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鲁迅、梁启超、张之洞……他们都关心的图书馆长啥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鲁迅、梁启超、张之洞……他们都关心的图书馆长啥样?

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都是文人志士的眷恋之所,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作家博尔赫斯在一首诗中写道,“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见图书馆的地位。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阅读就应该像吃饭一样,理应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近几年,随着私人图书馆和24小时书店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的阅读场所可供选择,北京这座城市的阅读之风也越来越浓,但很多社区却缺少相应的文化服务设施。

在本届北京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刘明清就十分关注这一问题,他呼吁,政府应该大力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图书馆。

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都是文人志士的眷恋之所,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作家博尔赫斯在一首诗中写道,“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见图书馆的地位,与此同时图书馆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我们今天为您讲述的就是,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的故事。

博尔赫斯

张之洞,梁启超,鲁迅“图书馆”其实是一个外来语

我国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叫“图书馆”,而是被称为阁、 院、堂、斋、楼等等。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而京师图书馆也正是在此之后建立。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和戴鸿慈两位大臣赴欧美考察。两人在考察期间,发现国外名都均设有官方公共藏书机构,民众教育普及,令他人耳目一新。于是,回国之后,就奏请设立公共藏书机构——图书馆。于是,京师图书馆就在创建计划之中。

而真正推动建立京师图书馆的还是清朝名臣张之洞。张之洞在南方任职期间就有许多藏书,他被调往北京之后,收藏的许多书籍却没有地方放置,于是就暂时存放在什刹海北边的广化寺。

1909年,由张之洞主事的学部向朝廷呈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提出建馆构想:“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观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极精详。”同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建立,而至于地址则选在了张之洞私人藏书地——广化寺。

最早在寺庙的京师图书馆

作为京师图书馆最早馆址的广化寺,事实上并不十分适合做图书馆,一方面因为馆舍狭窄潮湿,再加上当时这里交通不便,来馆阅览者数量也不多。

辛亥革命以后,京师图书馆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将其改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1913年,图书馆停止接待读者,筹划搬迁新馆。1917年,国立京师图书馆搬迁到方家胡同东段路北原国子监南学旧址。1928年,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到中南海居仁堂。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北海公园西岸的文津街馆舍落成。

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大、清华等高校一路南迁。抗战胜利后,图书馆又回到北平。1950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3年,位于白石桥的新馆工程破土奠基,1987年落成使用。1998年,图书馆更名,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对内称“国家图书馆”。

鲁迅、梁启超与国家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从建成至今,历经坎坷,历代的文人都为这座图书馆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京师图书馆首任馆长缪荃孙,秉承“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的精神,坚持“藏书为著述”的理念,使京师图书馆在保存文化典籍方面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图书馆在第一科主管业务范围之内。鲁迅多次以教育部的名义,征集历史文献,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加以很好的保护,并进行整理和使用。

1925年到1927年担任京师图书馆的馆长梁启超,由于图书馆经费不足,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将个人十多年积存的永年人寿保险单由信托公司押借现款,维持馆务运转并给员工发了一年工资。在去世前还留下遗嘱,将其所藏图书全部捐献给图书馆,以供读者阅览。

为京师图书馆贡献个人力量的人士不胜枚举,而正是他们对京师图书馆的极大支持,才使得京师图书馆逐渐发展成为现如今的国家图书馆。

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目标,同时也是我国开展全民阅读工作的一大诉求。

有报告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0%,提高了5.7个百分点。2014年,北京市综合阅读率为91.16%;纸质阅读率为81.7%;数字阅读率为78.18%;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9.49本。

如果今后政府能够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并建设大量社区图书馆,相信我国的全民阅读率一定会有明显增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鲁迅、梁启超、张之洞……他们都关心的图书馆长啥样?

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都是文人志士的眷恋之所,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作家博尔赫斯在一首诗中写道,“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见图书馆的地位。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阅读就应该像吃饭一样,理应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近几年,随着私人图书馆和24小时书店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的阅读场所可供选择,北京这座城市的阅读之风也越来越浓,但很多社区却缺少相应的文化服务设施。

在本届北京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刘明清就十分关注这一问题,他呼吁,政府应该大力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图书馆。

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都是文人志士的眷恋之所,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作家博尔赫斯在一首诗中写道,“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见图书馆的地位,与此同时图书馆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我们今天为您讲述的就是,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的故事。

博尔赫斯

张之洞,梁启超,鲁迅“图书馆”其实是一个外来语

我国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叫“图书馆”,而是被称为阁、 院、堂、斋、楼等等。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而京师图书馆也正是在此之后建立。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和戴鸿慈两位大臣赴欧美考察。两人在考察期间,发现国外名都均设有官方公共藏书机构,民众教育普及,令他人耳目一新。于是,回国之后,就奏请设立公共藏书机构——图书馆。于是,京师图书馆就在创建计划之中。

而真正推动建立京师图书馆的还是清朝名臣张之洞。张之洞在南方任职期间就有许多藏书,他被调往北京之后,收藏的许多书籍却没有地方放置,于是就暂时存放在什刹海北边的广化寺。

1909年,由张之洞主事的学部向朝廷呈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提出建馆构想:“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观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极精详。”同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建立,而至于地址则选在了张之洞私人藏书地——广化寺。

最早在寺庙的京师图书馆

作为京师图书馆最早馆址的广化寺,事实上并不十分适合做图书馆,一方面因为馆舍狭窄潮湿,再加上当时这里交通不便,来馆阅览者数量也不多。

辛亥革命以后,京师图书馆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将其改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1913年,图书馆停止接待读者,筹划搬迁新馆。1917年,国立京师图书馆搬迁到方家胡同东段路北原国子监南学旧址。1928年,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到中南海居仁堂。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北海公园西岸的文津街馆舍落成。

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大、清华等高校一路南迁。抗战胜利后,图书馆又回到北平。1950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3年,位于白石桥的新馆工程破土奠基,1987年落成使用。1998年,图书馆更名,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对内称“国家图书馆”。

鲁迅、梁启超与国家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从建成至今,历经坎坷,历代的文人都为这座图书馆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京师图书馆首任馆长缪荃孙,秉承“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的精神,坚持“藏书为著述”的理念,使京师图书馆在保存文化典籍方面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图书馆在第一科主管业务范围之内。鲁迅多次以教育部的名义,征集历史文献,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加以很好的保护,并进行整理和使用。

1925年到1927年担任京师图书馆的馆长梁启超,由于图书馆经费不足,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将个人十多年积存的永年人寿保险单由信托公司押借现款,维持馆务运转并给员工发了一年工资。在去世前还留下遗嘱,将其所藏图书全部捐献给图书馆,以供读者阅览。

为京师图书馆贡献个人力量的人士不胜枚举,而正是他们对京师图书馆的极大支持,才使得京师图书馆逐渐发展成为现如今的国家图书馆。

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目标,同时也是我国开展全民阅读工作的一大诉求。

有报告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0%,提高了5.7个百分点。2014年,北京市综合阅读率为91.16%;纸质阅读率为81.7%;数字阅读率为78.18%;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9.49本。

如果今后政府能够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并建设大量社区图书馆,相信我国的全民阅读率一定会有明显增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