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缉魂》:推敲轻浅的韵脚,拆解繁复的礼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缉魂》:推敲轻浅的韵脚,拆解繁复的礼盒

当诗人最得意的只是诗歌的韵脚,那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这首诗?

文 | 影视前哨 杨一欣

《缉魂》上映后所收获的高口碑,似乎也反证着在这个全民对抗疾病的年代,人类对于精神和肉体的关系,始终秉持考察的诉求和热情。从单一类型上对《缉魂》进行划分,似乎很难将这部杂糅了多种元素的作品进行归类,而它琳琅的装饰,似乎在装填内容的同时,也丢弃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当然,《缉魂》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当越来越多的类型电影只着眼于营造类型的样式,描摹游戏的规则,那么它注定离那最本质的“故事”和“人”越来越远。毕竟,在有的时候,你越是要大张旗鼓,就越显得麻木不仁。

“装神弄鬼”,也是一场需要沉浸感的仪式

2021年年初上映的《缉魂》,似乎让观众在惊喜的同时,也很难去归类这部票房黑马究竟属于“悬疑”还是“科幻”的范畴。乍一看,《缉魂》似乎弥漫着一种近十年国内市场颇为流行的悬疑恐怖风格,然而步步惊心后,观众才猛然发觉它的惊悚,其实也可以等同于科幻本身所携带的荒谬性。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中,《缉魂》借“灵魂”“RNA”“伪证”等多元素的概念,不仅说了几段眼泪交织的爱情,也微妙地拿捏了一下LGBT之于审查的尺度。

从整体看来,《缉魂》自然是当下水准不俗的工业类型作品,而它在某些方面的设计,也可以看出其在制作上的独特。譬如在该类型作品中,极为少见展现夫妻二人共同探案的设定;而对于“互换灵魂”的叙说,《缉魂》似乎也比只剩噱头的网大走得更为扎实。

事实上,《缉魂》的外包装无疑是繁复的:它不仅杂糅了刑侦、科幻和爱情的元素,也借奇幻和恐怖来作了一个欲盖弥彰的幌子。从类型片的语法上来说,让观众随银幕一同揪心沉浸,无疑是谋篇开局的首要目的之一,而《缉魂》似乎也早就怀揣着指南打北的意图,让“符咒”“灵魂”“熏香”等众多颇具东方神秘学的元素率先成为“误导”观众的指示牌。

但是对银幕的天然接受,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观众都喜好被指手画脚。换言之,电影最普世化的功能是建构沉浸,而非解构信息。于是,《缉魂》那些煞有介事的古怪装点,似乎只在单一的几场戏中显出功用,它就像王世聪卧室里过分浓郁的烟雾,迷离不足馥郁有余。

当应该被烘托的氛围还没有被烘托,应该被弄虚作假的成分还没有被弄虚作假,那些有关人物的大量信息,以及有关案情的猜题线索便急不可耐地浓墨登场,那么对于观众而言,银幕上的一众演绎实际上不过成为了一场推理文字的翻译。

有想法去设问,没勇气去追问

《缉魂》的真正类型,自然应该是科幻剧情片,而颇为令人欣喜的是,当国产科幻片常常只是借一种“巨大化”去意淫时,《缉魂》似乎真正严肃地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

无论是片中的阿超和阿爆,还是王世聪和万宇凡,实际上都溺陷于对于肉体和灵魂的二元探讨之中——失去肉身或交换肉身后的灵魂,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这个“人”的存在?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缉魂》找到了一张好牌,却并不想要看清上面的花色,抚清牌身的重量,在整个叙事过程中,《缉魂》所疲于讲述的,是要说清一个得意的真相,一个最终的答案——甚至,无论是王世聪的“灵魂”最后究竟在谁身上,还是阿超究竟借谁的身“还了魂”,实际上都是一个预设的结果,而并没有戳中这个命题背后真正的涡旋。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阿爆还是万宇凡,对于这个肉体和灵魂或一元或二元的思考,并未带有什么深沉的踌躇,围绕他们所建设的,只是在那些默认接受后的痛哭流涕。换言之,《缉魂》并没有对这个真正重要的命题,做出什么有所努力的探讨,问出什么独此一家的问句。

而那些被用作场景装饰的神秘元素,不仅没装饰到位,对于它的思考也是浅尝辄止的。《缉魂》的后半部分对于“RNA”和“灵魂”的概念使用,似乎显得含糊而混乱。但事实上,“灵魂”一说的渊源已久,这种从未被证实的希冀,在《缉魂》中被等同于一种轻浅单薄的科学对象。但无论是王天佑所执着的古怪仪式,还是万宇凡挽起袖子就可以操作的尖端科技,实际上是在以不同的形式,去说明人类对意识挽留古已有之的渴求。它们的关系,是呼应,而非简单的等同。

我们当然可以猜度和假设这部挖空心思的《缉魂》,实际上对深刻的灵肉探求并不感冒,可能它所真正想要描摹的,是那些在未来世界无关乎肉体,也无关乎性别的爱情——《缉魂》用台词告诉我们,爱一个人可以爱到变卖房产,作出伪证,甚至谋划杀人。但是除了这些并没有超过文字手段的内容,似乎它在画面上的作为,也就只剩下几滴欲休却还要说的泪珠。

甚至,观众会对开头一连串簇拥而至却并不高明的线索暗叫头昏,但对于片尾那段尾大不掉的结局却又乍觉胸闷气滞:当你对全片唯一可以大书特书的情感段落,是以升格镜头加配乐这样的政企宣传片手段用以呈现,那要么是导演水准出了毛病,要么就是这个影片的文本出了问题。

展望类型创作,究竟该做加法还是减法?

用悬空的科幻讲述一种切肤的犯罪,不乏许多胆大的类型佳作。但无论是《录影带谋杀案》,还是那部彪炳影史的《银翼杀手》,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执着于什么特殊的谜底。那些可以让特效与美术大书特书的遥远世界,归根结底只是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弧光,而这种弧光可以加强人类拷问自我主观的极端性,反问出机器的生成,究竟同人类罪行的起心动念,有什么或借此逃遁或一了百了的关联。从这点来说,《缉魂》对科幻年代的设定,仿佛显得是为让自己的逻辑上的自圆其说,有更为充裕的余地。而它对逻辑之外的东西,反转之外的东西,并不投以什么特别的兴趣。

当然,在一个类型电影并不成体系的市场,看到这样一部兼具勇气和诚意的作品,无疑仍是令人欣喜的。但类型不是镣铐,电影在本质上,也不是一场疲劳于猜谜的游戏。我们仍能见到在市场上,有许多高喊“向我开炮”的虚假,也填有那些硬要说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乏味。它们都像一个事先预设好的谜底,让人觉得百转千回,原来最后的终点只是一个被粉饰过的口号。

国产类型电影想要继续前行,仍旧要重提对故事的关切。而故事在本质上要叙说的,还是那些与“人”有关的东西。它们所苦心营造的,实际上并不是精疲力尽后的拆解礼盒,它们所关切的,是拆解礼盒的这个人如何慌慌张张,如何手忙脚乱,如何反缠其中,如何弃而又拾,如何买椟还珠,如何解而又还。礼盒装了什么,有没有装,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对故事而言,重要的永远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或许,我们更期待国产类型作品,能少一些辞藻,多一点重量;少一些精疲力尽,多一些人文关怀。真正触及人心的故事,并不是等在原地的概念,它仍旧要借类型的假定性,去提炼和延展那些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

反转与否,呼应与否,实际上都只是一种修辞,它们就如同写诗时的韵脚,虽然能辅助韵律的和谐,诗情的旷达,但它们并不是诗歌留驻人心的理由。而故事里那些疲于对位,讲求对偶的“韵脚”,也并没有触及到故事的核心:故事真正要说的,其实并不复杂——它往往很简单,但它也往往很深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缉魂》:推敲轻浅的韵脚,拆解繁复的礼盒

当诗人最得意的只是诗歌的韵脚,那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这首诗?

文 | 影视前哨 杨一欣

《缉魂》上映后所收获的高口碑,似乎也反证着在这个全民对抗疾病的年代,人类对于精神和肉体的关系,始终秉持考察的诉求和热情。从单一类型上对《缉魂》进行划分,似乎很难将这部杂糅了多种元素的作品进行归类,而它琳琅的装饰,似乎在装填内容的同时,也丢弃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当然,《缉魂》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当越来越多的类型电影只着眼于营造类型的样式,描摹游戏的规则,那么它注定离那最本质的“故事”和“人”越来越远。毕竟,在有的时候,你越是要大张旗鼓,就越显得麻木不仁。

“装神弄鬼”,也是一场需要沉浸感的仪式

2021年年初上映的《缉魂》,似乎让观众在惊喜的同时,也很难去归类这部票房黑马究竟属于“悬疑”还是“科幻”的范畴。乍一看,《缉魂》似乎弥漫着一种近十年国内市场颇为流行的悬疑恐怖风格,然而步步惊心后,观众才猛然发觉它的惊悚,其实也可以等同于科幻本身所携带的荒谬性。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中,《缉魂》借“灵魂”“RNA”“伪证”等多元素的概念,不仅说了几段眼泪交织的爱情,也微妙地拿捏了一下LGBT之于审查的尺度。

从整体看来,《缉魂》自然是当下水准不俗的工业类型作品,而它在某些方面的设计,也可以看出其在制作上的独特。譬如在该类型作品中,极为少见展现夫妻二人共同探案的设定;而对于“互换灵魂”的叙说,《缉魂》似乎也比只剩噱头的网大走得更为扎实。

事实上,《缉魂》的外包装无疑是繁复的:它不仅杂糅了刑侦、科幻和爱情的元素,也借奇幻和恐怖来作了一个欲盖弥彰的幌子。从类型片的语法上来说,让观众随银幕一同揪心沉浸,无疑是谋篇开局的首要目的之一,而《缉魂》似乎也早就怀揣着指南打北的意图,让“符咒”“灵魂”“熏香”等众多颇具东方神秘学的元素率先成为“误导”观众的指示牌。

但是对银幕的天然接受,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观众都喜好被指手画脚。换言之,电影最普世化的功能是建构沉浸,而非解构信息。于是,《缉魂》那些煞有介事的古怪装点,似乎只在单一的几场戏中显出功用,它就像王世聪卧室里过分浓郁的烟雾,迷离不足馥郁有余。

当应该被烘托的氛围还没有被烘托,应该被弄虚作假的成分还没有被弄虚作假,那些有关人物的大量信息,以及有关案情的猜题线索便急不可耐地浓墨登场,那么对于观众而言,银幕上的一众演绎实际上不过成为了一场推理文字的翻译。

有想法去设问,没勇气去追问

《缉魂》的真正类型,自然应该是科幻剧情片,而颇为令人欣喜的是,当国产科幻片常常只是借一种“巨大化”去意淫时,《缉魂》似乎真正严肃地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

无论是片中的阿超和阿爆,还是王世聪和万宇凡,实际上都溺陷于对于肉体和灵魂的二元探讨之中——失去肉身或交换肉身后的灵魂,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这个“人”的存在?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缉魂》找到了一张好牌,却并不想要看清上面的花色,抚清牌身的重量,在整个叙事过程中,《缉魂》所疲于讲述的,是要说清一个得意的真相,一个最终的答案——甚至,无论是王世聪的“灵魂”最后究竟在谁身上,还是阿超究竟借谁的身“还了魂”,实际上都是一个预设的结果,而并没有戳中这个命题背后真正的涡旋。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阿爆还是万宇凡,对于这个肉体和灵魂或一元或二元的思考,并未带有什么深沉的踌躇,围绕他们所建设的,只是在那些默认接受后的痛哭流涕。换言之,《缉魂》并没有对这个真正重要的命题,做出什么有所努力的探讨,问出什么独此一家的问句。

而那些被用作场景装饰的神秘元素,不仅没装饰到位,对于它的思考也是浅尝辄止的。《缉魂》的后半部分对于“RNA”和“灵魂”的概念使用,似乎显得含糊而混乱。但事实上,“灵魂”一说的渊源已久,这种从未被证实的希冀,在《缉魂》中被等同于一种轻浅单薄的科学对象。但无论是王天佑所执着的古怪仪式,还是万宇凡挽起袖子就可以操作的尖端科技,实际上是在以不同的形式,去说明人类对意识挽留古已有之的渴求。它们的关系,是呼应,而非简单的等同。

我们当然可以猜度和假设这部挖空心思的《缉魂》,实际上对深刻的灵肉探求并不感冒,可能它所真正想要描摹的,是那些在未来世界无关乎肉体,也无关乎性别的爱情——《缉魂》用台词告诉我们,爱一个人可以爱到变卖房产,作出伪证,甚至谋划杀人。但是除了这些并没有超过文字手段的内容,似乎它在画面上的作为,也就只剩下几滴欲休却还要说的泪珠。

甚至,观众会对开头一连串簇拥而至却并不高明的线索暗叫头昏,但对于片尾那段尾大不掉的结局却又乍觉胸闷气滞:当你对全片唯一可以大书特书的情感段落,是以升格镜头加配乐这样的政企宣传片手段用以呈现,那要么是导演水准出了毛病,要么就是这个影片的文本出了问题。

展望类型创作,究竟该做加法还是减法?

用悬空的科幻讲述一种切肤的犯罪,不乏许多胆大的类型佳作。但无论是《录影带谋杀案》,还是那部彪炳影史的《银翼杀手》,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执着于什么特殊的谜底。那些可以让特效与美术大书特书的遥远世界,归根结底只是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弧光,而这种弧光可以加强人类拷问自我主观的极端性,反问出机器的生成,究竟同人类罪行的起心动念,有什么或借此逃遁或一了百了的关联。从这点来说,《缉魂》对科幻年代的设定,仿佛显得是为让自己的逻辑上的自圆其说,有更为充裕的余地。而它对逻辑之外的东西,反转之外的东西,并不投以什么特别的兴趣。

当然,在一个类型电影并不成体系的市场,看到这样一部兼具勇气和诚意的作品,无疑仍是令人欣喜的。但类型不是镣铐,电影在本质上,也不是一场疲劳于猜谜的游戏。我们仍能见到在市场上,有许多高喊“向我开炮”的虚假,也填有那些硬要说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乏味。它们都像一个事先预设好的谜底,让人觉得百转千回,原来最后的终点只是一个被粉饰过的口号。

国产类型电影想要继续前行,仍旧要重提对故事的关切。而故事在本质上要叙说的,还是那些与“人”有关的东西。它们所苦心营造的,实际上并不是精疲力尽后的拆解礼盒,它们所关切的,是拆解礼盒的这个人如何慌慌张张,如何手忙脚乱,如何反缠其中,如何弃而又拾,如何买椟还珠,如何解而又还。礼盒装了什么,有没有装,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对故事而言,重要的永远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或许,我们更期待国产类型作品,能少一些辞藻,多一点重量;少一些精疲力尽,多一些人文关怀。真正触及人心的故事,并不是等在原地的概念,它仍旧要借类型的假定性,去提炼和延展那些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

反转与否,呼应与否,实际上都只是一种修辞,它们就如同写诗时的韵脚,虽然能辅助韵律的和谐,诗情的旷达,但它们并不是诗歌留驻人心的理由。而故事里那些疲于对位,讲求对偶的“韵脚”,也并没有触及到故事的核心:故事真正要说的,其实并不复杂——它往往很简单,但它也往往很深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