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400余件海昏侯墓出土文物3月初首博亮相 展现西汉器物之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400余件海昏侯墓出土文物3月初首博亮相 展现西汉器物之美

本次展览将有大量从未对外披露过的内棺文物与公众见面,其中有能证明墓主身份的金器和玉器。

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镇。图片来源:网络

3月2日,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展“五色炫曜——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将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为期三个月。这是海昏侯墓在历时5年的考古工作后的第二次展览,将有400余件出土文物亮相公众,其中能证明墓主身份的金器、玉器将首次出展。

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考古专家判断其考古价值远超长沙马王堆汉墓,填补了十多项考古空白。海昏侯墓的发现因此被评选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文物事件之首。据考古专家推断,目前出土的一系列文物,都将墓主指向汉代在位时间最短、史称汉废帝,被封为第一代海昏侯的汉武帝之孙刘贺。

2016年2月23日,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离开久居了2000年的故土,乘着T168次列车列车进京,在首都特警的护送下前往首都博物馆,将向现代人展现西汉的器物之美。

出土的精美玉私印,篆刻有“大刘记印”字样

二次展出:更多文物亮相 部分文物确定墓主身份

海昏侯墓园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为核心,墓园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七座祔葬墓、一座陪葬坑和园墙、门阙、寝、祠堂、厢房、园寺吏舍等建筑,海昏侯墓及夫人墓共享一个200平方米的祠堂,居于墓园中心。墓园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完整地揭示了以候和候夫人墓为中心的各类地面建筑基址,对复原西汉的列侯埋葬制度、西汉的园寝制度研究价值巨大。

海昏侯墓自2011年开始发掘,考古工作历时5年,已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其中以青铜器为主,也有大量精美金器与玉器。值得一提的是,海昏侯墓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竹简、木牍,这在我国考古史上极为罕见。它们在两千年后重建天日,其上记载的历史典籍和经书蕴藏着巨大的文献价值。2015年11月,海昏侯考古成果在江西省博物馆第一次向公众展出,当时仅120件文物参展,却吸引了18万名观众排队参观。

本次展览将有大量从未对外披露过的内棺文物与公众见面。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信立详曾表示,只有私印才能成为断定墓主身份的关键性证据。已出土的一枚精美玉私印,上面篆刻有“大刘记印”字样。此次展出的文物中还包含大量玉器,其中包括主棺室出土的龙凤纹玉配饰,将首次与公众见面。

这是海昏候墓主椁室出土的龙凤纹玉佩饰。图片来源:新华社

除此之外,一些关系墓主身份的确定的纯金器也将在此展出。海昏侯墓凭借着378件金器的数目跃居汉代考古之最。其中包括错金银、鎏金车马器、贴金编钟、错金博山炉、金镶玉漆器、马蹄金等,造型丰富、工艺精湛。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曾透露,在出土马蹄金的底部,考古工作者发现“上”“中”“下”三种单个文字之后,又发现了成句成段的记录性文字,文字内容也与墓主身份有关。

在第一次的展览中,残留有板栗的“青铜火锅”、装满了芋头的“青铜蒸馏器”饱受关注,引发观众对西汉高级贵族生活以及饮食文化的热议。而这次展览中,值得期待的青铜器是主墓出土的一套编钟。编钟组共有14枚,上有精美的鎏金纹饰。展览中的乐器多少还原了海昏侯的娱乐习惯。

史家典籍的记载只能帮助我们一窥古人的生活面貌的浮光掠影。而古人有着“事死如事生”的墓葬习惯,再借助不断发展的考古和修复技术,得以让现代人能够在脑海中绘制两千年前的古人的生活图景。

一路惊险:从发现发掘到考古修复

海昏侯墓的发现可以说是阴差阳错,一路惊险。起初盗墓团队欲下贼手,打开主墓却发现墓里全是积水,并且没有发现棺椁,便离开了。2011年3月,江西省考古所接到村民举报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这才发现海昏侯墓。考古队抵达后,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大家才发现棺椁位于墓室的一角。也就是说,幸好棺木没放在正中间,海昏侯墓才逃过了一劫。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队人员的生活或许可以用久居乡野、小心翼翼来形容。久居乡野是他们的工作环境;而小心翼翼则是面对文物时的工作状态。比如金器,叠压情况复杂,若有不慎可能就会破坏文物,因此需要谨慎小心的操作。文物出土后,对于现场保护状况较差的脆弱质文物和体量较大、器形较完整的器物,需要打包到实验室进行考古,从而最大程度的获取信息。

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正在文保用房内对出土的竹简进行剥离。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物清理会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进行。每做一层清理,都要进行影像拍摄、文字记录、图表绘制、三维模型构件等。文件的修复需要在低氧工作间进行。海昏侯墓考古队队长杨军说:“无氧和低氧环境能够减缓文物被氧化破坏,更好地保护好文物和它们背后隐藏的信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400余件海昏侯墓出土文物3月初首博亮相 展现西汉器物之美

本次展览将有大量从未对外披露过的内棺文物与公众见面,其中有能证明墓主身份的金器和玉器。

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镇。图片来源:网络

3月2日,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展“五色炫曜——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将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为期三个月。这是海昏侯墓在历时5年的考古工作后的第二次展览,将有400余件出土文物亮相公众,其中能证明墓主身份的金器、玉器将首次出展。

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考古专家判断其考古价值远超长沙马王堆汉墓,填补了十多项考古空白。海昏侯墓的发现因此被评选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文物事件之首。据考古专家推断,目前出土的一系列文物,都将墓主指向汉代在位时间最短、史称汉废帝,被封为第一代海昏侯的汉武帝之孙刘贺。

2016年2月23日,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离开久居了2000年的故土,乘着T168次列车列车进京,在首都特警的护送下前往首都博物馆,将向现代人展现西汉的器物之美。

出土的精美玉私印,篆刻有“大刘记印”字样

二次展出:更多文物亮相 部分文物确定墓主身份

海昏侯墓园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为核心,墓园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七座祔葬墓、一座陪葬坑和园墙、门阙、寝、祠堂、厢房、园寺吏舍等建筑,海昏侯墓及夫人墓共享一个200平方米的祠堂,居于墓园中心。墓园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完整地揭示了以候和候夫人墓为中心的各类地面建筑基址,对复原西汉的列侯埋葬制度、西汉的园寝制度研究价值巨大。

海昏侯墓自2011年开始发掘,考古工作历时5年,已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其中以青铜器为主,也有大量精美金器与玉器。值得一提的是,海昏侯墓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竹简、木牍,这在我国考古史上极为罕见。它们在两千年后重建天日,其上记载的历史典籍和经书蕴藏着巨大的文献价值。2015年11月,海昏侯考古成果在江西省博物馆第一次向公众展出,当时仅120件文物参展,却吸引了18万名观众排队参观。

本次展览将有大量从未对外披露过的内棺文物与公众见面。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信立详曾表示,只有私印才能成为断定墓主身份的关键性证据。已出土的一枚精美玉私印,上面篆刻有“大刘记印”字样。此次展出的文物中还包含大量玉器,其中包括主棺室出土的龙凤纹玉配饰,将首次与公众见面。

这是海昏候墓主椁室出土的龙凤纹玉佩饰。图片来源:新华社

除此之外,一些关系墓主身份的确定的纯金器也将在此展出。海昏侯墓凭借着378件金器的数目跃居汉代考古之最。其中包括错金银、鎏金车马器、贴金编钟、错金博山炉、金镶玉漆器、马蹄金等,造型丰富、工艺精湛。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曾透露,在出土马蹄金的底部,考古工作者发现“上”“中”“下”三种单个文字之后,又发现了成句成段的记录性文字,文字内容也与墓主身份有关。

在第一次的展览中,残留有板栗的“青铜火锅”、装满了芋头的“青铜蒸馏器”饱受关注,引发观众对西汉高级贵族生活以及饮食文化的热议。而这次展览中,值得期待的青铜器是主墓出土的一套编钟。编钟组共有14枚,上有精美的鎏金纹饰。展览中的乐器多少还原了海昏侯的娱乐习惯。

史家典籍的记载只能帮助我们一窥古人的生活面貌的浮光掠影。而古人有着“事死如事生”的墓葬习惯,再借助不断发展的考古和修复技术,得以让现代人能够在脑海中绘制两千年前的古人的生活图景。

一路惊险:从发现发掘到考古修复

海昏侯墓的发现可以说是阴差阳错,一路惊险。起初盗墓团队欲下贼手,打开主墓却发现墓里全是积水,并且没有发现棺椁,便离开了。2011年3月,江西省考古所接到村民举报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这才发现海昏侯墓。考古队抵达后,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大家才发现棺椁位于墓室的一角。也就是说,幸好棺木没放在正中间,海昏侯墓才逃过了一劫。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队人员的生活或许可以用久居乡野、小心翼翼来形容。久居乡野是他们的工作环境;而小心翼翼则是面对文物时的工作状态。比如金器,叠压情况复杂,若有不慎可能就会破坏文物,因此需要谨慎小心的操作。文物出土后,对于现场保护状况较差的脆弱质文物和体量较大、器形较完整的器物,需要打包到实验室进行考古,从而最大程度的获取信息。

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正在文保用房内对出土的竹简进行剥离。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物清理会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进行。每做一层清理,都要进行影像拍摄、文字记录、图表绘制、三维模型构件等。文件的修复需要在低氧工作间进行。海昏侯墓考古队队长杨军说:“无氧和低氧环境能够减缓文物被氧化破坏,更好地保护好文物和它们背后隐藏的信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