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德意志摄影奖:从集中营的天空到数字时代的图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德意志摄影奖:从集中营的天空到数字时代的图像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集中营,到全球资本主义对巴黎年轻人的影响,今年德意志摄影奖的入围作品多聚焦于集体背景下的活动与挣扎。

神奇地保留着英国气息……马克·内维尔作品《游行》。图片来源:Mark Neville

“我们还无法预测摄影艺术的极限,”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于1928年写道,摄影在当时还是一项新技术,没人能预估它未来的发展。本雅明若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会如何理解当代摄影师的各种创新尝试,又会怎么看待他们揭示摄影界限的操作呢(尽管这种揭示并不一定出自他们的本意)?今年在伦敦摄影师博物馆举办的德意志摄影奖(Deutsche Börse Photography Prize)作品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作品展的理念、追求和创意过程都引人注目,但说来也奇怪,它并没有激起我的热情。

展览上,最有冲击力的是一幅被历史的碎片填满的作品。比利时摄影师安东·库斯特(Anton Kusters)的《蓝天计划》(The Blue Skies Project)是一项对静寂的研究:它是一幅由1078张拍立得相片组成的网格作品,不同的小照片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它们看起来平庸无奇,却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几年来,库斯特跑遍了欧洲所有已知的二战集中营,在每个地方对着天空拍了一小块蓝天。每张拍立得相片上都印有一串数字,代表着拍摄地点集中营的GPS坐标以及在该地死去的人数。

被历史的碎片所萦绕……这些网格作品呈现了集中营的蓝天 图片来源:Anton Kusters

我之前曾用“非常引人深思”来评价这个作品,但现在却不那么笃定了。这种排列的艺术形式、几近相同的小相片、微弱的光线以及由音乐家鲁本·萨玛马(Ruben Samama)专门为其打造的音景氛围固然有让人平静的效果,但这些元素与“好作品”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这份煞费苦心的创作本身就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纪念活动。这个音景也是如此,这条音轨的长度与集中营盛行的年岁相当,其中你听到的每一声隐秘的“哔”声都代表一个生命的逝去。那些拍立得相片虽然富有沉静和转瞬即逝的特质,但它们让我对本雅明提到的摄影技术没有极限的观点产生了疑虑。乌尔里希·贝尔(Ulrich Baer)在介绍文字中写道,这个作品是“不曾为人所知的档案”。也许是吧,但正因为如此,它们给人的感觉似乎毫无重量,而且它们产生的冲击力也莫名地减弱了。这或许跟展馆的环境有关。这个作品先前在庄严肃穆的菲茨罗维亚教堂展出;而现在它被转移到了一家传统博物馆,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一同展览,难以想象它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削弱了多少。

穆罕默德·布洛伊萨(Mohamed Bourouissa)是一名激进艺术家,他的作品立足当下,十分锐利。他遭遇的难题很现实:由于场馆空间有限,展出时,他的作品在四个入围作品中是最吃亏的。

布洛伊萨的提名作品《自由贸易》(Free Trade)是一项庞大的多媒体制作,它是去年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当时它占据了“不二价”超市的整个顶层,作者在作品中加入了监控摄像机、3D雕塑、被盗手机的摄影片段、拍到商店扒手的模糊监控录像等内容,这些元素的冲击力排山倒海,它们具象化了当代全球资本主义,并让人们意识到它对巴黎市郊被边缘化的年轻人产生的影响——这些年轻人正变得更加疏离。而在这个相对并不大的展馆中,作品被压缩,失去了一部分自由气息,使得其本身自带的那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大大减弱。

博物馆馆长安娜·丹内曼(Anna Dannemann)为重新安置这个庞大作品花了很多心思——访客在参观过程中可以通过一款应用程序来观看光彩奇异的《失业大军》(Army of the Unemployed)——但逐渐减少的访问量说明访客只能感受到其强大冲击力的冰山一角。

当代的共鸣……穆罕默德·布洛伊萨的作品《共和国》(2006年创作) 图片来源:Mohamed Bourouissa, Kamel Mennour, Paris & London and Blum & Poe, Los Angeles

剩下的两名入围摄影师的作品虽然风格上迥然不同,但它们似乎与这个小博物馆的氛围更加契合。马克·内维尔(Mark Neville)在2016年英国投票脱欧的那一天开始为法国布列塔尼甘冈地区的居民拍摄人像特写。这个地区与英国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多次人口流动。内维尔的照片显示,这个地方和当地居民依然神奇地保留着一丝英国气息:比如当地猎人身穿的传统天鹅绒马甲,以及把大规模食品生产工人与乡村贵族分隔开的,已被写进法条的等级制度。

内维尔与当地群体的接触可以说是一种经年累月的创造性合作,他这项事业的复杂程度在展览的小册子里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当中写道,当地人是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讲述他们的工作,以及分析他们对地方主义的看法的。潜台词是,单凭这些照片无法传达这个地区和居民的复杂背景。

重现模拟实验……克莱尔·斯特兰德作品《噪声离散信道》中的《信息源》(2017-2018创作) 图片来源:Clare Strand

克莱尔·斯特兰德(Clare Strand)因其对摄影艺术界限的略微鲁莽的探索而成名。她的作品《噪声离散信道》(The Discrete Channel with Noise)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通过电报传输图像的情形。她用自己图片库中的黑白照片以及智能手机技术重现了模拟电报实验。她的丈夫首先为每张照片附上一幅填满数字的网格,每个数字代表的是黑与白之间的一种灰色色调。接着,他再通过电话把这些编码信息从英国传输给身在巴黎的妻子。然后克莱尔会在这些数字信息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张大幅图画。

斯特兰德夫妻的原始照片的网格和数字由铅笔标记,它们陈列在博物馆的一面墙上,而跟这些照片一一对应的、与乐高积木类似的大幅黑白画则在其相邻的两面墙展出。“伤痕累累”的画笔和已结壳的颜料桶在橱窗内排成长队,它们是这个作品纯手工制作的证据。在这个被算法统治的信息时代,“双刃剑”式的信息技术文化常会带给我们些许焦虑,克莱尔·斯特兰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既神奇地紧贴了潮流,又略显疯狂的对这个时代的回应。本雅明大概也会理解吧。

(进入2020年德意志摄影奖终选名单摄影师的作品于2月21日至6月7日在伦敦摄影师博物馆展出。今年的获奖者将于5月14日公布。)

(翻译:黄婧思)

来源:卫报

原标题:Deutsche Börse photography prize review – big ideas but the wrong place for the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德意志摄影奖:从集中营的天空到数字时代的图像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集中营,到全球资本主义对巴黎年轻人的影响,今年德意志摄影奖的入围作品多聚焦于集体背景下的活动与挣扎。

神奇地保留着英国气息……马克·内维尔作品《游行》。图片来源:Mark Neville

“我们还无法预测摄影艺术的极限,”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于1928年写道,摄影在当时还是一项新技术,没人能预估它未来的发展。本雅明若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会如何理解当代摄影师的各种创新尝试,又会怎么看待他们揭示摄影界限的操作呢(尽管这种揭示并不一定出自他们的本意)?今年在伦敦摄影师博物馆举办的德意志摄影奖(Deutsche Börse Photography Prize)作品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作品展的理念、追求和创意过程都引人注目,但说来也奇怪,它并没有激起我的热情。

展览上,最有冲击力的是一幅被历史的碎片填满的作品。比利时摄影师安东·库斯特(Anton Kusters)的《蓝天计划》(The Blue Skies Project)是一项对静寂的研究:它是一幅由1078张拍立得相片组成的网格作品,不同的小照片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它们看起来平庸无奇,却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几年来,库斯特跑遍了欧洲所有已知的二战集中营,在每个地方对着天空拍了一小块蓝天。每张拍立得相片上都印有一串数字,代表着拍摄地点集中营的GPS坐标以及在该地死去的人数。

被历史的碎片所萦绕……这些网格作品呈现了集中营的蓝天 图片来源:Anton Kusters

我之前曾用“非常引人深思”来评价这个作品,但现在却不那么笃定了。这种排列的艺术形式、几近相同的小相片、微弱的光线以及由音乐家鲁本·萨玛马(Ruben Samama)专门为其打造的音景氛围固然有让人平静的效果,但这些元素与“好作品”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这份煞费苦心的创作本身就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纪念活动。这个音景也是如此,这条音轨的长度与集中营盛行的年岁相当,其中你听到的每一声隐秘的“哔”声都代表一个生命的逝去。那些拍立得相片虽然富有沉静和转瞬即逝的特质,但它们让我对本雅明提到的摄影技术没有极限的观点产生了疑虑。乌尔里希·贝尔(Ulrich Baer)在介绍文字中写道,这个作品是“不曾为人所知的档案”。也许是吧,但正因为如此,它们给人的感觉似乎毫无重量,而且它们产生的冲击力也莫名地减弱了。这或许跟展馆的环境有关。这个作品先前在庄严肃穆的菲茨罗维亚教堂展出;而现在它被转移到了一家传统博物馆,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一同展览,难以想象它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削弱了多少。

穆罕默德·布洛伊萨(Mohamed Bourouissa)是一名激进艺术家,他的作品立足当下,十分锐利。他遭遇的难题很现实:由于场馆空间有限,展出时,他的作品在四个入围作品中是最吃亏的。

布洛伊萨的提名作品《自由贸易》(Free Trade)是一项庞大的多媒体制作,它是去年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当时它占据了“不二价”超市的整个顶层,作者在作品中加入了监控摄像机、3D雕塑、被盗手机的摄影片段、拍到商店扒手的模糊监控录像等内容,这些元素的冲击力排山倒海,它们具象化了当代全球资本主义,并让人们意识到它对巴黎市郊被边缘化的年轻人产生的影响——这些年轻人正变得更加疏离。而在这个相对并不大的展馆中,作品被压缩,失去了一部分自由气息,使得其本身自带的那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大大减弱。

博物馆馆长安娜·丹内曼(Anna Dannemann)为重新安置这个庞大作品花了很多心思——访客在参观过程中可以通过一款应用程序来观看光彩奇异的《失业大军》(Army of the Unemployed)——但逐渐减少的访问量说明访客只能感受到其强大冲击力的冰山一角。

当代的共鸣……穆罕默德·布洛伊萨的作品《共和国》(2006年创作) 图片来源:Mohamed Bourouissa, Kamel Mennour, Paris & London and Blum & Poe, Los Angeles

剩下的两名入围摄影师的作品虽然风格上迥然不同,但它们似乎与这个小博物馆的氛围更加契合。马克·内维尔(Mark Neville)在2016年英国投票脱欧的那一天开始为法国布列塔尼甘冈地区的居民拍摄人像特写。这个地区与英国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多次人口流动。内维尔的照片显示,这个地方和当地居民依然神奇地保留着一丝英国气息:比如当地猎人身穿的传统天鹅绒马甲,以及把大规模食品生产工人与乡村贵族分隔开的,已被写进法条的等级制度。

内维尔与当地群体的接触可以说是一种经年累月的创造性合作,他这项事业的复杂程度在展览的小册子里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当中写道,当地人是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讲述他们的工作,以及分析他们对地方主义的看法的。潜台词是,单凭这些照片无法传达这个地区和居民的复杂背景。

重现模拟实验……克莱尔·斯特兰德作品《噪声离散信道》中的《信息源》(2017-2018创作) 图片来源:Clare Strand

克莱尔·斯特兰德(Clare Strand)因其对摄影艺术界限的略微鲁莽的探索而成名。她的作品《噪声离散信道》(The Discrete Channel with Noise)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通过电报传输图像的情形。她用自己图片库中的黑白照片以及智能手机技术重现了模拟电报实验。她的丈夫首先为每张照片附上一幅填满数字的网格,每个数字代表的是黑与白之间的一种灰色色调。接着,他再通过电话把这些编码信息从英国传输给身在巴黎的妻子。然后克莱尔会在这些数字信息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张大幅图画。

斯特兰德夫妻的原始照片的网格和数字由铅笔标记,它们陈列在博物馆的一面墙上,而跟这些照片一一对应的、与乐高积木类似的大幅黑白画则在其相邻的两面墙展出。“伤痕累累”的画笔和已结壳的颜料桶在橱窗内排成长队,它们是这个作品纯手工制作的证据。在这个被算法统治的信息时代,“双刃剑”式的信息技术文化常会带给我们些许焦虑,克莱尔·斯特兰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既神奇地紧贴了潮流,又略显疯狂的对这个时代的回应。本雅明大概也会理解吧。

(进入2020年德意志摄影奖终选名单摄影师的作品于2月21日至6月7日在伦敦摄影师博物馆展出。今年的获奖者将于5月14日公布。)

(翻译:黄婧思)

来源:卫报

原标题:Deutsche Börse photography prize review – big ideas but the wrong place for the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