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手机镜头里看见自己的第一条皱纹:中年女性危机面面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手机镜头里看见自己的第一条皱纹:中年女性危机面面观

为何X世代女性的中年危机来得这么猛烈?

正值40出头的艾达·卡尔霍恩(Ada Calhoun)发现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折磨中,不断怀疑着从过去到未来的人生决定。尽管她婚姻长期稳定,作为记者在职场上风生水起,还出版了《那些我绝不会说的婚礼祝酒词》(Wedding Toasts I'll Never Give)一书,却依然因为担忧信用卡账单和越来越少的工作机会而彻夜难眠,常常在倍感煎熬的日子里嚎啕大哭。她接受了粗略的乳腺造影检查,体重也与日俱增。在精心化妆并加上滤镜的自拍照下,她配的文字是:“依然很恐怖。”

在新书《我们为何失眠:X世代中年女性的新危机》(Why We Can't Sleep: Women's New Midlife Crisis)前言里,她写道,“我知道我很差劲,但我真的没弄明白究竟是为什么。”正如书名所言,这本书是她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所做的尝试。

事实上,从引言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为何卡尔霍恩感觉糟糕。真正的谜团在于:那些生于1965-1980年代的其他中年女性,也都饱受着同类问题的困扰吗?何种文化、经济乃至生物因素可能加剧这些不安状态呢?

卡尔霍恩调查了成百上千名美国中产阶级女性,并研读了从盖尔·西莉(Gail Sheehy)经典之作《小道》(Passages)直到达尔塞·施泰因可(Darcey Steinke)2019年新作《潮热日记》(Flash Count Diary)的一系列中年文学作品。她还与妇科医生、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一小批治疗师”们展开对话,以此增进自己的理解。

最后集成的这本书是一场突破一切的加速冲刺——我所说的“一切”指的是一切令中年女性烦扰的事情,比如因懒鬼丈夫导致的火冒三丈,汇报学校烘烤食品销售额的繁杂电邮、对失业后抱着纸箱流落街头的害怕等等。考虑到书籍颇为有限的容量,卡尔霍恩纳入书中的种种惧怕,的确使之成为了一本体量“苗条”却意义重大的好书。如果你目前还没什么睡眠障碍,看上几个章节后可能就有了。

《我们为何失眠》

为证明广大中年女性群体的困扰不安,卡尔霍恩收到的轶事证据即便称不上科学,也足够丰富和令人沮丧。她向读者展示了一大批40来岁的焦躁不安的女性,绝大部分都只出现在一两段文字里。卡尔霍恩一般只透露这些女性的名,有时甚至根本不谈姓名。其中有位女性会定期请一名临时保姆,自己抽身去电影院痛哭一次;一名忍无可忍的单亲妈妈用锤子砸烂了儿子的平板电脑;一位硅谷高级人才担心别人看到自己时心里想的是“天啊瞧瞧,这个邋遢的中年妇女”,那样自己就会失去职场优势;一位至今未婚的有氧健身操教练每周提着音响发动汽车时都会问自己:“会有个男人来帮帮我吗?”

书里的每个人都在疑惑,如果自己当初选择了不同的路,是否现在就会过的开心点。不管在外人眼中如何,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对自己、对人生有些失望,甚至有些人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卡尔霍恩给出了多个解释。首先,很多1970和1980年代出生的人在童年阶段见证了离婚和不稳定,对步入婚姻和结束婚姻(哪怕这段婚姻已经很糟糕)充满恐惧。她提出了这个时代不甚公平的角色模式,“依然保留在我们很多人内心的档案橱柜里。”比如Enjoli香水在1980年代的广告里倡导的:既可以拎着公文包驰骋职场,又可以炸着培根大秀厨艺的棕发女郎,似乎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搞定一切。大批X世代参加工作时就业市场尚且温和,如今她们却发现自己被两股更加强大的人群前后夹击:前有还未退休的婴儿潮一代,后有精力充沛的千禧一代,后者似乎在雇主面前更具优势。

X世代的人(以及少量年龄稍大的千禧一代),是最后一批记得这个世界尚未普及互联网的群体,卡尔霍恩认为,我们“天生对网络没有免疫力”。X世代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比婴儿潮群体和千禧一代都多,也更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作用的影响。正如卡尔霍恩写到:“在我们妈妈和祖母的时代,电话和镜子都放在桌上或是挂在墙上。但X世代的女性们却是在智能手机可缩放的摄像头里看到自己脸上的第一道褶皱。”

加上荷尔蒙混乱,书中女性陷入忧郁便不足为奇了。问题在于,人数实在过多。品读《我们为何失眠》就像是参加一场女主人不愿漏掉名单上任何人的宴会:嘈杂,拥挤,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陌生人,每个人都在抱怨着。有些客人们的抱怨会让我们受益匪浅,而另一些人则根本不应该出现。

本书最后一章,卡尔霍恩披露了自己关于中年困境的补救措施:她开始和女性朋友出门闲逛,采用激素治疗绝经症状,减少社交媒体使用时间,不再对自己提出过于严苛的要求,开始意识到开怀大笑的价值。这些建议看起来只是基本常识,甚至有些陈词滥调,很难成为全书200多页里全部女性的灵丹妙药。但最后一章却也是最易理解和切合实际的一章。卡尔霍恩立足于全体X世代女性中年危机的宽泛视角太过模糊和宏大。而当她具体到一个有名有姓、有充足声音和细节化背景故事的特定女性(即她本人)时,那幅庞大的画面才开始有了焦点。

(翻译:刘欣)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Why are Gen X women struggling? A new book explores the many possible reason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手机镜头里看见自己的第一条皱纹:中年女性危机面面观

为何X世代女性的中年危机来得这么猛烈?

正值40出头的艾达·卡尔霍恩(Ada Calhoun)发现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折磨中,不断怀疑着从过去到未来的人生决定。尽管她婚姻长期稳定,作为记者在职场上风生水起,还出版了《那些我绝不会说的婚礼祝酒词》(Wedding Toasts I'll Never Give)一书,却依然因为担忧信用卡账单和越来越少的工作机会而彻夜难眠,常常在倍感煎熬的日子里嚎啕大哭。她接受了粗略的乳腺造影检查,体重也与日俱增。在精心化妆并加上滤镜的自拍照下,她配的文字是:“依然很恐怖。”

在新书《我们为何失眠:X世代中年女性的新危机》(Why We Can't Sleep: Women's New Midlife Crisis)前言里,她写道,“我知道我很差劲,但我真的没弄明白究竟是为什么。”正如书名所言,这本书是她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所做的尝试。

事实上,从引言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为何卡尔霍恩感觉糟糕。真正的谜团在于:那些生于1965-1980年代的其他中年女性,也都饱受着同类问题的困扰吗?何种文化、经济乃至生物因素可能加剧这些不安状态呢?

卡尔霍恩调查了成百上千名美国中产阶级女性,并研读了从盖尔·西莉(Gail Sheehy)经典之作《小道》(Passages)直到达尔塞·施泰因可(Darcey Steinke)2019年新作《潮热日记》(Flash Count Diary)的一系列中年文学作品。她还与妇科医生、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一小批治疗师”们展开对话,以此增进自己的理解。

最后集成的这本书是一场突破一切的加速冲刺——我所说的“一切”指的是一切令中年女性烦扰的事情,比如因懒鬼丈夫导致的火冒三丈,汇报学校烘烤食品销售额的繁杂电邮、对失业后抱着纸箱流落街头的害怕等等。考虑到书籍颇为有限的容量,卡尔霍恩纳入书中的种种惧怕,的确使之成为了一本体量“苗条”却意义重大的好书。如果你目前还没什么睡眠障碍,看上几个章节后可能就有了。

《我们为何失眠》

为证明广大中年女性群体的困扰不安,卡尔霍恩收到的轶事证据即便称不上科学,也足够丰富和令人沮丧。她向读者展示了一大批40来岁的焦躁不安的女性,绝大部分都只出现在一两段文字里。卡尔霍恩一般只透露这些女性的名,有时甚至根本不谈姓名。其中有位女性会定期请一名临时保姆,自己抽身去电影院痛哭一次;一名忍无可忍的单亲妈妈用锤子砸烂了儿子的平板电脑;一位硅谷高级人才担心别人看到自己时心里想的是“天啊瞧瞧,这个邋遢的中年妇女”,那样自己就会失去职场优势;一位至今未婚的有氧健身操教练每周提着音响发动汽车时都会问自己:“会有个男人来帮帮我吗?”

书里的每个人都在疑惑,如果自己当初选择了不同的路,是否现在就会过的开心点。不管在外人眼中如何,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对自己、对人生有些失望,甚至有些人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卡尔霍恩给出了多个解释。首先,很多1970和1980年代出生的人在童年阶段见证了离婚和不稳定,对步入婚姻和结束婚姻(哪怕这段婚姻已经很糟糕)充满恐惧。她提出了这个时代不甚公平的角色模式,“依然保留在我们很多人内心的档案橱柜里。”比如Enjoli香水在1980年代的广告里倡导的:既可以拎着公文包驰骋职场,又可以炸着培根大秀厨艺的棕发女郎,似乎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搞定一切。大批X世代参加工作时就业市场尚且温和,如今她们却发现自己被两股更加强大的人群前后夹击:前有还未退休的婴儿潮一代,后有精力充沛的千禧一代,后者似乎在雇主面前更具优势。

X世代的人(以及少量年龄稍大的千禧一代),是最后一批记得这个世界尚未普及互联网的群体,卡尔霍恩认为,我们“天生对网络没有免疫力”。X世代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比婴儿潮群体和千禧一代都多,也更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作用的影响。正如卡尔霍恩写到:“在我们妈妈和祖母的时代,电话和镜子都放在桌上或是挂在墙上。但X世代的女性们却是在智能手机可缩放的摄像头里看到自己脸上的第一道褶皱。”

加上荷尔蒙混乱,书中女性陷入忧郁便不足为奇了。问题在于,人数实在过多。品读《我们为何失眠》就像是参加一场女主人不愿漏掉名单上任何人的宴会:嘈杂,拥挤,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陌生人,每个人都在抱怨着。有些客人们的抱怨会让我们受益匪浅,而另一些人则根本不应该出现。

本书最后一章,卡尔霍恩披露了自己关于中年困境的补救措施:她开始和女性朋友出门闲逛,采用激素治疗绝经症状,减少社交媒体使用时间,不再对自己提出过于严苛的要求,开始意识到开怀大笑的价值。这些建议看起来只是基本常识,甚至有些陈词滥调,很难成为全书200多页里全部女性的灵丹妙药。但最后一章却也是最易理解和切合实际的一章。卡尔霍恩立足于全体X世代女性中年危机的宽泛视角太过模糊和宏大。而当她具体到一个有名有姓、有充足声音和细节化背景故事的特定女性(即她本人)时,那幅庞大的画面才开始有了焦点。

(翻译:刘欣)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Why are Gen X women struggling? A new book explores the many possible reason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