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通灵人”兰波:在银光闪闪的瀑顶上我认出了女神 | 一诗一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通灵人”兰波:在银光闪闪的瀑顶上我认出了女神 | 一诗一会

在兰波看来,成为“通灵人”意味着诗人需要“打乱所有感官”,从而抵达“不可知”状态。

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图中是位于兰波故乡法国夏尔维勒的半身像。

“现在,我尽一切可能荒淫无耻。为什么?我要成为诗人,且我努力使自己成为通灵人:您完全不会理解,而我几乎不知如何向您解释。这涉及通过打乱所有感官抵达不可知……”

1871年,被誉为超现实主义鼻祖的法国诗人兰波在写给老师乔治·伊藏巴尔的信中,首次使用了“通灵人”(voyant)这一措辞。随后,他又在《致保尔·德莫尼的信》中重申了自己将成为通灵人的意图。兰波所言的通灵人,指的是诗人通过“打乱所有感官”从而抵达“不可知”状态,这就要求诗人必须找到一种语言,“让人感觉到、触摸到、谛听到他的创造。”他还解释道,这种语言“将从灵魂通达灵魂,概述一切,芳香、声音、色彩,思想与思想相互勾连,并引出思想。”

兰波坚信,诗人抵达不可知需要新的形式。1871年的夏天,兰波开始将他的通灵人理论付诸实践。尽管最初兰波也写了一些“有规则的”诗行,但很快他就决心与传统形式告别,特别是在1872年受到革新者魏尔伦的影响后,他写下大量不规则押韵或很少押韵的诗,最终以《最后的诗行》为名集结出版。而在接下来的代表作《地狱一季》和《灵光集》(又名《彩画集》)中,兰波则将注意力转向了散文诗。这些诗作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展现的是诗人透过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体察到的法国生活风情。散文诗的形式也给了兰波的诗歌创作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更丰富的可能性,让他能“检视不可见之物,谛听不可闻之声”。

在现代诗歌史上,很少有人像兰波一样,在20岁之前就完成了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遗憾的是,继《灵光集》之后,兰波不再热心于诗歌创作,也基本放弃了早年放荡的生活,开始在欧洲、亚洲、非洲多地边旅行边找工作谋生。但他在“通灵时期”留下的作品和其中荒诞、梦幻又颇具反叛色彩的诗句,却不断在文坛掀起浪潮,甚至成为一代年轻人信奉的人生信条。

日前,兰波的《灵光集》由商务印书馆译介出版,收录了兰波的精神自传式作品《地狱一季》、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诗作品《灵光集》、后期诗歌集《最后的诗行》,以及阐释兰波核心“通灵”思想的重要文献《通灵人书信》,是对兰波创作形式探索时期以及精神世界最为动荡的人生时期的全面回顾。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灵光集》中选取部分篇目,以飨读者。

《灵光集》
[法] 阿蒂尔·兰波 著  何家炜 译
涵芬楼文化 | 商务印书馆 2020-09


洪水过后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一只野兔停在驴食草和摇晃的吊钟花丛中,隔着蛛网向彩虹倾吐它的祷告。

哦!那些宝石正在隐藏,——而花朵已经在张望。

肮脏的大街上肉铺子已经摆开,人们驾一叶叶小舟驶向级级升高的大海,如同行在版画上。

血流着,在蓝胡子家里,——在屠宰场,——在马戏场,上帝的印章照得窗子苍白。血和奶在流。

河狸在筑巢。“马扎格兰”在小酒馆里冒着热气。

在装着玻璃窗的湿淋淋的大宅里,哀伤的孩子们观看着这些美妙的图景。

一扇门“砰”的一声,——村庄的广场上,孩子转动着他的胳膊,还有各地的风向标和钟楼上的公鸡,在响亮的雹雨中。

某某夫人在阿尔卑斯山上架起了钢琴。弥撒和初领圣体在教堂的十万座祭台上举行。

商旅出发了。而辉煌宾馆建起在冰层与极地之夜的混沌之中。

此后,月亮听到豺群的哀嚎穿过百里香沙漠,——而木鞋在果园里低吟着怨歌。接着,在萌发新芽的紫色乔木林里,欧夏丽丝对我说:这就是春天。

翻涌吧,池塘,——水沫,滚过桥面和树林上空吧;——黑呢绒和管风琴,——闪电和雷鸣,——升起吧,滚动吧;——大水和悲伤,升高并托起洪水吧。

因为自洪水消退之后,——哦,那些宝石正在藏匿,那些花儿已在开放!——这可真是忧烦!而那女王,那女巫,点燃了土坛里的火炭,她永不会向我们讲述她所知晓,而我们一无所知的事物。


水晶般灰色的天空。一幅桥的奇特构图,这座平直,那座拱起,另一些直落或斜跨于起先那些桥上,这些形状变幻更新,在被运河照亮的另一些圈中,但都跟背负大教堂穹顶的河岸一样长而轻盈,并在降低,在缩小。这些桥,有些还背负着破屋子。另一些支撑着旗杆,标杆,易碎的栏杆。哀婉的和弦相互交错并尾随,弦乐升起在陡峭的河岸。可以辨认出一件红上衣,或许还有别的戏服和乐器。这是民间小调,是领主音乐会的尾声,抑或公众赞美歌的余音?河水灰蓝,宽阔如海的臂弯。——一道白光,自高空落下,消散了这幕喜剧。


神秘

在陡坡斜面之上,天使在钢铁与祖母绿的草丛中转动着它们的羊毛裙。

火焰般的草地蹿动着直到山丘顶。左边,山脊的沃土被所有的凶犯和历次战役所践踏,而所有悲惨的声响纺织着它们的曲线。右边山脊的背后,是东方的线条、进步的线条。

而当画面高处一带由海螺壳和尘世之夜萦绕并蹿动的嘈杂声构成,

星辰、天空及其余一切那花开般的甜蜜降落到斜坡对面,像一只花篮,——迎着我们的脸,在下面形成一道开花的蓝色深渊。


晨曦

我拥抱夏之晨曦。

宫殿前一切尚无动静。池水死寂。重重暗影依然驻留林间大道。我走着,唤醒了浓烈而温热的气息,而宝石在张望,翅膀摇升,悄无声响。

第一件奇事:在已经布满了清新的微白亮光的小径上,一朵花向我道出它的名字。

我向着金色的瀑布欢笑,它披散着头发穿过丛林:在银光闪闪的瀑顶上我认出了女神。

于是我撩起一层又一层面纱。在林间道上,挥动着胳膊。我穿过原野,向公鸡宣告她的到临。在大城市里,她逃逸于钟楼和拱顶之间,而我像一个乞丐奔走在大理石码头上,紧追不舍。

大道高处,月桂林旁,我用拢集的面纱将她团团裹住,而我稍稍感觉到她那巨大无垠的身躯。晨曦和孩子跌倒在树林深处。

醒来时已是正午。 


繁花

从金的台阶,——在绸带、灰纱、绿绒以及像阳光下的青铜一样泛黑的水晶圆盘之间,——我看到毛地黄在银丝、眼睛和头发织就的地毯上开放。

撒满黄金碎片的玛瑙,支撑着绿宝石拱顶的桃花芯木柱,一束束白缎和红宝石细杆,簇拥着这朵水之玫瑰。

如同一位蓝色巨眼、雪般形体的神灵,大海和天空将一簇簇娇嫩茁壮的玫瑰吸引到大理石露台上。


场景

古老的喜剧追逐着和音,分隔了牧歌:

带露天舞台的林荫大道。

一头是长长的木堤,另一头是碎石地,光秃秃的树下一群蛮子在变换队形。

在黑沙的走廊,跟随着提灯披叶的漫步者的脚步。

出演的鸟群猛扑一座砖石浮桥,浮桥被布满观众小艇的群岛缓缓推摇。

舞台伴随着笛声和鼓点,倾斜在顶棚下布置妥当的破旧小屋里,四周是现代俱乐部客厅或古老东方的厅堂。

仙境浮现于以矮树木为冠的圆形剧场顶上,——或在波俄提亚人看来,它摇晃着、转调着,在农作物脊线上摇曳的乔木林的影子里。

谐歌剧在我们的舞台上分成交叉的山脊,那是从围廊到火堆竖起的十道隔板。
 

本文中的散文诗选自《灵光集》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通灵人”兰波:在银光闪闪的瀑顶上我认出了女神 | 一诗一会

在兰波看来,成为“通灵人”意味着诗人需要“打乱所有感官”,从而抵达“不可知”状态。

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图中是位于兰波故乡法国夏尔维勒的半身像。

“现在,我尽一切可能荒淫无耻。为什么?我要成为诗人,且我努力使自己成为通灵人:您完全不会理解,而我几乎不知如何向您解释。这涉及通过打乱所有感官抵达不可知……”

1871年,被誉为超现实主义鼻祖的法国诗人兰波在写给老师乔治·伊藏巴尔的信中,首次使用了“通灵人”(voyant)这一措辞。随后,他又在《致保尔·德莫尼的信》中重申了自己将成为通灵人的意图。兰波所言的通灵人,指的是诗人通过“打乱所有感官”从而抵达“不可知”状态,这就要求诗人必须找到一种语言,“让人感觉到、触摸到、谛听到他的创造。”他还解释道,这种语言“将从灵魂通达灵魂,概述一切,芳香、声音、色彩,思想与思想相互勾连,并引出思想。”

兰波坚信,诗人抵达不可知需要新的形式。1871年的夏天,兰波开始将他的通灵人理论付诸实践。尽管最初兰波也写了一些“有规则的”诗行,但很快他就决心与传统形式告别,特别是在1872年受到革新者魏尔伦的影响后,他写下大量不规则押韵或很少押韵的诗,最终以《最后的诗行》为名集结出版。而在接下来的代表作《地狱一季》和《灵光集》(又名《彩画集》)中,兰波则将注意力转向了散文诗。这些诗作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展现的是诗人透过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体察到的法国生活风情。散文诗的形式也给了兰波的诗歌创作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更丰富的可能性,让他能“检视不可见之物,谛听不可闻之声”。

在现代诗歌史上,很少有人像兰波一样,在20岁之前就完成了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遗憾的是,继《灵光集》之后,兰波不再热心于诗歌创作,也基本放弃了早年放荡的生活,开始在欧洲、亚洲、非洲多地边旅行边找工作谋生。但他在“通灵时期”留下的作品和其中荒诞、梦幻又颇具反叛色彩的诗句,却不断在文坛掀起浪潮,甚至成为一代年轻人信奉的人生信条。

日前,兰波的《灵光集》由商务印书馆译介出版,收录了兰波的精神自传式作品《地狱一季》、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诗作品《灵光集》、后期诗歌集《最后的诗行》,以及阐释兰波核心“通灵”思想的重要文献《通灵人书信》,是对兰波创作形式探索时期以及精神世界最为动荡的人生时期的全面回顾。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灵光集》中选取部分篇目,以飨读者。

《灵光集》
[法] 阿蒂尔·兰波 著  何家炜 译
涵芬楼文化 | 商务印书馆 2020-09


洪水过后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一只野兔停在驴食草和摇晃的吊钟花丛中,隔着蛛网向彩虹倾吐它的祷告。

哦!那些宝石正在隐藏,——而花朵已经在张望。

肮脏的大街上肉铺子已经摆开,人们驾一叶叶小舟驶向级级升高的大海,如同行在版画上。

血流着,在蓝胡子家里,——在屠宰场,——在马戏场,上帝的印章照得窗子苍白。血和奶在流。

河狸在筑巢。“马扎格兰”在小酒馆里冒着热气。

在装着玻璃窗的湿淋淋的大宅里,哀伤的孩子们观看着这些美妙的图景。

一扇门“砰”的一声,——村庄的广场上,孩子转动着他的胳膊,还有各地的风向标和钟楼上的公鸡,在响亮的雹雨中。

某某夫人在阿尔卑斯山上架起了钢琴。弥撒和初领圣体在教堂的十万座祭台上举行。

商旅出发了。而辉煌宾馆建起在冰层与极地之夜的混沌之中。

此后,月亮听到豺群的哀嚎穿过百里香沙漠,——而木鞋在果园里低吟着怨歌。接着,在萌发新芽的紫色乔木林里,欧夏丽丝对我说:这就是春天。

翻涌吧,池塘,——水沫,滚过桥面和树林上空吧;——黑呢绒和管风琴,——闪电和雷鸣,——升起吧,滚动吧;——大水和悲伤,升高并托起洪水吧。

因为自洪水消退之后,——哦,那些宝石正在藏匿,那些花儿已在开放!——这可真是忧烦!而那女王,那女巫,点燃了土坛里的火炭,她永不会向我们讲述她所知晓,而我们一无所知的事物。


水晶般灰色的天空。一幅桥的奇特构图,这座平直,那座拱起,另一些直落或斜跨于起先那些桥上,这些形状变幻更新,在被运河照亮的另一些圈中,但都跟背负大教堂穹顶的河岸一样长而轻盈,并在降低,在缩小。这些桥,有些还背负着破屋子。另一些支撑着旗杆,标杆,易碎的栏杆。哀婉的和弦相互交错并尾随,弦乐升起在陡峭的河岸。可以辨认出一件红上衣,或许还有别的戏服和乐器。这是民间小调,是领主音乐会的尾声,抑或公众赞美歌的余音?河水灰蓝,宽阔如海的臂弯。——一道白光,自高空落下,消散了这幕喜剧。


神秘

在陡坡斜面之上,天使在钢铁与祖母绿的草丛中转动着它们的羊毛裙。

火焰般的草地蹿动着直到山丘顶。左边,山脊的沃土被所有的凶犯和历次战役所践踏,而所有悲惨的声响纺织着它们的曲线。右边山脊的背后,是东方的线条、进步的线条。

而当画面高处一带由海螺壳和尘世之夜萦绕并蹿动的嘈杂声构成,

星辰、天空及其余一切那花开般的甜蜜降落到斜坡对面,像一只花篮,——迎着我们的脸,在下面形成一道开花的蓝色深渊。


晨曦

我拥抱夏之晨曦。

宫殿前一切尚无动静。池水死寂。重重暗影依然驻留林间大道。我走着,唤醒了浓烈而温热的气息,而宝石在张望,翅膀摇升,悄无声响。

第一件奇事:在已经布满了清新的微白亮光的小径上,一朵花向我道出它的名字。

我向着金色的瀑布欢笑,它披散着头发穿过丛林:在银光闪闪的瀑顶上我认出了女神。

于是我撩起一层又一层面纱。在林间道上,挥动着胳膊。我穿过原野,向公鸡宣告她的到临。在大城市里,她逃逸于钟楼和拱顶之间,而我像一个乞丐奔走在大理石码头上,紧追不舍。

大道高处,月桂林旁,我用拢集的面纱将她团团裹住,而我稍稍感觉到她那巨大无垠的身躯。晨曦和孩子跌倒在树林深处。

醒来时已是正午。 


繁花

从金的台阶,——在绸带、灰纱、绿绒以及像阳光下的青铜一样泛黑的水晶圆盘之间,——我看到毛地黄在银丝、眼睛和头发织就的地毯上开放。

撒满黄金碎片的玛瑙,支撑着绿宝石拱顶的桃花芯木柱,一束束白缎和红宝石细杆,簇拥着这朵水之玫瑰。

如同一位蓝色巨眼、雪般形体的神灵,大海和天空将一簇簇娇嫩茁壮的玫瑰吸引到大理石露台上。


场景

古老的喜剧追逐着和音,分隔了牧歌:

带露天舞台的林荫大道。

一头是长长的木堤,另一头是碎石地,光秃秃的树下一群蛮子在变换队形。

在黑沙的走廊,跟随着提灯披叶的漫步者的脚步。

出演的鸟群猛扑一座砖石浮桥,浮桥被布满观众小艇的群岛缓缓推摇。

舞台伴随着笛声和鼓点,倾斜在顶棚下布置妥当的破旧小屋里,四周是现代俱乐部客厅或古老东方的厅堂。

仙境浮现于以矮树木为冠的圆形剧场顶上,——或在波俄提亚人看来,它摇晃着、转调着,在农作物脊线上摇曳的乔木林的影子里。

谐歌剧在我们的舞台上分成交叉的山脊,那是从围廊到火堆竖起的十道隔板。
 

本文中的散文诗选自《灵光集》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