出现明显下降,尚待观察。”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原标题:四问央行超预期“降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四问央行超预期“降息”

不到两周时间MLF利率、OMO利率接连下调,由此看来,央行或将倾向于采取逆回购、MLF投放等“数量型措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未来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仍可期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 宥朗

11月18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7天期逆回购1800亿元。此次逆回购中标利率为2.5%,较此前下降5个基点,这也是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自2015年10月27日以来首次下调。

在经历了11月5日调降MLF利率、11月15日超预期新作2000亿元MLF后,央行再次送出温暖,力度远超预期。

此次利率调整将带来哪些传导效应?

央行逆回购,是指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借出资金,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再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收到逆回购资金后,可将资金拆借给中小银行,从而提升市场资金充裕程度。由此,逆回购放量通常表明市场资金紧缺,央行欲出手缓解短期流动性不足。

目前看来,逆回购操作已经位列各类流动性工具之首,逆回购利率也成为了市场新的利率风向标——央行的逆回购操作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利率和资金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市场情绪、投资者预期几乎完全决定债市涨跌。

正因如此,此次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的实际影响可能相对有限,但是信号意义十分明显。

“本次OMO利率下调,应和之前MLF利率下调结合起来观察,即央行手中的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了5BP。”CF40青年论坛会员、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张涛向CF40表示,此次OMO利率下调表明了央行想要释放稳增长的宏观意图。

CF40青年学者、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分析认为,现在临近年末,银行为满足LCR等流动性监管指标,会倾向于提升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来冲量,负债成本更可能出现季节性的回升,这就更需要央行有所行动,提振预期。

央行的预期引导与实际操作是否矛盾?

11月16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此次报告将“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说法调整为“加强逆周期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次报告重申“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保持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且明确提出“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发散”,但报告未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

整体来看,今年9月以来,尽管央行在预期引导方面坚定强调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但在实际的货币政策操作方面,逆调节力度远超市场预期——不仅在9月4日全面降准,而且近期接连下调MLF利率、OMO利率。

具体来看:

❶ 7-8月份央行表态“准备金率调整空间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9月4日国务院定调全面降准,央行紧接着全面降准。

❷ 8月份央行表态“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的货币政策保持常态的国家”,10月份央行表态“市场利率水平比去年已经有很大幅度的下降,现在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促进完善利率的传导机制”;11月5日MLF利率下调。

❸ 11月15日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态“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警惕通胀预期发散”、“坚决不搞大水漫灌”;11月18日央行OMO降息。

如何看待央行这种在“保持定力”下的宽松操作?

市场普遍认为,此举体现出“稳增长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2018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9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趋势性下行,经济表现低于政府预期。从10月份的PMI创下今年2月份以来新低,新增社融弱于季节性,工业增加值、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均低于预期等宏观经济指标来看,现在实体经济的增长动能依旧偏弱。加上全球经济的弱势与地缘政治的影响,新增专项债发行迟迟不见,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此外,尽管通胀已经处于罕见高位,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自2018年初的高点2.5%持续下跌,PPI自2018年以来也呈持续下行走势,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PMI指数也持续下降。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速,经济面临总需求不足的挑战。

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指出,扩大总需求需要激发信贷需求,一个主要手段就是降低利率。

降息周期开始?

不到两周时间MLF利率、OMO利率接连下调,是否意味着中国也开启了降息周期?

对此,市场有不同看法。

“无论通胀如何,货币政策收紧已经彻底不可能。”经济学家邓海清提出,对于货币政策,看央行“说什么”的意义已经大幅下降,更需要关注央行“做什么”。

从过往经验来看,我国央行从降息、降准转向加息、提准,最短的一次是2008年12月降息,而后2010年1月提准。这也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方向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

2016年的例子是,在2月最后一次降准后,央行紧货币发生在半年之后。“而当前由于不具备因为防范风险而紧货币的条件,所以,宽货币的持续时间会更久。” 邓海清说。

对于货币政策宽松的持续时间,邓海清提出,央行可能已经做好了维持低利率较长时间的准备,同时不排除进一步宽松的可能,这取决于后续经济数据是否继续趋势性下行。“如果2020年经济数据能够企稳回升,则央行可能进入观察期,货币很快收紧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张涛则表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基调依然是“稳健中性”,只要经济运行不出现快速的下降或者上升,预计“稳健中性”的政策基调将不会改变。但是不排除针对短期内经济波动,货币政策通过更灵活的阶段性操作来实施逆周期调控。

CF40特邀成员、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同样指出,短期内货币政策可能保持大体“中性”,因为短期内稳增长与稳定消费者价格预期之间的权衡变得更为困难。一方面,央行认为国内制造业需求疲软,重申“六稳”指导方针,并提及全球央行已启动“宽松潮”。但另一方面,央行对PPI同比降幅扩大并不过分担忧。

分析《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知,虽然央行将当前CPI走高主要归因于供给冲击驱动,但央行同时强调,货币政策也需防止通胀预期发散。

综合央行表述及专家观点来看,未来在降成本稳增长真正出效果之前,央行可能还会有若干次的宽松调降。但由于央行需要兼顾“警惕通胀预期的扩散”“主动维护好少数几个常态型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短期内央行可能对降息、降准等宽松信号较强的政策工具采取较为谨慎态度。

在强信号面临掣肘的情况下,央行投放流动性、加强逆周期调节的组合拳还有哪些?

不妨再将目光转向《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在专栏1“正确看待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化 ”部分指出:“但考虑到降准是政策效应较强的操作工具,央行同时会减少逆回购、MLF 等操作以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不仅如此,此次报告明确:“以7天期逆回购为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同时有效对冲税期、政府债券发行等短期因素的扰动,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由此看来,央行或将倾向于采取逆回购、MLF投放等“数量型措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未来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仍可期待。

周三LPR报价如何预期?

11月5日,央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

11月15日,央行发布消息称,当天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第二次调整,释放长期资金约400亿元。同时,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2000亿元。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当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由于当日无逆回购和MLF到期,共计释放约2400亿元中长期资金。

在MLF下降5个基点和新作2000亿MLF的加成下,市场普遍认为,本周三的LPR报价结果有望重启下降通道。不少分析人士预计,1年期LPR有望下调5-10bp。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5日新作2000亿MLF有出于对冲缴准缴税的考虑,但央行选择在此时进行MLF操作或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实际上,这是上月以来,央行第二次在没有MLF到期的情况下新作MLF。10月16日,央行超预期的新作了2000亿1年期MLF并维持利率水平不变,这是今年以来首次在没有MLF到期的情况下新开展的MLF操作。11月15日再度相同操作,或意味着MLF在每月LPR报价前操作将成常态。

从报价机制上看,新LPR报价以MLF为定价基准,而资金成本也是LPR报价在MLF基准指数加点数的主要参考。由此看来,央行或正通过提高MLF操作频率来加大对LPR报价的指导,同时通过加大MLF操作规模投放中长期流动性来引导资金成本下行,最终引导LPR下行以实现降低实际融资成本的目的。

“在新的LPR形成机制下,货币当局希望LPR报价与MLF利率挂钩。但如果央行一直按照到期续作的模式开展MLF操作,作为LPR报价的基准,MLF工具的操作频率与LPR的报价频率的不匹配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这样一来,将会频繁出现央行在当月无法通过MLF的量价操作来实现引导LPR报价利率下调的情况,这降低了MLF利率对于LPR的引导作用。”民生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称。

鉴于此,新增MLF操作可使得未来MLF到期期限分布更加均匀,央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月安排MLF操作,为引导LPR下行创造先行条件。

至于LPR报价重启下降通道的实际效果,张涛则对CF40表示,“LRP只是最优贷款利率水平,在央行近期的操作下,大概率LPR报价可能会下降,但能否带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出现明显下降,尚待观察。”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原标题:四问央行超预期“降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