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除了花里胡哨的头发,还有什么办法区分二次元角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除了花里胡哨的头发,还有什么办法区分二次元角色?

对于商业二次元作品来说,“颜色”是最常用的一种区分角色的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战队”了。

文|ACGx

相比起现实生活,二次元人物形象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各种花里胡哨的发色了。

在设定上是来自四川的特级厨师刘昴星,却长着一头在中国非主流界特别常见的蓝色头发;知名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其标志性的双马尾长发,却透着来源于大葱这种常见农产品的点滴绿光;12岁就已经成为奇怪漫画作者的和泉纱雾,满头的白发似乎又再度印证了“年轻人还是少熬夜”这句至理名言……

虽然二次元人物形象的发色问题,总是会受到一些不明真相围观群众的花式刁难,但是从内容创作的方式以及结果上看,不同的发色确实能够成为目标受众快速区分角色形象的重要方式。

实际上,在如何让人一眼就能区分角色这个问题上,二次元相关行业已经在过去的数十年探索中,想到了许多有趣的办法——不仅仅是头发,角色形象的着装、种族,甚至连作品内容,都可以成为“区分角色”的重要环节。

玩具,是用“颜色”区分二次元角色的最初驱动力

对于商业二次元作品来说,“颜色”是最常用的一种区分角色的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战队”了。

所谓的战队,即由多名角色组成的主角队伍,通常都会用不同色系的服装来进行角色区分,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队伍组成形式。该设定最初于出现在特摄作品《秘密战队五连者》(秘密戦队ゴレンジャー)中,后又随着许多特摄、ACG等二次元作品的广泛使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大家心照不宣的通用公式。

红色,通常都是战队核心成员的代表色,虽然TA不一定会是队长,但通常都会是第一主角。倘若该战队由3人组成,那么另外两人的代表色,大概率会是同属于“三原色”的黄色和蓝色。倘若战队是由5人的话,那么其他角色则通常会从绿色、粉色、黑色、白色中选取,其中粉色往往还会是女性专属……

之所以这些作品会用颜色来进行角色区分,除了在内容层面很容易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制作出合格的内容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商业目的,往往都是投资方“希望能多卖点玩具”。

一方面,有着鲜艳色彩的玩具产品,其实更符合小朋友们区分外界事物的逻辑,也更容易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和购买兴趣;另一方面,同一个战队角色的衍生玩具,通常又会采取“成套购买可玩性更高”的产品策略,玩具商能依靠“合体”、“收集”等玩具产品玩法设计或销售话术形成系列性,尽可能地提升复购率。

时至今日,不仅仅只是角色服装,包括角色的发色、标志性配饰(如变身器)等方面,许多二次元作品都会特别喜欢使用颜色来进行角色区分。这在《假面骑士》《圣斗士星矢》《魔神坛斗士》《美少女战士》《光之美少女系列》等日本二次元作品,以及《喜羊羊与灰太狼》《巴啦啦小魔仙》《巨神战击队》等国产二次元作品中,其实多少都有所体现。

种族的固有印象,同样能够用来区分角色

随着二次元市场的不断发展,少年儿童已经不是二次元作品的唯一受众,光靠颜色来进行角色的区分,虽然依然有效,但多少还是显得有些单调。也因此,许多二次元内容创作者开始加入种族的设定,希望能够以此来方便受众对角色的快速区分。

人类对其他种族存在的幻想,通常都受到了各类民间神话传说、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的影响。

例如J.R.R.托尔金所创作的奇幻小说《魔戒》,其中对霍比特人、精灵、矮人、半兽人等不同种族的描绘,即是从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天主教等传说和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另外像卢卡斯影业出品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其中出现许多外星人、机器人,则是依靠长期以来人类对未来科技和地外生命的幻想而得到的产物。

经过众多奇幻、科幻作品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的创作和文化积累,不同的种族在观众的心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奇幻类的ACG作品里,精灵几乎都被设定为高贵、神秘、善用自然力量的种族,而半兽人则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甭管它是地球原生还是外星生命,几乎都是集力量和野蛮于一身。

而在那些描绘未来的科幻作品中,来自全宇宙各个角落的外星人,通常都会在科技或者与大自然沟通等方面,拥有远超人类的能力。由人类制造出来的生化人、机器人,几乎都会特别羡慕和憧憬人类身上有关“爱”的那部分精神正能量,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人”。

正是由于种族固有印象的存在,所以许多二次元作品也特别喜欢其运用到内容创作上。

近些年日本轻小说和动画界特别钟爱的“异世界转生”题材,可谓就是将种族特性发挥到极致的内容创作类型。在《关于我转生变成史莱姆这档事》中,主人公穿越过后成为的史莱姆,就是一种在日式奇幻类游戏里特别常见、身体结构非常柔软Q弹、几乎没有太高战斗力的生物,这样的种族设定与其“主角”身份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制造出了大量的戏剧冲突。

当然,一些预算较为充足的ACG作品,也会从世界观的始端来进行种族的设定。

2012年在PS2平台上发售的RPG《最终幻想12》,就引入了多种族的元素。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居住在森林、拥有修长身体和兔耳的艾维拉族,擅长各种机械工程学的莫古力族,由爬虫类进化而来、拥有出色嗅觉和听觉的邦加族,由猪进化而来、特别擅长体术的席克族。这些丰富的种族设定,往往也与游戏登场角色的职业、性格和故事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趣的是,即便是在动漫产业商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的中国,同样也有利用种族来进行角色区分的案例。从《天书奇谭》到《葫芦兄弟》,再到《狐妖小红娘》《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动画作品,都在巧妙利用中国民间鬼神文化中不同种族的特点,甚至还会使用方言元素所带来的人群印象,完成二次元人物形象的快速区分和塑造。

外在形象的特点,终究还是为了塑造角色服务

在目前绝大多数的二次元作品中,颜色+种族的双重组合,基本上都为观众快速了解人物设定降低了门槛。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让人快速区分角色的元素运用,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塑造角色而服务。

例如改编自手冢治虫同名漫画,由MAPPA和手冢Production共同制作,于2019年1月开始播出的动画《多罗罗》,男主角百鬼丸浑身义肢的设定令人印象深刻,也很好地将这位少年与其他登场角色区分开来。但对于广大的动画观众而言,这位少年为了夺回被十二魔神拿走的身体各个部位而展开的冒险故事,以及人物身上发生的细微成长变化,才是让他们追下去的唯一动力。

至于说将故事聚焦于学生会日常的《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5位主要角色发色、发型特征的不同,只是让观众区分角色的第一步。

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许多动画观众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不同角色之间人设的巨大差异,进而成为他们“转粉”的契机:谁能想到,看起来各方面都异常优秀的学生会长白银御行,家境却十分贫穷;作为大财团千斤的副会长四宫辉夜,却完全不懂恋爱是什么;至于说看起来特别阴沉的学生会会计石上优,居然还曾做出过令不少弹幕纷纷打出“真男人”的感动故事……

所以说,二次元角色外在形象的种种特点,终究还是为塑造角色而提供服务。而人物个性以及TA所经历的故事,才是让受众们将这些二次元角色区分开来最有效的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除了花里胡哨的头发,还有什么办法区分二次元角色?

对于商业二次元作品来说,“颜色”是最常用的一种区分角色的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战队”了。

文|ACGx

相比起现实生活,二次元人物形象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各种花里胡哨的发色了。

在设定上是来自四川的特级厨师刘昴星,却长着一头在中国非主流界特别常见的蓝色头发;知名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其标志性的双马尾长发,却透着来源于大葱这种常见农产品的点滴绿光;12岁就已经成为奇怪漫画作者的和泉纱雾,满头的白发似乎又再度印证了“年轻人还是少熬夜”这句至理名言……

虽然二次元人物形象的发色问题,总是会受到一些不明真相围观群众的花式刁难,但是从内容创作的方式以及结果上看,不同的发色确实能够成为目标受众快速区分角色形象的重要方式。

实际上,在如何让人一眼就能区分角色这个问题上,二次元相关行业已经在过去的数十年探索中,想到了许多有趣的办法——不仅仅是头发,角色形象的着装、种族,甚至连作品内容,都可以成为“区分角色”的重要环节。

玩具,是用“颜色”区分二次元角色的最初驱动力

对于商业二次元作品来说,“颜色”是最常用的一种区分角色的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战队”了。

所谓的战队,即由多名角色组成的主角队伍,通常都会用不同色系的服装来进行角色区分,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队伍组成形式。该设定最初于出现在特摄作品《秘密战队五连者》(秘密戦队ゴレンジャー)中,后又随着许多特摄、ACG等二次元作品的广泛使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大家心照不宣的通用公式。

红色,通常都是战队核心成员的代表色,虽然TA不一定会是队长,但通常都会是第一主角。倘若该战队由3人组成,那么另外两人的代表色,大概率会是同属于“三原色”的黄色和蓝色。倘若战队是由5人的话,那么其他角色则通常会从绿色、粉色、黑色、白色中选取,其中粉色往往还会是女性专属……

之所以这些作品会用颜色来进行角色区分,除了在内容层面很容易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制作出合格的内容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商业目的,往往都是投资方“希望能多卖点玩具”。

一方面,有着鲜艳色彩的玩具产品,其实更符合小朋友们区分外界事物的逻辑,也更容易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和购买兴趣;另一方面,同一个战队角色的衍生玩具,通常又会采取“成套购买可玩性更高”的产品策略,玩具商能依靠“合体”、“收集”等玩具产品玩法设计或销售话术形成系列性,尽可能地提升复购率。

时至今日,不仅仅只是角色服装,包括角色的发色、标志性配饰(如变身器)等方面,许多二次元作品都会特别喜欢使用颜色来进行角色区分。这在《假面骑士》《圣斗士星矢》《魔神坛斗士》《美少女战士》《光之美少女系列》等日本二次元作品,以及《喜羊羊与灰太狼》《巴啦啦小魔仙》《巨神战击队》等国产二次元作品中,其实多少都有所体现。

种族的固有印象,同样能够用来区分角色

随着二次元市场的不断发展,少年儿童已经不是二次元作品的唯一受众,光靠颜色来进行角色的区分,虽然依然有效,但多少还是显得有些单调。也因此,许多二次元内容创作者开始加入种族的设定,希望能够以此来方便受众对角色的快速区分。

人类对其他种族存在的幻想,通常都受到了各类民间神话传说、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的影响。

例如J.R.R.托尔金所创作的奇幻小说《魔戒》,其中对霍比特人、精灵、矮人、半兽人等不同种族的描绘,即是从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天主教等传说和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另外像卢卡斯影业出品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其中出现许多外星人、机器人,则是依靠长期以来人类对未来科技和地外生命的幻想而得到的产物。

经过众多奇幻、科幻作品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的创作和文化积累,不同的种族在观众的心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奇幻类的ACG作品里,精灵几乎都被设定为高贵、神秘、善用自然力量的种族,而半兽人则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甭管它是地球原生还是外星生命,几乎都是集力量和野蛮于一身。

而在那些描绘未来的科幻作品中,来自全宇宙各个角落的外星人,通常都会在科技或者与大自然沟通等方面,拥有远超人类的能力。由人类制造出来的生化人、机器人,几乎都会特别羡慕和憧憬人类身上有关“爱”的那部分精神正能量,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人”。

正是由于种族固有印象的存在,所以许多二次元作品也特别喜欢其运用到内容创作上。

近些年日本轻小说和动画界特别钟爱的“异世界转生”题材,可谓就是将种族特性发挥到极致的内容创作类型。在《关于我转生变成史莱姆这档事》中,主人公穿越过后成为的史莱姆,就是一种在日式奇幻类游戏里特别常见、身体结构非常柔软Q弹、几乎没有太高战斗力的生物,这样的种族设定与其“主角”身份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制造出了大量的戏剧冲突。

当然,一些预算较为充足的ACG作品,也会从世界观的始端来进行种族的设定。

2012年在PS2平台上发售的RPG《最终幻想12》,就引入了多种族的元素。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居住在森林、拥有修长身体和兔耳的艾维拉族,擅长各种机械工程学的莫古力族,由爬虫类进化而来、拥有出色嗅觉和听觉的邦加族,由猪进化而来、特别擅长体术的席克族。这些丰富的种族设定,往往也与游戏登场角色的职业、性格和故事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趣的是,即便是在动漫产业商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的中国,同样也有利用种族来进行角色区分的案例。从《天书奇谭》到《葫芦兄弟》,再到《狐妖小红娘》《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动画作品,都在巧妙利用中国民间鬼神文化中不同种族的特点,甚至还会使用方言元素所带来的人群印象,完成二次元人物形象的快速区分和塑造。

外在形象的特点,终究还是为了塑造角色服务

在目前绝大多数的二次元作品中,颜色+种族的双重组合,基本上都为观众快速了解人物设定降低了门槛。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让人快速区分角色的元素运用,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塑造角色而服务。

例如改编自手冢治虫同名漫画,由MAPPA和手冢Production共同制作,于2019年1月开始播出的动画《多罗罗》,男主角百鬼丸浑身义肢的设定令人印象深刻,也很好地将这位少年与其他登场角色区分开来。但对于广大的动画观众而言,这位少年为了夺回被十二魔神拿走的身体各个部位而展开的冒险故事,以及人物身上发生的细微成长变化,才是让他们追下去的唯一动力。

至于说将故事聚焦于学生会日常的《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5位主要角色发色、发型特征的不同,只是让观众区分角色的第一步。

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许多动画观众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不同角色之间人设的巨大差异,进而成为他们“转粉”的契机:谁能想到,看起来各方面都异常优秀的学生会长白银御行,家境却十分贫穷;作为大财团千斤的副会长四宫辉夜,却完全不懂恋爱是什么;至于说看起来特别阴沉的学生会会计石上优,居然还曾做出过令不少弹幕纷纷打出“真男人”的感动故事……

所以说,二次元角色外在形象的种种特点,终究还是为塑造角色而提供服务。而人物个性以及TA所经历的故事,才是让受众们将这些二次元角色区分开来最有效的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