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众筹买房”能成为化解房地产库存的秘密武器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众筹买房”能成为化解房地产库存的秘密武器吗?

目前,由于缺乏监管,众筹买房项目的成败几乎取决于发起人的信用和道德,一旦发起人出现问题,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投资风险极大。因此,这种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行为,也很有可能被监管部门加大整顿力度甚至叫停。

12月18日-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化解房地产库存作为会议重要内容格外引人注目。会议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求各地方政府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让农民工去房地产库存?! 网友:别让农民工沦为房奴

那么,我国的房地产库存到底有多大?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积约4.4亿平方米,折合约440万套;商品房待售面积6.8亿平方米,折合约680万套。

一边是大量库存,而另一边房价却在不停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1月房价同比上升的城市数量还在增加,涨幅持续扩大。以深圳为例,11月份深圳房价同比增幅达到44.6%,位居全国70多个统计城市首位。如今,深圳的房产均价已经逼近4万/平方米了。

对于这些现象,《人民日报》日前也刊文质问:这么多房子,究竟怎么卖?刘宏玉指出,按照2014年底农民工的总量为2.74亿人来计算,理论上10%的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就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商品住宅市场的库存压力。

不过笔者发现,大多数网友对于政府指望农民工来消化目前过剩的房地产库存抱着怀疑甚至指责的态度。主要原因有这几个:1.户籍转变后,农村户籍福利消失;2.商首付压力大,农民工不愿意承担长期的房贷,沦为房奴;3.城镇化配套设置跟不上;4.开发商恐难以割肉,让利农民工。

“众筹买房”能成为农民工的秘密武器吗?

除了房产、户籍等政策变动之外,有分析人士认为,政府也应该从减少税收、降低地价以及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等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以达到房价下降的目的。然而,不少网友认为,由于房地产行业贡献的税收、GDP比重大等原因,要让房价下降难度基本不可能。

有个别网友提出采用当下较为流行的融资方式——众筹,来让农民工购买商品房。那么,这种方式到底可不可行呢?答案,是否定的!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1.“众筹买房”是一种投融资行为

众筹买房实际上早有先例。早在去年7月份,新京报就报道过,东莞一家网站推出了众筹炒别墅项目将“众筹”这一理念同房地产联系了起来,引发了诸多关注。该网站工作人员介绍,该产品最少投资份额为1000元一份,首次众筹目标为一套1491万元的别墅。达成众筹目标则只用了22个小时,众筹443人次。而第二套1800万元的目标更是只用了短短9个小时便得以达成,众筹630人次。该网站负责人表示,他们是以约市场价格7折的水平购买的该套别墅,假设该套别墅在一年之内以原价卖出,则收益将相当可观。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众筹买房实际上是更多地是开发商与投资者之间一种投融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融资方利用众筹得到的资金进行开发、房屋购买、装修等行为,之后再待价而沽。获利后,再按照约定的比例将利润返还给投资者。实际上,众筹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者本身就是奔着经济利益去的。

“去房产库存”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工住进城市的房子里,但说到底还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在笔者看来,上述网友提出的“给农民工众筹买房”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募捐行为,到最后是不计回报的,两者本身就不是同一回事。

2.农民工几乎不可能成为“众筹买房”的融资方

投资就意味着有风险,“众筹买房”本身就不能保证投资者所投项目的收益高低,也就是说到最后血本无归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因此,发起“众筹买房”的融资方必定是开发商或者工程承包商。

中央提出的将农民工作为去房产库存的主要购买者,且不说政府必定会想法设法降低购房成本,农民工本身就属于中低收入人群,购买一套房子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购房后再转手的情况必定不多。综合来看,农民工在“众筹买房”中所扮演投资者比融资方的可能性大得多,因为当农民工成为“众筹买房”的融资方时,毫无收益前景可言。

3.“众筹买房”法律风险大

正如以上所说,如今很少人是出于解决住房需求而“众筹买房”的,更多的是用来投资。在众筹行业监管政策还不明确的情况下,投资者就很有可能会遇到政策风险。有专业人士认为,房地产众筹本身就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

目前,由于缺乏监管,众筹买房项目的成败几乎取决于发起人的信用和道德,一旦发起人出现问题,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投资风险极大。因此,这种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行为,也很有可能被监管部门加大整顿力度甚至叫停。

本文版权属于众筹之家,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众筹买房”能成为化解房地产库存的秘密武器吗?

目前,由于缺乏监管,众筹买房项目的成败几乎取决于发起人的信用和道德,一旦发起人出现问题,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投资风险极大。因此,这种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行为,也很有可能被监管部门加大整顿力度甚至叫停。

12月18日-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化解房地产库存作为会议重要内容格外引人注目。会议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求各地方政府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让农民工去房地产库存?! 网友:别让农民工沦为房奴

那么,我国的房地产库存到底有多大?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积约4.4亿平方米,折合约440万套;商品房待售面积6.8亿平方米,折合约680万套。

一边是大量库存,而另一边房价却在不停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1月房价同比上升的城市数量还在增加,涨幅持续扩大。以深圳为例,11月份深圳房价同比增幅达到44.6%,位居全国70多个统计城市首位。如今,深圳的房产均价已经逼近4万/平方米了。

对于这些现象,《人民日报》日前也刊文质问:这么多房子,究竟怎么卖?刘宏玉指出,按照2014年底农民工的总量为2.74亿人来计算,理论上10%的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就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商品住宅市场的库存压力。

不过笔者发现,大多数网友对于政府指望农民工来消化目前过剩的房地产库存抱着怀疑甚至指责的态度。主要原因有这几个:1.户籍转变后,农村户籍福利消失;2.商首付压力大,农民工不愿意承担长期的房贷,沦为房奴;3.城镇化配套设置跟不上;4.开发商恐难以割肉,让利农民工。

“众筹买房”能成为农民工的秘密武器吗?

除了房产、户籍等政策变动之外,有分析人士认为,政府也应该从减少税收、降低地价以及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等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以达到房价下降的目的。然而,不少网友认为,由于房地产行业贡献的税收、GDP比重大等原因,要让房价下降难度基本不可能。

有个别网友提出采用当下较为流行的融资方式——众筹,来让农民工购买商品房。那么,这种方式到底可不可行呢?答案,是否定的!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1.“众筹买房”是一种投融资行为

众筹买房实际上早有先例。早在去年7月份,新京报就报道过,东莞一家网站推出了众筹炒别墅项目将“众筹”这一理念同房地产联系了起来,引发了诸多关注。该网站工作人员介绍,该产品最少投资份额为1000元一份,首次众筹目标为一套1491万元的别墅。达成众筹目标则只用了22个小时,众筹443人次。而第二套1800万元的目标更是只用了短短9个小时便得以达成,众筹630人次。该网站负责人表示,他们是以约市场价格7折的水平购买的该套别墅,假设该套别墅在一年之内以原价卖出,则收益将相当可观。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众筹买房实际上是更多地是开发商与投资者之间一种投融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融资方利用众筹得到的资金进行开发、房屋购买、装修等行为,之后再待价而沽。获利后,再按照约定的比例将利润返还给投资者。实际上,众筹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者本身就是奔着经济利益去的。

“去房产库存”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工住进城市的房子里,但说到底还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在笔者看来,上述网友提出的“给农民工众筹买房”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募捐行为,到最后是不计回报的,两者本身就不是同一回事。

2.农民工几乎不可能成为“众筹买房”的融资方

投资就意味着有风险,“众筹买房”本身就不能保证投资者所投项目的收益高低,也就是说到最后血本无归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因此,发起“众筹买房”的融资方必定是开发商或者工程承包商。

中央提出的将农民工作为去房产库存的主要购买者,且不说政府必定会想法设法降低购房成本,农民工本身就属于中低收入人群,购买一套房子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购房后再转手的情况必定不多。综合来看,农民工在“众筹买房”中所扮演投资者比融资方的可能性大得多,因为当农民工成为“众筹买房”的融资方时,毫无收益前景可言。

3.“众筹买房”法律风险大

正如以上所说,如今很少人是出于解决住房需求而“众筹买房”的,更多的是用来投资。在众筹行业监管政策还不明确的情况下,投资者就很有可能会遇到政策风险。有专业人士认为,房地产众筹本身就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

目前,由于缺乏监管,众筹买房项目的成败几乎取决于发起人的信用和道德,一旦发起人出现问题,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投资风险极大。因此,这种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行为,也很有可能被监管部门加大整顿力度甚至叫停。

本文版权属于众筹之家,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