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商名人堂主 编毕亚军
半导体产业可谓是一个让国人提起就伤心的行业。纵然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扶持其发展,但到今天整个市场依然被国外厂商把持局面。每年,仅是芯片进口就要花掉2000多亿美元外汇,是超过石油和大宗商品的第一大进口商品。
从美国回上海创业的戴伟民教授,却靠独辟蹊径,在这薄弱的行业创出在世界扬眉的事业,并推着本土半导体一起向上攻,成就越来越喜人。
半导体产业卖铲人
曾经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疯狂挖金的人潮中,有一个人觉得大家都去挖金竞争太激烈,改而做起向挖金者卖铲子的生意。结果,他比很多挖金的人赚得还要多。
今天的主人公戴伟民,是这个故事的翻本。
1998年,已是美国教授和科技创业家的戴伟民作为国际专家,应邀出席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期间,他感受到中国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决心,也看到这个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开始留意其中的商机。
一翻观察下来,他发现,基础薄弱加上国际技术封锁,让当时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存在一个普遍的短板,缺乏标准单元库的支持。
标准单元库,包括版图库、符号库、电路逻辑库等,包含了组合逻辑、时序逻辑、功能单元和特殊类型单元,是半导体芯片后端设计的基础。
“标准单元库就像砖块,芯片像一个房子,没有砖块怎么能造房子?”戴伟民从问题中看到机会,何不创立一家提供标准单元库的公司?
从这个简单的构想出发,2001年,戴伟民成为了给中国半导体产业“淘金者”卖“铲”的人:在上海创办了芯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芯原),从为国内芯片企业提供标准单元库开始,踏上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创业历程。
“不可能每个造房子的人都要自己来烧窑造砖,那我来专门烧砖好了。我烧好后给你去用,我来挣这个砖钱,你去挣盖房子的钱。”戴伟民如此解释芯原最初的角色。
因为刚好满足了产业的急需,芯原一成立就生意好到爆。最初几年,每年都以3倍的速度向上成长,不但连续五年入围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而且获得大陆几乎所有一流半导体企业的生意,与中芯国际,宏力、华虹NEC、上海先进、无锡上华都建立起全面合作关系。
因为芯原填补了中国标准单元库的空白,也让国际巨头的封锁变得没有意义,改而主动开放标准单元库等知识产权给中国同业,继而为中国半导体向上走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半导体是一个世界联动的产业。戴伟民也一开始就放眼世界进行布局。除在上海成立总部,他还在美国设立研发部门,在台湾设立分公司,整合美国、台湾、大陆三地的资源,建立起被他称之为“Golden Triangle(黄金三角)”的优势。
芯原发展的过程中,芯片产业的生态也在不断变化与进化。高速竞争下,产业内公司不断把核心业务聚焦到最擅长的领域,把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擅长的专业公司,进而推动产业不断细分。
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是,终端产品的纷繁,令芯片设计不断个性化而且设计需求暴增,芯片设计业务因此被演变成架构设计与设计代工两大领域。架构设计是产业上几乎所有公司都必须具备并且亲自抓的事情,而可为包括架构设计在内提供服务的设计代工,则在更大的市场需求下慢慢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产业。
以提供标准单元库服务芯片设计的戴伟民,于是顺水往上再走一步,让芯源成为芯片设计代工者,也是这一新兴行业的领导者,进而为芯原找到一个更进一步参与半导体产业的角色。
戴伟民的理想是让芯原的设计代工,服务大陆芯片设计行业的发展。他看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机会,但也清楚大陆需要相当的时间去完成产业的成长,不会一开始 就为芯原提供足够的市场。为此,他还定出一个三步走的策略,让芯原先到外面找饭吃,练本事,然后再与大陆发展起来的市场会师并最终一起走上世界舞台。
戴伟民的第一步是,进攻难度相对不大,产业相对成熟并且拥有较大空间的台湾市场,将其作为芯原在设计代工站稳脚跟的基础,也是练兵蓄锐的踏板。第二步是在台湾的技术上再进一步,打入产业发达的美国和日本,让芯原建立起世界级的实力和能力。第三步则是大陆。届时,大陆市场将崛起,而芯原也将更有能力来服务。
如今,在政府高度重视和业界的努力下,尤其是强大内需市场的支撑下,大陆半导体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伤心逐渐变成振奋人心,而芯原也已如期完成前两步计划,走到第三步战略曲。
今天的芯原已在全球拥有上海、北京、成都,美国硅谷、达拉斯,芬兰奥卢等6个设计研发中心,同时在圣克拉拉、上海、北京、深圳、台北、东京、首尔、尼斯以及慕尼黑拥有办事处,成为真正的世界级设计代工企业。
曾经为大陆半导体产业甘当垫脚石的戴伟民,也凭借10多年的发展和布局,在中国芯片爆发的格局中卡到最佳战略位,迎来真正的中国时刻,也是芯原真正腾飞的开始。
最近几年,芯原大陆业务每年都以50%的增长持续发展,大陆业务现已占全球总销售额的30%以上,而且还在伴随行业的增长而高增长。
“我们是和国内IC业一起‘攻上去’的,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戴伟民说。也因为此,芯原还被业内给予一个新解释:芯片之原。
专注成就竞争力
戴伟民总结芯原获得成功的关键有三点:一是独辟蹊径,找准定位;二是赢得信赖,凝聚客户;三是领先行业,铸就优势。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因为对第一点的始终坚持,即坚持自己的定位。至今,戴伟民依然坚守设计代工,从没想过跨界进入其他领域,比如去做自有品牌的芯片设计公司 。这源自他对产业的发展有坚定的认识。他认为,在产业越来越细分的趋势下,企业做大的最好选择就是,首先在自己的擅长和专业里争取最强最大。
“Do least for more, do more for least(做最少的得到更多,做更多却得到最少)”。这是戴伟民常常讲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做自有品牌的设计公司,既需强大的资金能力,还需强大的市场把控能力和很大的风险承担能力。现在的市场瞬息万变,设计公司的发展可谓是步步惊心,没有相当的实力,一步棋走错就可能满盘皆输,因此还是专注自己,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芯原做设计代工,与自有品牌芯片设计公司,在商业发展上的区别。
假如一个独立品牌的设计公司,要做一个移动互联的芯片设计,首先要对生产标准和市场需求很了解,还要有分销渠道和经验,才能保证产品对路,将来有销量。成功了,回报固然会高。但若失败了,则可能不堪承受。因为这样一个设计需要大量的投入,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功亏一篑。
而芯原做设计代工,可以同时为众多做这个产品的设计公司提供服务,首先可以向每家设计公司收取设计代工费,其次如某家产品成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提成,进而可以真正像卖铲人一样,成为了分享整个产业持续发展的大赢家。“只要有一家活了,我就活了。”戴伟民如此强调。
“就像造‘房子’,我们有完整的‘厨卫’、‘卧室’等方案,但我们不去造‘房子’,而是造‘房子’的客户,提出要盖怎样的‘房子’,我们很快就能帮他们设计好。”戴伟民如此解释芯原创造的设计代工模式——不做地产商,但跟所有地产商合作,进而分享整个地产业发展商机的新模式。
即使有上游的厂商,找到戴伟民希望双方更加紧密地捆绑。戴维民也拒绝了这样的邀请。在他看来,不与任何人捆绑,才能与任何人都做生意,“我们只做设计代工,始终不会与谁捆绑在一起。”戴伟民说,这样才能给客户提供很大的选择空间与设计灵活度,让客户产品性能与晶圆厂工艺特性达到最优匹配。
实践也证明了戴伟民专注设计代工的巨大优势。金融海啸后,不少顶级芯片设计公司纷纷裁员或出售业务,甚至有顶级制造商也申请破产保护。导致这些公司走下坡的很大原因就是,没有跟上产业细分的步伐,聚焦自己的业务和精力,进而被原本可以外包的非核心业务拖累,使得其边际成本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也随之下滑。
这也让更多大企业认清形势,加快业务外包步伐,让为外包代工的芯原业务大升。“有些厂商最初是被迫给我们试一下,我们做出的产品却让他们百分之百满意,让他们看到外包能够实现低成本、短周期、高质量标准,慢慢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和伙伴。”戴伟民说。
专注自己的擅长,也让芯原在自己的领域建立起更强的竞争力。如今,作为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Silicon Platform as a Service,SiPaaSTM)提供商的芯原,已可为包含移动互联设备、数据中心、物联网(IoT)、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汽车电子等多种终端市场在内的各种广泛应用提供以IP为中心的、基于平台的芯片定制服务和一站式端到端的半导体设计服务。
半导体是一个资本与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一家新兴企业要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已非易事,更无论一路高成长的发展。戴伟民通过独特的定位,以及坚持在定位下深耕发展,不但在市场掌握主动,成为持续与行业乃至同业共赢的赢家,同时还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贡献作用。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如同半导体产业一样不断细化的背景下,他的这个创业经验,实在值得不少创业者好好学习,乃至举一反三,应用到更多的领域。
为国际巨头装上中国“芯”
依靠强大的设计代工优势,芯原不断在世界产业展现中国魅力,为众多国际大客户装上了“中国芯”,代表中国业者在世界扬眉。
红遍全球的微软动作感应电玩操控系统Xbox Kinect,就采用了芯原代工设计的体感芯片,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个世界性骄傲。
“Kinect体感控制芯片由我们设计,中芯国际制造。这是向来挑剔的微软第一次将产品‘心脏’全权交给中国设计、中国制造,想来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戴伟民自豪地说。
连微软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是,中国设计与制造的Kinect在全球都被热捧。XboxKinect推出后,60天的销量就超过800万部,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到2011年底,支持Kinect(体感控制器)的游戏数量已是2010年的4倍。
这也让国际同业,对芯原,乃至中国芯片设计的技术实力和设计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除了微软这样的世界领头羊,包括向来保守,甚至多多少少在技术上有点轻华排华的日本和韩国大企业,也都对芯原投了信心与信任票。
早在2014年之前,芯原就已帮助某日本电视大厂完成了最新的电视处理芯片设计代工,而且还获得芯片设计、制造的总包,并且将IBM变成自己的分包商,派专人去其封装厂现场监督控制质量。后来,这颗芯片也被用在韩国电视大厂的新款60英寸液晶电视上。
如今,依靠过硬的技术和领先服务能力,IBM、微软、夏普、美满科技(Marvell)、博通(Broadcom)、瑞萨、博世、三星、LG,以及大陆的华为、中兴、大唐等著名中外企业都已是芯原的合作伙伴。
2015年10月12日,在中国半导体企业不断收购海外同行的趋势下,2006年就已战略收购了国际芯片企业LSI Logic的ZSP部门的戴伟民,还带领芯原并购了美国图芯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图芯,Vivante),在设计代工领域再向前迈进一大步,也进一步奠定自己在行业的领导地位。
图芯在汽车电子、安防监控和从多物联网领域的GPU具有较强的优势,积累了很多国外Tier 1客户,并拥有强大的IP组合。两家公司的结合,将为互联网公司,OEM,IDM,和fabless 芯片等整个产业链提供完整的芯片解决方案,并创建一个更大、更全和更强的芯片设计平台。
以人文引领科技
美国一家调查公司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只有29%的人愿意努力工作;如果让人觉得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比例会达到50%;如果创造出让人愉悦、公平的工作氛围,比例会进一步上升到87%。
让87%甚至更多人努力工作,是戴伟民在战略之外最关心的事。他推动股权激励计划,实行全员持股,让前台和司机都有公司股票。除利益激励与捆绑,戴伟民更重视营造良好公司文化,奉行Fair(公平)、Care(关爱)、Share(分享)和Cheer(欢乐),用人文精神、人性关怀引导公司发展,提升对人的吸引力。
开 放而多元,是芯原企业文化显著的特征。“我们坚持唯才是用、海纳百川。”戴伟民说,芯原虽然是一家总部在上海的公司,但其国内团队来自全国包括新疆、内蒙 古在内的20多个省市,上海本地员工只占8%左右。而到了国际上,芯原也是国际化的联合国部队协同作战,以文化多元创造出非常好的工作氛围。
尽管今天公司员工已超过600人,每进一个新员工戴伟民依然要亲自面试,严格把握对方是否接受公司的基本理念,愿意努力工作。一旦启用新人,他则会充分授权与信任。他相信,只有付出100%的信任才有可能得到100%的回报。“信任是相对的,完全信任就意味着高效率,不信任肯定是没有效率。”他说。
戴伟民认为,首席执行官的英文词汇“CEO”,分开解读就是“C”(Customer)代表客户,“E”(Employee)代表员工,“O” (Owner)代表投资者。在这个价值链上,客户是公司的生存之本,员工是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客户、员工都好,投资者的收益才有保障。
为让员工与公司同心同德,戴伟民努力做好每个凝聚人心的事情。包括:每年的中秋节,所有中国员工的父母都会收到戴伟民亲自寄出的精美月饼和对员工真诚评价的贺卡;春节前,每位员工,包括在外地办公室的员工都可以携带家属参加公司举办的盛大迎春晚会;这些金钱投入不大的用心付出,令他赢得大家的心。
戴伟民将人才分为A(优秀)、B(中等)、C(一般)、D(较差)四类。他说:“A类人会雇用A类人或B类人,B类人一般会雇用C类人,C类人一般用雇用D类人。如果B类人才都留不下,说明管理者最多是B类,这样的公司就有危险。”因此,他坚持选择优秀的人,用三个人的工资付给两个人做四个人的事情,让个人得到最大发挥获得最大价值,并与公司双赢。
这种尊重人才和多元文化背景的管理,让戴伟民的国际化道路也更为顺畅。
收购德州LSI的ZSP部门时,他曾被质疑能否留住原始团队,而团队是ZSP除知识产权以外的最重要资产。最终,他一个讲话即让彼此亲近。
“我 讲起了911时,上海的一对夫妇也搭乘了那趟航班到美国看儿子,不幸遇难。有一位美国黑人歌唱家深受感染,作了一首曲子‘Together, we stand’献给这对罹难夫妇。我了解后十分感触,专门在上海组织了一次专场演唱会,赞助这位黑人歌唱家到上海来为遇难者家属演唱,传递异国的爱与情。 911是美国人的痛,也是中国人的痛,我对此感同身受、痛彻心扉。世界是一家,美国人会到中国去,中国人也会到美国来。”靠这个故事与ZSP员工亲近后, 戴伟民还马上安排ZSP的工程师到上海旅游,泛舟黄浦江、品红酒、赏外滩,感受中国和芯原。
一来二往中,ZSP的核心团队认识和认同了芯原的技术和理念,成为芯原重要的一个竞争力。
助力中国半导体站起来
戴伟民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浦东造船厂的总工程师,母亲是护士长,祖父则是一位美国的爱国华侨。
戴伟民的弟弟戴伟进、妹妹戴伟立也都是半导体产业领域,成就卓著的创业家。
其中,戴伟进先是创立了硅谷远景(Silicon Perspective),被Cadence斥资5亿多美元并购后,后又创办了此次被戴伟民收购的图芯公司。
而妹妹戴伟立的事业则比两个哥哥做得还要大,她是全球第三大晶圆厂美满科技的创始人,也是极少数在半导体产业取得世界性成就的女性。
当年,戴伟民的祖父,给孙辈起名“伟民”、“伟进”和“伟立”,寓意是中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进步”和“伟大的站立”。如今,在半导体行业,三兄妹可谓是实现了祖父的理想。
戴伟民、戴伟进、戴伟立均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分校,而这得益于戴伟立的机智与勇敢。当年,戴伟立是最早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的,当她以优异表现被加州伯克利分校录取后,颇有小小“女汉子”风范的她,找到招生主管询问:“我还有两个哥哥,都很优秀,你们要不要?”
妹妹的举荐被肯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读大二的戴伟民于是转到加州大学伯克利,一直读到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创业前,戴伟民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任教,并获得计算机工程学终身教授资格,以及美国总统青年研究奖。
1995年,戴伟民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高科技公司,7年后这家公司被Cadence以1.35亿美元收购,既为他创办芯原完成了资本积累,也让他从一名学者转型到企业家。
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站起来,始终是戴伟民的心愿。创办芯原以来,除通过芯原推动产业的发展,他还出任诸多行业公职,通过这些平台推动中国产业往上走并融入世界。
戴伟民曾担任世界电子工程师协会多芯片模块国际会议、世界电子工程师协会芯片封装综合设计研讨会的创办主席,并于2010年出任国际绿色能源论坛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
他还曾担任世界电子工程师协会《电路和系统》论文月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论文月刊的副编辑,先后在各类技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过100多篇论文,并至 今出任中国创新科技国际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副理事长,加州伯克利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等行业及社会公职。
在戴伟民的推动下,芯原每年年中都会与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松山湖合作召开“松山湖IC创新高峰论坛”,遴选最具特色的半导体企业在此间推广年度新品,同时 邀请珠三角的系统厂商、媒体记者与会,大力宣传新企业和新产品。多年来,所推荐的产品中不少都通过论坛既扩大了影响,又获得客户和订单,有的企业甚至还在 此期间解决了融资和并购相关的问题。
芯原也积极支持中国标准的创建与发展,如小灵通、TD-SCDMA、AVS、PLC、北斗等,并尽可能 在设计和代工制造上给予支持。同时,为支持本土产业的发展,芯原还每年都保留一部分资源支持几家中国半导体小微创业公司,在资金、人员安排上给予照顾,并 全力扶植潜力大的“鲨鱼苗”长成“大鲨鱼”。
这些成绩,也让戴伟民先后获得中国“10大创业企业家”、“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英才”,2007年“安永企业家奖”、2013“中国年度电子成就奖”之“年度最佳管理者奖”,以及“胡润百富2014中国年度产业贡献奖”等殊荣。
今天,中国半导体产业正迎来崭新的时代。作为芯片设计产业最重要环节的一员,已经练就一身本领的戴伟民认为,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中国设计也完全能够做到。“两者相互整合后,将有惊人的爆发力,这也是我对芯原的期待。”他说。
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欢迎搜索关注“华商韬略” 微信公众号或下载“华商名人堂APP”,阅读华人商界更多“有价值的人物、事件与思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