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罗素·彼得斯单口喜剧中国首秀 他的种族梗文化梗你能否get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罗素·彼得斯单口喜剧中国首秀 他的种族梗文化梗你能否get到

这场演出或许能给那些不满于国内相声小品界以女性、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笑话梗的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视野。

来源:Live Nation

喜爱欧美脱口秀的观众应该已经得知:国际知名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演员罗素·彼得斯(Russell Peters)将于2月20日在上海商城剧院举行“几近成名(Almost Famous)”世界巡演,他将因此成为首个在中国内地演出的国际脱口秀巨星。

彼得斯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来自一个印度移民家庭。在学校时,他曾因为自己的种族血统而饱受欺凌。或许正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印加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他的单口喜剧常常以种族、民族、阶级和文化刻板印象为笑料。在表演中,他经常讲述自己在一个印度移民家庭中的幽默成长经历,或模仿、取笑不同族裔的口音。

2004年,彼得斯参加加拿大电视台(The Canadian TV)的喜剧节目“Comedy Now!”,他取笑不同文化群体的各种段子被观众录下并上传到YouTube上,迅速火了起来。

彼得斯乐于自嘲自己的文化背景。在2006年旧金山的演出“Outsourced”中,他“无奈”地向观众吐槽,当美国人谈及亚洲人时,他们脑袋里总是浮现出中国人,但其实亚洲人有两种,还有一种是印度人:“当上帝创造亚洲人的时候,印度人向他求得了与众不同的鼻子和毛发,但没想到这包括厚厚的体毛!在这么炎热的国度生活的男女却有体毛,这真是上帝开的一个玩笑。”

他并不避讳自己的段子充斥着文化偏见。“我要承认的是,一些刻板印象普遍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而且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大声说出来。唯一的区别在于,我通过说这些东西赚钱”,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的邮件采访时,彼得斯诙谐地表示,“你如果在工作场合说这些东西,会被炒鱿鱼。但如果人们不喜欢我说的东西,他们就不会来看我的秀。”

事实是,人们不仅爱看,而且爱死了。此次“几近成名”世界巡演已在加拿大售罄了15万张门票,亚洲及中东城市亦相继售罄、争相加场。

演出中的罗素·彼得斯。图片来源:Live Nation

 

这或许是因为,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越来越多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并在无意识中对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而当这些思维定式成为单口喜剧的段子时,其中的滑稽、荒谬也一览无余,令人捧腹。

彼得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来看他的秀的观众通常有一种全球意识:“他们意识到身边有许多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不仅在他们工作的地方,也在世界其他地方。他们大多经常旅行,或者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来看我的秀的人在差异中寻找幽默,但最终他们会意识到,在差异的表象之下,人和人是相似的。”

而今,彼得斯将第一次为中国观众带来他的种族/文化差异笑话,这或许会为那些不满于国内相声小品界以女性、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笑话梗的观众提供一种新的视野。作为一名“印度阿三”,彼得斯将如何在“另一种亚洲人”面前自嘲、抖包袱,着实令人期待。彼得斯曾说过:“白人才不像我们这样有种族歧视呢。每一个群体都有种族歧视。”这是一个笑料,倒也一针见血地点破了一些真相。

彼得斯表示,除了种族梗和文化梗,他在此次演出中还会加入其它的元素。“在我现在的演出中我还讨论许多其它的内容,比如作为一位中年离婚父亲的体验、人际关系以及我年岁渐长后观察世界的不同感受。”

通过取笑自己的方式来掌握命运

对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单口喜剧这个概念还略显陌生。

和我们熟知的单口相声类似,单口喜剧也是一种只有一位喜剧演员在台上与观众对话、互动并逗乐观众的艺术形式。通常,演员会以独白形式讲述一系列幽默的故事、玩笑和段子,部分演员还会使用道具、音乐或魔术来增添喜剧效果。

英国有悠久的单口喜剧历史,其源头来自18、19世纪的音乐厅——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单口喜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给剧场、音乐厅的中场休息时间暖场,当时的单口喜剧演员因此也被称作“幕前喜剧演员”(front-of-cloth comedian)。北美的单口喜剧传统于19世纪末起步,并以基于文化刻板印象的段子闻名。

“单口喜剧是说真话的绝佳机会。在这里,你能畅所欲言。”在BBC于2011年拍摄的纪录片《单口喜剧的艺术》(The Art of Stand-Up)中,一位单口喜剧演员是这样描述他的行业的。“你与观众分享你的世界观,你获得的奖赏就是观众的共鸣。”

美国知名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单口喜剧演员。在1960年代,他曾表演过诸多单口喜剧,并以充满不安全感的、焦躁的、不受重视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舞台形象为人所知。在2004年美国Comedy Central电视频道公布的百位最佳喜剧演员中,艾伦排名第四。

艾伦也是位犹太人,而在喜剧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是,犹太人为单口喜剧的定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有的小团体都会从他们的迫害史中发展出一种特定的喜剧,而犹太人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好,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比其他所有人都受到更为广泛的迫害。”英国小说家兼记者霍华德·雅各布森(Howard Jacobson)说,“你正是通过取笑自己的方式来掌握命运。”

所谓的“迫害”,可以是犹太人面对的惨绝人寰的种族清洗,也可以是移民在一个全新国度遭遇的文化冲突。彼得斯的喜剧基因,正是扎根于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罗素·彼得斯单口喜剧中国首秀 他的种族梗文化梗你能否get到

这场演出或许能给那些不满于国内相声小品界以女性、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笑话梗的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视野。

来源:Live Nation

喜爱欧美脱口秀的观众应该已经得知:国际知名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演员罗素·彼得斯(Russell Peters)将于2月20日在上海商城剧院举行“几近成名(Almost Famous)”世界巡演,他将因此成为首个在中国内地演出的国际脱口秀巨星。

彼得斯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来自一个印度移民家庭。在学校时,他曾因为自己的种族血统而饱受欺凌。或许正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印加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他的单口喜剧常常以种族、民族、阶级和文化刻板印象为笑料。在表演中,他经常讲述自己在一个印度移民家庭中的幽默成长经历,或模仿、取笑不同族裔的口音。

2004年,彼得斯参加加拿大电视台(The Canadian TV)的喜剧节目“Comedy Now!”,他取笑不同文化群体的各种段子被观众录下并上传到YouTube上,迅速火了起来。

彼得斯乐于自嘲自己的文化背景。在2006年旧金山的演出“Outsourced”中,他“无奈”地向观众吐槽,当美国人谈及亚洲人时,他们脑袋里总是浮现出中国人,但其实亚洲人有两种,还有一种是印度人:“当上帝创造亚洲人的时候,印度人向他求得了与众不同的鼻子和毛发,但没想到这包括厚厚的体毛!在这么炎热的国度生活的男女却有体毛,这真是上帝开的一个玩笑。”

他并不避讳自己的段子充斥着文化偏见。“我要承认的是,一些刻板印象普遍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而且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大声说出来。唯一的区别在于,我通过说这些东西赚钱”,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的邮件采访时,彼得斯诙谐地表示,“你如果在工作场合说这些东西,会被炒鱿鱼。但如果人们不喜欢我说的东西,他们就不会来看我的秀。”

事实是,人们不仅爱看,而且爱死了。此次“几近成名”世界巡演已在加拿大售罄了15万张门票,亚洲及中东城市亦相继售罄、争相加场。

演出中的罗素·彼得斯。图片来源:Live Nation

 

这或许是因为,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越来越多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并在无意识中对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而当这些思维定式成为单口喜剧的段子时,其中的滑稽、荒谬也一览无余,令人捧腹。

彼得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来看他的秀的观众通常有一种全球意识:“他们意识到身边有许多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不仅在他们工作的地方,也在世界其他地方。他们大多经常旅行,或者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来看我的秀的人在差异中寻找幽默,但最终他们会意识到,在差异的表象之下,人和人是相似的。”

而今,彼得斯将第一次为中国观众带来他的种族/文化差异笑话,这或许会为那些不满于国内相声小品界以女性、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笑话梗的观众提供一种新的视野。作为一名“印度阿三”,彼得斯将如何在“另一种亚洲人”面前自嘲、抖包袱,着实令人期待。彼得斯曾说过:“白人才不像我们这样有种族歧视呢。每一个群体都有种族歧视。”这是一个笑料,倒也一针见血地点破了一些真相。

彼得斯表示,除了种族梗和文化梗,他在此次演出中还会加入其它的元素。“在我现在的演出中我还讨论许多其它的内容,比如作为一位中年离婚父亲的体验、人际关系以及我年岁渐长后观察世界的不同感受。”

通过取笑自己的方式来掌握命运

对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单口喜剧这个概念还略显陌生。

和我们熟知的单口相声类似,单口喜剧也是一种只有一位喜剧演员在台上与观众对话、互动并逗乐观众的艺术形式。通常,演员会以独白形式讲述一系列幽默的故事、玩笑和段子,部分演员还会使用道具、音乐或魔术来增添喜剧效果。

英国有悠久的单口喜剧历史,其源头来自18、19世纪的音乐厅——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单口喜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给剧场、音乐厅的中场休息时间暖场,当时的单口喜剧演员因此也被称作“幕前喜剧演员”(front-of-cloth comedian)。北美的单口喜剧传统于19世纪末起步,并以基于文化刻板印象的段子闻名。

“单口喜剧是说真话的绝佳机会。在这里,你能畅所欲言。”在BBC于2011年拍摄的纪录片《单口喜剧的艺术》(The Art of Stand-Up)中,一位单口喜剧演员是这样描述他的行业的。“你与观众分享你的世界观,你获得的奖赏就是观众的共鸣。”

美国知名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单口喜剧演员。在1960年代,他曾表演过诸多单口喜剧,并以充满不安全感的、焦躁的、不受重视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舞台形象为人所知。在2004年美国Comedy Central电视频道公布的百位最佳喜剧演员中,艾伦排名第四。

艾伦也是位犹太人,而在喜剧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是,犹太人为单口喜剧的定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有的小团体都会从他们的迫害史中发展出一种特定的喜剧,而犹太人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好,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比其他所有人都受到更为广泛的迫害。”英国小说家兼记者霍华德·雅各布森(Howard Jacobson)说,“你正是通过取笑自己的方式来掌握命运。”

所谓的“迫害”,可以是犹太人面对的惨绝人寰的种族清洗,也可以是移民在一个全新国度遭遇的文化冲突。彼得斯的喜剧基因,正是扎根于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