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默克尔首访奥斯威辛,释放反纳粹强烈信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默克尔首访奥斯威辛,释放反纳粹强烈信号

尽管反对反犹太主义、反对种族仇恨是默克尔的一贯立场,但此次在奥斯威辛的言行,是她在这个问题上迄今最强烈、最明确的姿态,“因为和此前她所到访的那些地方相比,奥斯威辛的种族灭绝和邪恶信号最为强烈和经典”。

文|陶短房

责编|马蓉蓉

12月6日清晨,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波兰境内的原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这是她2005年就任总理以来,首次到访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 

“避免再一次伤害” 

奥斯威辛集中营1939年年底启用,1945年1月27日被苏联红军解放。这里全盛时有4个毒气室和4座焚尸炉,在号称“死亡天使”的纳粹狂徒门格勒医生主持下,日以继夜地散播着死亡。德国犹太人中央委员会主席舒斯特曾指出,“没有任何其他遗址可以如此敏锐地揭示大屠杀的后果,这是一种大规模、工业化的杀戮”。

12岁和母亲一起被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犹太人、如今已87岁高龄的巴特尼科夫斯基作为历史见证人陪同参观。在来宾和众多媒体记者面前,这位老人感伤地回忆起难友们当年告诉他的一句话——“这里只有焚尸炉的烟囱才通向自由”。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指出,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目击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暴行的历史见证人正逐渐物故凋零,“这令我们更加感到有义务保存历史的记忆,如果任由记忆消失,将是对当年在集中营饱受无尽痛苦的人们的再一次伤害”。

默克尔表示,回忆并牢记德国对纳粹罪行的责任至关重要,“记住罪行、让每个罪犯的名字被公诸于众,并向受害者致以崇高敬意,是一项永远不能停止的责任。这是不容商榷、和德国密不可分的,是德国国家身份的一部分”。在聆听了巴特尼科夫斯基老人的回忆后,她动容地称,“德国人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责,超过所有可以想象的范围”。

默克尔指出,二战期间共有110万以上的受害者、其中逾100万犹太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遇难,尽管如今这里位于波兰境内,但“德意志第三帝国在1939年10月入侵波兰时占领了这里,这座集中营完全是由德国人管理的,德国人不容推卸自己的历史罪责”。她大声疾呼,奥斯威辛本身“迫使我们必须保持对历史罪责的记忆,沉默绝不应是唯一的答案”。

默克尔称,每个在这里遇难的犹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名字,一份不容被践踏的尊严,一个出身和一个故事”。她向遇害者致敬,“深深鞠躬”,同时呼吁“唤醒德国幸存者的罪恶感和痛苦”,警告“不能任由种族主义和仇恨主义的崛起和蔓延”,并对沉渣泛起的德国、欧洲乃至全球的反犹太主义宣战。

当天默克尔首先抵达著名的“死亡之墙”,在那里长时间默哀,随后抵达距离集中营本部3公里的比克瑙,那里是从欧洲各地被押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来的遇难者集中下火车的地方。在动身前往奥斯维辛之前,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向负责维护遗址的奥斯维辛-比克瑙基金会拨款6000万欧元,她还在12月5日发表公开讲话,重申“坚决反对反犹太主义及一切形式的仇恨主义”。 

历史性的一刻 

德国人在战后对战争罪责的反思,是战败国中最为深刻的。1970年12月7日,时任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社区起义纪念碑前的“华沙之跪”曾震惊世界。

尽管政见不同、党派各异,但战后联邦德国历任总理都公开表现出对纳粹反犹大屠杀的深深忏悔。在默克尔之前,已有施密特和科尔两位德国总理凭吊过奥斯威辛遗址。

出生在东德的默克尔虽是第一次来奥斯威辛,但她此前多次凭吊过其他纳粹集中营遗址(2009年陪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布痕瓦尔德,2010年,凭吊拉文斯布鲁克,2013年和2015年两次参观此前尚无德国(西德)总理踏足过的达豪集中营遗址。她更曾先后5次凭吊耶路撒冷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其中后4次都是在总理任上),并于2008年在以色列众议院发表了深刻反省纳粹大屠杀罪责的演讲(默克尔是首位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讲的德国总理)。

《汉堡周报》援引奥斯拉文斯布鲁克辛集中营幸存者、华沙波兰犹太历史博物馆联合创始人,现年93岁高龄的图尔斯基的话,指出默克尔此次奥斯威辛之行“发出了非常重要、积极的信号”,正如当年勃兰特的“华沙之跪”,“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姿态就能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比如,当年勃兰特的一跪就真正解开了德国和波兰人之间的心结,打开了和解之门”。

历史学家维维奥卡指出,尽管反对反犹太主义、反对种族仇恨是默克尔的一贯立场,但此次在奥斯威辛的言行,是她在这个问题上迄今最强烈、最明确的姿态,“因为和此前她所到访的那些地方相比,奥斯威辛的种族灭绝和邪恶信号最为强烈和经典”。 

反对“新纳粹”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默克尔此举并非单纯地在缅怀历史、反省德国历史罪责,而更多着落于德国政治、社会的当下现实。

随着时光的流转、人物的凋零和记忆的淡忘,许多新一代德国人开始漠视德国在二战期间的历史罪责,或简单地将之归咎于“个别法西斯分子”。近年来,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遭遇瓶颈,社会矛盾有所凸显,仇恨主义和排外主义思潮也沉渣泛起。

由于对现实和传统政党、政治家滋生的不满,也由于对历史和德国二战历史罪责的淡漠和认识模糊,许多德国年青一代、尤其发展相对滞后的原东德境内的德国年轻人,开始支持带有严重极右和排外倾向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令这个原本的小众政党在2017年9月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赢得多达12.6%的选票,和709个德国联邦议会议席中的92个,成为议会第三大党。

该党政要不断发表拒绝反省德国战争罪责的露骨言论,如该党著名活跃人士、图林根分布负责人赫克就曾在1月17日对德累斯顿该党青年成员称,犹太人屠杀纪念馆是“耻辱几年”,而他的同僚卡尔比茨甚至曾公开为新纳粹组织张目。

就在两个月前的10月9日,也即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一名27岁的德国极右翼分子闯入德国东部哈勒一座犹太教堂,向正聚集在教堂中举行庆祝活动的犹太人开枪射击,导致两人死亡。这名被警方称作“Stephan B.”的凶手是德国本地人,他在屠杀实施过程中令人发指地用头盔摄像机进行了长达35分钟的全程视频直播(在亚马逊旗下流媒体平台、游戏迷聚集的Twitch上),并在施暴过程中用英语、德语狂呼“The root of all problems are the Jews(犹太人是全部问题的根源)”。

正如许多德国、欧洲乃至全球政治评论家所指出的,哈勒事件充分表明,人们不能再对现实版的种族仇恨言行视若无睹;不能再自欺欺人地假定,纳粹思想的余毒已随着纳粹德国的覆灭而成为永远尘封的历史;不能再用“恐怖分子都是特定的外来或宗教群体”“只有特定的那类人才会搞针对平民的恐怖仇杀”。

德国之声电台曾经研究发现,网络时代煽动反犹、反特定群体种族仇恨言论,甚至串联实施暴力行动的,大多数是“独狼”,即并未加入人所熟知的极端群体或暴力组织。现实社会的政治家、行政管理者和左邻右舍并不清楚他们的倾向和危险性,但他们却在网上“洗脑”和“被洗脑”,在诸如Twitch这种“外人”并不熟悉、但特定群体人群却高度“扎堆”的平台上,他们的思想、倾向和言行在这些特定平台和特定人群中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也从来不乏喝彩者、响应者和效仿者。

早在2015年,德国时任总统高克就历史性地指出,“没有奥斯威辛集中营,德国人就没有身份,记住犯罪、标明犯罪者并公正对待受害者是每一个德国人的责任”;2017年12月15日,现任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以色列驻德国使馆发表演讲,尖锐指出“反犹太主义在德国依旧显露着邪恶嘴脸”;德国中央犹太人理事会主席舒斯特在评论默克尔此次奥斯威辛集中营活动和言论时指出,“纳粹式仇恨的阴影75年后仍在徘徊”。

默克尔所在的德国基民盟-基社盟2017年曾提出一份议案,责成联邦政府鼓励所属16个州采取坚决手段,将“煽动反犹太仇恨的外国人驱逐出境”,但“哈勒事件”充分表明,反犹太仇恨以及一切带有纳粹色彩的仇恨主义言行,绝非“舶来品”,如果不唤醒德国人、尤其德国年青一代对纳粹主义历史罪责的正确认识,将会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法国《世界报》则指出,不论老纳粹或新纳粹,其针对的绝非某个特定民族或群体,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歧视和仇恨,纳粹就曾在迫害犹太人的同时,残暴对待斯拉夫人、吉普赛人以及同性恋者等,而今天的“新纳粹”和其在世界各地的“翻版”也在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地煽动花样繁多的、针对这个或那个群体的仇恨言行。

出生于战后初期的默克尔用此次走访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的行动再次提醒德国人、以及所有人:前鉴未远,忘记过去就意味着纵容悲剧重演。

(作者系专栏作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默克尔首访奥斯威辛,释放反纳粹强烈信号

尽管反对反犹太主义、反对种族仇恨是默克尔的一贯立场,但此次在奥斯威辛的言行,是她在这个问题上迄今最强烈、最明确的姿态,“因为和此前她所到访的那些地方相比,奥斯威辛的种族灭绝和邪恶信号最为强烈和经典”。

文|陶短房

责编|马蓉蓉

12月6日清晨,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波兰境内的原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这是她2005年就任总理以来,首次到访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 

“避免再一次伤害” 

奥斯威辛集中营1939年年底启用,1945年1月27日被苏联红军解放。这里全盛时有4个毒气室和4座焚尸炉,在号称“死亡天使”的纳粹狂徒门格勒医生主持下,日以继夜地散播着死亡。德国犹太人中央委员会主席舒斯特曾指出,“没有任何其他遗址可以如此敏锐地揭示大屠杀的后果,这是一种大规模、工业化的杀戮”。

12岁和母亲一起被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犹太人、如今已87岁高龄的巴特尼科夫斯基作为历史见证人陪同参观。在来宾和众多媒体记者面前,这位老人感伤地回忆起难友们当年告诉他的一句话——“这里只有焚尸炉的烟囱才通向自由”。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指出,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目击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暴行的历史见证人正逐渐物故凋零,“这令我们更加感到有义务保存历史的记忆,如果任由记忆消失,将是对当年在集中营饱受无尽痛苦的人们的再一次伤害”。

默克尔表示,回忆并牢记德国对纳粹罪行的责任至关重要,“记住罪行、让每个罪犯的名字被公诸于众,并向受害者致以崇高敬意,是一项永远不能停止的责任。这是不容商榷、和德国密不可分的,是德国国家身份的一部分”。在聆听了巴特尼科夫斯基老人的回忆后,她动容地称,“德国人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责,超过所有可以想象的范围”。

默克尔指出,二战期间共有110万以上的受害者、其中逾100万犹太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遇难,尽管如今这里位于波兰境内,但“德意志第三帝国在1939年10月入侵波兰时占领了这里,这座集中营完全是由德国人管理的,德国人不容推卸自己的历史罪责”。她大声疾呼,奥斯威辛本身“迫使我们必须保持对历史罪责的记忆,沉默绝不应是唯一的答案”。

默克尔称,每个在这里遇难的犹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名字,一份不容被践踏的尊严,一个出身和一个故事”。她向遇害者致敬,“深深鞠躬”,同时呼吁“唤醒德国幸存者的罪恶感和痛苦”,警告“不能任由种族主义和仇恨主义的崛起和蔓延”,并对沉渣泛起的德国、欧洲乃至全球的反犹太主义宣战。

当天默克尔首先抵达著名的“死亡之墙”,在那里长时间默哀,随后抵达距离集中营本部3公里的比克瑙,那里是从欧洲各地被押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来的遇难者集中下火车的地方。在动身前往奥斯维辛之前,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向负责维护遗址的奥斯维辛-比克瑙基金会拨款6000万欧元,她还在12月5日发表公开讲话,重申“坚决反对反犹太主义及一切形式的仇恨主义”。 

历史性的一刻 

德国人在战后对战争罪责的反思,是战败国中最为深刻的。1970年12月7日,时任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社区起义纪念碑前的“华沙之跪”曾震惊世界。

尽管政见不同、党派各异,但战后联邦德国历任总理都公开表现出对纳粹反犹大屠杀的深深忏悔。在默克尔之前,已有施密特和科尔两位德国总理凭吊过奥斯威辛遗址。

出生在东德的默克尔虽是第一次来奥斯威辛,但她此前多次凭吊过其他纳粹集中营遗址(2009年陪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布痕瓦尔德,2010年,凭吊拉文斯布鲁克,2013年和2015年两次参观此前尚无德国(西德)总理踏足过的达豪集中营遗址。她更曾先后5次凭吊耶路撒冷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其中后4次都是在总理任上),并于2008年在以色列众议院发表了深刻反省纳粹大屠杀罪责的演讲(默克尔是首位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讲的德国总理)。

《汉堡周报》援引奥斯拉文斯布鲁克辛集中营幸存者、华沙波兰犹太历史博物馆联合创始人,现年93岁高龄的图尔斯基的话,指出默克尔此次奥斯威辛之行“发出了非常重要、积极的信号”,正如当年勃兰特的“华沙之跪”,“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姿态就能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比如,当年勃兰特的一跪就真正解开了德国和波兰人之间的心结,打开了和解之门”。

历史学家维维奥卡指出,尽管反对反犹太主义、反对种族仇恨是默克尔的一贯立场,但此次在奥斯威辛的言行,是她在这个问题上迄今最强烈、最明确的姿态,“因为和此前她所到访的那些地方相比,奥斯威辛的种族灭绝和邪恶信号最为强烈和经典”。 

反对“新纳粹”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默克尔此举并非单纯地在缅怀历史、反省德国历史罪责,而更多着落于德国政治、社会的当下现实。

随着时光的流转、人物的凋零和记忆的淡忘,许多新一代德国人开始漠视德国在二战期间的历史罪责,或简单地将之归咎于“个别法西斯分子”。近年来,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遭遇瓶颈,社会矛盾有所凸显,仇恨主义和排外主义思潮也沉渣泛起。

由于对现实和传统政党、政治家滋生的不满,也由于对历史和德国二战历史罪责的淡漠和认识模糊,许多德国年青一代、尤其发展相对滞后的原东德境内的德国年轻人,开始支持带有严重极右和排外倾向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令这个原本的小众政党在2017年9月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赢得多达12.6%的选票,和709个德国联邦议会议席中的92个,成为议会第三大党。

该党政要不断发表拒绝反省德国战争罪责的露骨言论,如该党著名活跃人士、图林根分布负责人赫克就曾在1月17日对德累斯顿该党青年成员称,犹太人屠杀纪念馆是“耻辱几年”,而他的同僚卡尔比茨甚至曾公开为新纳粹组织张目。

就在两个月前的10月9日,也即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一名27岁的德国极右翼分子闯入德国东部哈勒一座犹太教堂,向正聚集在教堂中举行庆祝活动的犹太人开枪射击,导致两人死亡。这名被警方称作“Stephan B.”的凶手是德国本地人,他在屠杀实施过程中令人发指地用头盔摄像机进行了长达35分钟的全程视频直播(在亚马逊旗下流媒体平台、游戏迷聚集的Twitch上),并在施暴过程中用英语、德语狂呼“The root of all problems are the Jews(犹太人是全部问题的根源)”。

正如许多德国、欧洲乃至全球政治评论家所指出的,哈勒事件充分表明,人们不能再对现实版的种族仇恨言行视若无睹;不能再自欺欺人地假定,纳粹思想的余毒已随着纳粹德国的覆灭而成为永远尘封的历史;不能再用“恐怖分子都是特定的外来或宗教群体”“只有特定的那类人才会搞针对平民的恐怖仇杀”。

德国之声电台曾经研究发现,网络时代煽动反犹、反特定群体种族仇恨言论,甚至串联实施暴力行动的,大多数是“独狼”,即并未加入人所熟知的极端群体或暴力组织。现实社会的政治家、行政管理者和左邻右舍并不清楚他们的倾向和危险性,但他们却在网上“洗脑”和“被洗脑”,在诸如Twitch这种“外人”并不熟悉、但特定群体人群却高度“扎堆”的平台上,他们的思想、倾向和言行在这些特定平台和特定人群中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也从来不乏喝彩者、响应者和效仿者。

早在2015年,德国时任总统高克就历史性地指出,“没有奥斯威辛集中营,德国人就没有身份,记住犯罪、标明犯罪者并公正对待受害者是每一个德国人的责任”;2017年12月15日,现任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以色列驻德国使馆发表演讲,尖锐指出“反犹太主义在德国依旧显露着邪恶嘴脸”;德国中央犹太人理事会主席舒斯特在评论默克尔此次奥斯威辛集中营活动和言论时指出,“纳粹式仇恨的阴影75年后仍在徘徊”。

默克尔所在的德国基民盟-基社盟2017年曾提出一份议案,责成联邦政府鼓励所属16个州采取坚决手段,将“煽动反犹太仇恨的外国人驱逐出境”,但“哈勒事件”充分表明,反犹太仇恨以及一切带有纳粹色彩的仇恨主义言行,绝非“舶来品”,如果不唤醒德国人、尤其德国年青一代对纳粹主义历史罪责的正确认识,将会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法国《世界报》则指出,不论老纳粹或新纳粹,其针对的绝非某个特定民族或群体,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歧视和仇恨,纳粹就曾在迫害犹太人的同时,残暴对待斯拉夫人、吉普赛人以及同性恋者等,而今天的“新纳粹”和其在世界各地的“翻版”也在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地煽动花样繁多的、针对这个或那个群体的仇恨言行。

出生于战后初期的默克尔用此次走访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的行动再次提醒德国人、以及所有人:前鉴未远,忘记过去就意味着纵容悲剧重演。

(作者系专栏作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