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复杂的孤独 |书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复杂的孤独 |书单

孤独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某种程度上,孤独甚至可以是令人愉快的。

史蒂文·麦克雷在伦敦皇家芭蕾舞团改编的《科学怪人》中饰演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 图片来源:Tristram Kenton/The Guardian

孤独无处不在,至少目前看起来如此。孤独被医学术语描述为一种流行病,瘟疫或感染。针对孤独,英国有自己的部长——巴兰男爵夫人(Baroness Barran,英国慈善机构SafeLives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译注),而且有迹象表明,其它国家——瑞士、德国、甚至美国——也已经有慈善机构开始效仿。

问题在于,孤独很难被被定义的。孤独常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甚至是普遍的精神折磨。但孤独感(loneliness)相对较新。孤独感这个词在1800年左右开始被普遍使用,与社会变迁有关,尤其是现代化带来的世俗、异化和竞争。在此之前,作家和哲学家感兴趣的是孤寂(solitude)。孤独可能是一种问题,而在上帝的愿景中,人是会孤独吗?

孤独在不同时间点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孤独可以是绝望,可以是毁灭,也可以是痛苦。也可以是临时的,短暂的,是一个时间“节点”抑或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孤独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而包括了愤怒、怨恨、恐惧以及悲伤、悲伤和羞耻的情绪混合。在某种程度上,孤独甚至可以是令人愉快的。

作为一个研究情感的历史学家,这些孤独充满复杂性,却缺少相应历史研究,这一点启发了我的新书《孤独传》(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书中以弗吉尼亚·伍尔芙、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和托马斯·特纳为例,探讨了孤独作为一种现代生理和心理问题的出现,以及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包括最孤独的人——无家可归者和难民)。

我选择了10本关于孤独的书,想要借此观察它们表达了什么,代表了什么,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孤独又有什么意义。这10本书中许多都是由女性创作的,因为孤独、创造力和性别之间的联系是现当代文学和写作中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

《鲁滨孙历险记》

《鲁滨孙历险记》
[英]丹尼尔·笛福 著 黄杲炘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5

由于深受同时代种族主义的影响,《鲁滨孙历险记》经常被解读为一本关于宗教救赎和自我探索的书。与汤姆·汉克斯在《荒岛余生》中饰演的角色不同,鲁滨孙其实并不孤独。鲁滨孙本人从未提及过孤独,他可能会抱怨上帝,但他的生活一直都是有确定性意义的。

《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
[英]玛丽·雪莱 著 孙法理 译
译林出版社 2016-12

这本相当有名的小说(令人沮丧的是,作者玛丽·雪莱还是经常被人叫做“雪莱的妻子”) 是第一个试图找出孤独和社会脱节之间关系的虚构作品。《弗兰肯斯坦》创作的时代,正是人类开始“掌握”科学的时代,这本书便利用了人们对自然破坏以及对社会异化的担忧心理。《弗兰肯斯坦》也是在“孤独”(loneliness)这个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写的。书中只有两处提到了孤独(其中之一是“孤独之路,lonely road”,反映了它作为“孤寂,solitude”同义词的非情绪化起源)。然而,《弗兰肯斯坦》中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的罪恶、焦虑、遗弃和迷失,表达的是一种相当现代化的孤独感。

《寂寞之井》

《寂寞之井》
[英]拉德克利夫·霍尔 著 颜湘如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3

《寂寞之井》是英美文学中关于女同性恋经历最早、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提出了关于性别、性行为和广义上的“归属”(belonging)等重要问题。尽管小说中“性反转”和“反转”的语言已经过时,但《寂寞之井》还是让人们注意到了20世纪早期反同性恋言论所导致的孤独和疏离。在21世纪关于LGBTQ+的讨论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便是孤独,尤其是与精神疾病和少数族裔压力相关的孤独。

《伍尔芙日记》

费吉尼亚·伍尔芙 著 戴红珍 等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6 

到了20世纪40年代,“孤独”(loneliness)已经被广泛用来表示情感上的孤立,弗吉尼亚·伍尔芙便在写作中用到了孤独一词。除了孤独,她还能怎样脱离这个世界呢? 《伍尔芙日记》是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在她死后出版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伍尔芙从1918年到1941年自杀身亡期间写作的日记。日记中充满了关于她的写作生涯和她所参与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一个汇集英国大批精英作家、学者、文人等的文化沙龙——译注)的迷人细节,以及对性别世界中孤独的批判性反思。

《钟形罩》

《钟形罩》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著 杨靖 译
译林出版社 2013-6

普拉斯的《钟形罩》探索了一种同样源于社会期望的孤独——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名女性,要如何在工作、家庭生活和社会期望之间平衡与周旋。小说的叙述者埃斯特· 格林伍德在日记和信件中描述的孤独痛苦和精神疾病,与普拉斯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令人惋惜的是,普拉斯在该书出版一个月后便自杀了。

《独居日记》

《独居日记》
[美]梅·萨藤 著 杨国华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8

作为美国诗人和作家,梅·萨藤创作《独居日记》是为了记录她抑郁和孤独的经历。《独居日记》被广泛认为是女性自传的里程碑。和伍尔芙类似,萨藤把孤独视作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她的作品也呼应了关于造物主存在于自然中的浪漫思想,以及为了归属于世界而需要与世界保持的实体上的关联。

《孤独是可耻的》

《孤独是可耻的》
[美]约翰·卡乔波/[美]威廉·帕特里克 著 焦梦津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1

在21世纪早期,孤独开始成为一种医学和社会问题。鉴于人口老龄化和孤独带来的健康风险,后工业化的社会亟需找出孤独原因。已故的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和他的妻子斯蒂芬妮(Stephanie)在孤独的神经科学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这本书便是最早将孤独描述为一种传染形式的书之一,并且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社会性孤独会造成从心脏和神经元到免疫系统的身体伤害。

《孤独的城市》

《孤独的城市》
[英]奥利维娅·莱恩 著 杨懿晶 译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8

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探讨了城市孤独的悖论——许多都市人心中的那种“无处不在、无法回答,始终缺少什么的状态”。莱恩还考虑了这其中附加的自责感(这让我想起了在英国把孤独者称为“没朋友的人,Billy no-mates” 的做法,好像他们的孤独是有原因的)。莱恩还提醒我们,孤独也能带来创造力,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爱德华·达杰(Edward Darger)和安迪·沃霍尔便是很好的例子。

《艾莉诺好极了》

《艾莉诺好极了》
[英]盖尔·霍尼曼 著 谢静雯 译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 2018-10

《艾莉诺好极了》是2017年柯斯达文学新作奖得奖作品,书里的主要人物是与社会格格不入、孤立又孤独的艾莉诺。童年的虐待、脸上的伤疤和社交上的尴尬都让她产生了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当被问及近况如何时,她总是回答“好极了”,只有当她和雷蒙德成为朋友,或者被他当成朋友,她才开始懂得如何拥有朋友,如何拥有归属感。

《照亮忧郁黑洞的一束光》

《照亮忧郁黑洞的一束光》
约翰·海利 著 陈依辰 译
天下生活 2019-5

《照亮忧郁黑洞的一束光》提醒我们,尽管孤独有各种充满创造性的可能性,但始终是充满毁灭性的。在医学简化的背景下,抑郁症是一个重要的精神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大脑问题)和社会问题。哈里认为,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导致了社会抑郁和焦虑水平的上升。我们又回到了约翰·卡乔波对社会关系需求的理论——正如书的副标题(“揭开抑郁对真正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所示,哈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孤独失联是抑郁症的真正原因。

(翻译:张海宁)

来源:卫报

原标题:Top 10 books about lonelines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复杂的孤独 |书单

孤独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某种程度上,孤独甚至可以是令人愉快的。

史蒂文·麦克雷在伦敦皇家芭蕾舞团改编的《科学怪人》中饰演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 图片来源:Tristram Kenton/The Guardian

孤独无处不在,至少目前看起来如此。孤独被医学术语描述为一种流行病,瘟疫或感染。针对孤独,英国有自己的部长——巴兰男爵夫人(Baroness Barran,英国慈善机构SafeLives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译注),而且有迹象表明,其它国家——瑞士、德国、甚至美国——也已经有慈善机构开始效仿。

问题在于,孤独很难被被定义的。孤独常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甚至是普遍的精神折磨。但孤独感(loneliness)相对较新。孤独感这个词在1800年左右开始被普遍使用,与社会变迁有关,尤其是现代化带来的世俗、异化和竞争。在此之前,作家和哲学家感兴趣的是孤寂(solitude)。孤独可能是一种问题,而在上帝的愿景中,人是会孤独吗?

孤独在不同时间点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孤独可以是绝望,可以是毁灭,也可以是痛苦。也可以是临时的,短暂的,是一个时间“节点”抑或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孤独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而包括了愤怒、怨恨、恐惧以及悲伤、悲伤和羞耻的情绪混合。在某种程度上,孤独甚至可以是令人愉快的。

作为一个研究情感的历史学家,这些孤独充满复杂性,却缺少相应历史研究,这一点启发了我的新书《孤独传》(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书中以弗吉尼亚·伍尔芙、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和托马斯·特纳为例,探讨了孤独作为一种现代生理和心理问题的出现,以及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包括最孤独的人——无家可归者和难民)。

我选择了10本关于孤独的书,想要借此观察它们表达了什么,代表了什么,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孤独又有什么意义。这10本书中许多都是由女性创作的,因为孤独、创造力和性别之间的联系是现当代文学和写作中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

《鲁滨孙历险记》

《鲁滨孙历险记》
[英]丹尼尔·笛福 著 黄杲炘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5

由于深受同时代种族主义的影响,《鲁滨孙历险记》经常被解读为一本关于宗教救赎和自我探索的书。与汤姆·汉克斯在《荒岛余生》中饰演的角色不同,鲁滨孙其实并不孤独。鲁滨孙本人从未提及过孤独,他可能会抱怨上帝,但他的生活一直都是有确定性意义的。

《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
[英]玛丽·雪莱 著 孙法理 译
译林出版社 2016-12

这本相当有名的小说(令人沮丧的是,作者玛丽·雪莱还是经常被人叫做“雪莱的妻子”) 是第一个试图找出孤独和社会脱节之间关系的虚构作品。《弗兰肯斯坦》创作的时代,正是人类开始“掌握”科学的时代,这本书便利用了人们对自然破坏以及对社会异化的担忧心理。《弗兰肯斯坦》也是在“孤独”(loneliness)这个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写的。书中只有两处提到了孤独(其中之一是“孤独之路,lonely road”,反映了它作为“孤寂,solitude”同义词的非情绪化起源)。然而,《弗兰肯斯坦》中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的罪恶、焦虑、遗弃和迷失,表达的是一种相当现代化的孤独感。

《寂寞之井》

《寂寞之井》
[英]拉德克利夫·霍尔 著 颜湘如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3

《寂寞之井》是英美文学中关于女同性恋经历最早、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提出了关于性别、性行为和广义上的“归属”(belonging)等重要问题。尽管小说中“性反转”和“反转”的语言已经过时,但《寂寞之井》还是让人们注意到了20世纪早期反同性恋言论所导致的孤独和疏离。在21世纪关于LGBTQ+的讨论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便是孤独,尤其是与精神疾病和少数族裔压力相关的孤独。

《伍尔芙日记》

费吉尼亚·伍尔芙 著 戴红珍 等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6 

到了20世纪40年代,“孤独”(loneliness)已经被广泛用来表示情感上的孤立,弗吉尼亚·伍尔芙便在写作中用到了孤独一词。除了孤独,她还能怎样脱离这个世界呢? 《伍尔芙日记》是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在她死后出版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伍尔芙从1918年到1941年自杀身亡期间写作的日记。日记中充满了关于她的写作生涯和她所参与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一个汇集英国大批精英作家、学者、文人等的文化沙龙——译注)的迷人细节,以及对性别世界中孤独的批判性反思。

《钟形罩》

《钟形罩》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著 杨靖 译
译林出版社 2013-6

普拉斯的《钟形罩》探索了一种同样源于社会期望的孤独——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名女性,要如何在工作、家庭生活和社会期望之间平衡与周旋。小说的叙述者埃斯特· 格林伍德在日记和信件中描述的孤独痛苦和精神疾病,与普拉斯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令人惋惜的是,普拉斯在该书出版一个月后便自杀了。

《独居日记》

《独居日记》
[美]梅·萨藤 著 杨国华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8

作为美国诗人和作家,梅·萨藤创作《独居日记》是为了记录她抑郁和孤独的经历。《独居日记》被广泛认为是女性自传的里程碑。和伍尔芙类似,萨藤把孤独视作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她的作品也呼应了关于造物主存在于自然中的浪漫思想,以及为了归属于世界而需要与世界保持的实体上的关联。

《孤独是可耻的》

《孤独是可耻的》
[美]约翰·卡乔波/[美]威廉·帕特里克 著 焦梦津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1

在21世纪早期,孤独开始成为一种医学和社会问题。鉴于人口老龄化和孤独带来的健康风险,后工业化的社会亟需找出孤独原因。已故的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和他的妻子斯蒂芬妮(Stephanie)在孤独的神经科学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这本书便是最早将孤独描述为一种传染形式的书之一,并且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社会性孤独会造成从心脏和神经元到免疫系统的身体伤害。

《孤独的城市》

《孤独的城市》
[英]奥利维娅·莱恩 著 杨懿晶 译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8

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探讨了城市孤独的悖论——许多都市人心中的那种“无处不在、无法回答,始终缺少什么的状态”。莱恩还考虑了这其中附加的自责感(这让我想起了在英国把孤独者称为“没朋友的人,Billy no-mates” 的做法,好像他们的孤独是有原因的)。莱恩还提醒我们,孤独也能带来创造力,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爱德华·达杰(Edward Darger)和安迪·沃霍尔便是很好的例子。

《艾莉诺好极了》

《艾莉诺好极了》
[英]盖尔·霍尼曼 著 谢静雯 译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 2018-10

《艾莉诺好极了》是2017年柯斯达文学新作奖得奖作品,书里的主要人物是与社会格格不入、孤立又孤独的艾莉诺。童年的虐待、脸上的伤疤和社交上的尴尬都让她产生了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当被问及近况如何时,她总是回答“好极了”,只有当她和雷蒙德成为朋友,或者被他当成朋友,她才开始懂得如何拥有朋友,如何拥有归属感。

《照亮忧郁黑洞的一束光》

《照亮忧郁黑洞的一束光》
约翰·海利 著 陈依辰 译
天下生活 2019-5

《照亮忧郁黑洞的一束光》提醒我们,尽管孤独有各种充满创造性的可能性,但始终是充满毁灭性的。在医学简化的背景下,抑郁症是一个重要的精神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大脑问题)和社会问题。哈里认为,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导致了社会抑郁和焦虑水平的上升。我们又回到了约翰·卡乔波对社会关系需求的理论——正如书的副标题(“揭开抑郁对真正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所示,哈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孤独失联是抑郁症的真正原因。

(翻译:张海宁)

来源:卫报

原标题:Top 10 books about lonelines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