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王
火。
它确实火。
开播前,趁《青春有你2》再度把“女团热”掀至高潮时,它仅靠几张路透图就揽起了同等分量的话题度。
开播后,豆瓣拿下8.4,霸占热搜榜前十,甚至所有网媒都一边倒的夸。
靠什么火?
一句口号。
“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
还有,一群呼应口号的闪耀姐姐。
到底好不好看?
姐姐当然好看。
但以节目本身的定位来说,它却亲手把自己摆到了不合格的“尴尬位”————
《乘风破浪的姐姐》
我们就把问题摊开讲。
“明明看的很开心,也感受到姐姐们多样的魅力,凭什么说它不行?”
那么总结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一档30岁+的大龄女团选秀。
一群早已在演员、主持人和歌手领域各有建树的选手。
她们要通过舞台的唱跳表演,展露中年女性的多元可能,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并在期间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更优选择。
换句话说。
她们不必要非得做这件事。
有人是来社交扩人脉的。
现任制片人的张萌,想为待拍的戏寻合适人选
有人是直接用节目来训练相关能力的。
王丽坤直言:没什么(女团)实力
有人是想证明个人精力很充沛的。
刘芸认为自己前年同时完成了很多事,做“女团”或也将得心应手
有人是趁换经济团队,没人管人设了,就赶紧来找个够大的舞台施展乐趣。
在VCR里,张雨绮称“不错”的歌唱水平,怎么听都是大白嗓
其余还有纯粹好奇来当体验派的;经纪人瞒着帮报名的...
稍显“正式”一些的理由,则是阿朵、丁当和袁咏琳等实力唱将表示,“想呈现成功后更好的一面”。
事实上,经过后来的舞台才知道,“这一面”不是指专业的提升,而是要学会从solo到“融入团体”。
真正符合节目组定位的有几个?
“以30岁为起点,找到人生更好选项。”
E君在零星记忆中,只数得出海陆、白冰和蓝盈莹三位演员。
她们的知名度都配不上实力或预期。
也许“女团”,是个新的机遇。
那么总结一下。
相比过往同类节目里,靠激烈拼杀才能把自己送到观众眼前,再赌上所有争取一个出道位的爱豆,“姐姐们”显然出场就拥有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名气、金钱、资历...
都撼不太动你姐了。
所以大家有幸见证到许多难以想象,又禁不住拍手称快的名场面。
比如,选手比导师有话语权。
大姐大宁静,面对口味清奇刁钻的评委发问“你为什么来”,她面色轻松的蹦出两个字...
“贪玩。”
再追问她,你是完全不愿意跳舞吗?
宁静乐了。
“我特别想在舞台有展现的机会,但是我又特别抗拒跳舞,我又特别想要跳舞。”
评委愣了:“你是完全不愿意跳吗?”
宁静补刀:“我不喜欢,但是我想要。”
你听懂了吗?
反正我只知道静姐的调戏很有趣,打算借机挑刺的评委应该很后悔。
再比如,冲制作组大胆提正当诉求。
事前采访时,伊能静穿的裤子不方便遮挡,在座位调整很麻烦,她对摄影说:“你们能不能避,别让我配合你们。”
正式录制时,节目组不准事先彩排。
这等于,许多设备没等到表演者本人测试并确认无误,就要在仅有一次机会,还是全开麦的舞台内被应用。
假设不幸耳返太水,灯光没打正,走位出画等等,都算你的临场事故。
姐姐们当然不忍。
陈松伶上场就问走位距离;伊能静直接说“减少混响”;金莎也甜甜的要求听“人声和音响的比例”...
以及,中途化妆换衣时意外引发的种种笑料。
主持人黄晓明去和宁静套近乎。
他夸“唱的好”,宁静故作无邪的回应...
“没有你唱得好。”
静姐的话,至少影射了两个梗(“闹太套”和走音)。
向来“只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晓明,碰了个不大不小的壁。
诚然我们太盼这些场景了。
其中甚至夹带着丝丝“报复式”的痛快感。
既然市面就喜欢把女团包装成充满讨好意味的流水线产品,那“姐姐们”越“猖狂”,就越是对“物化女性”体系的反抗。
作为观众,当然要热烈支持此类独特的存在。
但。
为什么充斥热搜的,全是姐姐的外形、着装、个性和八卦,几乎找不到关于舞台表现的评价?
......
得出答案前,已有一个默认前提。
这样的效果就是节目组刻意制造的——打着“反主流”旗号进行主流选秀。
挑几个性格突出的姐姐负责话题度,来几个有实力又低调的姐姐负责平衡整体舞台水平,剩下的大多数都充当了宣传“中年女性也具多样魅力”的口号的背景板。
只要不细想,有些问题根本难以察觉。
就像明明很模板化的赛制:个人特质、成团潜力、声乐和舞台表现力,这些评分准则真的适用于姐姐们吗?
首先,要达到四项高分,需要大量的训练并极耗费体力。
而在节目长达十几小时的录制里,年长些的姐姐明显吃不消,还得苦苦熬着。
最终登台,也鲜少出现令人亮眼的画面。
其次。
“姐姐”真正的价值未必要靠“唱跳”实现。
节目组做了一个很不明智的安排:把几位有唱跳基础的选手插入比拼,如前MissA女团成员孟佳和王霏霏等。
还嫌专业方向的差异不够大吗?
既不公平,也无意义。
E君绝不否认“女性到中年依然有无限可能”,但让一群女演员、女主持、女歌手等汇聚同台,难道不是站在各自的位置更能凸显其独特可贵?
如此一锅乱炖,谁都做不到高标准,好看的只有“姐姐”本身。
最后。
节目试图呈现的,是经过岁月积淀,强劲无畏姐姐。
可E君直观感受到的...
是以“资本压制资本”换来的自由解放。
好比只有宁静能把评委怼得哑口无言。
或是在一圈选手里,资历不算深、表演平平的黄圣依成了最敢理直气壮提要求,还拿到了极高分数的人。
节目里,暴露艺人权力结构的段落更是无处不在——
开场,和宁静打招呼的选手几乎都无视了角落的海陆。
候场,各人都困得不行,却只有宁静和张雨绮等少数,主动大喇喇放松身子,闭目养神,感叹“何时结束”。
其余金晨等“小辈”,仍强打精神,不敢表现得过于明显。
期间黄圣依沉醉于和旁人交谈时,提了一嘴“想喝水”,孟佳立刻递过去。
直至喝完,黄圣依都没有正眼看过孟佳,甚至随手把杯子还了给她。
前面更有金晨帮黄圣依拎鞋,其态度如待佣人般习以为常的细节。
最后,按分数排名选曲组团。
轮到张雨绮和王丽坤,只剩一首两人都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歌。
她们干脆迟迟不落座,希望其他组里有人能换出来。
评委杜华发话了:“许飞你要不要换一下?”
呵呵。
探索新可能?
如果换了,许飞恐怕要成为打脸节目组口号第一人——主动走出舒适圈想挑战新领域的她,被劝回“原领域”。
说了这么多,E君并非要全盘否认“浪姐”被夸赞的创新点。
开头提过,它确实火。
也因为它,30+的女性回到大众视野,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与讨论。
只是,在她们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广阔空间前...
我们要保持警惕。
除了看到“姐姐”;除了看到光鲜亮丽的“姐姐”;除了看到个性十足的“姐姐”,她们所代表的中年女性群体,才是真正该被看到的存在。
这群人或许不是你想象的“姐姐”。
没有好身材和外形,可能还要面临被“催婚催生”,职业生涯受限等大大小小的现实危机。
但她们都在面对各自生活的困境时,一路乘风破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这样的成熟的女性,当之无愧是值得骄傲的“姐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