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是一群在天上办公、地底走路、树林睡觉的人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是一群在天上办公、地底走路、树林睡觉的人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王鼎钧、书情书、宫廷社会、使日十年、日本单一民族神话、贝多芬、民国手札、100种玫瑰……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朱洁树

《江河旋律》

王鼎钧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1

王鼎钧,作家,现年95岁,居住在美国纽约。王鼎钧的一生历经沧桑,他出生于山东兰陵,饱受战乱流离,1949年随国军撤退至台北,1979年后迁居美国。王鼎钧以“回忆录四部曲”《故乡的云》《关山夺路》《怒目少年》《文学江湖》著名,“四部曲”从故乡风俗、幼学启蒙写起,记录了他在大时代变迁中的一生。现在的这本小书是王鼎钧的晚年自选集,收入了他诸多散文,例如《情人眼》《碎琉璃》《左心房旋涡》等,按照三个类别,“美文”“变体””杂文”分类,与回忆往事的四部曲相比,散文的书写更为抒情与自由。

王鼎钧旅居海外数十年,然而写乡愁写得朴实动人,像是文集的第一篇《脚印》叙述的就是人与故乡剪不断的牵连,以及人即使死去,脚印也会重返故乡,将生前的印记一一拾回的传说,“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车中船上,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了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除了难以寻觅的故乡,王鼎钧也写在美国纽约的见闻,九十年代的某天早晨,他去世贸中心看人,他站在地铁口,观察那些分秒必争来去匆匆的白领上班族,他将他们形容为美国梦的梦游者,观察他们的神情,“头部隐隐有朝气形成的光圈,眼神近乎傲慢,可是又略显惊惶,不知道是怕迟到,怕裁员,还是怕别人挤到他前面去?”他原本可以分辨清楚人种的差异,但常年密闭办公室的生涯使得这些人面貌混同,这是一群号称在天上办公、在地底下走路、在树林里睡觉(住在郊区,树比人多)的人。他像观鸟一样观察在世贸中心上班的高级白领,感慨这是经历了苦熬拼搏甚至倾轧斗争的人,是一群勤奋早起的鸟儿。以至于若干年后“911”的惨剧发生,这座大楼燃烧、爆炸成为废墟,当天三千多人死亡及失踪,他发现自己再也没有目送“倦鸟归巢”的机会。 

《书情书》 

[德] 布克哈德·施皮南 著 琳娜·霍文 图  强朝晖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2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他1995年出版的著作《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纸书终将消亡,在他看来,一本书里最没有价值的就是纸张,数字化变革、电子书的流行无疑给纸书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书情书》的作者布克哈德·施皮南提到,自己的一位朋友用智能手机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让他觉得很不可思议,当他用难以置信的口吻把这件事讲给自己的儿子时,他们却对父亲的反应感到不解,在他们眼里,书已经变成了一种古董。

这本小书是关于读书的书,以马匹与书籍为引子。马匹和书籍有什么关系呢?十九世纪末,世界各大城市还是马匹的天下,马匹曾占据着人们的生活,但却在技术进步的时代中被轻易而迅速地抛弃了,作者写道,书籍的下场恐怕也会如此,纸质书是数字化浪潮中最顽强的抵抗者,然而可能也正在走向终结。用这样略显忧郁的类比,作者表达的恰恰是纸质书消失之后人类的生活将会失去什么。纸质书与电子文档不同,它有重量,也有固定的形态,一本纸质书,是文字世界的房子,变成铅字的文字从这所房子里向外寻求对话的机会。书籍也在告诉人们一个无法变更的事实:我们能够阅读的书籍是有限的,和书架一样,人生能容纳的书籍同样是有限的。

新书与旧书是不同的,新书像是一个密封的罐头,没有生机也没有气味,新书可能因为太新而让人心生畏惧,旧书则布满了历史的印记,它身上传递的信息是,它并不是一个消费品,它在流转中被一读再读。大书与小书也是不同的,厚重的大书如同不动产,是专属于富人和贵族的,有些书以身形厚重为荣,比如画册和摄影集,还有一些小书是轻巧而便携的,1900年问世的平装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平装本也并不是书籍的终极形态,人们相信文字传播的下一步是使得媒介变得更小更轻,比如电子书。 

《宫廷社会》

[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著 林荣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4

这是一部关于法国宫廷生活的社会学经典。作者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89)是德裔英籍犹太社会学家、文化哲学家,他出生于德国,1933年流亡法国,1935年流亡英国。埃利亚斯对社会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形态社会学和过程社会学方面:针对前者,他提出人的社会形态在某种特定状态下受制于社会的网络; 对于后者,埃利亚斯认为在社会学理论里静态地思考各种社会的过程是不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的。长期以来,传统的思维把“社会”与“被设想为自主的个人”对立起来,埃利亚斯想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将“社会”和“个人”联系起来。

本书以法国旧制度时期宫廷社会的人及其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宫廷生活在礼节、典仪、品味、服饰、习俗乃至谈吐方面的每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展现出宫廷社会中人的言谈举止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明显差别,其居所内部结构与外表装饰都遵从严格的等级区别,不仅是消遣娱乐,还有他们的职业生活本身,都必须体现自己的等级,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需求,因为这事关名誉,将决定自己是发达还是没落。

《使日十年》

[美] 约瑟夫·C.格鲁 著 沙青青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0-3

1932年,日本已经陷入疯狂的局面:一边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一边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最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格鲁出使日本。他在日本做大使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因此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在这十年中,他也曾遭遇过许多挫折——他刚与有意推进建设性工作的日本政府取得一点成就,就因为政府倒台被反动内阁取而代之,希望随之全部落空。而出版此书的目的,据作者自陈,是希望向美国及联合国的其他各国民众,提供一个更加准确的关于日本问题的看法,他的日记足以证明日本军队有着疯狂的决心和极端的残酷,但同时,日本也有不少人反对战争,也曾以行动抵抗军队的狂妄自大与扩张野心。 

需要提示的是,此书收录的并不是日记原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十年间的日记原稿是用打字机打的,足有十三大本之多。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日本人自画像的系谱》

[日] 小熊英二 著 文婧 译
三联书店 2020-3

就像我们之前推荐的《传统的发明》一书的观点,尽管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民族可能只是一个相当晚近的发明,这本书揭示的就是日本民族认同的起源:“日本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自己为单一的、纯粹的民族的呢?又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呢?厘清日本人单一民族的自我认同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的历史,更有利于解决现代国际社会上的所谓纯种民族意识与单一的国民国家意识。

本书的关键词之一是“单一民族的神话”,“单一民族的神话”意义深重,可能是使得日本发动战争、实行殖民统治、蔑视其他民族的原因,此书围绕“单一民族的神话”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学者的主要观点。一般认为,日本是由单一的“大和民族”组成的国家,而作者的结论是,“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这个说法,是在“一战”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此书初版于1995年问世,此后多次重印,至今已达二十余次。作者小熊英二,1962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博士,现为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与日本“单一民族神话”溯源对应的是“中华”的概念,最近甲骨文也出版了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川本芳昭的《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迁徙如何塑造了“汉民族”与“新的中华”观念。

《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

[美] 扬·斯瓦福德 著 韩应潮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20-2

2020年是音乐家贝多芬诞辰250年,然而疫情打乱了世界各地原定的庆祝安排,世界名团费城交响乐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只能以“线上音乐会”的方式直播,他们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此书的英文原著出版于2014年,作者既是作曲家也是作家,著有系列音乐家传记,包括《勃拉姆斯传》以及《古典音乐经典指南》等。在书中,作者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与研究成果,对贝多芬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综述。从古典音乐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贝多芬对于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都有很大贡献,事实上将音乐从古典主义的和声、节奏和形式中解放出来,作者对贝多芬作品主题、内涵与节奏、转调和音符等都有阐释。

纵观其一生,贝多芬的生活都难称幸福,世人向往的爱情和圆满家庭与他无缘,病痛与磨难始终徘徊不散,健康的体魄也变成奢求,他要借助纸条才能与他人交流。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传记也还原出贝多芬并不是一位“天神”,他也深陷于人的七情六欲之中。这本书属于启真·艺术家书系,书系中还有《波洛克传》《毕加索传》《达·芬奇传》等书。

《民国藏书家手札图鉴》

杨健 编著
后浪 | 大象出版社 2019-12

本书以人物生年为序,收录了罗振玉、张伯英等100位民国藏书家的手札,使用新近发现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从个人履历、亲族师友、藏书特点、藏书归宿四个角度出发,对藏书家的生平、藏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而连缀出民国藏书界的基本面貌。这百余通信札,多数是第一次公开影印,以前鲜为人知,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信札古称简牍,又称笺简。古人造字,从戋者都有小意。水小为浅,金小为钱,果小为饯。编著者杨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版本目录学、近代藏书史、名人信札鉴定等。

《时间的玫瑰》

[日] 御巫由纪 著 大作晃一 摄  药草花园 译
中信出版集团·雅信 2020-1

日本玫瑰研究专家御巫由纪,探访世界古老玫瑰品种,与日本知名自然摄影家大作晃一共同创作了本书。书中按14个古老玫瑰的系统进行分类,共收录了100种经典的古老玫瑰,包括高卢玫瑰系统、大马士革玫瑰系统、阿尔巴玫瑰系统、中国的月季和古老玫瑰系统,书中纷繁瑰丽的玫瑰之名令人沉醉,例如属于中国系统的蒙扎美人,百叶玫瑰系统的酒红花球,巴尔巴玫瑰系统的红脸少女、苏菲公主等等。

此前我们也推荐商务印书馆涵芬博物书系英国蔷薇栽培专家彼得·哈尼克斯的《蔷薇秘事》,rose一词本来在中国就对应着玫瑰、蔷薇和蔷薇属植物等多重意思,《蔷薇秘事》讲述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园艺大师培育月季的故事。《蔷薇秘事》以英国皇家园艺会的图片展现玫瑰之美,而《时间的玫瑰》是以摄影展现玫瑰的形体特征以及品种,对花卉爱好者来说,正好可以两本书对读。(友情提示:与这本同名出版时间更早的《时间的玫瑰》是北岛为20世纪诗人书写的诗歌札记,不要混淆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是一群在天上办公、地底走路、树林睡觉的人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王鼎钧、书情书、宫廷社会、使日十年、日本单一民族神话、贝多芬、民国手札、100种玫瑰……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朱洁树

《江河旋律》

王鼎钧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1

王鼎钧,作家,现年95岁,居住在美国纽约。王鼎钧的一生历经沧桑,他出生于山东兰陵,饱受战乱流离,1949年随国军撤退至台北,1979年后迁居美国。王鼎钧以“回忆录四部曲”《故乡的云》《关山夺路》《怒目少年》《文学江湖》著名,“四部曲”从故乡风俗、幼学启蒙写起,记录了他在大时代变迁中的一生。现在的这本小书是王鼎钧的晚年自选集,收入了他诸多散文,例如《情人眼》《碎琉璃》《左心房旋涡》等,按照三个类别,“美文”“变体””杂文”分类,与回忆往事的四部曲相比,散文的书写更为抒情与自由。

王鼎钧旅居海外数十年,然而写乡愁写得朴实动人,像是文集的第一篇《脚印》叙述的就是人与故乡剪不断的牵连,以及人即使死去,脚印也会重返故乡,将生前的印记一一拾回的传说,“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车中船上,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了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除了难以寻觅的故乡,王鼎钧也写在美国纽约的见闻,九十年代的某天早晨,他去世贸中心看人,他站在地铁口,观察那些分秒必争来去匆匆的白领上班族,他将他们形容为美国梦的梦游者,观察他们的神情,“头部隐隐有朝气形成的光圈,眼神近乎傲慢,可是又略显惊惶,不知道是怕迟到,怕裁员,还是怕别人挤到他前面去?”他原本可以分辨清楚人种的差异,但常年密闭办公室的生涯使得这些人面貌混同,这是一群号称在天上办公、在地底下走路、在树林里睡觉(住在郊区,树比人多)的人。他像观鸟一样观察在世贸中心上班的高级白领,感慨这是经历了苦熬拼搏甚至倾轧斗争的人,是一群勤奋早起的鸟儿。以至于若干年后“911”的惨剧发生,这座大楼燃烧、爆炸成为废墟,当天三千多人死亡及失踪,他发现自己再也没有目送“倦鸟归巢”的机会。 

《书情书》 

[德] 布克哈德·施皮南 著 琳娜·霍文 图  强朝晖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2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他1995年出版的著作《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纸书终将消亡,在他看来,一本书里最没有价值的就是纸张,数字化变革、电子书的流行无疑给纸书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书情书》的作者布克哈德·施皮南提到,自己的一位朋友用智能手机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让他觉得很不可思议,当他用难以置信的口吻把这件事讲给自己的儿子时,他们却对父亲的反应感到不解,在他们眼里,书已经变成了一种古董。

这本小书是关于读书的书,以马匹与书籍为引子。马匹和书籍有什么关系呢?十九世纪末,世界各大城市还是马匹的天下,马匹曾占据着人们的生活,但却在技术进步的时代中被轻易而迅速地抛弃了,作者写道,书籍的下场恐怕也会如此,纸质书是数字化浪潮中最顽强的抵抗者,然而可能也正在走向终结。用这样略显忧郁的类比,作者表达的恰恰是纸质书消失之后人类的生活将会失去什么。纸质书与电子文档不同,它有重量,也有固定的形态,一本纸质书,是文字世界的房子,变成铅字的文字从这所房子里向外寻求对话的机会。书籍也在告诉人们一个无法变更的事实:我们能够阅读的书籍是有限的,和书架一样,人生能容纳的书籍同样是有限的。

新书与旧书是不同的,新书像是一个密封的罐头,没有生机也没有气味,新书可能因为太新而让人心生畏惧,旧书则布满了历史的印记,它身上传递的信息是,它并不是一个消费品,它在流转中被一读再读。大书与小书也是不同的,厚重的大书如同不动产,是专属于富人和贵族的,有些书以身形厚重为荣,比如画册和摄影集,还有一些小书是轻巧而便携的,1900年问世的平装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平装本也并不是书籍的终极形态,人们相信文字传播的下一步是使得媒介变得更小更轻,比如电子书。 

《宫廷社会》

[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著 林荣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4

这是一部关于法国宫廷生活的社会学经典。作者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89)是德裔英籍犹太社会学家、文化哲学家,他出生于德国,1933年流亡法国,1935年流亡英国。埃利亚斯对社会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形态社会学和过程社会学方面:针对前者,他提出人的社会形态在某种特定状态下受制于社会的网络; 对于后者,埃利亚斯认为在社会学理论里静态地思考各种社会的过程是不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的。长期以来,传统的思维把“社会”与“被设想为自主的个人”对立起来,埃利亚斯想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将“社会”和“个人”联系起来。

本书以法国旧制度时期宫廷社会的人及其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宫廷生活在礼节、典仪、品味、服饰、习俗乃至谈吐方面的每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展现出宫廷社会中人的言谈举止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明显差别,其居所内部结构与外表装饰都遵从严格的等级区别,不仅是消遣娱乐,还有他们的职业生活本身,都必须体现自己的等级,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需求,因为这事关名誉,将决定自己是发达还是没落。

《使日十年》

[美] 约瑟夫·C.格鲁 著 沙青青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0-3

1932年,日本已经陷入疯狂的局面:一边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一边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最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格鲁出使日本。他在日本做大使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因此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在这十年中,他也曾遭遇过许多挫折——他刚与有意推进建设性工作的日本政府取得一点成就,就因为政府倒台被反动内阁取而代之,希望随之全部落空。而出版此书的目的,据作者自陈,是希望向美国及联合国的其他各国民众,提供一个更加准确的关于日本问题的看法,他的日记足以证明日本军队有着疯狂的决心和极端的残酷,但同时,日本也有不少人反对战争,也曾以行动抵抗军队的狂妄自大与扩张野心。 

需要提示的是,此书收录的并不是日记原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十年间的日记原稿是用打字机打的,足有十三大本之多。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日本人自画像的系谱》

[日] 小熊英二 著 文婧 译
三联书店 2020-3

就像我们之前推荐的《传统的发明》一书的观点,尽管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宣称自己历史悠久,民族可能只是一个相当晚近的发明,这本书揭示的就是日本民族认同的起源:“日本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自己为单一的、纯粹的民族的呢?又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呢?厘清日本人单一民族的自我认同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的历史,更有利于解决现代国际社会上的所谓纯种民族意识与单一的国民国家意识。

本书的关键词之一是“单一民族的神话”,“单一民族的神话”意义深重,可能是使得日本发动战争、实行殖民统治、蔑视其他民族的原因,此书围绕“单一民族的神话”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学者的主要观点。一般认为,日本是由单一的“大和民族”组成的国家,而作者的结论是,“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这个说法,是在“一战”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此书初版于1995年问世,此后多次重印,至今已达二十余次。作者小熊英二,1962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博士,现为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与日本“单一民族神话”溯源对应的是“中华”的概念,最近甲骨文也出版了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川本芳昭的《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迁徙如何塑造了“汉民族”与“新的中华”观念。

《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

[美] 扬·斯瓦福德 著 韩应潮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20-2

2020年是音乐家贝多芬诞辰250年,然而疫情打乱了世界各地原定的庆祝安排,世界名团费城交响乐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只能以“线上音乐会”的方式直播,他们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此书的英文原著出版于2014年,作者既是作曲家也是作家,著有系列音乐家传记,包括《勃拉姆斯传》以及《古典音乐经典指南》等。在书中,作者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与研究成果,对贝多芬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综述。从古典音乐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贝多芬对于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都有很大贡献,事实上将音乐从古典主义的和声、节奏和形式中解放出来,作者对贝多芬作品主题、内涵与节奏、转调和音符等都有阐释。

纵观其一生,贝多芬的生活都难称幸福,世人向往的爱情和圆满家庭与他无缘,病痛与磨难始终徘徊不散,健康的体魄也变成奢求,他要借助纸条才能与他人交流。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传记也还原出贝多芬并不是一位“天神”,他也深陷于人的七情六欲之中。这本书属于启真·艺术家书系,书系中还有《波洛克传》《毕加索传》《达·芬奇传》等书。

《民国藏书家手札图鉴》

杨健 编著
后浪 | 大象出版社 2019-12

本书以人物生年为序,收录了罗振玉、张伯英等100位民国藏书家的手札,使用新近发现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从个人履历、亲族师友、藏书特点、藏书归宿四个角度出发,对藏书家的生平、藏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而连缀出民国藏书界的基本面貌。这百余通信札,多数是第一次公开影印,以前鲜为人知,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信札古称简牍,又称笺简。古人造字,从戋者都有小意。水小为浅,金小为钱,果小为饯。编著者杨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版本目录学、近代藏书史、名人信札鉴定等。

《时间的玫瑰》

[日] 御巫由纪 著 大作晃一 摄  药草花园 译
中信出版集团·雅信 2020-1

日本玫瑰研究专家御巫由纪,探访世界古老玫瑰品种,与日本知名自然摄影家大作晃一共同创作了本书。书中按14个古老玫瑰的系统进行分类,共收录了100种经典的古老玫瑰,包括高卢玫瑰系统、大马士革玫瑰系统、阿尔巴玫瑰系统、中国的月季和古老玫瑰系统,书中纷繁瑰丽的玫瑰之名令人沉醉,例如属于中国系统的蒙扎美人,百叶玫瑰系统的酒红花球,巴尔巴玫瑰系统的红脸少女、苏菲公主等等。

此前我们也推荐商务印书馆涵芬博物书系英国蔷薇栽培专家彼得·哈尼克斯的《蔷薇秘事》,rose一词本来在中国就对应着玫瑰、蔷薇和蔷薇属植物等多重意思,《蔷薇秘事》讲述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园艺大师培育月季的故事。《蔷薇秘事》以英国皇家园艺会的图片展现玫瑰之美,而《时间的玫瑰》是以摄影展现玫瑰的形体特征以及品种,对花卉爱好者来说,正好可以两本书对读。(友情提示:与这本同名出版时间更早的《时间的玫瑰》是北岛为20世纪诗人书写的诗歌札记,不要混淆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