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火爆大银幕的《神探夏洛克》相信大家都看过了吧?奇妹妹了解到,侦探产生于在19世纪的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带来了人口上的急速增长,同时城市中的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侦探行业应运而生。
在那个年代,侦探就像医生、律师一般,具有合法的地位,并成为独立于司法机关之外的一支力量,同时,侦探行业的行业制度也逐步完善。
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行业组织,只不过,他们侦查的对象是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它们就是传说中的明朝东西两厂和锦衣卫。其侦查能力也强到令人嗔目结舌,不信,看下面。
据说,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喜欢在家和客人喝酒,检校(锦衣卫的前身)在旁窥伺。宋濂什么时候喝酒、和谁一起喝酒、甚至是喝的什么酒,朱元璋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有一次,朱元璋故意问宋濂:“昨天喝酒了吗?客人都是谁?酒桌上摆的什么菜?”宋濂据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诚然,卿不欺朕”。
检校们大多属于临时抽调,互相之间也没有统属关系,为了高效地向最高决策者提供信息,并且对官僚群体实施有效的监控,这支队伍的正规化、制度化、系统化逐渐被提上日程。
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撤掉亲军中的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权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锦衣卫的威力使朝中大臣为之胆寒,很多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传说有一次明朝的开国重臣宋濂(对,还是那个宋濂),秉性老实忠厚。有一天下朝回家,大概因为总是早起上朝,加上年纪大了,体力有些不支,过于劳累,就顺口赋诗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一见宋濂便说:昨天做得好诗!可是我并没有嫌你迟呀,还是改成“忧”吧。吓得宋濂赶忙拜倒谢罪。
当朝宰相只不过在自己家中偶尔感叹一下,没想到第二天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可见锦衣卫势力之大。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
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得多。但东厂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诬赖良民、敲诈勒索,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与东厂相对的是西厂,认识他不?他就是在电影《龙门飞甲》中的西厂厂公雨化田。
其实,西厂在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明宪宗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他身边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于是成立了西厂。
和福尔摩斯等主要是破案的侦探行业不同,东西两厂和锦衣卫,是皇帝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的侦查特务机构,尤其是后期这些机构权利膨胀,并开始残害忠良、欺压百姓,使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对百姓、对国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