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界面预言家⑥ | 明年货币政策稳中趋紧,定向降准仍可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界面预言家⑥ | 明年货币政策稳中趋紧,定向降准仍可期

界面新闻采集的18家国内外金融机构预测显示,2021年社会融资增速为11.1%(今年前11个月为13.6%),广义货币M2增长9%(截至11月底M2同比增长10.7%)。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低,但不排除定向降准的可能。

2020年3月24日,“中国车都”武汉慢慢激活复工复产的引擎。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陈鹏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今年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了一轮“应急式”宽松。展望2021年,分析师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回到正常增长轨道,货币政策将回归中性,在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政策目标下,可能会出现小幅的信用紧缩。

界面新闻采集的18家国内外金融机构预测显示,2021年社会融资增速为11.1%(今年前11个月为13.6%),广义货币M2增长9%(截至11月底M2同比增长10.7%)。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低,但不排除定向降准的可能。

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表示,综合考虑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修复态势,2021年货币政策取向将是稳中偏紧,政策利率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一方面,若不发生新的重大意外冲击,2021年GDP增速将出现较快反弹,‘六保’和‘六稳’压力缓解,对降息、降准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2021年全球及国内物价将处于温和水平,GDP增速反弹不会引发经济过热,并不具备加息升准、实施大幅度货币紧缩的条件。”他说。

据界面新闻观察,分析师普遍预计,明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8%以上,其中,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实现两位数增长。

回顾2020年,货币政策是疫情之下反映最迅速的经济政策。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在一季度同比下滑6.8%,创1992年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最低值。为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央行在今年前4个月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 万亿元长期资金,两次下调政策利率,逆回购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分别累计下调30个基点,并带动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等幅度下降。

各项政策叠加在带领中国经济迅速走出疫情阴霾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原先已稳定下来的宏观杠杆率今年再次快速上升。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测算,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中国宏观杠杆率(债务总额/GDP)已达270.1%,比2019年末上升了24.7个百分点。与之相比,2019年宏观杠杆率仅上升了6.1个百分点,2018年甚至有所下降。11月下旬,央行在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在对于宏观杠杆率的态度上,相较前期的“应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发生了明显变化。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认为,考虑到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防风险,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下降。但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确性,引导资金流入实体企业。此外,近期债券违约风险频发,进而有恶化信用环境、加大金融市场波动、推高风险溢价的可能,需要货币政策及时做出对冲。

11月初,央行在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将适时适度调整,但也强调不能出现“政策悬崖”。随后,有关应急政策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明年经济工作时指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分析师认为,这意味着政策的退出将是温和的,具体可能表现为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收紧,而市场担忧的“加息”则不太可能出现。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的收紧将更多体现在量上,比如信贷增长率可能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增速仍不会低于10%。至于当前市场利率定价中隐含的“加息”预期,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政策利率在整个2021年可能都不会调整。

“主要原因是中国并没有经济过热的现象,而今后一年也不太可能会有经济过热产生。”丁爽说,一个可以观察的指标是通货膨胀,预计到明年底核心通胀率可能还是在1.5%左右,不构成加息条件。此外,从经济增长来看,除了明年一季度因为基数较低可能出现强劲反弹外,接下来经济增速将逐步下行。再从稳杠杆和控制金融风险等角度来看,也不宜加息。

王青预计,2021年新增信贷和新增社融规模分别为19.5万亿元和34万亿元,社融存量及M2增速则将分别回落至12.0%和9.2%。这样的幅度既能避免“政策悬崖”效应,也能够实现宏观杠杆率回稳的目标。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指出,央行不会刻意收紧货币政策,而是随着一些优惠政策的到期,让信贷和流动性自然收紧,这种收紧可能会出现在明年3月以后。

2020年,为对冲疫情冲击,在总量政策之外,央行还祭出了一系列结构性支持政策,包括连续推出三批共计1.8万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并于6月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与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共同作为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对防疫重点企业、复产复工和涉农、小微、民营企业融资等领域进行支持。

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两项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适当延长,但并未提及再贷款再贴现。由于再贷款最长期限为1年,再贴现最长期限不超过6个月,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将在明年陆续到期。其中,用于抗疫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用于复工复产的5000亿元再贷款最先退出,主要集中在一季度。

从货币政策工具来看,分析师认为,结构性工具仍是首选。

陈卫东预计,结构性降准、定向降准仍是重要备选工具。此外,如果不出现“二次疫情”,逆回购、MLF、LPR等利率至多阶段性下调1-2次或者不做调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界面新闻表示,从存款准备金率来看,虽然有降准空间,但央行可能更多还是通过“逆回购+MLF”的组合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王青表示,为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机构可能在市场利率下行的时期,小幅下调主要针对企业贷款的1年期LPR报价5-10个基点。同时,若房价出现较快上涨势头,针对居民房贷的5年期LPR报价也可能小幅上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界面预言家⑥ | 明年货币政策稳中趋紧,定向降准仍可期

界面新闻采集的18家国内外金融机构预测显示,2021年社会融资增速为11.1%(今年前11个月为13.6%),广义货币M2增长9%(截至11月底M2同比增长10.7%)。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低,但不排除定向降准的可能。

2020年3月24日,“中国车都”武汉慢慢激活复工复产的引擎。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陈鹏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今年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了一轮“应急式”宽松。展望2021年,分析师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回到正常增长轨道,货币政策将回归中性,在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政策目标下,可能会出现小幅的信用紧缩。

界面新闻采集的18家国内外金融机构预测显示,2021年社会融资增速为11.1%(今年前11个月为13.6%),广义货币M2增长9%(截至11月底M2同比增长10.7%)。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低,但不排除定向降准的可能。

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表示,综合考虑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修复态势,2021年货币政策取向将是稳中偏紧,政策利率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一方面,若不发生新的重大意外冲击,2021年GDP增速将出现较快反弹,‘六保’和‘六稳’压力缓解,对降息、降准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2021年全球及国内物价将处于温和水平,GDP增速反弹不会引发经济过热,并不具备加息升准、实施大幅度货币紧缩的条件。”他说。

据界面新闻观察,分析师普遍预计,明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8%以上,其中,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实现两位数增长。

回顾2020年,货币政策是疫情之下反映最迅速的经济政策。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在一季度同比下滑6.8%,创1992年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最低值。为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央行在今年前4个月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 万亿元长期资金,两次下调政策利率,逆回购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分别累计下调30个基点,并带动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等幅度下降。

各项政策叠加在带领中国经济迅速走出疫情阴霾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原先已稳定下来的宏观杠杆率今年再次快速上升。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测算,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中国宏观杠杆率(债务总额/GDP)已达270.1%,比2019年末上升了24.7个百分点。与之相比,2019年宏观杠杆率仅上升了6.1个百分点,2018年甚至有所下降。11月下旬,央行在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在对于宏观杠杆率的态度上,相较前期的“应允许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发生了明显变化。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认为,考虑到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防风险,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下降。但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确性,引导资金流入实体企业。此外,近期债券违约风险频发,进而有恶化信用环境、加大金融市场波动、推高风险溢价的可能,需要货币政策及时做出对冲。

11月初,央行在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将适时适度调整,但也强调不能出现“政策悬崖”。随后,有关应急政策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明年经济工作时指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分析师认为,这意味着政策的退出将是温和的,具体可能表现为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收紧,而市场担忧的“加息”则不太可能出现。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的收紧将更多体现在量上,比如信贷增长率可能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增速仍不会低于10%。至于当前市场利率定价中隐含的“加息”预期,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政策利率在整个2021年可能都不会调整。

“主要原因是中国并没有经济过热的现象,而今后一年也不太可能会有经济过热产生。”丁爽说,一个可以观察的指标是通货膨胀,预计到明年底核心通胀率可能还是在1.5%左右,不构成加息条件。此外,从经济增长来看,除了明年一季度因为基数较低可能出现强劲反弹外,接下来经济增速将逐步下行。再从稳杠杆和控制金融风险等角度来看,也不宜加息。

王青预计,2021年新增信贷和新增社融规模分别为19.5万亿元和34万亿元,社融存量及M2增速则将分别回落至12.0%和9.2%。这样的幅度既能避免“政策悬崖”效应,也能够实现宏观杠杆率回稳的目标。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指出,央行不会刻意收紧货币政策,而是随着一些优惠政策的到期,让信贷和流动性自然收紧,这种收紧可能会出现在明年3月以后。

2020年,为对冲疫情冲击,在总量政策之外,央行还祭出了一系列结构性支持政策,包括连续推出三批共计1.8万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并于6月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与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共同作为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对防疫重点企业、复产复工和涉农、小微、民营企业融资等领域进行支持。

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两项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适当延长,但并未提及再贷款再贴现。由于再贷款最长期限为1年,再贴现最长期限不超过6个月,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将在明年陆续到期。其中,用于抗疫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用于复工复产的5000亿元再贷款最先退出,主要集中在一季度。

从货币政策工具来看,分析师认为,结构性工具仍是首选。

陈卫东预计,结构性降准、定向降准仍是重要备选工具。此外,如果不出现“二次疫情”,逆回购、MLF、LPR等利率至多阶段性下调1-2次或者不做调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界面新闻表示,从存款准备金率来看,虽然有降准空间,但央行可能更多还是通过“逆回购+MLF”的组合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王青表示,为体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机构可能在市场利率下行的时期,小幅下调主要针对企业贷款的1年期LPR报价5-10个基点。同时,若房价出现较快上涨势头,针对居民房贷的5年期LPR报价也可能小幅上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