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百度造车,图个“吉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度造车,图个“吉利”?

对想要成为“安卓”的百度来说,吉利,可能也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

文|经观财经眼 一业

你买了奔驰,他买了沃尔沃,你们还不是图个“吉利”?

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2018年,吉利成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股东,而最近,吉利与沃尔沃合并的事情又有了眉目。

吉利用10年时间,做了中国车企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前跨国车企想入华,比如奔驰,成立一个北京奔驰就好了,吉利这种民营车企,想和奔驰合资开拓中国市场都没有门。

而现在,就连合资模式也即将终结,戴姆勒一直想把在北京奔驰的持股提升到75%,宝马也宣布对华晨宝马的持股提升到75%,大众汽车在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之外,又在江淮大众另起炉灶,持股同样是75%,而且直接更名为大众(安徽)。

到2022年,合资股比将会彻底放开,跨国车企想要独资进入中国市场,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这些跨国车企自由了,没有了政策限制,但却喜欢上了与中国民营车企“自由恋爱、如胶似漆”的感觉:长城宝马合资、比亚迪丰田合资、戴姆勒与大股东吉利合资、吉利沃尔沃加速合并……

回头看,10年前吉利软磨硬泡成功收购沃尔沃,就像时代的先知。

01

中国汽车行业,其实已经大跨步进入“新合资时代”——互联网科技企业和传统车企的合资。

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这将是一家合资公司,而合作方,正是吉利汽车。

百度负责软件,吉利负责硬件。

吉利已经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新造车架构——SEA浩瀚架构,可以覆盖A级车到E级车的研发,目前有超过七个品牌、总计超过16款新车型启动研发。

吉利除了提供汽车研发技术,还提供工程技术、制造和质量控制,在合资公司中使用吉利的供应链采购体系。

百度在合资公司中的角色,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PK特斯拉的自动驾驶。

百度从2015年开始大规模投入自动驾驶技术,2017年已经发布了Apollo 1.0版本。相比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一直很高调,百度出道不晚,但更像是深耕底层技术的隐形巨人。

在与吉利达成合作后,百度将把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予合资公司。

其实,百度吉利合资项目官宣之前,阿里与上汽就已经合资成立了智己汽车,这也是一个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

百度与吉利、阿里和上汽,也包括华为的汽车合作项目……

互联网科技企业和传统车企的合资项目纷纷落地,这是一种新趋势。

传统车企有造车积淀,但在企业的组织架构、智能软件、用户营销、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互联网科技巨头的优势是碾压性的。

比如,在百度和吉利的合资项目中,百度不仅负责车辆的设计和软件部分,后续还则将负责车辆的分销、用户运营和品牌建设等。

不客气地说,传统车企拥抱互联网企业,是基因的天然缺陷使然——即使是拥有了沃尔沃、奔驰,吉利本质上也还是诺基亚,而不是苹果、特斯拉。

吉利已经和百度合作,而那些跨国传统车企的命运,才真正令人担心。

02

这不是一个传统跨国车企可以在中国市场单打独斗的时代。

新能源市场,中国市场是全球领先的,投入恐怕也是全球领先的。

2020年1月到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35万台,占据全球总量的40%。

2022年后,传统跨国车企进入中国市场,不需要与中国企业合资,但这些跨国企业在营销甚至技术上,与国内的新能源头部车企相比,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实际上,像吉利入股奔驰戴姆勒、宝马长城合资这样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新能源开发投入巨大,跨国车企也需要报团取暖、分摊成本和风险。

而在智能汽车市场,跨国车企又必须接受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和国内传统车企联合之下的降维打击。

大众汽车all in电动化、智能化之后数年,仍然无法克服量产智能汽车中的软件bug。

这个例子,是传统跨国车企进入智能化之后水土不服的一个典型例证——跨国车企再牛,都只代表过去。

我们可以理解:当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时代,不甘落败的传统跨国车企,仍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开放合作,成为软件系统上的霸主。

然而,事实是,智能手机只有两个主流系统:苹果的IOS和苹果之外的手机都在用的安卓,诺基亚蹩脚的赛班系统,早就无人问津。

对传统车企来说,造汽车越来越像攒手机:可能99%的传统车企,都需高接受把附加值最高的智能软硬件部分交给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去做的现实。

目前来看,我们的自主车企都愿意走出这一步,他们自己在产品、营销、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也是跨国车企所没有的——甚至,连特斯拉在中国的营销,都备受争议。

而对想要成为“安卓”的百度来说,吉利,可能也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合资公司很成功,双方合作愉快,吉利的伙伴沃尔沃甚至戴姆勒,为什么不可以把百度自动驾驶的软实力向全世界输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度造车,图个“吉利”?

对想要成为“安卓”的百度来说,吉利,可能也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

文|经观财经眼 一业

你买了奔驰,他买了沃尔沃,你们还不是图个“吉利”?

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2018年,吉利成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股东,而最近,吉利与沃尔沃合并的事情又有了眉目。

吉利用10年时间,做了中国车企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前跨国车企想入华,比如奔驰,成立一个北京奔驰就好了,吉利这种民营车企,想和奔驰合资开拓中国市场都没有门。

而现在,就连合资模式也即将终结,戴姆勒一直想把在北京奔驰的持股提升到75%,宝马也宣布对华晨宝马的持股提升到75%,大众汽车在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之外,又在江淮大众另起炉灶,持股同样是75%,而且直接更名为大众(安徽)。

到2022年,合资股比将会彻底放开,跨国车企想要独资进入中国市场,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这些跨国车企自由了,没有了政策限制,但却喜欢上了与中国民营车企“自由恋爱、如胶似漆”的感觉:长城宝马合资、比亚迪丰田合资、戴姆勒与大股东吉利合资、吉利沃尔沃加速合并……

回头看,10年前吉利软磨硬泡成功收购沃尔沃,就像时代的先知。

01

中国汽车行业,其实已经大跨步进入“新合资时代”——互联网科技企业和传统车企的合资。

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这将是一家合资公司,而合作方,正是吉利汽车。

百度负责软件,吉利负责硬件。

吉利已经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新造车架构——SEA浩瀚架构,可以覆盖A级车到E级车的研发,目前有超过七个品牌、总计超过16款新车型启动研发。

吉利除了提供汽车研发技术,还提供工程技术、制造和质量控制,在合资公司中使用吉利的供应链采购体系。

百度在合资公司中的角色,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PK特斯拉的自动驾驶。

百度从2015年开始大规模投入自动驾驶技术,2017年已经发布了Apollo 1.0版本。相比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一直很高调,百度出道不晚,但更像是深耕底层技术的隐形巨人。

在与吉利达成合作后,百度将把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予合资公司。

其实,百度吉利合资项目官宣之前,阿里与上汽就已经合资成立了智己汽车,这也是一个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

百度与吉利、阿里和上汽,也包括华为的汽车合作项目……

互联网科技企业和传统车企的合资项目纷纷落地,这是一种新趋势。

传统车企有造车积淀,但在企业的组织架构、智能软件、用户营销、商业模式的创新上,互联网科技巨头的优势是碾压性的。

比如,在百度和吉利的合资项目中,百度不仅负责车辆的设计和软件部分,后续还则将负责车辆的分销、用户运营和品牌建设等。

不客气地说,传统车企拥抱互联网企业,是基因的天然缺陷使然——即使是拥有了沃尔沃、奔驰,吉利本质上也还是诺基亚,而不是苹果、特斯拉。

吉利已经和百度合作,而那些跨国传统车企的命运,才真正令人担心。

02

这不是一个传统跨国车企可以在中国市场单打独斗的时代。

新能源市场,中国市场是全球领先的,投入恐怕也是全球领先的。

2020年1月到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35万台,占据全球总量的40%。

2022年后,传统跨国车企进入中国市场,不需要与中国企业合资,但这些跨国企业在营销甚至技术上,与国内的新能源头部车企相比,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实际上,像吉利入股奔驰戴姆勒、宝马长城合资这样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新能源开发投入巨大,跨国车企也需要报团取暖、分摊成本和风险。

而在智能汽车市场,跨国车企又必须接受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和国内传统车企联合之下的降维打击。

大众汽车all in电动化、智能化之后数年,仍然无法克服量产智能汽车中的软件bug。

这个例子,是传统跨国车企进入智能化之后水土不服的一个典型例证——跨国车企再牛,都只代表过去。

我们可以理解:当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时代,不甘落败的传统跨国车企,仍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开放合作,成为软件系统上的霸主。

然而,事实是,智能手机只有两个主流系统:苹果的IOS和苹果之外的手机都在用的安卓,诺基亚蹩脚的赛班系统,早就无人问津。

对传统车企来说,造汽车越来越像攒手机:可能99%的传统车企,都需高接受把附加值最高的智能软硬件部分交给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去做的现实。

目前来看,我们的自主车企都愿意走出这一步,他们自己在产品、营销、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也是跨国车企所没有的——甚至,连特斯拉在中国的营销,都备受争议。

而对想要成为“安卓”的百度来说,吉利,可能也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合资公司很成功,双方合作愉快,吉利的伙伴沃尔沃甚至戴姆勒,为什么不可以把百度自动驾驶的软实力向全世界输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