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财政货币政策,当契合新发展理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财政货币政策,当契合新发展理念

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中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那么,什么才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文|刘晓忠

责编|马蓉蓉

正值即将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以“稳”促“改”的整体基调上,全方位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有驰有张、沉稳驾驭国内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加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宏观政策“稳中有变” 

当前,要实现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和社会政策要有托底的“品”字型政策矩阵,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具体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等前两项任务,凸显出了社会政策托底的基础性作用;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体现出了宏观政策上的“稳中有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则为微观政策的“活”提供了施展空间;着力推动高质量增长则彰显了决策层在经济工作方面的定力,坚决摒弃唯GDP论的传统理念,即明年依然不会搞大水漫灌。

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长期依仗的是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动力,短期依靠的则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且惟有短期的财政货币政策与中长期的深化改革有效配合、相互助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才能事半功倍。

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中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那么,什么才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当下的积极财政政策旨在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减税降费仍有广阔空间 

究竟如何理解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财政货币政策,以避免误判呢?这需要深入理解“稳”与“改”的逻辑,具体就是要结合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等来理解明年的财政货币政策。

首先,宏观政策要稳,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要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的积极,并不是刺激和投入的代名词;财政政策的“积极”,既可以体现为加大财政投资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可以表现为减税降费的政策。

近年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减税降费、盘活经济内生活力这方面。因此,宏观政策要稳,反映在积极财政政策上就是要继续推进减税降费的价值取向。

当下,部分人士说,基于地方财力等看,减税降费的空间日益有限。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觉呢?因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效果尚未凸显、力度有待加深,若基于负面清单管理的放管服改革的成效逐渐明显,政府减员增效的效果就会显现,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就会得到有效压缩。这将不仅为减税降费提供了新的空间,而且有助于减少行政成本、减轻微观主体的非市场交易成本压力,盘活经济内生活力。显然,基于目前国内的税负,减税降费的积极财政政策仍有广袤的实施空间。

货币政策的稳健强调灵活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并不能理解为宽松;货币政策如绳,只能拉不能推,缺乏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的有效推动,放松银根带来的只是流动性的充裕,而非合理充裕。近年来,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的主基调,就是决策层很清楚,放松银根或人为地降低货币成本,只会滋生泡沫和投机,不会带来真实的经济发展。因此,基于宏观政策要稳的基调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主要表现为放松银根的宽松,更不会是大水漫灌。 

盘活微观政策活力 

其次,微观政策要活,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盘活微观政策的活力,而微观政策的“活”不是财政刺激和放松银根,而是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降低经济社会的非市场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这需要政府在财政货币政策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当会继续集中在为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出保障,如数字政务、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管理、减员增效等行政体制改革上。

同时,货币政策的稳健,在微观政策要活的这个基调层面上,通过充沛市场流动性,压低社会融资成本,实现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和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近年来的实践已表明,单纯放松银根不会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不会实现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因为当下社会融资成本过高,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风险溢价上升,大量投资的内生风险高企而边际收益率下降。不解决微观主体的投资收益率边际递减问题,不搭建便于创新的经济社会制度体系,行政管理成本不能降至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线下,社会融资成本就不会下降。

因此,货币政策的稳健,在于加快推进货币金融体制改革,促进货币金融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货币政策的稳健才能为经济带来提质增效的助推效应。

最后,社会政策要托底,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需要致力于为整个经济社会搭建防护型保障体系。具体到财政政策的积极方面,就是财政政策的投入要集中在公共民生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完善上。而货币政策的稳健,就是要积极配合和支持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两个领域的建设上,为微观主体搭建完善的防护型保障服务。

总之,伴随着中美贸易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国内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势必有所缓解,改革也将在不断的开放中推进。在开放与改革的双保险加持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若能真正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国内经济的内生活力将会逐渐被激活,经济将能真正提质增效,国内经济社会将具有更强的韧性和风险可承载能力。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财政货币政策,当契合新发展理念

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中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那么,什么才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文|刘晓忠

责编|马蓉蓉

正值即将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以“稳”促“改”的整体基调上,全方位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有驰有张、沉稳驾驭国内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加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宏观政策“稳中有变” 

当前,要实现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和社会政策要有托底的“品”字型政策矩阵,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具体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等前两项任务,凸显出了社会政策托底的基础性作用;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体现出了宏观政策上的“稳中有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则为微观政策的“活”提供了施展空间;着力推动高质量增长则彰显了决策层在经济工作方面的定力,坚决摒弃唯GDP论的传统理念,即明年依然不会搞大水漫灌。

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长期依仗的是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动力,短期依靠的则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且惟有短期的财政货币政策与中长期的深化改革有效配合、相互助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才能事半功倍。

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中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那么,什么才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当下的积极财政政策旨在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减税降费仍有广阔空间 

究竟如何理解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财政货币政策,以避免误判呢?这需要深入理解“稳”与“改”的逻辑,具体就是要结合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等来理解明年的财政货币政策。

首先,宏观政策要稳,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要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的积极,并不是刺激和投入的代名词;财政政策的“积极”,既可以体现为加大财政投资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可以表现为减税降费的政策。

近年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减税降费、盘活经济内生活力这方面。因此,宏观政策要稳,反映在积极财政政策上就是要继续推进减税降费的价值取向。

当下,部分人士说,基于地方财力等看,减税降费的空间日益有限。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觉呢?因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效果尚未凸显、力度有待加深,若基于负面清单管理的放管服改革的成效逐渐明显,政府减员增效的效果就会显现,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就会得到有效压缩。这将不仅为减税降费提供了新的空间,而且有助于减少行政成本、减轻微观主体的非市场交易成本压力,盘活经济内生活力。显然,基于目前国内的税负,减税降费的积极财政政策仍有广袤的实施空间。

货币政策的稳健强调灵活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并不能理解为宽松;货币政策如绳,只能拉不能推,缺乏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的有效推动,放松银根带来的只是流动性的充裕,而非合理充裕。近年来,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的主基调,就是决策层很清楚,放松银根或人为地降低货币成本,只会滋生泡沫和投机,不会带来真实的经济发展。因此,基于宏观政策要稳的基调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主要表现为放松银根的宽松,更不会是大水漫灌。 

盘活微观政策活力 

其次,微观政策要活,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盘活微观政策的活力,而微观政策的“活”不是财政刺激和放松银根,而是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降低经济社会的非市场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这需要政府在财政货币政策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当会继续集中在为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出保障,如数字政务、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管理、减员增效等行政体制改革上。

同时,货币政策的稳健,在微观政策要活的这个基调层面上,通过充沛市场流动性,压低社会融资成本,实现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和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近年来的实践已表明,单纯放松银根不会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不会实现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因为当下社会融资成本过高,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风险溢价上升,大量投资的内生风险高企而边际收益率下降。不解决微观主体的投资收益率边际递减问题,不搭建便于创新的经济社会制度体系,行政管理成本不能降至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线下,社会融资成本就不会下降。

因此,货币政策的稳健,在于加快推进货币金融体制改革,促进货币金融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货币政策的稳健才能为经济带来提质增效的助推效应。

最后,社会政策要托底,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需要致力于为整个经济社会搭建防护型保障体系。具体到财政政策的积极方面,就是财政政策的投入要集中在公共民生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完善上。而货币政策的稳健,就是要积极配合和支持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两个领域的建设上,为微观主体搭建完善的防护型保障服务。

总之,伴随着中美贸易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国内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势必有所缓解,改革也将在不断的开放中推进。在开放与改革的双保险加持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若能真正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国内经济的内生活力将会逐渐被激活,经济将能真正提质增效,国内经济社会将具有更强的韧性和风险可承载能力。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