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几分雷同几分真诚:汪曾祺纪念馆开馆,建筑设计被指与木心美术馆相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几分雷同几分真诚:汪曾祺纪念馆开馆,建筑设计被指与木心美术馆相似

在建筑的高度相似背后,或许不只是创意的匮乏,还有对潮流的盲目追求和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漠视。

汪曾祺纪念馆内部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汪曾祺纪念馆于前不久在其故乡江苏高邮市正式开馆,并于今年5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在汪曾祺纪念馆刚开放后不久,就有细心的网友注意到,该馆在建筑设计上与浙江乌镇的木心美术馆似乎有着不少重合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两者不仅都使用木纹清水混凝土作为建材,而且以纪念作家为名的主标识均设置在正面墙面的右下角。

除了建筑外墙的设计,汪曾祺纪念馆与木心美术馆的内部设计,包括室内主要功能区的布局亦有不少相似之处。譬如,两个场馆均以蛇形旋转式楼梯连接上下层,展墙则采用清水混凝土材质,并在一侧墙面设有黑白简约风格的大幅画框来展现纪念作家。更为突出的是,在供读者阅览作家作品的图书馆中,两个场馆均采用阶梯式设计,让一旁的藏书区与阶梯紧密相连,并利用书架与展板的交错搭配使整个空间看起来错落有致。另外,汪曾祺纪念馆室内多处玻璃天顶、过道和走廊的设计也与木心美术馆十分相仿。

作为高邮当地“聚文化人”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一直以来都是“汪迷”以及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据了解,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总建筑面积9500多平方米,自2016年起由高邮市文旅集团投资建设,按“一轴两带三片”划分为汪曾祺纪念馆、汪迷部落、汪氏家宴以及汪氏客栈四个核心功能区。此次新开馆的汪曾祺纪念馆设立在东门大街,走进馆前,木纹清水水泥的外立面显示出纪念馆古朴大气又不失现代简约的面貌,层层纹理搭配翘起的“卷边”飞檐则让整个外壁看起来像是一叠叠掀开的书稿。馆内由两层建筑共计11个展厅组成,分为“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为人为文”“怀念与传承”五个主题,串联起汪曾祺的人生与文学。

此次汪曾祺纪念馆的修建,可以说汇集了人们对汪曾祺及其文学遗产的敬意。馆方还特别将汪曾祺原本位于北京的书房原封不动搬至纪念馆二层,原书房中的书柜、沙发、书桌以及墙上的书画作品也一并收入,以此为观众还原再现汪曾祺的生活环境。但另一方面,纪念馆似乎没有对这一切的承载空间,即建筑的设计抱以同等的重视。

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建筑师林兵在看到汪曾祺纪念馆的照片后认为,该馆使用的外墙材料及内部一些具象空间确实与木心美术馆存在雷同之处,而雷同之处如此之多,恐怕不是巧合。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林兵提到,当初木心美术馆之所以选取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是因为它是一种很粗犷很坚硬,但又很细腻很有可塑性的材料。“纵观木心本身的人生价值,我认为这个材料能非常好地代表木心。他生于民国时期,但实际上是非常现代的一个艺术家和作家,所以我们希望他的建筑有一点几何体,有一点抽象性。”林兵说。

此外,作为乌镇景区的文化地标之一,木心美术馆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与周边环境是否相融,是否能够体现出故乡对作家的影响。事实上,在正式建立美术馆之前,美术馆的三位主要发起人——乌镇旅游景区总规划师陈向宏、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和设计师林兵,曾多次向木心征求设计意见,美术馆最终也正是基于木心本人所说的“风啊,水啊,一顶桥”的美学理念进行设计的。从这一角度上,林兵认为,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并没有从实质上建立起与汪曾祺及其故乡高邮在文化上的联结,“如果做到的话,它呈现出来的形式肯定不会类似于木心美术馆。”

对于汪曾祺纪念馆在设计上被拿来比对木心美术馆的问题,界面文化记者也通过电话联系了高邮市文旅集团负责该项目建设的景先生。对方回复称,此次纪念馆的设计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主导,自己并不了解情况。在问及设计方案的审批流程时,对方没有再提供更多信息。据相关人士透露,此次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方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四院,在纪念馆开馆当日,院长江立敏曾率设计团队受邀参加揭幕仪式。然而,当记者向设计院询问详情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木心美术馆馆方对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有所怀疑,则必须进一步提供明确的证据说明问题所在,否则不便作出回应。

作为一门兼顾形式与功能的艺术,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并不容易界定。在没有比较设计图纸之前,仅从建筑的外观判断,很难说明两座建筑的相似度究竟有多高,至于如何定义“抄袭”,在业内也没有一致的标准。另一方面,即使一座建筑的局部与其他建筑相似,其设计思路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记者注意到,虽然汪曾祺纪念馆和木心美术馆的正面主标识墙面十分相似,但在公号“今日高邮”的一篇题为《梦故乡 回故乡——汪曾祺纪念馆开馆侧记》的报道中,负责该设计项目的院长江立敏表示,“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理念紧贴汪曾祺的气质特点,从他丰富的文学人生和他自身的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通过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将汪曾祺的文学成就藏于其中,并结合原址本身的特点,将原址的黑砖运用于新馆的墙面上,在立足于高邮历史的基础上又焕发新生,是面向未来的设计。”而对于与木心美术馆雷同的旋转楼梯,他的解释则是“馆内旋转楼梯更是独一无二,呈螺旋式上升,既寓意汪老坎坷丰富的人生,又体现出汪老人生成就的不断攀升”。

然而,这样的说法似乎对于任何一位德高望重的作家都是适用的,并不足以说明汪曾祺纪念馆建筑设计本身的原创性。建筑师童明在看过两家场馆的多张对比图片后表示:“有些图片是拍摄角度选择的问题,但大体上算是抄袭,显然没什么思想。”另一位来自杭州的建筑师也认为,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元素明显有不少是借鉴而来,“这些元素他自己做了一些变化,至于相似度达多少以上算抄袭,这个也没有数据上的支持。建筑行业抄袭或借鉴的案例非常多,但是作为知名公建或是地标性的建筑来说,这样做就不厚道了。”

多数公共建筑,如医院、商场、酒店、写字楼等,其发挥的核心功能决定了建筑师在选材和设计时的种种考量,公众更为关心的也是建筑设计在功能上是否适用,而非是否独创。但对于地标性的文化建筑而言,其建立的目的却不只是发挥实用性功能,还有对历史人文的纪念与传承。此次事件中的两所场馆均为纪念文人而建,又均坐落在作家的故乡,可以说,无论对于汪曾祺和木心还是高邮和乌镇,两所场馆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近年来,不少地方小镇和旅游景区借由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建筑群形成地域文化,甚至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打卡圣地,在这一趋势之下,越来越多景区的设置却趋向同质化。在建筑的高度相似背后,或许不只是创意的匮乏,还有对潮流的盲目追求和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漠视。

作为有着多年经验的景区规划者,陈向宏对这一点格外担忧,“文化是强调个性的,对于江南小镇来说,小桥流水人家是共性,但文化是个性,它是区别于一个小镇和另一个小镇的重要标志物。”在他看来,形式上的简单照搬并不能奏效,更重要的还是规划者是否真正怀有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能从中挖掘出个性。“如果一种文化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复制性,我相信它是没有生命力的。”陈向宏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几分雷同几分真诚:汪曾祺纪念馆开馆,建筑设计被指与木心美术馆相似

在建筑的高度相似背后,或许不只是创意的匮乏,还有对潮流的盲目追求和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漠视。

汪曾祺纪念馆内部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汪曾祺纪念馆于前不久在其故乡江苏高邮市正式开馆,并于今年5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在汪曾祺纪念馆刚开放后不久,就有细心的网友注意到,该馆在建筑设计上与浙江乌镇的木心美术馆似乎有着不少重合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两者不仅都使用木纹清水混凝土作为建材,而且以纪念作家为名的主标识均设置在正面墙面的右下角。

除了建筑外墙的设计,汪曾祺纪念馆与木心美术馆的内部设计,包括室内主要功能区的布局亦有不少相似之处。譬如,两个场馆均以蛇形旋转式楼梯连接上下层,展墙则采用清水混凝土材质,并在一侧墙面设有黑白简约风格的大幅画框来展现纪念作家。更为突出的是,在供读者阅览作家作品的图书馆中,两个场馆均采用阶梯式设计,让一旁的藏书区与阶梯紧密相连,并利用书架与展板的交错搭配使整个空间看起来错落有致。另外,汪曾祺纪念馆室内多处玻璃天顶、过道和走廊的设计也与木心美术馆十分相仿。

作为高邮当地“聚文化人”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一直以来都是“汪迷”以及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据了解,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总建筑面积9500多平方米,自2016年起由高邮市文旅集团投资建设,按“一轴两带三片”划分为汪曾祺纪念馆、汪迷部落、汪氏家宴以及汪氏客栈四个核心功能区。此次新开馆的汪曾祺纪念馆设立在东门大街,走进馆前,木纹清水水泥的外立面显示出纪念馆古朴大气又不失现代简约的面貌,层层纹理搭配翘起的“卷边”飞檐则让整个外壁看起来像是一叠叠掀开的书稿。馆内由两层建筑共计11个展厅组成,分为“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为人为文”“怀念与传承”五个主题,串联起汪曾祺的人生与文学。

此次汪曾祺纪念馆的修建,可以说汇集了人们对汪曾祺及其文学遗产的敬意。馆方还特别将汪曾祺原本位于北京的书房原封不动搬至纪念馆二层,原书房中的书柜、沙发、书桌以及墙上的书画作品也一并收入,以此为观众还原再现汪曾祺的生活环境。但另一方面,纪念馆似乎没有对这一切的承载空间,即建筑的设计抱以同等的重视。

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建筑师林兵在看到汪曾祺纪念馆的照片后认为,该馆使用的外墙材料及内部一些具象空间确实与木心美术馆存在雷同之处,而雷同之处如此之多,恐怕不是巧合。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林兵提到,当初木心美术馆之所以选取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是因为它是一种很粗犷很坚硬,但又很细腻很有可塑性的材料。“纵观木心本身的人生价值,我认为这个材料能非常好地代表木心。他生于民国时期,但实际上是非常现代的一个艺术家和作家,所以我们希望他的建筑有一点几何体,有一点抽象性。”林兵说。

此外,作为乌镇景区的文化地标之一,木心美术馆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与周边环境是否相融,是否能够体现出故乡对作家的影响。事实上,在正式建立美术馆之前,美术馆的三位主要发起人——乌镇旅游景区总规划师陈向宏、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和设计师林兵,曾多次向木心征求设计意见,美术馆最终也正是基于木心本人所说的“风啊,水啊,一顶桥”的美学理念进行设计的。从这一角度上,林兵认为,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并没有从实质上建立起与汪曾祺及其故乡高邮在文化上的联结,“如果做到的话,它呈现出来的形式肯定不会类似于木心美术馆。”

对于汪曾祺纪念馆在设计上被拿来比对木心美术馆的问题,界面文化记者也通过电话联系了高邮市文旅集团负责该项目建设的景先生。对方回复称,此次纪念馆的设计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主导,自己并不了解情况。在问及设计方案的审批流程时,对方没有再提供更多信息。据相关人士透露,此次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方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四院,在纪念馆开馆当日,院长江立敏曾率设计团队受邀参加揭幕仪式。然而,当记者向设计院询问详情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木心美术馆馆方对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有所怀疑,则必须进一步提供明确的证据说明问题所在,否则不便作出回应。

作为一门兼顾形式与功能的艺术,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并不容易界定。在没有比较设计图纸之前,仅从建筑的外观判断,很难说明两座建筑的相似度究竟有多高,至于如何定义“抄袭”,在业内也没有一致的标准。另一方面,即使一座建筑的局部与其他建筑相似,其设计思路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记者注意到,虽然汪曾祺纪念馆和木心美术馆的正面主标识墙面十分相似,但在公号“今日高邮”的一篇题为《梦故乡 回故乡——汪曾祺纪念馆开馆侧记》的报道中,负责该设计项目的院长江立敏表示,“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理念紧贴汪曾祺的气质特点,从他丰富的文学人生和他自身的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通过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将汪曾祺的文学成就藏于其中,并结合原址本身的特点,将原址的黑砖运用于新馆的墙面上,在立足于高邮历史的基础上又焕发新生,是面向未来的设计。”而对于与木心美术馆雷同的旋转楼梯,他的解释则是“馆内旋转楼梯更是独一无二,呈螺旋式上升,既寓意汪老坎坷丰富的人生,又体现出汪老人生成就的不断攀升”。

然而,这样的说法似乎对于任何一位德高望重的作家都是适用的,并不足以说明汪曾祺纪念馆建筑设计本身的原创性。建筑师童明在看过两家场馆的多张对比图片后表示:“有些图片是拍摄角度选择的问题,但大体上算是抄袭,显然没什么思想。”另一位来自杭州的建筑师也认为,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元素明显有不少是借鉴而来,“这些元素他自己做了一些变化,至于相似度达多少以上算抄袭,这个也没有数据上的支持。建筑行业抄袭或借鉴的案例非常多,但是作为知名公建或是地标性的建筑来说,这样做就不厚道了。”

多数公共建筑,如医院、商场、酒店、写字楼等,其发挥的核心功能决定了建筑师在选材和设计时的种种考量,公众更为关心的也是建筑设计在功能上是否适用,而非是否独创。但对于地标性的文化建筑而言,其建立的目的却不只是发挥实用性功能,还有对历史人文的纪念与传承。此次事件中的两所场馆均为纪念文人而建,又均坐落在作家的故乡,可以说,无论对于汪曾祺和木心还是高邮和乌镇,两所场馆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近年来,不少地方小镇和旅游景区借由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建筑群形成地域文化,甚至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打卡圣地,在这一趋势之下,越来越多景区的设置却趋向同质化。在建筑的高度相似背后,或许不只是创意的匮乏,还有对潮流的盲目追求和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漠视。

作为有着多年经验的景区规划者,陈向宏对这一点格外担忧,“文化是强调个性的,对于江南小镇来说,小桥流水人家是共性,但文化是个性,它是区别于一个小镇和另一个小镇的重要标志物。”在他看来,形式上的简单照搬并不能奏效,更重要的还是规划者是否真正怀有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能从中挖掘出个性。“如果一种文化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复制性,我相信它是没有生命力的。”陈向宏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