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帮独家专访 斯想/采编 Nicole/校对
新闻学毕业的苏彪一直抱有对电影行业的热爱,于是跨行做了编剧,跟随大鹏写了几年网剧,又在束焕的带领下备战央视春晚小品。无论是简单粗暴的网剧写作还是相对固定的小品创作,对他而言都是一种“碎步前行”。
当处在一群科班出身的编剧之间,也无需卑微,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作品会替你说话。但是此刻,编剧帮更想听他来说话。所以在《煎饼侠》公映的第二天票房突破两亿的当口,编剧帮对苏彪进行了独家专访。
网剧、小品、电影剧本创作的区别与挑战
编剧帮:前四季《屌丝男士》、以及2014-2015年春晚小品的创作给了你哪些经验?觉得创作电影与创作网剧、小品最大的区别和挑战在哪里?
苏彪:我必须得感谢三年的《屌丝男士》以及两年的春晚,它们对“好笑”这件事儿的高标准、严要求,给了我充分的历练,让我对“如何让大家笑”这件事愈加敏锐和熟练,虽然离一些国内的喜剧编剧还有着令人绝望的距离,但对我自己而言,我能感受到自己在“碎步前行”,这和网剧及春晚的高强度培训是分不开的。
网剧、小品和电影?那区别真的是太大了,挑战么?比区别更大。我们的网剧《屌丝男士》是一个很简单粗暴的东西,它不需要太强的人物设定,也不需要起承转合、矛盾升级,观众们对它的要求就是好笑。
而小品,需要的则是在十几分钟内,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把故事讲完,在现场观众气氛的烘托下将“笑果”成倍的放大后,再传递给电视观众。
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网剧和小品创作经验唯一能贡献的,就是怎样把剧本写得好笑,而电影里的人物性格,事件,矛盾,则对好笑这件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好笑,更要在人物里、结构里、逻辑关系里,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现实人物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与窥探欲
编剧帮:我们发现像大鹏、柳岩这样的主要演员,以及吴君如、曾志伟等客串的演员在电影里所饰演的角色都是本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定?
苏彪:当初这种故事设定是大鹏导演提出的,作为一个酷爱接地气的新人导演,他想用现实的人物去“麻醉”观众,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更惊喜、更舒服地进入剧情,满足观众对娱乐圈和艺人的好奇心和窥探欲。
因为这是一部喜剧,所有的人物,即便是真实存在的人,我们都要对其进行加工,让它富有喜感,性格鲜明,其实到最后,所有人扮演的都是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角色,在电影里,郭采洁竟然爱上了岳云鹏,这种事儿,打死你救活你然后再打死你你都不会信,但俩人在电影里,爱得浓烈。
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编剧帮:面对真实的人物环境与人物设定,作为编剧,你是如何处理这些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的?
苏彪:其实很简单,只要去说服演员在电影里演你为他设定的角色和人物性格即可,所谓的虚构,其实也部分来源于真实,去年因为一些尺度问题,《屌丝男士》曾遭禁播,那个时候大鹏确实进入了低谷,很多节目都选择了终止合作,和电影剧情里的困境很像。
所以我觉得,人物和故事的虚实并不重要,只要感受是实的,观众就会接受这个看似荒谬和矛盾的设定。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与喜剧
编剧帮:很多人都说,喜剧是比正剧要难写的类型。你有什么心得与技巧可以跟大家分享?
苏彪:我的心得就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以及喜剧。写喜剧真的是太难了,特别是当你攥紧拳头,励志要写一部让大家觉得好笑、而不是嘲笑的喜剧的时候,你所承受的压力会更大。
但有的时候,写喜剧又和毒品很像,因为当你的作品在电影院里被大家用笑声肯定的时候,当坐在你身边的观众笑得直拍大腿的时候,你心里就会响起一个声音:嗯,下部还要写喜剧。
技巧的话,真没什么,就是大家一起磨,磨到好笑,磨到又合理又好笑,磨到又合理又好笑又没有其他的方案可以替代。
编剧一定不要放弃表达的权利
编剧帮: 《煎饼侠》的剧本创作中是否有自己个人情感的投射?
苏彪:情感投射一定是避免不了的吧,我觉得,所有的剧本,都能投射出编剧的心。如果让王朔老师写《喜羊羊与灰太狼》,也一定是酸爽酷辣痛快带劲儿,嬉笑怒骂鞭辟入里。
对于编剧的个人感情、观念、态度对于剧本的投射,我是举双手蹦着赞成的,因为所有的剧本,都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情感表达,而不该是机械重复的工业产品,编剧们可以表达得不透彻,不到位,不精准,但一定不要放弃表达的权利。
编剧帮:《煎饼侠》这个剧本遗憾的地方是什么?
苏彪:遗憾还是挺多的,首先是在打磨上,在各个方面的综合压力下,留给我创作剧本的时间并不多。更何况,这还是我的电影剧本处女作,时间、能力以及写作经验上的匮乏让我一度十分焦虑,我相信如果再给我几个月的时间,我会让剧本更漂亮一些。
其次是人物上,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煎饼侠》有很多明星加盟,他们都不是打酱油、出现个十秒八秒就杀青走人的,其中吴君如、曾志伟、邓超、岳云鹏和东北的“F4”男团,每个人都要撑起了十分钟左右的剧情,那么故事的主要人物的刻画和描写的时间就势必受到“压榨”,这也导致了主要的几个人物看起来有些扁平化和标签化。
谈合作
大鹏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合格导演
编剧帮:你跟大鹏算是长期的合作伙伴了,你眼中的大鹏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觉得他这次导演水平合格吗?
苏彪:大鹏是我见过最努力的人,没有之一,有时我甚至不理解他的这种努力是为了什么,大鹏工作室的同事们从来都是没有双休日这一说的,而大鹏则是一个连睡觉都快戒了的人,电影从无到有的一年里,他倾注的心血真是旁人无法想象的。
我觉得仅从态度这一点而言,他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合格导演,可能在镜头的运用上、调度上、电影节奏的把控上等等等等他只是一个新人。然而,他的态度,以及为弥补自己不足所付出的扎扎实实的努力,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将这些短板变成长项。
束焕赐予我一辈子创作剧本的工作方法
编剧帮:束焕老师这次是《煎饼侠》的剧本监制,你们之前也有春晚小品合作的经历,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剧本监制是一个什么职务?在这部电影中主要的工作有哪些?
苏彪:掐指一算已经和可爱的束老师认识三年了,虽然我不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也没有听过束老师哪怕是一堂课,但从心眼儿里我已经把他当做我的恩师了,他教给我的,不是理论,不是罗伯特麦基,而是如何打好实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巨大的压力下高效地完成剧本,这些是在课堂和书籍里学不到的。
但对于我个人而言,三年来我从束焕老师那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所谓的技巧和实战经验,而是一颗对于喜剧和对于电影的敬畏之心,不得不说,束老师对作品认真和投入的程度对我的影响很深,现在的我,执拗地认为一个成熟的剧本,应该被反复地讨论、修改、推翻、它不可能仅靠一个人完成,而是需要多个各有所长的编剧合力为之,只有这样,一个剧本才会合理、妥帖、智慧而完整。
我想,这会是我一辈子创造剧本时的工作方法,而这种我认为正确而合理的工作方法,完全是拜束老师所赐。
剧本监制束焕为《煎饼侠》所做的工作
剧本监制具体的职责说实话我不是很清楚,只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束焕老师为《煎饼侠》剧本都做了哪些工作。
首先是故事的大方向上,最开始的时候,大鹏关于电影最核心的创意只有一个:明星实名制出演。但在怎么样的一个事件内去完成这个创意,大鹏和我想了很久,却始终碰壁,最后,束老师给出了“戏中戏”这个概念,既拍一个落魄明星拍电影的电影,这个概念让大鹏十分兴奋,并最终采用。
其次是剧本结构的把控,对于新人编剧而言,结构往往是最大的硬伤,对标准的好莱坞剧本结构我们都烂熟于心,但真正落笔时却频频失控,不是头重脚轻,就是腰肥腿短,这个时候,束老师会及时提出问题,并和我一起研究解决方案。
另外就是一些关键场次和关键人物的修正与处理,作为一名“监制”,束焕老师的作用绝非监督那么简单,《煎饼侠》中几个核心的场次,束老师皆直接动笔修改,笔之所向,很多问题噼里啪啦,迎刃而解。
谈市场
IP热对电影市场的贻害是不可估量的
编剧帮:你怎么看待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的?
苏彪:中国的电影市场,我觉得用欣欣向荣来形容不为过吧?从观众层面来看,看电影已经从“奢侈品”变为了“生活必需品”,大家愿意为好的作品埋单,甚至有一些对电影缺乏敬意,问题明显的电影也会有十几二十亿的总票房,由此可见,这是个风来了,猪都会飞起来的井喷时代。
这个时代的一片繁荣下,很多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诸多问题里,我目前最关注的,也是最担心的就是所谓的“IP”热,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我不否认,大”IP”确实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让电影项目得到更稳健的盈利保障,但它对于新的原创故事和新的类型尝试的扼杀程度,是不可估量的。
在“IP”这个概念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当发觉所有的”IP”最终都被变成了青春片,就开始细思极恐,青春片这个题材本身就已经被过度开采,现在又和这个表面上是冉冉升起,骨子里却暮气沉沉的“IP”热沆瀣一气,这件事对电影市场的贻害,真的是不可估量。
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的本质问题是:把喜剧做精,做透的人太少
编剧帮:你觉得中国喜剧电影目前主要有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
苏彪: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精品少,敢于像徐峥导演和宁浩导演一样,拍着胸脯说“来,我这百分之百就是个喜剧电影,你来看,然后大笑而归”的电影太少了,当然,这是现象,其本质问题还是能把喜剧做精,做透的人太少,尽管喜剧市场一片大好、供不应求,但我还是希望大鹏导演能在几部电影的锤炼后,成为像徐峥、宁浩导演一样的品牌喜剧导演。
另外我认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喜剧,笑料都是足的,但这种笑料,紧紧局限于演员夸张的表演以及或“抖机灵”或“贱兮兮”的台词上,而不是在人物里、矛盾下、事件中,这种皮笑肉不笑的电影很难做出高级的喜剧质感,在我看来,中国已经有少数的几位导演和编剧脱离了这种“低质感”喜剧,而大多数,在市场、资本和能力的限制下,仍陷在皮笑肉不笑的泥沼之中。
树立正确的喜剧观
在目前看来,我的作品仍然十分的不成熟,“抖机灵”“贱兮兮”的痕迹仍然存在,《煎饼侠》的剧本里,也有这样的痕迹存在,我觉得,解决这种问题,首先需要的是树立起自己正确的喜剧观。
首先,不要去做“笑果”,而是深挖人物、事件以及矛盾,让人物的身上自己生长出笑点;
其次,就是要用日积月累的努力去培养自己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喜剧观,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编剧帮:你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会考虑观众喜欢的口味吗?
苏彪:当然会,毕竟我们是一部商业片,不能逆势而为,更不能逆市而为,所以你看到,我们电影里的明星还是挺星光璀璨的,在剧本创作上,我们也竭尽全力地去接地气,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些都是为了增加卖点,并让观众易于接受。
不过,我们并没有全然向卖点妥协,否则大家看到的将不是《煎饼侠》而应该是《青春侠》。
谈个人
“跨行”编剧要更加努力,作品会替你说话
编剧帮:你是如何进入编剧这个行业的?
苏彪:每个行业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聚会,Party,编剧行业也不例外,不过虽然我是一个特别爱凑热闹,交朋友的人,我还是挺不想在编剧太多的场合里出现的,这倒不是因为编剧圈里美女稀缺,而是因为有一点点自卑心在作祟。
大多数的编剧们聚会,特别是新人居多的时候,最常聊起一件事儿就是“唉?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北影?上戏?每每到这个时候,我基本就是能躲就躲了,因为我是学新闻出身的,母校虽然是211,但并不如北大,复旦这般扬眉吐气。
对,我是学新闻出身的,之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喜剧编剧,是因为我真的是爱电影,爱喜剧,并渴望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一员,那有的读者就不禁要发问了,爱电影,为什么学新闻?我想我高考时大部分大题空白的数学题试卷就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跨行真的很累,身体累,因为你要花大把的时间补齐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竭尽所能用并不完善的编剧技能让自己吃饱饭,心也累,因为你并非科班出身,不管同行是否向你投来了异样的眼光,你看自己的眼光首先就是异样的,你需要和自己谈判,平息心里那份一直都在的自卑。
不过,可能就是托了这两份累的福,跨行的编剧们会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强大,当你处在一群科班出身的编剧之间时,你无须说话,作品会替你说话。
新人的机遇是要把新的概念、想法和创意带到影视行业之中
编剧帮:作为新人编剧,这次创作有哪些收获?新人编剧怎么才能抓住机会?
苏彪:收获真的是全方面的,太多太多了,没办法一一列举,最重要的应该还是信心吧,作为新人,你的作品得到了导演和制片方、投资方的认可,他们愿意赌上一年的时光,几千万的资金去把你的文字变成画面,这种感觉还是很愉悦很励志的。
在编剧技巧和能力方面,在我看来有些东西是潜滋暗长的,在优秀前辈的带动下,在几十稿的修改中,在电影拍摄几十个大夜的磨练下,你对剧本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是不可能原地踏步的。
新人编剧如何抓住机会?不用猜,我肯定会说“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种话,嗯,这是废话,大家都知道,那我就说些我觉得还算新鲜的观点吧。
我认为,所谓的新人的机遇,并不是有那么一个机会让自己马上“变旧”,成为编剧行业的中流砥柱,精英翘楚,而是要真真正正地把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想法和新的创意带到影视行业之中,去更新它、改良它、甚至颠覆它,这样,我们才配得上“新人”二字。
编剧帮:你觉得作为编剧应该专注于一种风格还是不断去尝试新的风格?
苏彪:关于风格,我的建议是先建立自己的风格,让它占据一席之地,然后再去探索其他的风格,电影创作是一件太好玩儿的事儿。那么问题来了,一件玩具,怎么够?
编剧苏彪作品列表:
《屌丝男士》1-4季
《极品女士》第三季
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扰民了你》
2015年央视春晚小品《车站奇遇》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