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评图书:
书名:《制造汉武帝》
作者:辛德勇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历史上本来就有汉武帝,史家又造出一个汉武帝形象。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花费了五年多时间,写成篇幅不长的《制造汉武帝》一书。这本书挑战了主流历史学界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巫蛊之变”事件及有名的“轮台之诏”得出的结论。书作者从史源学研究处罚,经过对大量史书记述的比对、辨析,令人信服的考证指出,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及相关重要历史事件的结论,是在汉代之后经人为粉饰而成的,并揭示指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为达到政治目的而不惜降低史料筛选标准、主观构建历史。
汉武帝晚年有没有对执政期间,连年劳扰天下苍生表示过悔意?一直到当代,很多历史学家对于汉武帝晚年登泰山,在臣下面前坦言“罪己”,随后颁发“轮台之诏”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正因为此,汉武帝的历史形象似乎变得更为高大。“朝闻道夕死可矣”,试想哪个皇帝会对臣下坦承自己“向时愚惑”、“所为狂悖”?
在辛德勇教授看来,史家认定汉武帝晚年“罪己”认错,十分不合逻辑,与“轮台之诏”颁布前汉武帝仍然执迷于求仙的举动,更显矛盾。汉武帝“罪己”之说,在《史记》、《汉书》、《盐铁论》中也找不到记载,仅存于千余年后的《通鉴》。
历史上,汉武帝的托孤诸臣,如霍光、桑弘羊、上官桀等,事实上都延续了武帝方针,并没有出现改弦易辙,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武帝“罪己”说的可信度不高。
有趣的是,正是从赵宋王朝起,历代文人官僚才开始热衷援引汉武帝“罪己”说,用以劝谏帝王止戈收兵,与民休息,当然也不要进行一些挑战利益集团的激进改革。而这种观点恰恰就是《通鉴》作者司马光的核心政治观点。司马光奏请宋帝废除王安石新法时,就将王安石新法中的富国强兵政策,与汉武帝敛财于民、用兵于外和为一谈,“要是汉武帝自己能够翻然悔悟,一改前非,那样会更符合司马光的心意”。
辛德勇教授梳理史料指出,司马光在编纂《通鉴》中,对于史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并不看重,而是基于实用、可用的角度,不惜牺牲记述真实。比如,《通鉴》在记述汉武帝“罪己”之说,以及汉成帝与赵飞燕宫闱秘闻时,大量采用民间野史甚至“小说家言”,譬如《汉武故事》、《赵飞燕外传》。非但如此,司马光为了达到全面贬抑隋炀帝,也刻意择取了唐初人杜宝所撰稗史《大业杂记》的离谱记录,而对《隋书·炀帝纪》等正统史书的正确史书视而不见。同样,在记述和评价唐代李德裕和李宗闵的党争问题上,《通鉴》更是明白无误的将司马光对于当朝(宋朝)政治的观点,不加掩饰的寄寓其中。
唐代刘知几在谈论史书功能时,曾强调史家如实记述史事为第一要务。南朝梁武帝在编著《通史》时,还曾专门剔除前人旧史中怪诞不经之论,另编为《小说》。辛德勇教授介绍指出,在唐代至北宋,史学著述风格上发生变异,欧阳修编著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就出现了“专以褒贬笔削自任”的问题,苏辙的《古史》、司马光的《通鉴》皆如此,以借古喻今为傲,不惜曲意横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