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些娶了儿媳妇的君王和他们的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那些娶了儿媳妇的君王和他们的故事

娶儿妇之事,一旦发生,往往就衍生出几个角色:老父,壮子,娇妻,幼子。

《诗经》里有一首诗,叫《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其中“蘧篨”和“戚施”,有的说是鸡胸,有的书上翻译成癞蛤蟆,大意是说本来想嫁个美少男,结果便宜了个老头子。

注解说这首诗是影射卫宣公,本来为儿子娶齐女,结果听说姑娘生得漂亮,于是筑了新台,把人姑娘截下来据为己有。

《史记》里记载的强娶儿媳妇的故事,卫宣公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今天索性就来八一八他们的故事。

第一位:鲁惠公

鲁国是当年周公旦的的封地,相传齐国和鲁国各就封地时,赴齐国就封的姜太公到了齐国后,简政从俗,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汇报工作,而就封鲁国的伯禽则是变俗革礼,到了三年后才向周公汇报工作。周公当年不由叹息,将来必定鲁弱齐强。

到鲁惠公时,惠公夫人无子,有庶公子息,鲁惠公为息娶女于宋,结果这宋女来了之后,哎呀呀,漂亮得不得了,惠公脑子一热,“夺而自妻之”,后来,宋女生子允,于是以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后来,惠公死了,公子允年纪轻轻,鲁国人就让共令公子息来摄政,称其为鲁隐公,但不提由谁即位之事。

这时惠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挥有了异心,他找到鲁隐公,提到愿意杀掉太子允,扶隐公正式登位。

隐公是个正直而近迂腐的人,对公子挥说这是先君在位时定好的,我只是代执朝纲,允年长了,必然还位。

这劲头儿一点儿不差于当年周公当年辅佐成王。

公子挥一听,这事情没戏了,但也害了怕,怕隐公将来告发。

真是人无伤虎心,虎有噬人意。于是公子挥又去见太子允,枪口一转说隐公想要谋权篡位,要太子允早做打算,自己可以帮手铲除隐公,太子允一想,是这个道理,就答应了。

接下来,公子挥指使他人将隐公杀掉,并立太子允,是为鲁桓公。

怎么样,狗血吧?这还只是开始,下面还有,绝对比这个精彩。

第二位:卫宣公

卫国是卫康叔的封地,卫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少弟,卫康叔就国前,周公旦曾做亲自告诫,康叔到国后“和集其民,民大说”,总的来说,开头不错。

卫宣公时,宣公其时有夫人夷姜,生子伋为太子。为其娶女于齐。

不用说,到了这一节,和上回一样,一见齐女,卫宣公就直了眼,于是“说而自取之”,为太子伋另娶妻。

这“说”是通假字,就是“悦”,开心的意思。

齐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子寿与子朔。

再到后来,太子伋的母亲死了,卫宣公夫人和子朔一起在宣公面前讲公子伋的坏话,宣公把儿媳妇给娶了心里一直犯虚,这回听说太子伋对自己不满,于是就动了杀机。

卫宣公假装派太子伋使齐,出发时给太子伋插了一面白旗,并命人在国境上将插白旗的来人杀掉。

这时候,知道了真相的子寿,也就是齐女生的另一个儿子,找到太子伋说明原委,让他赶紧跑路。

太子伋和上回书的鲁隐公一样有些迂腐,回答说:违背父亲的旨意求生,不可以这样。于是,太子伋执意前行。

太子寿看劝说不成功,不由分说,抢来白旗自己驱车成行,到了边境果然被杀。

这时,太子伋也赶到,见此情此景,对父亲派来的人说:“你们应该杀的是我。”最后一并被杀。

卫宣公得知消息后,即令朔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卫惠公。

卫惠公的故事不多,他的儿子很有名,就是那个喜欢仙鹤最后亡国的卫懿公。

第三位:楚平王

楚国祖先为熊绎,周成王封其在楚蛮。其前几代自号蛮夷不与中国往来,后来逐渐强大,至楚庄王时,跑到周王那里,问周朝鼎的大小轻重,“问鼎”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可见其势力与野心。

楚平王时,派费无忌向秦国为太子建娶女,秦女未至,无忌先归,说秦女如何如何好。

为了保持画风的一致,平王就动了心,自娶秦女,生子熊珍。

那时太子建的太傅是伍奢,少傅是无忌,无忌与太子的关系不怎么样。

太子建奉命戍边,无忌日夜向楚平王进馋,说太子建对当年之事如何如何耿耿于怀,现在拥兵在外,不时有反叛之心。

楚平王一听犯了愁,他召太傅伍奢问太子是否有反心。

伍奢知道是无忌作梗,于是回答:大王为什么因为小臣之言疏远骨肉?

无忌则在一旁反对:今天不下决心,将来肯定后悔。

这一幕多有戏剧画面感啊。

楚平王思虑再三,还是把伍奢关了起来,想杀太子建,太子建跑到宋国躲了起来。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吧,不,到此是刚刚开始。

伍奢有二子,其中一个叫伍子胥,您记住了,伍子胥,这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伍子胥后来跑到吴国,借吴王阖闾之势伐楚,五战及郢,把楚平王从坟里挖出来鞭尸,这一段说起来就令人热血沸腾的复仇故事,绝不亚于后世的西人基督山伯爵的故事的先秦加料版。

其他人,费无忌后来被令尹子西诛杀,太子建流亡到郑国,被其所杀,其子白公后来重返楚国,伺机发动政变未遂,被杀。

综上,娶儿妇之事,一旦发生,往往就衍生出几个角色:老父,壮子,娇妻,幼子。

老父一般年老力衰,娶儿之娇妻,实在是红尘中油尽灯枯前的尽力一博,大姑娘是上了,名声和公理却没了,难免羞愤交加,做事时不乏狠毒阴着。

壮子呢,正值盛年,父夺子妇事一出,难免心情受影响,而幼子一生,自己的继续权又将面临被篡夺的危险,所以是相当凶险的位置。

娇妻,为了自己和幼子的前途于幸福,必然要在老王有生之年多吹枕风,拨乱储君之序列,以期身后能有见容之地。

幼子,多不更事,缺乏斗争经验和实力,往往被其他势力借为自己成事之缘由。

在以上诸种势力的集合之下,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管其如何不合理就这样发生了,公理正义,也只能在恶势力退去之后才小露下面,再做一个小小的纠正。

于是,就不免陷入各种宫廷戏和勾心斗角、弑乱篡逆的政治斗争。

只是偶尔还能看到人性的光辉和善良,如太子伋,如公子寿,以及执着、坚忍和不放弃,如伍奢与伍子胥。

历史,从来都不寂寞,也不冷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那些娶了儿媳妇的君王和他们的故事

娶儿妇之事,一旦发生,往往就衍生出几个角色:老父,壮子,娇妻,幼子。

《诗经》里有一首诗,叫《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其中“蘧篨”和“戚施”,有的说是鸡胸,有的书上翻译成癞蛤蟆,大意是说本来想嫁个美少男,结果便宜了个老头子。

注解说这首诗是影射卫宣公,本来为儿子娶齐女,结果听说姑娘生得漂亮,于是筑了新台,把人姑娘截下来据为己有。

《史记》里记载的强娶儿媳妇的故事,卫宣公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今天索性就来八一八他们的故事。

第一位:鲁惠公

鲁国是当年周公旦的的封地,相传齐国和鲁国各就封地时,赴齐国就封的姜太公到了齐国后,简政从俗,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汇报工作,而就封鲁国的伯禽则是变俗革礼,到了三年后才向周公汇报工作。周公当年不由叹息,将来必定鲁弱齐强。

到鲁惠公时,惠公夫人无子,有庶公子息,鲁惠公为息娶女于宋,结果这宋女来了之后,哎呀呀,漂亮得不得了,惠公脑子一热,“夺而自妻之”,后来,宋女生子允,于是以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后来,惠公死了,公子允年纪轻轻,鲁国人就让共令公子息来摄政,称其为鲁隐公,但不提由谁即位之事。

这时惠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挥有了异心,他找到鲁隐公,提到愿意杀掉太子允,扶隐公正式登位。

隐公是个正直而近迂腐的人,对公子挥说这是先君在位时定好的,我只是代执朝纲,允年长了,必然还位。

这劲头儿一点儿不差于当年周公当年辅佐成王。

公子挥一听,这事情没戏了,但也害了怕,怕隐公将来告发。

真是人无伤虎心,虎有噬人意。于是公子挥又去见太子允,枪口一转说隐公想要谋权篡位,要太子允早做打算,自己可以帮手铲除隐公,太子允一想,是这个道理,就答应了。

接下来,公子挥指使他人将隐公杀掉,并立太子允,是为鲁桓公。

怎么样,狗血吧?这还只是开始,下面还有,绝对比这个精彩。

第二位:卫宣公

卫国是卫康叔的封地,卫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少弟,卫康叔就国前,周公旦曾做亲自告诫,康叔到国后“和集其民,民大说”,总的来说,开头不错。

卫宣公时,宣公其时有夫人夷姜,生子伋为太子。为其娶女于齐。

不用说,到了这一节,和上回一样,一见齐女,卫宣公就直了眼,于是“说而自取之”,为太子伋另娶妻。

这“说”是通假字,就是“悦”,开心的意思。

齐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子寿与子朔。

再到后来,太子伋的母亲死了,卫宣公夫人和子朔一起在宣公面前讲公子伋的坏话,宣公把儿媳妇给娶了心里一直犯虚,这回听说太子伋对自己不满,于是就动了杀机。

卫宣公假装派太子伋使齐,出发时给太子伋插了一面白旗,并命人在国境上将插白旗的来人杀掉。

这时候,知道了真相的子寿,也就是齐女生的另一个儿子,找到太子伋说明原委,让他赶紧跑路。

太子伋和上回书的鲁隐公一样有些迂腐,回答说:违背父亲的旨意求生,不可以这样。于是,太子伋执意前行。

太子寿看劝说不成功,不由分说,抢来白旗自己驱车成行,到了边境果然被杀。

这时,太子伋也赶到,见此情此景,对父亲派来的人说:“你们应该杀的是我。”最后一并被杀。

卫宣公得知消息后,即令朔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卫惠公。

卫惠公的故事不多,他的儿子很有名,就是那个喜欢仙鹤最后亡国的卫懿公。

第三位:楚平王

楚国祖先为熊绎,周成王封其在楚蛮。其前几代自号蛮夷不与中国往来,后来逐渐强大,至楚庄王时,跑到周王那里,问周朝鼎的大小轻重,“问鼎”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可见其势力与野心。

楚平王时,派费无忌向秦国为太子建娶女,秦女未至,无忌先归,说秦女如何如何好。

为了保持画风的一致,平王就动了心,自娶秦女,生子熊珍。

那时太子建的太傅是伍奢,少傅是无忌,无忌与太子的关系不怎么样。

太子建奉命戍边,无忌日夜向楚平王进馋,说太子建对当年之事如何如何耿耿于怀,现在拥兵在外,不时有反叛之心。

楚平王一听犯了愁,他召太傅伍奢问太子是否有反心。

伍奢知道是无忌作梗,于是回答:大王为什么因为小臣之言疏远骨肉?

无忌则在一旁反对:今天不下决心,将来肯定后悔。

这一幕多有戏剧画面感啊。

楚平王思虑再三,还是把伍奢关了起来,想杀太子建,太子建跑到宋国躲了起来。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吧,不,到此是刚刚开始。

伍奢有二子,其中一个叫伍子胥,您记住了,伍子胥,这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伍子胥后来跑到吴国,借吴王阖闾之势伐楚,五战及郢,把楚平王从坟里挖出来鞭尸,这一段说起来就令人热血沸腾的复仇故事,绝不亚于后世的西人基督山伯爵的故事的先秦加料版。

其他人,费无忌后来被令尹子西诛杀,太子建流亡到郑国,被其所杀,其子白公后来重返楚国,伺机发动政变未遂,被杀。

综上,娶儿妇之事,一旦发生,往往就衍生出几个角色:老父,壮子,娇妻,幼子。

老父一般年老力衰,娶儿之娇妻,实在是红尘中油尽灯枯前的尽力一博,大姑娘是上了,名声和公理却没了,难免羞愤交加,做事时不乏狠毒阴着。

壮子呢,正值盛年,父夺子妇事一出,难免心情受影响,而幼子一生,自己的继续权又将面临被篡夺的危险,所以是相当凶险的位置。

娇妻,为了自己和幼子的前途于幸福,必然要在老王有生之年多吹枕风,拨乱储君之序列,以期身后能有见容之地。

幼子,多不更事,缺乏斗争经验和实力,往往被其他势力借为自己成事之缘由。

在以上诸种势力的集合之下,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管其如何不合理就这样发生了,公理正义,也只能在恶势力退去之后才小露下面,再做一个小小的纠正。

于是,就不免陷入各种宫廷戏和勾心斗角、弑乱篡逆的政治斗争。

只是偶尔还能看到人性的光辉和善良,如太子伋,如公子寿,以及执着、坚忍和不放弃,如伍奢与伍子胥。

历史,从来都不寂寞,也不冷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