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沈利生:再探“三驾马车”,外需对中国经济到底贡献多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沈利生:再探“三驾马车”,外需对中国经济到底贡献多大

用净出口(出口-进口)来估计外需拉动作用高估了内需贡献,低估了外需贡献;为此,有学者使用了 “直接扣除法”来估算,但高估了外需的作用。笔者使用了“间接估计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沈利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列出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即三大需求:最终消费(消费)、资本形成(投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与进口差额),进而把三大需求占GDP的比重作为其对GDP的贡献,把三大需求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作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少新闻媒体甚至有学者把三大需求简称为“三驾马车”。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基于支出法核算恒等式GDP=C+I+(X-M)演绎而来的结果不可避免地高估了内需(消费C+投资I)的贡献,低估了外需(出口X)的贡献。

把支出法核算恒等式改写为GDP+M=C+I+X,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费C、投资I、出口X这三驾马车不仅拉动了GDP,还拉动了进口M。要想评估三驾马车分别拉动了多少增加值,就要在消费C、投资I、出口X中,分别扣除其含有的进口。然而,现有的统计资料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数据。

在支出法核算恒等式中,净出口(X-M)意味着进口M全部从出口X中扣除,而忽略了消费C和投资I中含有的进口,这样做虽然不会影响核算关系,但却不能正确地反映经济关系。由于内需(消费C+投资I)中没有扣除相应的进口,就会高估其拉动作用,出口X中扣除了过多的进口,就会低估其拉动作用。总之,净出口(X-M)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需,只有出口X才是真正的外需,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一匹马。

有学者使用了“直接扣除法”(例如尹敬东、张启迪),即直接从“内需”(消费+投资)和“外需”(出口)中分别扣除相应的进口。由于进口产品可分为两类:加工贸易品和一般贸易品。加工贸易品在国内经加工后通常全部出口,故这部分进口全部在出口中扣除,相应地,一般贸易进口品则在内需(消费+投资)中予以扣除。这样计算得到外需的拉动作用显然要好于用净出口(出口-进口)来估计,而且还有数据易得、计算简单方便的特点。

笔者认为,“直接扣除法”有其内在的缺陷,即高估外需(出口X)的拉动作用,低估内需(消费C+投资I)的拉动作用。因为一般贸易进口品在进入一国经济系统时,除了有一部分直接进入消费C和投资I中以外,还有更大的部分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国内中间投入品一起进入生产过程,进而转化为最终产品。这样,在最终产品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中都包含有一般贸易进口品的转移价值。出口中如果不扣除这部分一般贸易进口品的转移价值,就高估了外需的拉动作用。

举例来说,我国每年要化巨资(万亿元数量级)从国外进口如芯片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或支付相应的专利使用费,用于生产手机和相应的电子通讯设备等,典型的公司就是华为。华为的产品不仅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这类出口产品中内含的进口品价值显然不是国内的增加值,必须予以扣除。

笔者使用了“间接估计法”来估计“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其本质上就是通过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进入生产过程,与国内的中间投入品一起,生产转变为最终产品(消费、投资、出口),然后计算出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分别拉动的增加值(参见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这里就不介绍模型和计算过程了。

笔者利用2000、2002、2005、2007、2010、2012、2015、2017这10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了如下的计算结果。

表1列出了历年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可以看出,在GDP增加的同时,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作用分别都在增加。

表2列出了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对GDP的贡献,即三驾马车分别拉动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它们的变化趋势是:消费的贡献呈现高-低-高的U型变化,投资的贡献则是逐渐稳步上升,出口的贡献呈现低-高-低的倒U型变化。

表2的最右列是张启迪利用“直接扣除法”计算得到外需的贡献,以作对比。其中比笔者的计算结果大的(必然是)有4个年份:2000、2002、2005、2010年。另外4年比笔者计算的结果小:2007、2012、2015、2017年,令人费解。尤其特别的是2017年,外需的贡献只有1.29%,它不仅远远低于笔者的计算结果16.6%,甚至比净出口占GDP的比重1.8%(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19》,表3.10)还要低,显然有问题。

注:来源:界面新闻,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914964.html

投入产出表不是每年都有,本文采用的是逢0、2、5、7年的投入产出表,共8个表,它们不是连续的,故不能计算逐年变动的增量。这里采用一个变通的办法,估算三驾马车贡献的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根据前面已经计算得到8个年份的GDP和三驾马车的贡献,把它们视作连续的8个时段,然后递推计算各变量的增量,得到表3:GDP增量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贡献的增量。

然后计算各时段各变量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得到表4: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贡献的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

各年份各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可看作该时段内(2年或3年)的平均贡献。由表4可以得到,2005年份出口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是41.3%,它可以视为2003、2004、2005这三年出口增量对GDP增量的平均贡献。从出口增量贡献列中可以看到,这8个时段的数字呈现出升-降-升-降的M型的变化。出口增量贡献最大的时段(2003-2007年)也正是出口增长最快的时段,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经济衰退,国际贸易量下降,中国的出口增量贡献也受到影响。2011年中国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出口有所回升,出口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有所上升。201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放慢,出口增长也在放慢,出口增量的贡献有较大下降。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于2020年9月上旬在北京举办。服务贸易将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头戏。这里顺便给出历年服务贸易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对出口拉动的增加值的贡献。

中国三次产业的出口和比重如表5所示。第一产业的出口很少,多数年份不到1%。第二产业出口的比重最大,大多在80%以上。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出口比重大致在14-21%。

表6给出了,三次产业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和比重。值得关注的是表5和表6的最右列。在各对应的年份里,表6中的比重数字大于表5中的比重数字。这表明服务业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在总出口拉动的增加值中的比重要大于服务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也就是说,单位服务业出口拉动的增加值要大于单位第二产业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因此,提高服务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将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应是我国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尹敬东,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需求解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81-90。

2,张启迪,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新框架的测算分析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9(11):44-52。

3,张启迪:为纠正以三驾马车计算GDP贡献率的错误,我们重新计算了外需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发布时间2020-9-1。来源:界面新闻

4,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4):139-151+161.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邮箱: shenls99@126.com

 

 

相关阅读:

张启迪:到底应如何计算外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对沈利生教授文章的回复意见

张启迪:为纠正以三驾马车计算GDP贡献率的错误,我们重新计算了外需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沈利生:再探“三驾马车”,外需对中国经济到底贡献多大

用净出口(出口-进口)来估计外需拉动作用高估了内需贡献,低估了外需贡献;为此,有学者使用了 “直接扣除法”来估算,但高估了外需的作用。笔者使用了“间接估计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沈利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列出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即三大需求:最终消费(消费)、资本形成(投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与进口差额),进而把三大需求占GDP的比重作为其对GDP的贡献,把三大需求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作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少新闻媒体甚至有学者把三大需求简称为“三驾马车”。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基于支出法核算恒等式GDP=C+I+(X-M)演绎而来的结果不可避免地高估了内需(消费C+投资I)的贡献,低估了外需(出口X)的贡献。

把支出法核算恒等式改写为GDP+M=C+I+X,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费C、投资I、出口X这三驾马车不仅拉动了GDP,还拉动了进口M。要想评估三驾马车分别拉动了多少增加值,就要在消费C、投资I、出口X中,分别扣除其含有的进口。然而,现有的统计资料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数据。

在支出法核算恒等式中,净出口(X-M)意味着进口M全部从出口X中扣除,而忽略了消费C和投资I中含有的进口,这样做虽然不会影响核算关系,但却不能正确地反映经济关系。由于内需(消费C+投资I)中没有扣除相应的进口,就会高估其拉动作用,出口X中扣除了过多的进口,就会低估其拉动作用。总之,净出口(X-M)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需,只有出口X才是真正的外需,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一匹马。

有学者使用了“直接扣除法”(例如尹敬东、张启迪),即直接从“内需”(消费+投资)和“外需”(出口)中分别扣除相应的进口。由于进口产品可分为两类:加工贸易品和一般贸易品。加工贸易品在国内经加工后通常全部出口,故这部分进口全部在出口中扣除,相应地,一般贸易进口品则在内需(消费+投资)中予以扣除。这样计算得到外需的拉动作用显然要好于用净出口(出口-进口)来估计,而且还有数据易得、计算简单方便的特点。

笔者认为,“直接扣除法”有其内在的缺陷,即高估外需(出口X)的拉动作用,低估内需(消费C+投资I)的拉动作用。因为一般贸易进口品在进入一国经济系统时,除了有一部分直接进入消费C和投资I中以外,还有更大的部分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国内中间投入品一起进入生产过程,进而转化为最终产品。这样,在最终产品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中都包含有一般贸易进口品的转移价值。出口中如果不扣除这部分一般贸易进口品的转移价值,就高估了外需的拉动作用。

举例来说,我国每年要化巨资(万亿元数量级)从国外进口如芯片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或支付相应的专利使用费,用于生产手机和相应的电子通讯设备等,典型的公司就是华为。华为的产品不仅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这类出口产品中内含的进口品价值显然不是国内的增加值,必须予以扣除。

笔者使用了“间接估计法”来估计“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其本质上就是通过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进入生产过程,与国内的中间投入品一起,生产转变为最终产品(消费、投资、出口),然后计算出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分别拉动的增加值(参见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这里就不介绍模型和计算过程了。

笔者利用2000、2002、2005、2007、2010、2012、2015、2017这10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了如下的计算结果。

表1列出了历年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可以看出,在GDP增加的同时,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作用分别都在增加。

表2列出了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对GDP的贡献,即三驾马车分别拉动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它们的变化趋势是:消费的贡献呈现高-低-高的U型变化,投资的贡献则是逐渐稳步上升,出口的贡献呈现低-高-低的倒U型变化。

表2的最右列是张启迪利用“直接扣除法”计算得到外需的贡献,以作对比。其中比笔者的计算结果大的(必然是)有4个年份:2000、2002、2005、2010年。另外4年比笔者计算的结果小:2007、2012、2015、2017年,令人费解。尤其特别的是2017年,外需的贡献只有1.29%,它不仅远远低于笔者的计算结果16.6%,甚至比净出口占GDP的比重1.8%(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19》,表3.10)还要低,显然有问题。

注:来源:界面新闻,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914964.html

投入产出表不是每年都有,本文采用的是逢0、2、5、7年的投入产出表,共8个表,它们不是连续的,故不能计算逐年变动的增量。这里采用一个变通的办法,估算三驾马车贡献的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根据前面已经计算得到8个年份的GDP和三驾马车的贡献,把它们视作连续的8个时段,然后递推计算各变量的增量,得到表3:GDP增量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贡献的增量。

然后计算各时段各变量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得到表4: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贡献的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

各年份各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可看作该时段内(2年或3年)的平均贡献。由表4可以得到,2005年份出口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是41.3%,它可以视为2003、2004、2005这三年出口增量对GDP增量的平均贡献。从出口增量贡献列中可以看到,这8个时段的数字呈现出升-降-升-降的M型的变化。出口增量贡献最大的时段(2003-2007年)也正是出口增长最快的时段,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经济衰退,国际贸易量下降,中国的出口增量贡献也受到影响。2011年中国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出口有所回升,出口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有所上升。201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放慢,出口增长也在放慢,出口增量的贡献有较大下降。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于2020年9月上旬在北京举办。服务贸易将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头戏。这里顺便给出历年服务贸易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对出口拉动的增加值的贡献。

中国三次产业的出口和比重如表5所示。第一产业的出口很少,多数年份不到1%。第二产业出口的比重最大,大多在80%以上。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出口比重大致在14-21%。

表6给出了,三次产业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和比重。值得关注的是表5和表6的最右列。在各对应的年份里,表6中的比重数字大于表5中的比重数字。这表明服务业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在总出口拉动的增加值中的比重要大于服务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也就是说,单位服务业出口拉动的增加值要大于单位第二产业出口拉动的增加值。因此,提高服务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将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应是我国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尹敬东,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需求解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81-90。

2,张启迪,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新框架的测算分析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9(11):44-52。

3,张启迪:为纠正以三驾马车计算GDP贡献率的错误,我们重新计算了外需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发布时间2020-9-1。来源:界面新闻

4,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4):139-151+161.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邮箱: shenls99@126.com

 

 

相关阅读:

张启迪:到底应如何计算外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对沈利生教授文章的回复意见

张启迪:为纠正以三驾马车计算GDP贡献率的错误,我们重新计算了外需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