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合资品牌做新能源为什么这么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合资品牌做新能源为什么这么难?

在自主品牌集中发力的时候,合资品牌都在干什么呢?

文|爱买车

近几年来,自主品牌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弯道超车的机会几乎已是市场共识,从市场表现来看,自主品牌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产品扎堆涌现,销量也持续高涨,撑起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半边天。

以今年1-7月的销量数据为例,乘联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中,除了特斯拉Model 3和宝马5系PHEV,其他车型均属自主阵营,而合资新能源车型全都不见踪影。

合资品牌做新能源为什么这么难?

在自主品牌集中发力的时候,合资品牌都在干什么呢?是其产品不如自主品牌,还是根本就没有意愿玩新能源车呢?本文我们一起来看看。

油改电、拿来主义成普遍

在燃油车领域,合资品牌可谓是大杀四方,产品核心技术、品牌溢价能力、服务水准都在行业前列,尽管自主品牌一直拍马追赶,但差距仍然较大。而在新能源车领域,合资的光环就没有了,本就选择不多的合资新能源车,在市场上鲜有问津。

目前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油改电,二是拿来合资中方技术,包装换壳上市。前者包括了大众帕萨特/朗逸/宝来新能源版本、菲斯塔纯电、轩逸纯电、VE-1、X-NV等,后者的代表便是广汽丰田iA5,这款车型和广汽新能源Aion S其实是姊妹车型,在推出C-HR EV之前,广汽丰田便是依靠iA5来应对双积分政策,以及填补新能源领域空白。

而这些做法都导致了合资新能源车的产品竞争力不足。没有专属的纯电平台,也没有更吸引人的技术,和同级的自主新能源车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尤其是在续航和智能化方面,几乎被碾压,而价格又虚高,单靠品牌溢价显然难以吸引到如今理性又挑剔的消费者,种种情况综合起来,几乎就注定了合资新能源的“死路”。

自身不重视导致落后

导致合资新能源形成这一局面的,大部分原因其实在于合资品牌自身。新能源汽车市场兴起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尚未成熟,而自主品牌之所以大力发展该细分市场,是因为有政策的大力扶持,政策对合资品牌则倾斜较少。

因此合资品牌大多处于观望的状态,在战略层面并没对新能源领域进行大力投入,因为投入研发花费巨大,而可见回报少,在燃油车领域已经得到可观财务报表的合资品牌,并不急于涉足新领域,产品引进、技术储备在时间上都落后了一大截。

但迫于双积分政策,合资品牌也不得不推出一些过渡产品。而这些产品起到的就是过渡作用,是合资品牌在政策下的“应试”产品,品牌本身并不依靠这些产品走量以及抢占市场份额。

合资新能源现后起之势

或许合资品牌意识到了和自主品牌之间的巨大差距,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试水、摸索之后,现在开始“表现真正的技术了”。

由于之前不够重视,技术储备慢半拍,并且推出的过渡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现在摆在合资品牌面前的两大难题就是加大研发,以及扭转消费者认知。

目前,不少合资品牌将新能源汽车规划提到了战略层面,并且是展望至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远。例如大众品牌,计划到2023年ID.家族将在华推出至少10款国产车型,并在2025年MEB产能达到60万辆,南北大众的MEB工厂建设也已经跟上步伐。从ID.初见开始,大众拉开了进军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序幕。

丰田、本田也都纷纷和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巨头达成合作,并推进产能建设,例如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都已经启动新能源工厂项目。

可以发现,目前主流合资品牌都陆续进行了深入布局,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扩大产能、丰富产品线等,逐渐形成了围剿之势。尽管说消灭自主品牌仍为时尚早,毕竟合资品牌的投入目前仍未见有多大成效,但是它们有着深厚的造车技术积淀,就像老虎仅是一声怒吼,就已经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声波攻击,自主新能源被反超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参考SUV市场,两三年前同样是自主品牌的天下,大批自主品牌依靠SUV市场红利翻身转型。但是当合资品牌发力,自主品牌的优势就不那么突出了,今年1-7月,销量排名前15的SUV中有8款来自合资品牌,再加上2款豪华SUV奔驰GLC和奥迪Q5,自主SUV就只剩下5个席位,已经没有了以往霸榜前十的火爆现象。

合资品牌做新能源为什么这么难?

其实无论是新能源市场,还是SUV市场,自主品牌都在其中吃到了红利,在这个过程实现了销量的提升,甚至是品牌价值的提升。但是当蓝海变为红海,外资品牌汹涌而来的时候,自主品牌是否还能在政策庇护下安然无恙呢?虽然目前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还没有肉眼可见的大作为,但是暗流涌动,专属的新能源汽车架构逐渐浮出水面,一场关于新能源的技术革命已经在悄悄酝酿。对于所有自主品牌来说,其实都应该意识到危机,积极应对并保住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地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合资品牌做新能源为什么这么难?

在自主品牌集中发力的时候,合资品牌都在干什么呢?

文|爱买车

近几年来,自主品牌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弯道超车的机会几乎已是市场共识,从市场表现来看,自主品牌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仅产品扎堆涌现,销量也持续高涨,撑起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半边天。

以今年1-7月的销量数据为例,乘联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中,除了特斯拉Model 3和宝马5系PHEV,其他车型均属自主阵营,而合资新能源车型全都不见踪影。

合资品牌做新能源为什么这么难?

在自主品牌集中发力的时候,合资品牌都在干什么呢?是其产品不如自主品牌,还是根本就没有意愿玩新能源车呢?本文我们一起来看看。

油改电、拿来主义成普遍

在燃油车领域,合资品牌可谓是大杀四方,产品核心技术、品牌溢价能力、服务水准都在行业前列,尽管自主品牌一直拍马追赶,但差距仍然较大。而在新能源车领域,合资的光环就没有了,本就选择不多的合资新能源车,在市场上鲜有问津。

目前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油改电,二是拿来合资中方技术,包装换壳上市。前者包括了大众帕萨特/朗逸/宝来新能源版本、菲斯塔纯电、轩逸纯电、VE-1、X-NV等,后者的代表便是广汽丰田iA5,这款车型和广汽新能源Aion S其实是姊妹车型,在推出C-HR EV之前,广汽丰田便是依靠iA5来应对双积分政策,以及填补新能源领域空白。

而这些做法都导致了合资新能源车的产品竞争力不足。没有专属的纯电平台,也没有更吸引人的技术,和同级的自主新能源车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尤其是在续航和智能化方面,几乎被碾压,而价格又虚高,单靠品牌溢价显然难以吸引到如今理性又挑剔的消费者,种种情况综合起来,几乎就注定了合资新能源的“死路”。

自身不重视导致落后

导致合资新能源形成这一局面的,大部分原因其实在于合资品牌自身。新能源汽车市场兴起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尚未成熟,而自主品牌之所以大力发展该细分市场,是因为有政策的大力扶持,政策对合资品牌则倾斜较少。

因此合资品牌大多处于观望的状态,在战略层面并没对新能源领域进行大力投入,因为投入研发花费巨大,而可见回报少,在燃油车领域已经得到可观财务报表的合资品牌,并不急于涉足新领域,产品引进、技术储备在时间上都落后了一大截。

但迫于双积分政策,合资品牌也不得不推出一些过渡产品。而这些产品起到的就是过渡作用,是合资品牌在政策下的“应试”产品,品牌本身并不依靠这些产品走量以及抢占市场份额。

合资新能源现后起之势

或许合资品牌意识到了和自主品牌之间的巨大差距,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试水、摸索之后,现在开始“表现真正的技术了”。

由于之前不够重视,技术储备慢半拍,并且推出的过渡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现在摆在合资品牌面前的两大难题就是加大研发,以及扭转消费者认知。

目前,不少合资品牌将新能源汽车规划提到了战略层面,并且是展望至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远。例如大众品牌,计划到2023年ID.家族将在华推出至少10款国产车型,并在2025年MEB产能达到60万辆,南北大众的MEB工厂建设也已经跟上步伐。从ID.初见开始,大众拉开了进军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序幕。

丰田、本田也都纷纷和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巨头达成合作,并推进产能建设,例如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都已经启动新能源工厂项目。

可以发现,目前主流合资品牌都陆续进行了深入布局,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扩大产能、丰富产品线等,逐渐形成了围剿之势。尽管说消灭自主品牌仍为时尚早,毕竟合资品牌的投入目前仍未见有多大成效,但是它们有着深厚的造车技术积淀,就像老虎仅是一声怒吼,就已经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声波攻击,自主新能源被反超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参考SUV市场,两三年前同样是自主品牌的天下,大批自主品牌依靠SUV市场红利翻身转型。但是当合资品牌发力,自主品牌的优势就不那么突出了,今年1-7月,销量排名前15的SUV中有8款来自合资品牌,再加上2款豪华SUV奔驰GLC和奥迪Q5,自主SUV就只剩下5个席位,已经没有了以往霸榜前十的火爆现象。

合资品牌做新能源为什么这么难?

其实无论是新能源市场,还是SUV市场,自主品牌都在其中吃到了红利,在这个过程实现了销量的提升,甚至是品牌价值的提升。但是当蓝海变为红海,外资品牌汹涌而来的时候,自主品牌是否还能在政策庇护下安然无恙呢?虽然目前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还没有肉眼可见的大作为,但是暗流涌动,专属的新能源汽车架构逐渐浮出水面,一场关于新能源的技术革命已经在悄悄酝酿。对于所有自主品牌来说,其实都应该意识到危机,积极应对并保住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地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