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课程设计师方柏林:网课不是线下课堂的复制粘贴,是对原有教育理念的冲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课程设计师方柏林:网课不是线下课堂的复制粘贴,是对原有教育理念的冲击

学习就像打靶,而世界是个移动的靶子,社会中没有非黑即白的问题。我们需要介入混乱和模糊,而不是在清晰、稳定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真空”学习。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黄月

2020是病毒之年,也是网课之年。当线下教育在仓促之中大规模向线上转移时,人们似乎更怀念从前井然有序的校园生活,对虚拟课堂抱持着一种警惕性怀疑:长时间的屏幕授课让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这份“朝九晚五”工作变成了“996主播”,并且随时有直播“翻车”闹笑话的风险;家长作为学生的“贴身助理”也疲于在各式软件和任务中跳转;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鸿沟也愈发显著。

随着国内疫情渐趋稳定,许多地区将复课提上日程,网课学习似乎就要告一段落。然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尚有8.5亿(仅含全面停课国家数据)学生无法正常返学,网络教学仍是重要的应对手段,加之疫情的不确定性,线上学习或许会成为一种新常态,急需大量的投资建设。更重要的是,此次“停课不停学”表现出的焦头烂额与慌乱无措很难简单归因到技术不成熟和经验匮乏,学生自主性弱、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等问题都指向了教育观念中潜藏的弊病。

美国高校课程设计总监方柏林博士针对国内线上教育问题撰写的新书《网课十讲》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藉此机会,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与他进行了一次连线,同他探讨了线上教育的理念、实践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自2005年离开美国雪城大学后,方柏林一直帮助老师设计课程,包括网络课程,他本人的教育学博士学位也通过远程修读获得。

课程设计师方柏林

方柏林认为,网课绝不是对线下课堂的复制粘贴,它不仅改变了授课方式,还冲击了原有的教育理念。新冠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个移动的靶子,社会中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以知识习得为目标的“打靶式”学习过于清晰和虚拟,无法应对现实的模糊和不确定性。网课为反思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最终目标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现行的教育系统缺乏对学生自制力的培养,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此外,靠精美的课件与商业直播技巧吸引学生太过流于表面,对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回应当下的现实,帮助学生形成持久而旺盛的好奇心以及公民理应具备的信息甄别能力。从这点上看,线上教育虽然以虚拟的网络为基,但却是对现实极为热切的关照。

“世界是个移动的靶子”:网课对既有教育观念的冲击

界面文化:一些人认为,网课不过是利用技术手段把线下的课堂搬到线上,时间安排可以沿用学校旧有的日程。你提到线上教育应该是“共时教育”和“非共时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具体谈一谈吗?

方柏林:“共时学习”和“非共时学习”,国内有时候也叫“同步”和“异步”。“共时学习”的意思是,大家同时在线,比如说国内使用钉钉直播教学,就是一种“共时学习”。“非共时学习”是指把某些材料和活动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去看,去完成。

采用“共时学习”,老师和学生可以看到对方,进行比较多的互动。不过完全依赖于它也会有一些弊病。比如说时差问题,中国统一用北京时间,可能会好些,但美国从西岸到东岸有好几个时区,容易造成不便。另外,学生可能选择了多门课程,如果都是共时线上教学,时间上难免有所冲突。

现在美国的学校基本都处于停课的状况,以上问题较为突出,但即使在正常时期,“共时学习”也还是存在缺陷。许多材料需要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阅读,完全指望“共时学习”,很多东西无法拆解。例如说测验,在教室里进行一个五分钟、十分钟的测验很简单,但直播课堂很难这样操作,老师又要维持秩序又要谨防学生作弊,很有可能手忙脚乱。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非共时学习”有机结合到“共时学习”中去。阅读材料以及测验都可以灵活派给学生,将课堂集中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讨论环节。有的老师一个人在直播课堂上不停地讲,其他人听,其实很没有效率。不如提前录制课程,让大家可以利用自己时间去看。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快进跳过,程度差一些的还可以反复看,这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

“非共时学习”有助于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

界面文化:有效的“非共时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现在网络上的一些声音对学生是否有这种能力表示担忧。时间管理能力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状态缺乏掌握,是否说明过去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方柏林:有一位工程系老师曾经在我们单位里做培训,他说工程系的学生专业知识可能很好,但是欠缺“软的”技能,包括人际交往、时间管理、自制力等。这些软技能本来也应该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把它强调起来。利用网课来培训小孩,对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制力的培养,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吗?怎么样在网上和人协作,是应有的修炼,也是往后社会工作所需要的。家长不要以为这东西是额外的,它是必须的。

我认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比较容易,可是自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就难一些。这不只是小孩身上的问题。怎样少玩一点手机,多做些事,提高效率,是包括老师在内的所有成年人都需要思考并做出改变的。

界面文化:培养这些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面对线下改线上的紧急情况,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学生合理地安排规划时间,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呢?

方柏林:美国的经验是,老师在课程管理软件里列出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共享一个日历,每天要读什么材料、完成哪些作业都放在上面,形成一个任务清单,帮助学生进行安排规划。所有的课程日历集中起来,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每天在干什么。

当然,这个方法需要比较好的平台作为技术支持。如果暂时做不到这一点,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建议性的时间表。需要强调这个时间表是建议性的,有的学生可能自制力比较强,上午完成所有任务,下午去玩,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

老师一般会告诉学生我们这个学期做什么,课程大概是什么样子,但我一直建议老师把每周的目标定下来,每天上课前要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这个单元要完成哪些任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哪些内容,需要看哪些视频等等,都要讲清楚。

很多教育体系都在谈所谓的能力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除了刚刚讲的各种软技能,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要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拿知识怎么办”,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很擅长朝着考试定下的目标奋斗,就像打靶一样,我知道目标在哪,通过反复练习,可能枪法会越来越准。可是在真实的社会里面,靶子一直在动,我们甚至不知道靶子到底在哪里。远处隐隐在动的,是一株植物,一只兔子,还是一个人。社会不可能给你“1+1=2还是3”这种题目,很多问题是模糊的,你需要去界定问题是什么。我认为,让学生早一些进入这种混乱和模糊的状况可能会更好,中国的问题在于把学习做得太清晰、太虚拟,和现实生活比较脱节。

我写过一本书叫《过剩时代的学习》,过去我们面对的是知识获取难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资源太多,渠道也太复杂。今天的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鉴别能力。在众多材料中辨别哪些值得看,哪些没有价值,这是学生所需要的一种能力,也是公民的一种素质。如果不教学生鉴别一个材料的来源是什么、出处是什么、它的说法有没有道理、背后有什么样的背景,那么学生成年后,就可能相信各式谣言,传小道消息或各种各样的阴谋论,这个种子就是在教育期间播下的。学校有义务、责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今天的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鉴别能力

课件、“直升机家长”与“翻车”:教育需要的是与现实联动的好奇心、自我驱动以及相互宽容

界面文化:你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课件”诱导老师去做一些性价比并不高的技术产品,它应当被替换为“文件(objects)”的概念。可以具体谈一下“文件”这个概念吗?

方柏林:国内讲的“课件”在美国叫“learning objects”,也就是“学习文件”,它们之间是有不同的。在我的记忆当中,国内的课件一般做得比较复杂,需要老师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让老师自己去做这个东西,负担是很重的。“Learning obejcts”在设计上比较简单,比如一个Word文档、一条录音或者视频,能清晰有效地传达内容就行。像我们刚才说的课程目标,其实不需要做什么复杂的设计,可以直接用文字或语音在网页上呈现,太过花哨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总之,我不认为“学习文件”应该做得很复杂。如果有高效的工具让老师在短时间内做得漂亮精致,那没什么问题,但现在首先应该保证的是简单、透明。让老师花好几天时间,甚至一个月去做一个课件,不注重成本效率,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界面文化:从网上流传的信息中可以看到,一些老师为吸引学生注意力使用了各种的方法,例如制作视觉效果精美的课件、采用主播互动手段等,你怎么看这些吸引注意力的方式?

方柏林:比较有经验的班课老师会考虑到怎么样去“激励”学生。“激励”(motivation)的概念就很广了,它包括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本身,也包括怎样去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这个课程的内容可能和学生个人的生活、个人的背景有所关联,或者能够回应当下的热点话题,而不是继续套用几十年前的材料。我认为这比用一些小技巧去暂时地引起注意更为重要,它能使学习与真实的世界、生活中的困惑产生互动,破除“真空”的学习状态。

另外,让学生产生学习信心也很重要。有些网课一开始就进入材料的讲解,很多学生不是很懂,没有信心去学,如何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还是应该循序渐进。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非共时教学的一个原因: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有些材料放到线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安排学习进度,塑造学习信心。

界面文化:有老师认为,线上教育让教师这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变成了“996”,许多家长也表示现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监督小孩进行网络学习,你怎么看这种情况?

方柏林: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解决,因为家长对小孩的关注度不太一样。在中国,我认为有两个极端:一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关注,父母亲在外地打工,关注也十分有限;另一个极端大多存在于城市中产家庭,中产家长很多都是通过教育走出来的,知道教育的作用有多大,所以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多,也管得多。但是我希望家长能够明白,你推得越厉害,小孩的自主性、自我动力也就越弱。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支持小孩,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源,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边上盯着,这是很要不得的。家长不能做小孩的闹钟,也不能做小孩的小推车,这点非常关键。

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支持小孩,而不是做“直升飞机家长”

家长可以提供的资源是什么呢?比如说早晨的时候,可以帮孩子一起计划今天的时间安排, 晚上再回顾一下今天的时间到底用得怎么样?这比在一旁盯着的作用要大。一天当中也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自主权,比如说作业完成了,可以让孩子去玩一会儿,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说,“你今天在家的任务本来就是上课”、“怎么不去学习之类的。美国有一个说法,叫“直升飞机家长”:家长一直在边上盘旋,随时准备下来搭救。这种观念应该改掉。

每个人都应该设置自己的界线。现在老师在家里上课,小孩在家里学习,家长也在家里上班,全世界到处都是这种情况,可以设置一些人为的界线避免互相干扰。比如说老师上课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在门上贴个纸条,告诉家人现在是工作时间。

还有一点很重要,非常时期,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多一些相互体谅和包容。老师上课时,家里人突然跑过来了、狗突然跑过来了,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现在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就说是“翻车”了,哪有这么严重?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都是人。大家在特殊时期尽量设置一个界线,可是界线也随时会被打破,没有哪个人能够做得这么好,社会对这个问题应该要有更多的宽容。

“人在使用工具,工具也在改变着人”:疫情结束之后,网课教育将走向何处?

界面文化:你提到,线上教育致力于攻克“时间、地点、学习进度”三座大山,这可以看作是对教育平等的一种实现。但在“停课不停学”中,我们也看到网络教育在各个阶层、地区之间的差异,例如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缺少必要的硬件设备参与网课。

方柏林:目前阶段,我觉得社会应该要再做一些努力去促进网络教育公平。我在美国观察到一些为学生上网课提供支持的措施。我儿子就读的高中从3月18号开始停课,学校向家中缺乏必要设备的学生免费发放简易笔记本电脑,城市管理人员还将闲置的公交车变成网络热点,开到不同的地方提供网络,以保证继续在线上进行学习。此外,一些网络平台、出版社免费向公众开放电子资源、手机供应商减免上网费用,都是很好的做法。要实现网课教育公平,学校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必须依靠政府和商业界的共同合作。

《网课十讲》
方柏林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4

界面文化: 因疫情产生的在线教育需求有很强的临时性,国内教育界对网课学习缺乏足够经验以及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障学习的品质呢?

方柏林:要提供有品质的网课,关键是要形成对网课比较好的认知。网课不是让老师去做主播,也不是说让老师搞一言堂。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从线下到线上,激励学生、摆放材料、明确学习目标的方式要有所改变,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不比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低,相反,可以说它更为重要。

其次,要建立一个好的大型平台,如果没有办法有效建立的话,可以购买好的平台。中国线上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学习过于零碎化。上直播课、录播课用什么软件,作业去哪提交,在什么地方进行测评等等,换来换去非常麻烦。现在我们的小平台太多了,很少有平台向下深挖,把自己的功能做得非常完整,这是教育界应该投资去做的事。

界面文化: 疫情过去之后,如果要良性发展线上教育,那么它和线下教育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两者之间如何互动?

方柏林:学生返校后,我还是建议在校内开设一些网课,学校提供比较好的设施,对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去做线上教学,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情形。或许会有新的疫情出来,或许是污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线上教学可能是一种新的常态。

线上教学也能推动老师去重新思考教学过程。平时上课,夹着一本书就去教室了,老师可能会信口开河,讲完就跑,这放在线上教学就行不通。网课的形式要求老师有意识地重新整合材料,按照合理的设计把它们放到网络空间里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对老师本身的水平是一种提高,并不只是“线下”和“线上”的问题。人在使用工具,工具也在改变着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课程设计师方柏林:网课不是线下课堂的复制粘贴,是对原有教育理念的冲击

学习就像打靶,而世界是个移动的靶子,社会中没有非黑即白的问题。我们需要介入混乱和模糊,而不是在清晰、稳定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真空”学习。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黄月

2020是病毒之年,也是网课之年。当线下教育在仓促之中大规模向线上转移时,人们似乎更怀念从前井然有序的校园生活,对虚拟课堂抱持着一种警惕性怀疑:长时间的屏幕授课让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这份“朝九晚五”工作变成了“996主播”,并且随时有直播“翻车”闹笑话的风险;家长作为学生的“贴身助理”也疲于在各式软件和任务中跳转;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鸿沟也愈发显著。

随着国内疫情渐趋稳定,许多地区将复课提上日程,网课学习似乎就要告一段落。然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尚有8.5亿(仅含全面停课国家数据)学生无法正常返学,网络教学仍是重要的应对手段,加之疫情的不确定性,线上学习或许会成为一种新常态,急需大量的投资建设。更重要的是,此次“停课不停学”表现出的焦头烂额与慌乱无措很难简单归因到技术不成熟和经验匮乏,学生自主性弱、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等问题都指向了教育观念中潜藏的弊病。

美国高校课程设计总监方柏林博士针对国内线上教育问题撰写的新书《网课十讲》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藉此机会,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与他进行了一次连线,同他探讨了线上教育的理念、实践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自2005年离开美国雪城大学后,方柏林一直帮助老师设计课程,包括网络课程,他本人的教育学博士学位也通过远程修读获得。

课程设计师方柏林

方柏林认为,网课绝不是对线下课堂的复制粘贴,它不仅改变了授课方式,还冲击了原有的教育理念。新冠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个移动的靶子,社会中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以知识习得为目标的“打靶式”学习过于清晰和虚拟,无法应对现实的模糊和不确定性。网课为反思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最终目标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现行的教育系统缺乏对学生自制力的培养,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此外,靠精美的课件与商业直播技巧吸引学生太过流于表面,对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回应当下的现实,帮助学生形成持久而旺盛的好奇心以及公民理应具备的信息甄别能力。从这点上看,线上教育虽然以虚拟的网络为基,但却是对现实极为热切的关照。

“世界是个移动的靶子”:网课对既有教育观念的冲击

界面文化:一些人认为,网课不过是利用技术手段把线下的课堂搬到线上,时间安排可以沿用学校旧有的日程。你提到线上教育应该是“共时教育”和“非共时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具体谈一谈吗?

方柏林:“共时学习”和“非共时学习”,国内有时候也叫“同步”和“异步”。“共时学习”的意思是,大家同时在线,比如说国内使用钉钉直播教学,就是一种“共时学习”。“非共时学习”是指把某些材料和活动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去看,去完成。

采用“共时学习”,老师和学生可以看到对方,进行比较多的互动。不过完全依赖于它也会有一些弊病。比如说时差问题,中国统一用北京时间,可能会好些,但美国从西岸到东岸有好几个时区,容易造成不便。另外,学生可能选择了多门课程,如果都是共时线上教学,时间上难免有所冲突。

现在美国的学校基本都处于停课的状况,以上问题较为突出,但即使在正常时期,“共时学习”也还是存在缺陷。许多材料需要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阅读,完全指望“共时学习”,很多东西无法拆解。例如说测验,在教室里进行一个五分钟、十分钟的测验很简单,但直播课堂很难这样操作,老师又要维持秩序又要谨防学生作弊,很有可能手忙脚乱。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非共时学习”有机结合到“共时学习”中去。阅读材料以及测验都可以灵活派给学生,将课堂集中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讨论环节。有的老师一个人在直播课堂上不停地讲,其他人听,其实很没有效率。不如提前录制课程,让大家可以利用自己时间去看。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快进跳过,程度差一些的还可以反复看,这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

“非共时学习”有助于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

界面文化:有效的“非共时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现在网络上的一些声音对学生是否有这种能力表示担忧。时间管理能力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状态缺乏掌握,是否说明过去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方柏林:有一位工程系老师曾经在我们单位里做培训,他说工程系的学生专业知识可能很好,但是欠缺“软的”技能,包括人际交往、时间管理、自制力等。这些软技能本来也应该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把它强调起来。利用网课来培训小孩,对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制力的培养,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吗?怎么样在网上和人协作,是应有的修炼,也是往后社会工作所需要的。家长不要以为这东西是额外的,它是必须的。

我认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比较容易,可是自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就难一些。这不只是小孩身上的问题。怎样少玩一点手机,多做些事,提高效率,是包括老师在内的所有成年人都需要思考并做出改变的。

界面文化:培养这些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面对线下改线上的紧急情况,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学生合理地安排规划时间,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呢?

方柏林:美国的经验是,老师在课程管理软件里列出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共享一个日历,每天要读什么材料、完成哪些作业都放在上面,形成一个任务清单,帮助学生进行安排规划。所有的课程日历集中起来,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每天在干什么。

当然,这个方法需要比较好的平台作为技术支持。如果暂时做不到这一点,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建议性的时间表。需要强调这个时间表是建议性的,有的学生可能自制力比较强,上午完成所有任务,下午去玩,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

老师一般会告诉学生我们这个学期做什么,课程大概是什么样子,但我一直建议老师把每周的目标定下来,每天上课前要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这个单元要完成哪些任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哪些内容,需要看哪些视频等等,都要讲清楚。

很多教育体系都在谈所谓的能力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除了刚刚讲的各种软技能,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要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拿知识怎么办”,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很擅长朝着考试定下的目标奋斗,就像打靶一样,我知道目标在哪,通过反复练习,可能枪法会越来越准。可是在真实的社会里面,靶子一直在动,我们甚至不知道靶子到底在哪里。远处隐隐在动的,是一株植物,一只兔子,还是一个人。社会不可能给你“1+1=2还是3”这种题目,很多问题是模糊的,你需要去界定问题是什么。我认为,让学生早一些进入这种混乱和模糊的状况可能会更好,中国的问题在于把学习做得太清晰、太虚拟,和现实生活比较脱节。

我写过一本书叫《过剩时代的学习》,过去我们面对的是知识获取难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资源太多,渠道也太复杂。今天的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鉴别能力。在众多材料中辨别哪些值得看,哪些没有价值,这是学生所需要的一种能力,也是公民的一种素质。如果不教学生鉴别一个材料的来源是什么、出处是什么、它的说法有没有道理、背后有什么样的背景,那么学生成年后,就可能相信各式谣言,传小道消息或各种各样的阴谋论,这个种子就是在教育期间播下的。学校有义务、责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今天的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鉴别能力

课件、“直升机家长”与“翻车”:教育需要的是与现实联动的好奇心、自我驱动以及相互宽容

界面文化:你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课件”诱导老师去做一些性价比并不高的技术产品,它应当被替换为“文件(objects)”的概念。可以具体谈一下“文件”这个概念吗?

方柏林:国内讲的“课件”在美国叫“learning objects”,也就是“学习文件”,它们之间是有不同的。在我的记忆当中,国内的课件一般做得比较复杂,需要老师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让老师自己去做这个东西,负担是很重的。“Learning obejcts”在设计上比较简单,比如一个Word文档、一条录音或者视频,能清晰有效地传达内容就行。像我们刚才说的课程目标,其实不需要做什么复杂的设计,可以直接用文字或语音在网页上呈现,太过花哨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总之,我不认为“学习文件”应该做得很复杂。如果有高效的工具让老师在短时间内做得漂亮精致,那没什么问题,但现在首先应该保证的是简单、透明。让老师花好几天时间,甚至一个月去做一个课件,不注重成本效率,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界面文化:从网上流传的信息中可以看到,一些老师为吸引学生注意力使用了各种的方法,例如制作视觉效果精美的课件、采用主播互动手段等,你怎么看这些吸引注意力的方式?

方柏林:比较有经验的班课老师会考虑到怎么样去“激励”学生。“激励”(motivation)的概念就很广了,它包括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本身,也包括怎样去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这个课程的内容可能和学生个人的生活、个人的背景有所关联,或者能够回应当下的热点话题,而不是继续套用几十年前的材料。我认为这比用一些小技巧去暂时地引起注意更为重要,它能使学习与真实的世界、生活中的困惑产生互动,破除“真空”的学习状态。

另外,让学生产生学习信心也很重要。有些网课一开始就进入材料的讲解,很多学生不是很懂,没有信心去学,如何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还是应该循序渐进。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非共时教学的一个原因: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有些材料放到线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安排学习进度,塑造学习信心。

界面文化:有老师认为,线上教育让教师这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变成了“996”,许多家长也表示现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监督小孩进行网络学习,你怎么看这种情况?

方柏林: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解决,因为家长对小孩的关注度不太一样。在中国,我认为有两个极端:一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关注,父母亲在外地打工,关注也十分有限;另一个极端大多存在于城市中产家庭,中产家长很多都是通过教育走出来的,知道教育的作用有多大,所以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多,也管得多。但是我希望家长能够明白,你推得越厉害,小孩的自主性、自我动力也就越弱。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支持小孩,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源,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边上盯着,这是很要不得的。家长不能做小孩的闹钟,也不能做小孩的小推车,这点非常关键。

家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支持小孩,而不是做“直升飞机家长”

家长可以提供的资源是什么呢?比如说早晨的时候,可以帮孩子一起计划今天的时间安排, 晚上再回顾一下今天的时间到底用得怎么样?这比在一旁盯着的作用要大。一天当中也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自主权,比如说作业完成了,可以让孩子去玩一会儿,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说,“你今天在家的任务本来就是上课”、“怎么不去学习之类的。美国有一个说法,叫“直升飞机家长”:家长一直在边上盘旋,随时准备下来搭救。这种观念应该改掉。

每个人都应该设置自己的界线。现在老师在家里上课,小孩在家里学习,家长也在家里上班,全世界到处都是这种情况,可以设置一些人为的界线避免互相干扰。比如说老师上课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在门上贴个纸条,告诉家人现在是工作时间。

还有一点很重要,非常时期,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多一些相互体谅和包容。老师上课时,家里人突然跑过来了、狗突然跑过来了,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现在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就说是“翻车”了,哪有这么严重?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都是人。大家在特殊时期尽量设置一个界线,可是界线也随时会被打破,没有哪个人能够做得这么好,社会对这个问题应该要有更多的宽容。

“人在使用工具,工具也在改变着人”:疫情结束之后,网课教育将走向何处?

界面文化:你提到,线上教育致力于攻克“时间、地点、学习进度”三座大山,这可以看作是对教育平等的一种实现。但在“停课不停学”中,我们也看到网络教育在各个阶层、地区之间的差异,例如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缺少必要的硬件设备参与网课。

方柏林:目前阶段,我觉得社会应该要再做一些努力去促进网络教育公平。我在美国观察到一些为学生上网课提供支持的措施。我儿子就读的高中从3月18号开始停课,学校向家中缺乏必要设备的学生免费发放简易笔记本电脑,城市管理人员还将闲置的公交车变成网络热点,开到不同的地方提供网络,以保证继续在线上进行学习。此外,一些网络平台、出版社免费向公众开放电子资源、手机供应商减免上网费用,都是很好的做法。要实现网课教育公平,学校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必须依靠政府和商业界的共同合作。

《网课十讲》
方柏林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4

界面文化: 因疫情产生的在线教育需求有很强的临时性,国内教育界对网课学习缺乏足够经验以及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障学习的品质呢?

方柏林:要提供有品质的网课,关键是要形成对网课比较好的认知。网课不是让老师去做主播,也不是说让老师搞一言堂。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从线下到线上,激励学生、摆放材料、明确学习目标的方式要有所改变,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不比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低,相反,可以说它更为重要。

其次,要建立一个好的大型平台,如果没有办法有效建立的话,可以购买好的平台。中国线上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学习过于零碎化。上直播课、录播课用什么软件,作业去哪提交,在什么地方进行测评等等,换来换去非常麻烦。现在我们的小平台太多了,很少有平台向下深挖,把自己的功能做得非常完整,这是教育界应该投资去做的事。

界面文化: 疫情过去之后,如果要良性发展线上教育,那么它和线下教育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两者之间如何互动?

方柏林:学生返校后,我还是建议在校内开设一些网课,学校提供比较好的设施,对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去做线上教学,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情形。或许会有新的疫情出来,或许是污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线上教学可能是一种新的常态。

线上教学也能推动老师去重新思考教学过程。平时上课,夹着一本书就去教室了,老师可能会信口开河,讲完就跑,这放在线上教学就行不通。网课的形式要求老师有意识地重新整合材料,按照合理的设计把它们放到网络空间里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对老师本身的水平是一种提高,并不只是“线下”和“线上”的问题。人在使用工具,工具也在改变着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