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这个名字是日本几个汽车品牌里面,最明摆着表明身份的,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日本的一汽。然而日产却也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日本品牌相对封闭的“习俗”,它是一个具备开放精神的非典型日本品牌,名为“日产”却最不日产。好听一点叫开放,戏谑一点就是“贵圈真乱”,究其根本,其实和它本身的发家史有很大关系。
日产的前身叫DAT,是日本比较早开始生产车辆的制造厂,1914年就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轻型卡车。但双手双脚都数的过来的年产量,对DAT来说绝对说不上大富大贵。情况就有点像我们建国初期的东风和一汽,而日产发展壮大的道路,也是靠代工。
1934年开始,英国奥斯汀(Austin)为了降低车辆的成本,打开日本的销路,与日产展开合作,让日产在日本本土生产Austin 7车型。(外企来新兴市场找本土车企求合体,情节很耳熟吧)
1952年,奥斯汀和日产的合作更进一步,下了2000辆的订单,同时要求日产实现Austin 车型的全部零件现地化生产。到这里之前,听起来和发生在我国的故事很像吧,但接下来就没按我们设想的剧本走了。
为了让日产尽快实现全部零部件的现地化生产,Austin把所有的图纸都开放给了日产方面,我想当时日产工程师肯定觉得“卧槽,赚大发了”。提供图纸等于给你看老底了,这才是如假包换的用技术换市场。看看现在在中国精得像鬼一样的外方,市场拿到了,技术也没透露多少,也许正是吸取了Austin几十年前在远东市场养虎为患的教训吧。
日产方面呢,拿到了奥斯汀给的图纸,肯定不会一门心思只满足给奥斯汀打工。日产工程师在原来图纸的基础上,自己做出了技术改进。1953年至1959年之间,日产生产了2万多辆的奥斯汀汽车。与此同时,日产也因为得到了技术性的支援,再加上自身的发展(也许是出于规避专利权之类的原因),也开发出了自己的第一款1.5L排量的发动机,装配在Datsun系列上。1967年,日产把原来的发动机再做进一步改良,开发出了世界上首批顶置凸轮轴发动机L系列,这让日产第一次进入欧美汽车市场的目光。
顺带一提,四缸的L系列装配在Datsun 510上,这是蓝鸟车系的前身。而L系列衍生出来的直六机型,就是日产240Z的发动机。240Z是一款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世界级车型,让全世界都知道,日本的造车技术可以造出一款性能优异的跑车。
日产的发迹史,当然和它的代工经历有很大关系,但除了完成了从小作坊到一流企业的资本积累之外,更重要的是日产坚持二次开发,将从别处获得的技术消化并加以改良,让它成为自己的东西,甚至完美逆袭曾经对自己颐指气使的外方。说日产是日本的“一汽”一点都不过分,然而看看中日“一汽”和外方合作之后,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真的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
说回日产本身吧。日产的发迹史,其实可以映射到日产的两句口号:“世界的日产”—非本土的力量为我所用,再辐射全球;“技术的日产”—日产的崛起离不开对技术的热忱。本篇文章AL君先讲讲技术日产,世界日产放在下篇讲。
日产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日产的市占率有下降的迹象,以技术力引领销量的“901计划”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所谓901计划,意思就是“到九零年代,以技术世界第一为目标”。那个时候的日产,的确是手握大量“黑科技”,而且其中不少都极具前瞻性,成为了现今的主流技术。
901计划是一盘大棋,以底盘,引擎,悬挂,操控等各方面,包括产品品质在内,进行全方面的技术攻克。以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为基础的全时四驱系统ATTESA,以及以前置后驱为基础的ATTESA E-TS,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操控及行走系统方面,日产开发出了自己的多连杆后悬挂、液压主动悬架、后轮主动转向HICAS等技术。发动机方面,高性能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比比皆是,RB26DETT,RB20,CA系,SR系等发动机。这些技术在当时单独任何一个都称得上先进,而日产竟然在所有领域都有所建树。
901运动的成果,又刷新了世人对日产的认知,我们就用几款车来举例子吧。第三世代的GT-R(BNR32)就是在这个时期重生的。
凭借RB26DETT发动机、ATTESA E-TS全时四驱系统,以及HICAS后轮主动转向技术等三道板斧,成为当时陆上最强公路跑车之一,插个题外话:2.6的排量也是掐着国际气联Group A组别赛事的排量分组而去的,目的是为了称霸全球的FIA Group A赛事。比赛成绩方面就不用说了,国内29场JTCC赛事连胜,制霸英国、澳大利亚等右舵国家的Group A房车赛。销量也红得发紫,整个生命周期共卖出4.4万辆,到今天依然是各国车迷竞相收藏的经典名车。RB26DETT发动机拥有1000匹的改装潜力,放到今天还是风头无两。
1980年代后半段和1990年代前半段,Pulsar GTI-R、Silvia S13、Fairlady(Z32)等高性能车型全面开花,Cedric/Gloria、Bluebird 、A31风度、Maxima、、Infiniti Q45、Sunny、Premera等车型,在901计划期间也诞生了各自的经典型号。话说Pulsar的高性能系列也有一段故事。1990年代日产全面参与全球的汽车赛事,24小时耐力赛、FIA房车赛,以及WRC。WRC由Pulsar(一款A级两厢车)参与,奠定了Pulsar的小钢炮地位。
为了和当时凭借VTEC技术出尽风头的本田争辉,日产开发出能爆发出175匹的1.6L自然进气发动机,放在Pulsar上。这副SR16VE发动机搭载了日产Neo VVL技术,也就是日产版的VTEC。其竞技版的N1型号,更以1.6的排量压榨出200匹马力,其升功率之高,要到10年后的另一位升功率之王S2000,以输出250匹的2.0L自然进气发动机F20C打破这一纪录。
总之,在泡沫经济时代,产品研发方面的高投入,带来了产品力的提升,换来了销量方面的高产出,一片繁荣。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到了90年代,一切都变了。盛极一时的日产逐渐被泡沫日惨,用盛极而衰来形容当时的日产再合适不过,为什么会由盛转衰以及对于“世界日产”的理解,在下篇再跟大家慢慢道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