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钢琴家朱晓玫: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回国弹奏《哥德堡变奏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钢琴家朱晓玫: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回国弹奏《哥德堡变奏曲》

我们同这位生于上海、长于北京的华裔钢琴弹奏家,聊了聊巴赫和老子、出国与回国。

图片来源:网络

“这轮国内巡演恐将成为最后一次回国演出。”这段话出现在华裔钢琴家朱晓玫出席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新闻稿上。当日的发布会后,朱晓玫与其经纪人张克新出现在了北京展览馆旁的莫斯科餐厅里,接受了媒体采访。

朱晓玫是谁?这位一度只在国内小众乐迷群体中口口相传的法籍钢琴弹奏家,由于去年中国巡演的一票难求而声名大噪。在她弹奏的所有作品中,尤以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最为出彩。这段有着多个版本的变奏曲,被朱晓玫本人形容为“安静的美”。

朱晓玫本人是巴赫作品的爱好者。法国导演Michel Mollard追随在朱身边,一路记录她对巴赫作品的热爱,最终剪出一版《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在87分钟的短片中,里面叙述了她对《哥德堡变奏曲》的体验、思考、解说、演奏。“在自然界中我最喜爱山和水。巴赫的名字包含山水的意思,他的音乐也像溪水一样,不分昼夜、宁静地流淌。”朱晓玫在影片中解释。

“我信奉老庄之道,它与巴赫的音乐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朱晓玫不时重复《老子》第八章中“上善若水”的典故。“水是如此柔和,却能击穿岩石。”有趣的是,直到第一次出国时的飞机上,这位出身于1949年的30岁女性才晓得老子和《道德经》。邻座一位美国乘客用中文给她讲述了以上的典故,令她意识到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于是才有了那个谦逊的朱晓玫。

每次公开演出前,朱晓玫至少要练习半年以上,否则“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即使已经离开故土36年,朱晓玫的穿着仍显得朴素。在北京的三天活动里,她都以一袭米色风衣示人。在导演Michel Mollard看来,西方文化只讲求黑白分明,中庸之道中没有绝对的对立,朱晓玫的音乐中融合了很多元素。

然而,这样一个尊重中国传统的人却在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留学后基本没回过国。她的理由很简单:“我担心国内的环境。”由于家庭出身不好,青年时期下放劳改给她心理造成了阴影。直到乐评人张克新在2010年一篇《寻找朱晓玫》的文章发布后,才引起了国内的关注。也是张克新以经纪人的身份,把朱晓玫从巴黎请回了国内组织演出。

朱晓玫的团队把采访定在了北京的莫斯科餐厅,它对于朱的意义与众不同。36年前,当朱晓玫远赴大洋对岸进修时,“我花光了一个月的工资请朋友来老莫吃了一顿大餐,当时工资只有30元。”一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去莫斯科餐厅是当时最时髦的事。她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朋友们在告别的时候都会来老莫。”

如今,故地重游自然是另一种滋味。回国前,她一直担心国内对古典音乐的热情不够,怕没有共鸣,不过之后场场爆满的现象令她大吃一惊。这次在北京站之前,她先去了西部的四座城市。其中在西安站,演奏结束后朱晓玫给唱片签名时,她结识了两位从内蒙古专程赶来的乐迷。她说,“我好感动。我跟张克新要求能不能再去内蒙古演出。”这场签售最终持续了2个小时。

2014年的莱比锡巴赫音乐节时,朱晓玫表示过在国内从事音乐教育的愿望。一年后的今天,她说目前还没有退休的计划,不过她希望看到中国人对古典音乐能有更深的理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钢琴家朱晓玫: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回国弹奏《哥德堡变奏曲》

我们同这位生于上海、长于北京的华裔钢琴弹奏家,聊了聊巴赫和老子、出国与回国。

图片来源:网络

“这轮国内巡演恐将成为最后一次回国演出。”这段话出现在华裔钢琴家朱晓玫出席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新闻稿上。当日的发布会后,朱晓玫与其经纪人张克新出现在了北京展览馆旁的莫斯科餐厅里,接受了媒体采访。

朱晓玫是谁?这位一度只在国内小众乐迷群体中口口相传的法籍钢琴弹奏家,由于去年中国巡演的一票难求而声名大噪。在她弹奏的所有作品中,尤以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最为出彩。这段有着多个版本的变奏曲,被朱晓玫本人形容为“安静的美”。

朱晓玫本人是巴赫作品的爱好者。法国导演Michel Mollard追随在朱身边,一路记录她对巴赫作品的热爱,最终剪出一版《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在87分钟的短片中,里面叙述了她对《哥德堡变奏曲》的体验、思考、解说、演奏。“在自然界中我最喜爱山和水。巴赫的名字包含山水的意思,他的音乐也像溪水一样,不分昼夜、宁静地流淌。”朱晓玫在影片中解释。

“我信奉老庄之道,它与巴赫的音乐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朱晓玫不时重复《老子》第八章中“上善若水”的典故。“水是如此柔和,却能击穿岩石。”有趣的是,直到第一次出国时的飞机上,这位出身于1949年的30岁女性才晓得老子和《道德经》。邻座一位美国乘客用中文给她讲述了以上的典故,令她意识到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于是才有了那个谦逊的朱晓玫。

每次公开演出前,朱晓玫至少要练习半年以上,否则“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即使已经离开故土36年,朱晓玫的穿着仍显得朴素。在北京的三天活动里,她都以一袭米色风衣示人。在导演Michel Mollard看来,西方文化只讲求黑白分明,中庸之道中没有绝对的对立,朱晓玫的音乐中融合了很多元素。

然而,这样一个尊重中国传统的人却在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留学后基本没回过国。她的理由很简单:“我担心国内的环境。”由于家庭出身不好,青年时期下放劳改给她心理造成了阴影。直到乐评人张克新在2010年一篇《寻找朱晓玫》的文章发布后,才引起了国内的关注。也是张克新以经纪人的身份,把朱晓玫从巴黎请回了国内组织演出。

朱晓玫的团队把采访定在了北京的莫斯科餐厅,它对于朱的意义与众不同。36年前,当朱晓玫远赴大洋对岸进修时,“我花光了一个月的工资请朋友来老莫吃了一顿大餐,当时工资只有30元。”一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去莫斯科餐厅是当时最时髦的事。她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朋友们在告别的时候都会来老莫。”

如今,故地重游自然是另一种滋味。回国前,她一直担心国内对古典音乐的热情不够,怕没有共鸣,不过之后场场爆满的现象令她大吃一惊。这次在北京站之前,她先去了西部的四座城市。其中在西安站,演奏结束后朱晓玫给唱片签名时,她结识了两位从内蒙古专程赶来的乐迷。她说,“我好感动。我跟张克新要求能不能再去内蒙古演出。”这场签售最终持续了2个小时。

2014年的莱比锡巴赫音乐节时,朱晓玫表示过在国内从事音乐教育的愿望。一年后的今天,她说目前还没有退休的计划,不过她希望看到中国人对古典音乐能有更深的理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