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水坝的建成是勇士谱写的传奇。”——奥斯卡·汉森(Oskar J. W. Hansen)
20世纪初期,美国西南部迅速崛起,对水、电的需求猛增。
同时,一连串巨大的洪水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科罗拉多河需要建一座大坝来控制水量。
1922年,美国内政部垦务局技术服务中心认为布莱克峡谷(Black Canyon)是建立水坝的理想位置。他们最初选择的是波尔德峡谷(Boulder Canyon),所以最开始的工程名称叫做“波尔德水坝”,只可惜那里是地震断裂带。
国会在1928年批准了这个工程;在名为“六家公司”联盟的指导下,水坝1931开始施工。
当时正是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十几万满怀希望的工人带着他们的家人来到水坝建设的地方,在120华氏度(约48.9摄氏度)的高温下搭营。在建设高峰期,该项目雇佣了5251个工人。



第一步:河流进行引流,避开施工地点。长达三英里的引流管道铺设在河流两侧,施工地点的上下游建起了大型的截流沟,或者说“围堰”。
河床干涸以后,开始进行挖掘。几百万吨疏松的沉淀物和岩石被刮除,使基岩露出。水坝的设计是个重力式拱坝,这会使储水的冲刷力转移到大坝的墙壁上。
为了让这些墙壁足够坚固,被称作“攀高者”的工人沿着绳索向下滑动,把所有疏松的部分锤掉。掉落的岩石十分危险,所以工人都把防护帽浸入焦油,吹干后变得更加坚硬——这就是最初的硬头盔。





1933年6月,开始倾倒水泥。浇筑水泥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工程师估计,要是整个水坝倒成单个水泥块的话,要花125年才能冷却下来(而且还可能倒塌)。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他们把水泥倒进一个个分开的长方块中,叫做“起重块”(lifts),然后放满冰水来降温。截至1935年停止倒水泥时,约使用了325万立方码的水泥——足够用来建一条从纽约到旧金山的高速公路了。
尽管那些埋葬在水坝中的尸体仍然是个谜,官方统计112人因这项工程丧命。第一个是蒂尔尼(J. G. Tierney)。1922年12月20日,他在探测最佳水坝建筑地点时溺水身亡。最后一个魂断水坝的,是13年后的同一天,蒂尔尼的儿子帕特里克(Patrick)。






“他们献出生命,让沙漠开出花。”——奥斯卡·汉森对水坝建筑者说。











1935年9月30日,总统罗斯福出席水坝正式的揭幕典礼。一年之后,水电站终于启动,为加利福尼亚、内华达、亚利桑那州的城市供电。
最后,水坝在1947年被重命名为胡佛水坝,完工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建筑,米德湖也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水库。



(翻译:刘卓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