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日本战败……居然全是历史偶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日本战败……居然全是历史偶然

如果你认真翻阅历史会发现,历史上充满了各种巧合、意外、事故,往往是一念之间的偏差,世界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历史,必然?偶然?

今天我们来聊聊长期以来对历史的一大误解。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历史发展的背后是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规律的,一代宗师梁启超就曾强调历史研究,必须注意从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寻找规律。

可是,如果你认真翻阅历史会发现,历史上充满了各种巧合、意外、事故,往往是一念之间的偏差,世界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历史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还真不是你想的那样。

我们先来听一个德国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无论是威廉皇帝、俾斯麦,还是后来的希特勒,都是近现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但事实上在崛起之前,德国曾面临灭顶之灾。如果德国不是巧合得幸免于难,近代史中将缺少一个重要力量,世界历史也将毫无疑问地改写。

话说在18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深远影响近现代欧洲格局的“七年战争”。在战争之初,普鲁士被迫在欧洲大陆上孤军奋战。但统治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凭借超凡的军事才华,数次击败占据优势的对手,令普军声威大震。但不久普鲁士就陷入困境,俄国、奥地利、法国、瑞典四国组成的联军从四面包围了普鲁士,并在库纳斯多夫会战中重创了普军主力,占据了普鲁士的大片国土,甚至普鲁士的首都柏林也一度被俄国军队占领。更雪上加霜的是,这时普鲁士唯一强有力的盟友英国,也因为政局变化而停止了财政援助,那时候的普鲁士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正当腓特烈二世心灰意冷,坐以待毙时,奇迹发生了。腓特烈最主要的敌人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病逝。此时能继任俄国皇位的是她的外甥彼得三世。巧合的是这位彼得三世的父亲却是一位德意志亲王。彼得三世从小在普鲁士长大,甚至不会说俄语,他一直怀念故国,对腓特烈的文韬武略更是推崇备至。他继位后,立刻与普鲁士停战,归还俄军占领的国土,与腓特烈签订了同盟条约。反普鲁士同盟就此瓦解,腓特烈二世得以在绝境中起死回生。俄国沙皇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反过来命令年前攻占柏林的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

“七年战争”的结局对世界历史至关重要。如果普鲁士战败被瓜分,欧洲大陆将失去新教的重要堡垒,保守的封建势力会更加强盛,在接下来的19世纪将不会有一系列革命浪潮。这个故事在德国更是被奉为传奇,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一书曾记载这样一个细节:“ 二战末期,希特勒几乎陷入了自己的妄想中,拒绝承认大局已去的现实,在最后还寄期望于‘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正巧罗斯福病逝,希特勒竟然认为这会是二战的转折点,德国能像腓特烈大帝一样起死回生。”但这次幸运之神未能再次垂怜德意志,杜鲁门继承了罗斯福的遗志,将二战进行到底。

再说一件和战争相关的神转折事件。

为什么要继续说战争呢?因为战争对于人类而言太重要了。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战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在《战争史》一书中,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基根(John Keegan)将战争起源追溯到原始狩猎时代,从狩猎到战争无疑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对原始人来说,杀死猎物(动物)跟杀死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被杀死的人和猎物一样都是食物。

说说二战中的一个故事。

我们知道,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性丝毫不弱于欧洲战场。经过珍珠港战役的大获全胜,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场的各个角落都占据着极大的优势,从英属印度边境,到新几内亚岛,再到中国东北,都能看到日本人的军刀。而改变这一切的,恰恰就是美日之间发生在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一般认为,美军能获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是因为美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以及美国海空军的绝对实力。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知道,中途岛日本本来有极大的机会赢,美国人的胜利源自一个巧合。

此战中,日本海军计划再次复制珍珠港的胜利,使用偷袭手段,用四艘航母为主力的舰队,攻占美国的战略要冲中途岛。美国海军得到情报后紧急调动了当时能够参战的三艘航母前往中途岛海域迎战。尽管日军对这一状况并未知晓,但以稳健著称的日军舰队指挥官南云忠一在进攻中途岛的过程中,不断派出侦察机侦查可能突然出现的美军航母。同时命令舰载机装载攻击航母的鱼雷随时待命。

但鬼使神差的巧合出现了。一架日军侦察机发现了美军航母,但想发报给舰队指挥时却发现无线电故障。而一直等不到侦察机情报的南云忠一以为美军航母不会出现,下令将舰载机的鱼雷换成攻击陆地目标的航空炸弹,由于时间仓促,命令混乱,大量炸弹就放置在航母的甲板上。就在这更换炸弹的短短五分钟时间内,美军航母的舰载机编队率先发现了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日军航母。展开攻击,瞬间日军主力的三艘航母化为火球。中途岛海战的结局就此决定。

很多军事史家都认为,如果中途岛海战中,日军率先发现美军航母并展开攻击,将很有可能凭借优势兵力取胜。这样,美国的海军主力就会被全歼,日本将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权,并直接威胁美国西海岸。美国将被迫在西部调用大量军队和资源进行防御,无力全面支持欧洲战场。这样,太平洋、远东乃至欧洲战场的形势都将对反法西斯联盟不利。二战的结局也可能就此改变。

对于历史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历史学家们和哲学家们是这样说的:

1费希尔

英国历史学家

费希尔宣称历史中看不到“节奏”和“模式”,只有“一个接一个的突然事件,就像一个浪头盖过一个浪头那样”。

2雅斯贝尔斯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历史不时表现为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转的洪流一样。

3罗素

英国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

罗素强调社会历史微小力量和个人有决定性作用。他说:“巨大的相对的社会力量形成对峙状态时,一个很小的力量都会决定哪一方面会获得胜利,也正如分水岭上的一股小势力会决定流水将流入大西洋还是太平洋一样,若是没有列宁,俄国革命将要完全两样,但却是一个很微小的力量决定了德国人允许列宁返回俄国。”

现在换一种更能令人接受的解释。

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洛仑兹在计算一组流体运动方程时发现,在一特定的方程组中,一个小小的误差可以引起灾难的后果。这一发现导致了后来的混沌学的建立。当天气系统处于混沌状态,一个小小的摄动,就可能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蝴蝶效应”。在历史领域里,“当巨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对峙时”,也就形成了无处不在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临界点,即社会历史处于混沌状态,这时可能一个小小的随机扰动,都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个小小的机缘,一个小小的力量都可能决定哪一方面获得胜利。这可以称作社会历史中的“蝴蝶效应”。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读过关于历史偶然性的最好解释。

读懂这些之后,当我们再需要理解或者解释某个历史事件时,不妨多思考一些,抛去那个模式化的、高高在上的理论体系,去寻找那些改变走势的小细节,或许那样我们能寻找到更鲜活的历史,也和真实的历史更靠近了一些。

6个改变世界历史的神转折

1. 殒命老妪之手的传奇名将

罗马文明从一个小小的城邦起源,逐步建立起强大的罗马帝国。在公元前三世纪他们向南意大利拓展时,遭遇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希腊人。

此时的希腊文明虽已不复鼎盛时期的辉煌,但依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了对抗罗马人的扩张,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向当时希腊伊皮鲁斯的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是西方古典时代名声不亚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传奇统帅,一心想再造亚历山大的丰功伟业。他率军登陆意大利后,数次击败罗马人,一度兵临罗马城下。甚至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也从意大利全身而退,带着主力返回希腊。

返回希腊后,皮洛士不断兼并其他希腊王国,扩充实力,秣兵厉马,准备重回意大利。正在此时,他接到一位斯巴达贵族的邀请,希望皮洛士率兵助他夺取王位。对于声名显赫的皮洛士而言,只要能率军兵临城下,对方必定望风而降。

但皮洛士却在斯巴达城意外的卷入了巷战中。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竟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守城的老妇人用石块砸死,极其戏剧性的结束了自己的征战生涯。他的死讯传开后,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纷纷放弃了抵抗,希腊文明也再次分崩离析。

而罗马则一统意大利,开始了接下来几百年的扩张崛起,最终建立起横跨三洲的强大帝国。

如果那个老妇人的石块没有砸的那么准,也许西方古典文明的格局会是另一个样子。

2. 改变英格兰命运的风暴

公元1066年,对于中世纪的英格兰而言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西欧中世纪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征服”。当时的英格兰还被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无嗣,盎格鲁撒克逊人推选贵族哈罗德继任王位,同时爱德华的远亲——统治现在法国诺曼底的公爵威廉,也要求英格兰王位。

正当1066年3月,威廉公爵在诺曼底海岸集结诺曼人大军,准备渡海登陆英格兰时,英吉利海峡刮起了强烈风暴,这场风暴刮了6个月才逐渐停息,直到当年9月,威廉才等到渡海登陆的机会。

这6个月的时间,本来是给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充分的备战时间,对诺曼人十分不利。但却发生了意外之事。正是在这6个月里,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突然入侵英格兰,哈罗德匆忙率军击退了他的入侵,但实力大损。正是因此,在随后的黑斯廷斯战役中,威廉统帅的诺曼人才以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最终统治了英格兰,并带来了当时欧洲大陆上的先进制度和技术,使英格兰得以兴旺发展起来。

如果没有这6个月的风暴,也许1066年英格兰最终的胜利者会是哈拉尔三世。这样的话英格兰会被北欧人统治,成为被排斥在当时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一个荒蛮岛国,更谈不上数百年后崛起为主宰世界的大国。

3. 腓特烈二世的奇迹

18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深远影响近现代欧洲格局的“七年战争”。而这场战争的过程也是颇富戏剧性。

在战争之初,普鲁士被迫在欧洲大陆上孤军奋战。但统治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凭借超凡的军事才华,数次击败占据优势的对手,令普军声威大震。但不久俄国、奥地利、法国、瑞典四国组成的联军从四面包围了普鲁士。并在库纳斯多夫会战中重创了普军主力。占据了普鲁士的大片国土。

正当腓特烈二世心灰意冷时,腓特烈最主要的敌人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病逝。此时能继任俄国皇位的是她的外甥彼得三世。巧合的是这位彼得三世的父亲却是一位德意志亲王。彼得三世从小在普鲁士长大,甚至不会说俄语。他一直怀念故国,对腓特烈的文韬武略更是推崇备至。他即位后,立刻与普鲁士停战,归还俄军占领的国土,与腓特烈签订了同盟条约。反普鲁士同盟就此瓦解。腓特烈二世得以在绝境中起死回生。

七年战争的结局对世界历史至关重要,如果普鲁士被战败瓜分,欧洲大陆将失去新教的重要堡垒,保守的封建势力会更加强盛,在接下来的19世纪将不会有一系列革命浪潮。

4. 决定太平洋战争的无线电

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具转折性的一战,当属中途岛海战。此战中,日本海军计划再次使用偷袭手段,用四艘航母为主力舰队,攻占美国的战略要冲中途岛。

美国海军得到情报后紧急调动了当时能够参战的三艘航母前往中途岛海域迎战。以稳健著称的日军舰队指挥官南云忠一在进攻中途岛的过程中,不断派出侦察机侦查可能突然出现的美军航母。同时命令舰载机装载攻击航母的鱼雷随时待命。

但鬼使神差的巧合出现了。日军侦察机发现了美军航母,想发报给舰队指挥时却发现无线电故障。而一直等不到侦察机情报的南云忠一以为美军航母不会出现,下令将舰载机的鱼雷换成攻击陆地目标的航空炸弹,由于时间仓促,命令混乱,大量炸弹就放置在航母的甲板上。

就在这更换炸弹的短短五分钟时间内,美军航母的舰载机编队率先发现了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日军航母。展开攻击,瞬间日军主力的三艘航母化为火球。中途岛海战的结局就此决定。

5. 导致25万希腊人死亡的猴子

亚历山大一世是20世纪初期的希腊国王,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希腊同奥斯曼帝国(即现在的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又拉开了帷幕。在英国和法国的援助下,希腊军队长驱直入,奥斯曼帝国几无招架之力。然而,这一切都因一次意外而改变。1920年的一天,亚历山大一世带着自己的宠物狗在雅典的王室花园内散步时,不幸被猴子咬伤,没几天伤口感染撒手西去。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父亲康斯坦丁回国复位。此前,协约国要求康斯坦丁一世逊位。不幸的是,由于在一战中康斯坦丁理论上站到了德国人一边,所以,在随后希腊与奥斯曼帝国的交战中,法国和英国变得不积极起来,减少甚至停止了对希腊的财政和军事援助。加之康斯坦丁治国能力相当平庸,最终在这场战争中以惨败告终,25万希腊士兵阵亡,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期间所得到的领土全部丧失。

两只猴子不仅导致了数十万人死亡,还将希腊推向了混乱的边缘,希腊的历史进程也因此而改变。

6. 一颗未打出的子弹

帕特里克•弗格森 (1744-1780),英国军人、射手,发明了弗格森燧发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弗格森是英军一名上尉狙击手,拥有着高超的射击技术。1777年,宾夕法尼亚州日耳曼城附近的格曼顿战役打响。弗格森和他的特别部队被美军包围。但弗格森指挥若定。他利用弗格森步枪后膛装弹的结构优势,命令部队采取卧姿射击的全新战术。结果,他们从容突围,无一伤亡。

突围成功后,弗格森看见一个美军官骑马转身离去。他认出那个人就是乔治•华盛顿。他迅速瞄准,准星与缺口的另一端指向了华盛顿的后脑勺。他调整呼吸,平稳地预压扳机……华盛顿并没有察觉死亡即将来临,继续策马离去……此时的华盛顿距离弗格森只有114米,完全在弗格森步枪的有效射杀范围内。弗格森清楚,枪响人必倒。但就在这个时刻,弗格森突然收枪起身,命令部队撤退。他放弃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

如果1777年华盛顿就去世了,那么美国独立战争是否能够在1783年顺利结束就不得而知,美利坚合众国是否能够在独立后顺利发展也不得而知,美国是否能够很快地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也就不得而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日本战败……居然全是历史偶然

如果你认真翻阅历史会发现,历史上充满了各种巧合、意外、事故,往往是一念之间的偏差,世界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历史,必然?偶然?

今天我们来聊聊长期以来对历史的一大误解。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历史发展的背后是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规律的,一代宗师梁启超就曾强调历史研究,必须注意从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寻找规律。

可是,如果你认真翻阅历史会发现,历史上充满了各种巧合、意外、事故,往往是一念之间的偏差,世界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历史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还真不是你想的那样。

我们先来听一个德国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无论是威廉皇帝、俾斯麦,还是后来的希特勒,都是近现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但事实上在崛起之前,德国曾面临灭顶之灾。如果德国不是巧合得幸免于难,近代史中将缺少一个重要力量,世界历史也将毫无疑问地改写。

话说在18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深远影响近现代欧洲格局的“七年战争”。在战争之初,普鲁士被迫在欧洲大陆上孤军奋战。但统治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凭借超凡的军事才华,数次击败占据优势的对手,令普军声威大震。但不久普鲁士就陷入困境,俄国、奥地利、法国、瑞典四国组成的联军从四面包围了普鲁士,并在库纳斯多夫会战中重创了普军主力,占据了普鲁士的大片国土,甚至普鲁士的首都柏林也一度被俄国军队占领。更雪上加霜的是,这时普鲁士唯一强有力的盟友英国,也因为政局变化而停止了财政援助,那时候的普鲁士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正当腓特烈二世心灰意冷,坐以待毙时,奇迹发生了。腓特烈最主要的敌人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病逝。此时能继任俄国皇位的是她的外甥彼得三世。巧合的是这位彼得三世的父亲却是一位德意志亲王。彼得三世从小在普鲁士长大,甚至不会说俄语,他一直怀念故国,对腓特烈的文韬武略更是推崇备至。他继位后,立刻与普鲁士停战,归还俄军占领的国土,与腓特烈签订了同盟条约。反普鲁士同盟就此瓦解,腓特烈二世得以在绝境中起死回生。俄国沙皇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反过来命令年前攻占柏林的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

“七年战争”的结局对世界历史至关重要。如果普鲁士战败被瓜分,欧洲大陆将失去新教的重要堡垒,保守的封建势力会更加强盛,在接下来的19世纪将不会有一系列革命浪潮。这个故事在德国更是被奉为传奇,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一书曾记载这样一个细节:“ 二战末期,希特勒几乎陷入了自己的妄想中,拒绝承认大局已去的现实,在最后还寄期望于‘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正巧罗斯福病逝,希特勒竟然认为这会是二战的转折点,德国能像腓特烈大帝一样起死回生。”但这次幸运之神未能再次垂怜德意志,杜鲁门继承了罗斯福的遗志,将二战进行到底。

再说一件和战争相关的神转折事件。

为什么要继续说战争呢?因为战争对于人类而言太重要了。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战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在《战争史》一书中,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基根(John Keegan)将战争起源追溯到原始狩猎时代,从狩猎到战争无疑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对原始人来说,杀死猎物(动物)跟杀死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被杀死的人和猎物一样都是食物。

说说二战中的一个故事。

我们知道,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性丝毫不弱于欧洲战场。经过珍珠港战役的大获全胜,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场的各个角落都占据着极大的优势,从英属印度边境,到新几内亚岛,再到中国东北,都能看到日本人的军刀。而改变这一切的,恰恰就是美日之间发生在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一般认为,美军能获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是因为美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以及美国海空军的绝对实力。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知道,中途岛日本本来有极大的机会赢,美国人的胜利源自一个巧合。

此战中,日本海军计划再次复制珍珠港的胜利,使用偷袭手段,用四艘航母为主力的舰队,攻占美国的战略要冲中途岛。美国海军得到情报后紧急调动了当时能够参战的三艘航母前往中途岛海域迎战。尽管日军对这一状况并未知晓,但以稳健著称的日军舰队指挥官南云忠一在进攻中途岛的过程中,不断派出侦察机侦查可能突然出现的美军航母。同时命令舰载机装载攻击航母的鱼雷随时待命。

但鬼使神差的巧合出现了。一架日军侦察机发现了美军航母,但想发报给舰队指挥时却发现无线电故障。而一直等不到侦察机情报的南云忠一以为美军航母不会出现,下令将舰载机的鱼雷换成攻击陆地目标的航空炸弹,由于时间仓促,命令混乱,大量炸弹就放置在航母的甲板上。就在这更换炸弹的短短五分钟时间内,美军航母的舰载机编队率先发现了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日军航母。展开攻击,瞬间日军主力的三艘航母化为火球。中途岛海战的结局就此决定。

很多军事史家都认为,如果中途岛海战中,日军率先发现美军航母并展开攻击,将很有可能凭借优势兵力取胜。这样,美国的海军主力就会被全歼,日本将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权,并直接威胁美国西海岸。美国将被迫在西部调用大量军队和资源进行防御,无力全面支持欧洲战场。这样,太平洋、远东乃至欧洲战场的形势都将对反法西斯联盟不利。二战的结局也可能就此改变。

对于历史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历史学家们和哲学家们是这样说的:

1费希尔

英国历史学家

费希尔宣称历史中看不到“节奏”和“模式”,只有“一个接一个的突然事件,就像一个浪头盖过一个浪头那样”。

2雅斯贝尔斯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历史不时表现为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转的洪流一样。

3罗素

英国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

罗素强调社会历史微小力量和个人有决定性作用。他说:“巨大的相对的社会力量形成对峙状态时,一个很小的力量都会决定哪一方面会获得胜利,也正如分水岭上的一股小势力会决定流水将流入大西洋还是太平洋一样,若是没有列宁,俄国革命将要完全两样,但却是一个很微小的力量决定了德国人允许列宁返回俄国。”

现在换一种更能令人接受的解释。

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洛仑兹在计算一组流体运动方程时发现,在一特定的方程组中,一个小小的误差可以引起灾难的后果。这一发现导致了后来的混沌学的建立。当天气系统处于混沌状态,一个小小的摄动,就可能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蝴蝶效应”。在历史领域里,“当巨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对峙时”,也就形成了无处不在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临界点,即社会历史处于混沌状态,这时可能一个小小的随机扰动,都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个小小的机缘,一个小小的力量都可能决定哪一方面获得胜利。这可以称作社会历史中的“蝴蝶效应”。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读过关于历史偶然性的最好解释。

读懂这些之后,当我们再需要理解或者解释某个历史事件时,不妨多思考一些,抛去那个模式化的、高高在上的理论体系,去寻找那些改变走势的小细节,或许那样我们能寻找到更鲜活的历史,也和真实的历史更靠近了一些。

6个改变世界历史的神转折

1. 殒命老妪之手的传奇名将

罗马文明从一个小小的城邦起源,逐步建立起强大的罗马帝国。在公元前三世纪他们向南意大利拓展时,遭遇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希腊人。

此时的希腊文明虽已不复鼎盛时期的辉煌,但依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了对抗罗马人的扩张,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向当时希腊伊皮鲁斯的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是西方古典时代名声不亚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传奇统帅,一心想再造亚历山大的丰功伟业。他率军登陆意大利后,数次击败罗马人,一度兵临罗马城下。甚至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也从意大利全身而退,带着主力返回希腊。

返回希腊后,皮洛士不断兼并其他希腊王国,扩充实力,秣兵厉马,准备重回意大利。正在此时,他接到一位斯巴达贵族的邀请,希望皮洛士率兵助他夺取王位。对于声名显赫的皮洛士而言,只要能率军兵临城下,对方必定望风而降。

但皮洛士却在斯巴达城意外的卷入了巷战中。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竟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守城的老妇人用石块砸死,极其戏剧性的结束了自己的征战生涯。他的死讯传开后,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纷纷放弃了抵抗,希腊文明也再次分崩离析。

而罗马则一统意大利,开始了接下来几百年的扩张崛起,最终建立起横跨三洲的强大帝国。

如果那个老妇人的石块没有砸的那么准,也许西方古典文明的格局会是另一个样子。

2. 改变英格兰命运的风暴

公元1066年,对于中世纪的英格兰而言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西欧中世纪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征服”。当时的英格兰还被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无嗣,盎格鲁撒克逊人推选贵族哈罗德继任王位,同时爱德华的远亲——统治现在法国诺曼底的公爵威廉,也要求英格兰王位。

正当1066年3月,威廉公爵在诺曼底海岸集结诺曼人大军,准备渡海登陆英格兰时,英吉利海峡刮起了强烈风暴,这场风暴刮了6个月才逐渐停息,直到当年9月,威廉才等到渡海登陆的机会。

这6个月的时间,本来是给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充分的备战时间,对诺曼人十分不利。但却发生了意外之事。正是在这6个月里,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突然入侵英格兰,哈罗德匆忙率军击退了他的入侵,但实力大损。正是因此,在随后的黑斯廷斯战役中,威廉统帅的诺曼人才以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最终统治了英格兰,并带来了当时欧洲大陆上的先进制度和技术,使英格兰得以兴旺发展起来。

如果没有这6个月的风暴,也许1066年英格兰最终的胜利者会是哈拉尔三世。这样的话英格兰会被北欧人统治,成为被排斥在当时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一个荒蛮岛国,更谈不上数百年后崛起为主宰世界的大国。

3. 腓特烈二世的奇迹

18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深远影响近现代欧洲格局的“七年战争”。而这场战争的过程也是颇富戏剧性。

在战争之初,普鲁士被迫在欧洲大陆上孤军奋战。但统治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凭借超凡的军事才华,数次击败占据优势的对手,令普军声威大震。但不久俄国、奥地利、法国、瑞典四国组成的联军从四面包围了普鲁士。并在库纳斯多夫会战中重创了普军主力。占据了普鲁士的大片国土。

正当腓特烈二世心灰意冷时,腓特烈最主要的敌人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病逝。此时能继任俄国皇位的是她的外甥彼得三世。巧合的是这位彼得三世的父亲却是一位德意志亲王。彼得三世从小在普鲁士长大,甚至不会说俄语。他一直怀念故国,对腓特烈的文韬武略更是推崇备至。他即位后,立刻与普鲁士停战,归还俄军占领的国土,与腓特烈签订了同盟条约。反普鲁士同盟就此瓦解。腓特烈二世得以在绝境中起死回生。

七年战争的结局对世界历史至关重要,如果普鲁士被战败瓜分,欧洲大陆将失去新教的重要堡垒,保守的封建势力会更加强盛,在接下来的19世纪将不会有一系列革命浪潮。

4. 决定太平洋战争的无线电

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具转折性的一战,当属中途岛海战。此战中,日本海军计划再次使用偷袭手段,用四艘航母为主力舰队,攻占美国的战略要冲中途岛。

美国海军得到情报后紧急调动了当时能够参战的三艘航母前往中途岛海域迎战。以稳健著称的日军舰队指挥官南云忠一在进攻中途岛的过程中,不断派出侦察机侦查可能突然出现的美军航母。同时命令舰载机装载攻击航母的鱼雷随时待命。

但鬼使神差的巧合出现了。日军侦察机发现了美军航母,想发报给舰队指挥时却发现无线电故障。而一直等不到侦察机情报的南云忠一以为美军航母不会出现,下令将舰载机的鱼雷换成攻击陆地目标的航空炸弹,由于时间仓促,命令混乱,大量炸弹就放置在航母的甲板上。

就在这更换炸弹的短短五分钟时间内,美军航母的舰载机编队率先发现了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日军航母。展开攻击,瞬间日军主力的三艘航母化为火球。中途岛海战的结局就此决定。

5. 导致25万希腊人死亡的猴子

亚历山大一世是20世纪初期的希腊国王,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希腊同奥斯曼帝国(即现在的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又拉开了帷幕。在英国和法国的援助下,希腊军队长驱直入,奥斯曼帝国几无招架之力。然而,这一切都因一次意外而改变。1920年的一天,亚历山大一世带着自己的宠物狗在雅典的王室花园内散步时,不幸被猴子咬伤,没几天伤口感染撒手西去。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父亲康斯坦丁回国复位。此前,协约国要求康斯坦丁一世逊位。不幸的是,由于在一战中康斯坦丁理论上站到了德国人一边,所以,在随后希腊与奥斯曼帝国的交战中,法国和英国变得不积极起来,减少甚至停止了对希腊的财政和军事援助。加之康斯坦丁治国能力相当平庸,最终在这场战争中以惨败告终,25万希腊士兵阵亡,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期间所得到的领土全部丧失。

两只猴子不仅导致了数十万人死亡,还将希腊推向了混乱的边缘,希腊的历史进程也因此而改变。

6. 一颗未打出的子弹

帕特里克•弗格森 (1744-1780),英国军人、射手,发明了弗格森燧发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弗格森是英军一名上尉狙击手,拥有着高超的射击技术。1777年,宾夕法尼亚州日耳曼城附近的格曼顿战役打响。弗格森和他的特别部队被美军包围。但弗格森指挥若定。他利用弗格森步枪后膛装弹的结构优势,命令部队采取卧姿射击的全新战术。结果,他们从容突围,无一伤亡。

突围成功后,弗格森看见一个美军官骑马转身离去。他认出那个人就是乔治•华盛顿。他迅速瞄准,准星与缺口的另一端指向了华盛顿的后脑勺。他调整呼吸,平稳地预压扳机……华盛顿并没有察觉死亡即将来临,继续策马离去……此时的华盛顿距离弗格森只有114米,完全在弗格森步枪的有效射杀范围内。弗格森清楚,枪响人必倒。但就在这个时刻,弗格森突然收枪起身,命令部队撤退。他放弃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

如果1777年华盛顿就去世了,那么美国独立战争是否能够在1783年顺利结束就不得而知,美利坚合众国是否能够在独立后顺利发展也不得而知,美国是否能够很快地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也就不得而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