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到底要不要担心通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到底要不要担心通胀?

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肯尼斯•罗格夫指出,在现代发达经济体,物价上升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令物价保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如果逆全球化潮流愈演愈烈,那么通胀风险可能倾向于上行,而市场和政策制定者对此似乎认识不足。

2021年2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民外出购物。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聂琳

2月末,美国国债收益率突破1.5%。分析师认为,美债收益率的大幅上涨可归结于市场对通胀的担心。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美国在去年已出台近4万亿美元财政刺激的基础上,计划再推出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而美联储也在反复强调,不会很快退出货币宽松。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全球范围内高通胀的担忧日益加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近日撰文指出,虽然各国采取的一系列旨在复苏经济的措施会刺激需求,但不可能在一夜间就推高通胀,因此短期内不用过度担心通胀问题。

“即便随着疫情改善和经济迅速正常化,需求上升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也不会立即引发通胀上升。”罗格夫3月1日在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撰文称。

他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发达经济体,物价上升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首先,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发达经济体提供了低价格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通胀,让央行更好地掌控通胀预期。

其次,在许多经济部门,企业通常因为害怕失去市场份额而不愿意大幅上调价格,再加上科技进步因素,央行因此能够成功地将长期通胀预期“锚定”在较低水平上。

第三,在经历了数年的低通胀后,现在低通胀的概念已经牢牢深入公众内心。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美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大部分时间都处于2%左右,欧元区大部分时间在1%上下,而日本则在零附近。

“近期来看,不需要过分担心(通胀)。一年后的今天,说不定又有央行要考虑是不是要采取负利率政策来刺激通胀和需求。”罗格夫说,“再说,在持续了多年的低通胀后,现在通胀上升至目标水平以上也未必是件坏事。”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和国际事务教授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认为,要不要担心通胀,取决于新冠肺炎疫情会持续多久。如果这次疫情冲击只是一次性外部冲击,那么只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成功解决,就不会对通胀产生长期影响。

“对于未来的通胀趋势,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确信这一次的意外情况将会结束。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那一刻,我们就不必担心通货膨胀。但是,假如一个意外紧接着另一个意外,人们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詹姆斯说。

从长期来看,罗格夫表示,如果逆全球化潮流愈演愈烈,那么通胀风险可能倾向于上行,而市场和政策制定者对此似乎认识不足。

他指出,与30年前相比,现在许多人对全球化持更加怀疑的态度,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证据显示,富人从全球化中大大受益,而劳动阶层从经济蛋糕中获得的份额却越来越小。而逆全球化会对通胀产生巨大影响。

“就像美国总统拜登近日警告的那样,许多西方人害怕中国会‘吃掉我们的午餐’,但西方人需要认识到,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中国恰恰是那个为我们做午餐的人,而假如没有中国,我们的午餐可能会昂贵许多。”他说。

罗格夫还表示,即便中美两国在未来几年成功地弥合了诸多分歧,全球化对通胀的抑制作用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大大减少。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此前预测称,从2022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人口每年都会减少1000万左右,而且将持续15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到底要不要担心通胀?

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肯尼斯•罗格夫指出,在现代发达经济体,物价上升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令物价保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如果逆全球化潮流愈演愈烈,那么通胀风险可能倾向于上行,而市场和政策制定者对此似乎认识不足。

2021年2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民外出购物。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聂琳

2月末,美国国债收益率突破1.5%。分析师认为,美债收益率的大幅上涨可归结于市场对通胀的担心。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美国在去年已出台近4万亿美元财政刺激的基础上,计划再推出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而美联储也在反复强调,不会很快退出货币宽松。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全球范围内高通胀的担忧日益加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近日撰文指出,虽然各国采取的一系列旨在复苏经济的措施会刺激需求,但不可能在一夜间就推高通胀,因此短期内不用过度担心通胀问题。

“即便随着疫情改善和经济迅速正常化,需求上升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也不会立即引发通胀上升。”罗格夫3月1日在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撰文称。

他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发达经济体,物价上升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首先,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发达经济体提供了低价格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通胀,让央行更好地掌控通胀预期。

其次,在许多经济部门,企业通常因为害怕失去市场份额而不愿意大幅上调价格,再加上科技进步因素,央行因此能够成功地将长期通胀预期“锚定”在较低水平上。

第三,在经历了数年的低通胀后,现在低通胀的概念已经牢牢深入公众内心。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美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大部分时间都处于2%左右,欧元区大部分时间在1%上下,而日本则在零附近。

“近期来看,不需要过分担心(通胀)。一年后的今天,说不定又有央行要考虑是不是要采取负利率政策来刺激通胀和需求。”罗格夫说,“再说,在持续了多年的低通胀后,现在通胀上升至目标水平以上也未必是件坏事。”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和国际事务教授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认为,要不要担心通胀,取决于新冠肺炎疫情会持续多久。如果这次疫情冲击只是一次性外部冲击,那么只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成功解决,就不会对通胀产生长期影响。

“对于未来的通胀趋势,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确信这一次的意外情况将会结束。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那一刻,我们就不必担心通货膨胀。但是,假如一个意外紧接着另一个意外,人们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詹姆斯说。

从长期来看,罗格夫表示,如果逆全球化潮流愈演愈烈,那么通胀风险可能倾向于上行,而市场和政策制定者对此似乎认识不足。

他指出,与30年前相比,现在许多人对全球化持更加怀疑的态度,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证据显示,富人从全球化中大大受益,而劳动阶层从经济蛋糕中获得的份额却越来越小。而逆全球化会对通胀产生巨大影响。

“就像美国总统拜登近日警告的那样,许多西方人害怕中国会‘吃掉我们的午餐’,但西方人需要认识到,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中国恰恰是那个为我们做午餐的人,而假如没有中国,我们的午餐可能会昂贵许多。”他说。

罗格夫还表示,即便中美两国在未来几年成功地弥合了诸多分歧,全球化对通胀的抑制作用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大大减少。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此前预测称,从2022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人口每年都会减少1000万左右,而且将持续15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