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为创新机制的底层逻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为创新机制的底层逻辑

成功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

文|华夏基石商学院首席导师、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黄卫伟

编辑|张晓倩

上篇简要讨论了华为公司的创新战略,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支持战略的机制。

一、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1.“以客户为中心”始终是华为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位

我们当时起草基本法的时候,曾经把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6条,后来任总又亲自加了一条: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到了2008年,任总自用自己的表述方式,把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归纳为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2009年,胡厚昆胡总曾经建议把“坚持自我批判”也作为核心价值观。我在写书时请示任总,任总说,核心价值观还是前三句话,“坚持自我批判”是一种自我纠偏机制,但是也很重要,特别是对华为公司的高层领导人,比如CEO董事会的常务董事等。对这些领导来说,能不能有自我批判精神,是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导品质。

2. 以奋斗者为本,才能建立企业内部的公正与公平

2008年,任总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了“以奋斗者为本”?当时华为在海外市场上,正处在经过多年耕耘以后的爆发式增长机会中。就在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2008年时,只要有人,就有项目,就有合同,就有收入,有现金流。所以公司需要大量向海外市场,特别是一线艰苦地区的市场去派人。那时欧洲市场还处在开发的早期阶段,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像南部非洲、西部非洲,像拉美、东南亚的市场,条件都很艰苦。以华为心声社区的一个图片为例:

这是当时在非洲马拉维奋斗的市场人员拍的照片。马拉维共和国有一个同名的马拉维湖,是非洲第三大湖。图片所拍的是湖上特有的自然现象:看起来好像龙卷风,但它不是由于气旋把湖水抽起来的那种龙卷风,所谓龙吸水;而是几亿只蚊子聚集在一起,盘旋上升的貌似龙卷风的这样一种特有现象。

可以想见,当时马拉维的工作条件多么艰苦。但是这些被西方大公司忽略的市场,恰恰是华为切入市场的突破口。

以奋斗者为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只有以奋斗者为本,才能建立起内部的公正和公平。否则就是对这些奋斗者不公平。但是奋斗者绝不仅仅是市场体系的,特别是一线艰苦地区的这些市场人员。在一个企业里,研发、供应链、客户服务,都有奋斗者,都需要员工去艰苦奋斗。这就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

3.长期艰苦奋斗要靠机制保障

为什么在华为核心价值观能够落地,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因为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转化为一种利益驱动机制,才能确保其传承。

说一点题外话。稻盛和夫 78岁时受日本国土交通部之邀,去担任已经申请破产的日航的会长,用了一年,就使日航扭亏为盈,两年后重新上市,股价超过了原来的最高价,而且在那一年,日航的客舱服务满意度,准点准时率,都是世界第一。这被称为日航的奇迹。

我认为,日航奇迹在于稻盛和夫采取了两个关键措施。一个措施被称为“意识革命”。他从京瓷带过去一个他原来的秘书,专做意识革命。成果就是后来的日航哲学。日航哲学经过上上下下的反复讨论,浓缩为几十条,写成一个小册子,每个员工可以装在口袋里,随身携带。这是一种意识的变革、渗透。另一个措施:阿米巴经营。稻盛和夫同时带去了他的一个副社长,专门做阿米巴经营管理。稻盛和夫还有一个基本的理念:企业是为员工的幸福而存在。办企业,只有员工满意,员工幸福,才会使员工焕发出动力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客户满意了,企业才会有高收入,才会有股东的高回报。

日本企业的逻辑,确实和西方不太一样。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日本现代企业制度》一书中,曾经论述过这个逻辑。这被称为“从业员主权”(从业员包括企业的经理人以及所有的员工),认为实际上控制日本企业的是从业员。从业员实现了他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带来客户满意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个非常值得研究。因为中国的企业数量,包括个体户在内,有1亿2000万之多的市场主体,其中4000万是企业。那些注册的个体户,我没有作为企业看,但他们是市场主体。企业管理,或者说大量市场主体的管理,不会仅仅只有西方的一种路,一种制度,而一定是广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企业制度,同时基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实条件,去探索和实践许多创造性的管理方式。

在讨论核心价值观时,我特别提到稻盛和夫重整日航的实践,就是为了说明,只要把这两个措施贯彻到底,就能成功。一个是理念、意识形态,比如企业哲学,日航哲学;一个是阿米巴经营,从管理会计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以利润为中心的责任中心,就是利润中心。其他战略,书上都没提出来讲。

阿米巴解决了责任的落实,解决了全员参与管理。而日航哲学理念,在组织和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上,把员工的理念向更高的层次方面来引导。

我在华为,恰恰参与了这两个关键的措施。一个是从企业基本法开始,到最近几年写“管理纲要”,实际上是华为的相当于日航的意识革命、意识改革。还有一个,是我曾经多年在华为的高层绩效小组里面,作为顾问参与 KPI的考核,奖金计划的设计、核算。因为奖金计划里头有利润、有成本、费用收入、现金流,所以一定要用准确清晰的核算来支持。这就涉及到华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立足点——利润中心。因为成本中心、费用中心,不能呈现企业经营的全貌和最终成果。

举个例子,你说降成本,有可能会伤及到质量;你说降费用,有可能伤及到客户满意度。这都是片面的责任中心,只有利润中心,是比较完整的。而华为又在利润中心的基础上,把现金流这个责任也纳入到利润中心的运作中去。所以利润中心又带有一部分流动资产运营的作用,可以开拓运营服务。这都是华为的创造,和稻盛和夫的理念措施很类似,也是双管齐下,两个方向着力。

有了这两个机制做基础,那么研发、市场拓展,还有供应链、制造、交付、用户服务,就都有了基础。

二、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

1.为工作注入意义

我觉得,创新一定是要给员工的工作注入意义。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员工为什么愿意艰苦奋斗,为什么愿意做出牺牲?

我们看看员工是怎么说的。华为有一本小册子:《枪林弹雨中成长》,汇编了二十几位员工以切身感悟写成的小文章。

其中有一个女士:Linda陈。她的专业是法语,曾经担任过科特迪瓦的副代表,在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等非洲国家开展业务长达8年,经历过科特迪瓦的内战,得过疟疾,遭过抢劫。她的感悟文章里写道:

据我所知,在外奋斗的华为人,都不会因为梦想、情怀、成就感这些东西,就选择远离亲人、朋友,奔赴海外。最初的动力,还包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疼爱我们的亲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景。

感谢华为,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机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只要做出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感谢华为,搭起让人尽情演绎青春的舞台,撑起一片广袤的天地,让年轻的我们实现了多彩的梦想,在不断升腾跌宕中,扩展生命宽度,走出一片海阔天空。

Linda写得非常实事求是。“让疼爱我们的亲人过上更好生活”,这就是人性。华为人和非华为人和社会上所有人一样,都是人,人性都是相通的。

她感谢华为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机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力出一孔”是任总的创造,指的是聚焦,资源的投入要聚焦。“利出一孔”出自管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齐国的宰相,他的治国理念就是利出一孔。后面我们还会讨论这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只要做出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在基本法中是这么表述的: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在基本法中这只是一种假设,一种向员工的承诺,现实中是不是实现了?从Linda的这句话你也可以看到,她是认可的。实践层面上,华为实现了只要做出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文化最深的层次就是假设的财富,真正驱动员工行为和努力的,是背后的动机。动机来自于它的一些基本假设,如果假设不断地被验证,它就会转化为信念。这就是文化。当员工发自内心地信任公司的这种承诺,这就说明文化落到了员工的心目中。

Linda还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感谢华为,搭起让人尽情演绎青春的舞台”。华为其实是有两个平台,一个是stage,一个是 platform,大平台,其中有技术的平台,有管理的平台,有客户关系的平台,等等。这些平台是支持员工做出优秀业绩的基础。《零边际成本》这本书讲出了平台模式的本质,一旦这个平台建起来,产品的扩展,服务的扩展,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些员工之所以能做出优秀的业绩,得益于华为的大平台,同时还有和他们直接相关的舞台。舞台就是机会。

在基本法中,我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华为的整个分配理念——把机会的分配放在第一位。接下来才是物质的分配,责任的分配,权力的分配。首先是机会的分配,华为现在吸引顶尖的人才,靠的也是机会。这些人才如果是奔着收入来,他不一定到华为来,他在别的优秀企业也可以拿到同样的收入。但是华为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是机会的前沿性,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课题的前沿性,挑战性;再一个,华为有资源的支持,你只有很好的idea,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你, idea不可能转化为成果。所以机会的分配非常关键。

我特意了解了一下Linda陈的现状。她在科特迪瓦工作了不止8年,然后被调到法国巴黎政府关系部做负责人。她法语很好,而且在艰苦地区锻炼过,表现也很优秀。“只要做出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已经变成了员工的信念,变成被实践一再验证一再证明的事实。所以员工不怀疑这一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着怎么去做得更好。

我还选了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华为人,盖刚。他是路由器产品线总裁,2000年本科毕业加入华为,领导产品线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400G路由器。当时,华为比友商早了半年,推出了400G路由器,并且商业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他的感悟是: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我们最终实现超越,摘到了胜利的果实?是什么让我们愿意为不确定的未来努力奋斗?又是什么让我们十几年如一日地执着坚守?

我想,是华为公司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包容成长的代价,持续投资,压强投入,让我们尽情演绎华为IP的乐章;我想是爱,是我们的家人、可爱的同伴给了我们一片温馨的港湾,彼此温暖,相互鼓励,让我们熬过孤独,迈过坎坷,拥抱晴朗的天空;我想,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为了“做世界第一的产品”无欲无悔地挥洒着青春的热血,即使再苦、再累、再艰辛,也一往无前。

盖刚也提到了“舞台”,给了他机会。并且一旦立项,华为就会持续地支持,项目中间可能走弯路,可能会有一些挫折,但是公司会包容,会持续地投入,会支持他们,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

这个机会,这种舞台是很难得的。所以一个年轻的研发人员,工程师,能有这个机会,在公司的支持下,领导团队做世界第一的产品,他人生能激发出来的动力,就不是一般的动力了。

总结一下华为员工艰苦奋斗的意义,首先是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再是公司的使命追求引领并为之奋斗,为公司的成就感到自豪,是创造性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挑战、兴趣、乐趣、成就感。他们能感受到,“世界因我们而改变”。

我的主张是,企业一定要领先,你不可能在现有产品、现有业务上全面领先,这需要的资源太多了,你可以先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产品或者是业务领域,在做好其他业务的基础上,集中你有限的资源,先在这一个点上突破。这个突破实际上是在检验你的核心能力,检验你的管理体系能不能做出世界领先的产品和服务?一个产品做到最优,做到世界领先以后,就好像孟子所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你在一个产品上聚焦成功了,就好像登上了东山,登上了泰山,能一览众山小。你会知道,下一步到底是做多元化,还是相关多元化,还是聚焦,你的战略也会很清晰的。

所以人寻求意义。奥地利心理学家Viktor E.Frankl在他那本名著《Men’s Search forMeaning》中有一句名言:It did not really matter what weexpected from life,but rather,whatlife is expected from us。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对人生的期望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就是说,你能够认识到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你周边的亲人,你周边的朋友,你周边的组织、周边的事业,对你的期望是什么?这和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含义相似。我这个材料、这个才能,一定要做出点事情来,一定要为社会,为组织,为客户,做出点贡献,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能体会到这种人生的意义。那么组织的活力,组织的创造力,组织的坚韧性,是不言而喻的。

2.创新要包容失败

创新要宽容失败,给创新以时间。任总讲:什么叫失败,你走了此路发觉不通,你告诉你的同志这条路走不通咱们换一条路走,那也是成功。在人类长河中对未知的探索没有失败这个词。

我前面已经讲到华为的“先开一枪,再开一炮”,讲到《选择卓越》的“先发射子弹,后发射炮弹”,并行立项的解决方案,即使最后没有走到成功,被筛选掉了,这也不是失败,而是能证明此路不通。它也有战略贡献——避免了商业化开发阶段的盲目投入。

2008年,任总在PSST体系干部大会上讲话:

“从泥坑中爬起来的都是圣人”,研发要坚持开放与创新,要宽容失败。在研发上,相当大的内容是创新,但创新最大的可能是错误,而不是成功。如果不宽容错误,不宽容从泥坑中爬起来的人,那就是假创新,不是真创新。走对了路升得快,走错了路升得慢,但即使所有的人都走对了路,只有你走错了,也不要担忧。只要有后发之劲,就有机会重新起来。宽容失败的人,我们才有明天和光辉的未来,否则我们就没有明天。

有这样包容失败的氛围,员工才会勇于去探索。不能宽容失败的人,企业就没有明天。宽容失败是研究成功的关键,也是华为最关键的文化观。

3.要肯定反对者的价值和作用

(1)一定要让蓝军有地位

创新是一定有风险的,对未知的探索,不是谁都能看得很清楚的。真理可能是在少数人手里,或者往往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在华为的研究领域,有蓝军和红军的设置。红军是主要承担开发的队伍,而蓝军专门批评红军,挑红军的毛病,否定红军。

“我们在华为内部要创造一种保护机制,一定要让蓝军有地位。蓝军可能胡说八道,有一些疯子,敢想敢说敢干,博弈之后要给他们一些宽容,你们怎么知道他们不能走出一条路来呢?蓝军想尽一切办法来否定红军,就算否不掉,蓝军也是动了脑筋的。三峡大坝的成功要肯定反对者的作用,虽然没有承认反对者,但设计上都按反对意见做了修改。我们要肯定反对者的价值和作用,要允许反对者存在。”

红蓝军的 PK,使得红军的方案,在开发阶段就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带来的挑战和检验,从而提高它的成功率。

(2)反者“道”之动

在华为内部的社交平台心声社区上,员工可以去发表各种意见,批评公司,甚至批评领导都可以。任总常提到一个员工写的《任正非10宗罪》,说这就很好,有反对的声音,还总结出10宗罪。他说:

心声社区有一篇批评SDN(软件定义网络)的文章,我不在乎他的意见是否正确,在我们公司,有敢站出来反对的声音,这就是伟大。你们红军也可以写文章,蓝军先攻,红军再守,进行博弈,意见多了就会产生思想井喷。

这就像《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反对的、对立的力量,实际上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动力。这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力量。

4.建立公正公平的价值评价与分配制度

(1)坚持责任结果导向

责任、结果,实际上是两个标准。对于那些可以直接产生量化结果的岗位和业务部门,贯彻结果导向的考核体系。结果导向,就不是很追究过程中的动作,是不是规范,是不是符合流程。

但是对另一些部门、岗位的员工,当期是不产生结果的,你没办法用当期的结果来衡量。比如,从事研发中的战略性的项目,是长期的项目,一个项目的开发可能需要多年。刚才提到的5G开发团队,用七八年的时间,坚持下来,才使5G的设备技术、解决方案,到标准,到专利,形成体系,现在还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类似长期开发项目的这种岗位还有很多。许多支撑性的岗位,支撑性的部门,还有从事财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都属于责任导向。

当然如果仔细地去推敲,责任也是可以衡量的。我指的责任和结果,在英文里,结果是result,责任是performance。你可以把performance翻译成表现,也可以翻译成绩效。那么过程中的一些表现,也是可以衡量的。

(2)坚持按贡献拉开分配差距

按贡献拉开分配差距,就是要给火车头加满油。任总的导向是:“公司的价值分配体系要向奋斗者、贡献者倾斜,给火车头加满油。差距是动力,没有温差就没有风,没有水位差就没有流水。”这一点,华为遵循的是高技术企业的普遍规律。

高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其中的个人表现服从幂律分布,换言之,真正创造出最大价值的这些人才,在人数上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传统企业与高技术企业相反,处在中间的这部分人,他们的技能责任心,对企业的忠诚,兢兢业业等,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力;那些有突破性成果的顶尖人才,给传统企业带来的价值创造贡献,其实并不是那么大。

比如,比尔盖茨认为,一个杰出的软件编译工程师,他的贡献可以达到员工平均水平的1万倍。按这种幂律分布,绝对按贡献大小来确定薪酬的话,那薪酬制度非崩溃不可。现实中,企业吸引顶尖人才,尽管付出了高薪,实际上他们的贡献远远超过所给的薪酬。

在华为,薪酬的概念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股权和分红等,是个很宽的概念。另有待遇,属于公司费用,不在薪酬之中。观察华为的薪酬特点,我认为上图是很典型的工资曲线,虽然我没有数据直接支持这个曲线。

华为的入职薪酬,现在逐年在提高。以前是入职的薪酬高到和现有岗位员工的薪酬倒挂,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现在薪酬倒挂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因为华为整体的薪酬水平很高。加大入职薪酬工资水平,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员工总是从低级别向高级别成长,这个过程中,在低级别的工资上,加大薪等,可能达到的水平甚至超过一些中级岗位。只要他业绩优秀,只要他的贡献值这个钱。因为这个阶段的员工,在公司工作两三年,或者三五年,可能还处在低级别岗位,但是他熟悉了公司的技术诀窍、管理、政策文化等,自己学习能力很强,素质很高,进取心很强,又很年轻,很容易就被外部劳动力市场、外部企业给挖走了。所以他们的工资一定有很大的弹性,一定要能上得去。

华为的员工进入中级水平,相对来说薪酬就有一定的规律,不能忽高忽低的,否则公司制度也没法操作。中级水平员工就有了配股,每年配股的分红收入会占到整个薪酬的很大一部分,这就不完全依赖于公司。

进入高级别、高层,当然工资会更高。但这时候来自股票和分红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工资的收入。关于薪酬模式,华为这些年还在探索。比如,任总提出“少将连长”。为什么这么提?

现在华为的一线销售人员,销售工程师,销售主管,接触的客户层次远远超过了当年刚进入市场的层次。已经不仅仅是运营商采购部门,或者运维工程师这个层次,可能接触到运营商CEO,高管,甚至国家的总理副总理,邮电部长副部长这个层次。这就对代表处主管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华为原来从代表处成长起来的,有经验的,有能力的这些人,现在已经进入机关做管理,进入到公司中高层了。现在华为必须以政策导向,使他们重回一线。政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资。华为工资制度是“以奋斗者为本”,概括为16个字: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一岗一薪。岗位变化了,薪酬也跟着新的岗位走。对这些重回一线的人,不能因为岗位改变,按原来代表处代表的级别定薪酬,那样和他之前的薪酬就有了差距。

所以任总从业务角度提出了“少将连长”,至少保证人力资源的薪酬制度、晋升制度有很大的弹性。而且,将来华为在一个国家设立的代表处,可能要负责华为整个产品组合在这个国家的拓展。华为的市场体系,经过2010年到2014年这几年的摸索,发觉还是要以区域作为主维度,来建立销售组织。那么产品维度、客户维度和区域维度必然形成一种矩阵体系。这种矩阵体系的管理非常复杂,会形成多头领导,它违反一些基本的管理准则,比如统一指挥准则、集中领导等,会给人力资源带来很复杂的要求和挑战。

(3)对从事战略和长期项目研发的员工的分配方针

对从事战略和长期项目研发的员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针?我对华为的观察,第一个就是“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刚才员工的感悟也印证了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利出一孔”。这是华为最初对高管和骨干员工进行分配的一个源头:收入原则和分配原则。任总在2012年新年献词中有一段话:

我们坚持利出一孔的原则。EMT宣言,就是表明我们从最高层到所有的骨干层的全部收入,只能来自于华为的工资、奖励、分红及其他,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相信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会在利出一孔中,越做越科学,员工越做干劲越大。我们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

实际上对从事战略性的长期项目研发,还有市场、供应链、制造、用户服务等方面的项目的员工,分配政策的关键点就是“利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思想,出自《管子,国蓄》: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以羡,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福禄赏赐、物质条件等谓之利;孔,源于铜钱的小孔,也就是途径。这段话本意是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垄断全国所有资源,并控制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集所有“利”于一身,国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得仰仗国家。显而易见,这是集权体系下给君主治国的建议,但我认为其中有很宝贵的思想,可以引用到企业管理之中。

任总曾经到北京的中科院、北大、清华、北航、北理工,和专家、领导、科学家座谈,座谈会上的发言,汇总整理成文章《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挂在网上。任总文章里谈到,华为目前的增长,实际上不是被美国限制住,而是被我国的产业现状限制住了。华为能设计出芯片,但华为是轻资产投资,不能既设计又制造,芯片的设计、制造全都包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产业链的支持。

其实这些话背后是有潜台词的。华为走在前头,但是我们的产业,我们的基础研究,没有跟上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的现实。好在“十四五”期间,这个问题将引起足够的重视,前途充满了希望。但是毕竟这个事实导致了头部的领先的这些企业,现在受到了美国的打压。进入实体清单的已有300多家企业,受到了美国不同程度的打压。

本来基础研究应该超前于、领先于产业的发展,美国采取的是管道策略。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本书《先进制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的发展状况,包括机械、电力、交通、能源等领域的装备制造的应用。一些国家的高新技术开发局,是把资金投在基础研究上,也就是管道的前端,突破了以后,再向应用研究扩展。这时候,商业投资或者资本就进来了,然后扩展到制造部门,最后变成市场上的产品或者服务。

国家一定是在最前端去投资,而不会投到末端去,这样能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而且国家现在是有力量的,能够缩小差距。我们的前端为什么落后?我个人的看法是,利出多孔了。国家投的没那么多,但是少也可以集中,可以聚焦啊。华为就是聚焦。搞研究的、搞长期战略项目开发的员工,不会担心他的收入比市场体系里的低。奖金一定是和业绩挂钩的,会有差距的,但是工资不低,级别不低;级别不低,配股的数量就不低;配股的数量不低,分红的数量就不低。所以整体上收入不会差多少。同时,通过参与这种难度很高的、很领先的项目的开发,个人的人力资本增长是无形的财富,比起前端直接做合同的员工,他的人力资本增长更显著。所以从利益角度来说,也是合算的,更何况华为给工作赋予了意义。

要让研发真正做出点东西来,分配的问题一定要解决,要让从事长期战略性研发项目的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5.程序公正与信息透明

用程序的公正,信息的透明,来保证评价的公正和分配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集体地讨论干部,集体地使用干部

任总2002年有个讲话:《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讲到:在干部使用方面,一定要坚持集体地讨论干部,集体地使用干部,不要少数几个人在一起就把干部圈定了。最重要的是在干部的任免上千万不要拉帮结伙,不要因为是我的干部就帮助说话,要帮公司的利益说话,帮公司活下去说话。

不光华为这么做。谷歌前首席人才官写了本书,翻译过来书名是《重新定义团队》,其中写到谷歌一直坚持的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就是集体评价员工和管理者。怎么用程序的公正性,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这很重要。企业人力资源的公正性要靠程序的保证。

(2)公开透明地发布文件,开放言路

无论哪个企业,员工免不了有怨气,有不同意见,甚至批评意见,要有一个释放的窗口,华为的这个窗口是“心声社区”。华为通过内部的社交平台“心声社区”,发布公司文件,发布创始人任总、轮值CEO们的讲话,公开透明跟帖。员工跟帖里说什么的都有,这由员工去说。但从这些跟帖中你会看到,凡是能够跟上去的,特别是有反对意见、批评意见的,都是经过仔细慎重地思考,其中的价值含量,意见的正确性是很高的。通过平台开放言路,暴露问题,基层运作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暴露出来。

(3)公司的管理是一个耗散结构

从深层次看华为人在“心声社区”公开透明地暴露问题,其实符合任总说的,“公司的运作应该是一种耗散结构,应该让公司在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间交替进行,这样公司才能保持活力。”

与其把员工的怨气,员工的批评、反对意见都压着,让员工没有一个途径去释放、去发表,憋到最后,一旦某一天某个环境下胀破了,这个企业恐怕就会遇到很大的危机。不如平常就把这种负面的能量耗散掉,把它释放出去。

6.战略性地管理人力资源流动

这里所说的“流动”,包括晋升,横向的调动,等等。

(1)坚持从成功实践中选拔干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这两句话出自韩非,原话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两句话说的是一件事情:猛将也好,宰相也好,一定要有基层的历练,要从基层中打出来,升上来。

为什么华为把韩非原话改了?和任总讨论这两句话的时候,任总说,宰相必起于州部,州就是地方官,部就是内阁,从内阁出宰相,在华为不适应。高级领导人必须要有独当一面的历练和成功的绩效,不能从专业岗位上一直升到副总裁这些高级岗位上。如果这样,他的视野,他的立场,他的全局观,包括综合能力,都会受到限制。所以改为“宰相必取于州郡”。我认为这等于封住了一条升职的路,但高度强调了干部既可来自州,也可以来自郡,强调了干部必须有独当一面的经历,只能来自于基层的绩效成功的团队。这是正确的。

(2)加大对业绩优秀的中、基层员工的破格提拔

华为在不断加大对业绩优秀的中基层员工的破格提拔,尤其是在研发团队里。因为一个研发人才再优秀,他的最佳创造年龄段也就是短短十几年,十几年过后,他应该能够进入到架构设计、系统设计层面上。如果还是做程序或者码工,华为规定了退休年龄,该退的就要退,所以要让那些优秀的员工尽快破格提拔上来。原先这类破格提拔只是一种示范效应,随后数量就开始增加,直到现在,每年破格提拔的大约能达到3000多人。当然华为研发工程师有将近10万人,3000多人约等于3%的比例,即3%的破格提拔率。

近几年华为员工的入职素质越来越高。网上都有数据,2019年从清华招了184位本科、硕士、博士应届生,北大、复旦是100多,交大是200多,浙大是400多,中国科技大学270多,西安交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北航,北理工等也给华为输送新员工。华为新员工的传统来源,像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每个学校都是招600多人。

招进来的这些学生平均素质在提升,优秀人才更是不乏其人。任总说的,要使优秀员工在最佳的年龄,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做出最佳的贡献,得到合理的回报。如果不能在他们最佳的年龄段,基于业绩,基于表现,把他们破格提拔,放到更合适的岗位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最佳的贡献,那就把这些人耽误了,可能他们就会离职了。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大的挑战。

(3)保持制度化的干部淘汰机制

华为的干部淘汰,任总明确讲过:要保持公司的长治久安,就要保持正确的干部淘汰机制。不管你是高级干部还是创始人,都有可能被淘汰掉,包括我。不然,公司就不会有希望。公司不迁就任何人。

华为的干部,是在现任的岗位上实行末位淘汰。淘汰以后有两个选择,要不就是回到晋升前的岗位,再努力还有机会上来;要不就是去战略预备队,在你喜欢或者热爱的方向上,在你期望的方向上再充电,重新接受选择,重新上岗。总之要有一种机制,使得淘汰制度化。

三、华为未来面临的挑战

1. “根科技”的基础理论创新

华为未来面临的挑战还很大。所谓“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向上,要构建牵引行业发展的能力,构筑领导行业的能力;向下,重要的平台及支撑系统要做到根,要开展对功耗,AI,石墨烯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只有在理论上突破,才会有真知灼见。

基于目前基础研究的现状,华为不可能等着国家,或者是国内的大学、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跟上来,然后自己再发展。华为曾经用的办法是,支持大学教授做基础研究,华为不要专利,不要署名,不要成果的共享,只是要研究选题的技术路线,和研究过程中解决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信息。

科学无国界,科技走到前沿以后,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成果,是一定会发表,不会让它埋没的。但是问题在于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一审二审三审,最后排队发表,整个过程恐怕得两三年。真正前沿的突破性技术,等不得成果发表论文以后,再启动开发过程。在它研发的过程中,就能够捕捉到最新的动向。

大企业也要从事基础研究,在国外就是这样。AT&T有贝尔实验室,IBM有研发实验室,都是在从事前沿性、基础性的研究,以支持这些大企业的发展。

2.管理不确定性

未来的管理,我认为,会越来越从确定性的流程性的管理,延伸到或者转向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前面讨论的华为的创新管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面向不确定性的管理。何况现在的不确定性,不仅是技术创新方面的东西。对中国的优秀企业而言,还增加了供应链连续性的问题,即供应链的风险,以及国际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

这些都是很大的挑战,需要从战略高度解决供应链的连续性问题,以法律遵从的确定性应对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

3.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怎么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探索正确的战略方向?如果一开始就看错了,看偏了,怎么能及时纠偏?

2017年我列席了华为的战略务虚会,本来是讨论技术,最后的结论是两句话: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未来不确定性探索的项目要看得很准,不容易,但是方向大致正确就行,中间还可以及时调整。但调整机制来自何处?来自组织要充满活力。

所以这个结论很大一部分要落实到组织上去。这第二句话比第一句显得还更重要。一旦出现了方向上的偏离,能够由有活力的组织及时调整过来。组织要充满活力,不光靠薪酬机制,前面讲的允许反对意见,开放平台,蓝军等等这些机制,都是组织活力的体现。华为还要持续解决的问题是:怎么简化平台的管理复杂性和增强一线业务单元的活力,以敏捷地响应市场变化?如何吸引、激励和留住天才员工,形成天才成批来、明星员工脱颖而出的文化与机制?我认为,华为未来的组织模式,应该是“平台+精兵团队”。

4.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从网上数据看,华为的人均薪酬大概接近80万人民币,约为11万5000美元。华为现在20万员工,算下来就是230亿薪酬,占销售收入18%左右。工资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控制在什么水平最合适,多少比例最佳?最早华为定的18%,后来由于华为超前的人力资源投入,人力资本增长的目标优先于财务,所以人均薪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度达到24%,但是华为还能承受。研发的高投入加上工资的高比例,华为还能有8~10%之间的利润率。所以华为真是尝到了研发投入的甜头了。现在薪酬占收入的比例降下来到18%,这还是业界最佳水平,达到了人力资源的最佳和薪酬的最佳的状态。

人均薪酬业界最佳,这样至少在薪酬上可以保证吸引到业界最佳的人才,同时,薪酬总额或者工资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又具有竞争力,这就是最佳状态。不会因为一点利润率,最后把工资总额卡掉了;也绝不会有用降工资总额的方式来保利润率这种事情。提高利润率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研发、管理、数字化等制度都是相联系的,不是一招一式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成功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

富裕了,就容易懈怠。长期艰苦奋斗,不可能自发地实现,而是要有制度保证。用任总的话来说:

如果一个公司真正强大,就要敢于批评自己,如果是摇摇欲坠的公司根本不敢揭丑。如果我们想在世界上站起来,就要敢于揭自己的丑。正所谓“惶者生存”,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因此华为公司是一定能活下来的。

总之,惶者生存。成功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

今天的讨论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华为

7.2k
  • 华为Pura70何时开售,余承东回应“再过两天会有好消息”
  • 华为智界S7二度发布后首个周末新增大定2079台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为创新机制的底层逻辑

成功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

文|华夏基石商学院首席导师、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黄卫伟

编辑|张晓倩

上篇简要讨论了华为公司的创新战略,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支持战略的机制。

一、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1.“以客户为中心”始终是华为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位

我们当时起草基本法的时候,曾经把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6条,后来任总又亲自加了一条: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到了2008年,任总自用自己的表述方式,把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归纳为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2009年,胡厚昆胡总曾经建议把“坚持自我批判”也作为核心价值观。我在写书时请示任总,任总说,核心价值观还是前三句话,“坚持自我批判”是一种自我纠偏机制,但是也很重要,特别是对华为公司的高层领导人,比如CEO董事会的常务董事等。对这些领导来说,能不能有自我批判精神,是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导品质。

2. 以奋斗者为本,才能建立企业内部的公正与公平

2008年,任总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了“以奋斗者为本”?当时华为在海外市场上,正处在经过多年耕耘以后的爆发式增长机会中。就在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2008年时,只要有人,就有项目,就有合同,就有收入,有现金流。所以公司需要大量向海外市场,特别是一线艰苦地区的市场去派人。那时欧洲市场还处在开发的早期阶段,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像南部非洲、西部非洲,像拉美、东南亚的市场,条件都很艰苦。以华为心声社区的一个图片为例:

这是当时在非洲马拉维奋斗的市场人员拍的照片。马拉维共和国有一个同名的马拉维湖,是非洲第三大湖。图片所拍的是湖上特有的自然现象:看起来好像龙卷风,但它不是由于气旋把湖水抽起来的那种龙卷风,所谓龙吸水;而是几亿只蚊子聚集在一起,盘旋上升的貌似龙卷风的这样一种特有现象。

可以想见,当时马拉维的工作条件多么艰苦。但是这些被西方大公司忽略的市场,恰恰是华为切入市场的突破口。

以奋斗者为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只有以奋斗者为本,才能建立起内部的公正和公平。否则就是对这些奋斗者不公平。但是奋斗者绝不仅仅是市场体系的,特别是一线艰苦地区的这些市场人员。在一个企业里,研发、供应链、客户服务,都有奋斗者,都需要员工去艰苦奋斗。这就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

3.长期艰苦奋斗要靠机制保障

为什么在华为核心价值观能够落地,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因为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转化为一种利益驱动机制,才能确保其传承。

说一点题外话。稻盛和夫 78岁时受日本国土交通部之邀,去担任已经申请破产的日航的会长,用了一年,就使日航扭亏为盈,两年后重新上市,股价超过了原来的最高价,而且在那一年,日航的客舱服务满意度,准点准时率,都是世界第一。这被称为日航的奇迹。

我认为,日航奇迹在于稻盛和夫采取了两个关键措施。一个措施被称为“意识革命”。他从京瓷带过去一个他原来的秘书,专做意识革命。成果就是后来的日航哲学。日航哲学经过上上下下的反复讨论,浓缩为几十条,写成一个小册子,每个员工可以装在口袋里,随身携带。这是一种意识的变革、渗透。另一个措施:阿米巴经营。稻盛和夫同时带去了他的一个副社长,专门做阿米巴经营管理。稻盛和夫还有一个基本的理念:企业是为员工的幸福而存在。办企业,只有员工满意,员工幸福,才会使员工焕发出动力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客户满意了,企业才会有高收入,才会有股东的高回报。

日本企业的逻辑,确实和西方不太一样。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日本现代企业制度》一书中,曾经论述过这个逻辑。这被称为“从业员主权”(从业员包括企业的经理人以及所有的员工),认为实际上控制日本企业的是从业员。从业员实现了他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带来客户满意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个非常值得研究。因为中国的企业数量,包括个体户在内,有1亿2000万之多的市场主体,其中4000万是企业。那些注册的个体户,我没有作为企业看,但他们是市场主体。企业管理,或者说大量市场主体的管理,不会仅仅只有西方的一种路,一种制度,而一定是广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企业制度,同时基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实条件,去探索和实践许多创造性的管理方式。

在讨论核心价值观时,我特别提到稻盛和夫重整日航的实践,就是为了说明,只要把这两个措施贯彻到底,就能成功。一个是理念、意识形态,比如企业哲学,日航哲学;一个是阿米巴经营,从管理会计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以利润为中心的责任中心,就是利润中心。其他战略,书上都没提出来讲。

阿米巴解决了责任的落实,解决了全员参与管理。而日航哲学理念,在组织和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上,把员工的理念向更高的层次方面来引导。

我在华为,恰恰参与了这两个关键的措施。一个是从企业基本法开始,到最近几年写“管理纲要”,实际上是华为的相当于日航的意识革命、意识改革。还有一个,是我曾经多年在华为的高层绩效小组里面,作为顾问参与 KPI的考核,奖金计划的设计、核算。因为奖金计划里头有利润、有成本、费用收入、现金流,所以一定要用准确清晰的核算来支持。这就涉及到华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立足点——利润中心。因为成本中心、费用中心,不能呈现企业经营的全貌和最终成果。

举个例子,你说降成本,有可能会伤及到质量;你说降费用,有可能伤及到客户满意度。这都是片面的责任中心,只有利润中心,是比较完整的。而华为又在利润中心的基础上,把现金流这个责任也纳入到利润中心的运作中去。所以利润中心又带有一部分流动资产运营的作用,可以开拓运营服务。这都是华为的创造,和稻盛和夫的理念措施很类似,也是双管齐下,两个方向着力。

有了这两个机制做基础,那么研发、市场拓展,还有供应链、制造、交付、用户服务,就都有了基础。

二、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

1.为工作注入意义

我觉得,创新一定是要给员工的工作注入意义。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员工为什么愿意艰苦奋斗,为什么愿意做出牺牲?

我们看看员工是怎么说的。华为有一本小册子:《枪林弹雨中成长》,汇编了二十几位员工以切身感悟写成的小文章。

其中有一个女士:Linda陈。她的专业是法语,曾经担任过科特迪瓦的副代表,在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等非洲国家开展业务长达8年,经历过科特迪瓦的内战,得过疟疾,遭过抢劫。她的感悟文章里写道:

据我所知,在外奋斗的华为人,都不会因为梦想、情怀、成就感这些东西,就选择远离亲人、朋友,奔赴海外。最初的动力,还包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疼爱我们的亲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景。

感谢华为,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机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只要做出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感谢华为,搭起让人尽情演绎青春的舞台,撑起一片广袤的天地,让年轻的我们实现了多彩的梦想,在不断升腾跌宕中,扩展生命宽度,走出一片海阔天空。

Linda写得非常实事求是。“让疼爱我们的亲人过上更好生活”,这就是人性。华为人和非华为人和社会上所有人一样,都是人,人性都是相通的。

她感谢华为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机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力出一孔”是任总的创造,指的是聚焦,资源的投入要聚焦。“利出一孔”出自管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齐国的宰相,他的治国理念就是利出一孔。后面我们还会讨论这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只要做出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在基本法中是这么表述的: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在基本法中这只是一种假设,一种向员工的承诺,现实中是不是实现了?从Linda的这句话你也可以看到,她是认可的。实践层面上,华为实现了只要做出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文化最深的层次就是假设的财富,真正驱动员工行为和努力的,是背后的动机。动机来自于它的一些基本假设,如果假设不断地被验证,它就会转化为信念。这就是文化。当员工发自内心地信任公司的这种承诺,这就说明文化落到了员工的心目中。

Linda还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感谢华为,搭起让人尽情演绎青春的舞台”。华为其实是有两个平台,一个是stage,一个是 platform,大平台,其中有技术的平台,有管理的平台,有客户关系的平台,等等。这些平台是支持员工做出优秀业绩的基础。《零边际成本》这本书讲出了平台模式的本质,一旦这个平台建起来,产品的扩展,服务的扩展,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些员工之所以能做出优秀的业绩,得益于华为的大平台,同时还有和他们直接相关的舞台。舞台就是机会。

在基本法中,我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华为的整个分配理念——把机会的分配放在第一位。接下来才是物质的分配,责任的分配,权力的分配。首先是机会的分配,华为现在吸引顶尖的人才,靠的也是机会。这些人才如果是奔着收入来,他不一定到华为来,他在别的优秀企业也可以拿到同样的收入。但是华为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是机会的前沿性,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课题的前沿性,挑战性;再一个,华为有资源的支持,你只有很好的idea,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你, idea不可能转化为成果。所以机会的分配非常关键。

我特意了解了一下Linda陈的现状。她在科特迪瓦工作了不止8年,然后被调到法国巴黎政府关系部做负责人。她法语很好,而且在艰苦地区锻炼过,表现也很优秀。“只要做出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已经变成了员工的信念,变成被实践一再验证一再证明的事实。所以员工不怀疑这一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着怎么去做得更好。

我还选了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华为人,盖刚。他是路由器产品线总裁,2000年本科毕业加入华为,领导产品线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400G路由器。当时,华为比友商早了半年,推出了400G路由器,并且商业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他的感悟是: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我们最终实现超越,摘到了胜利的果实?是什么让我们愿意为不确定的未来努力奋斗?又是什么让我们十几年如一日地执着坚守?

我想,是华为公司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包容成长的代价,持续投资,压强投入,让我们尽情演绎华为IP的乐章;我想是爱,是我们的家人、可爱的同伴给了我们一片温馨的港湾,彼此温暖,相互鼓励,让我们熬过孤独,迈过坎坷,拥抱晴朗的天空;我想,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为了“做世界第一的产品”无欲无悔地挥洒着青春的热血,即使再苦、再累、再艰辛,也一往无前。

盖刚也提到了“舞台”,给了他机会。并且一旦立项,华为就会持续地支持,项目中间可能走弯路,可能会有一些挫折,但是公司会包容,会持续地投入,会支持他们,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

这个机会,这种舞台是很难得的。所以一个年轻的研发人员,工程师,能有这个机会,在公司的支持下,领导团队做世界第一的产品,他人生能激发出来的动力,就不是一般的动力了。

总结一下华为员工艰苦奋斗的意义,首先是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再是公司的使命追求引领并为之奋斗,为公司的成就感到自豪,是创造性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挑战、兴趣、乐趣、成就感。他们能感受到,“世界因我们而改变”。

我的主张是,企业一定要领先,你不可能在现有产品、现有业务上全面领先,这需要的资源太多了,你可以先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产品或者是业务领域,在做好其他业务的基础上,集中你有限的资源,先在这一个点上突破。这个突破实际上是在检验你的核心能力,检验你的管理体系能不能做出世界领先的产品和服务?一个产品做到最优,做到世界领先以后,就好像孟子所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你在一个产品上聚焦成功了,就好像登上了东山,登上了泰山,能一览众山小。你会知道,下一步到底是做多元化,还是相关多元化,还是聚焦,你的战略也会很清晰的。

所以人寻求意义。奥地利心理学家Viktor E.Frankl在他那本名著《Men’s Search forMeaning》中有一句名言:It did not really matter what weexpected from life,but rather,whatlife is expected from us。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对人生的期望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就是说,你能够认识到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你周边的亲人,你周边的朋友,你周边的组织、周边的事业,对你的期望是什么?这和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含义相似。我这个材料、这个才能,一定要做出点事情来,一定要为社会,为组织,为客户,做出点贡献,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能体会到这种人生的意义。那么组织的活力,组织的创造力,组织的坚韧性,是不言而喻的。

2.创新要包容失败

创新要宽容失败,给创新以时间。任总讲:什么叫失败,你走了此路发觉不通,你告诉你的同志这条路走不通咱们换一条路走,那也是成功。在人类长河中对未知的探索没有失败这个词。

我前面已经讲到华为的“先开一枪,再开一炮”,讲到《选择卓越》的“先发射子弹,后发射炮弹”,并行立项的解决方案,即使最后没有走到成功,被筛选掉了,这也不是失败,而是能证明此路不通。它也有战略贡献——避免了商业化开发阶段的盲目投入。

2008年,任总在PSST体系干部大会上讲话:

“从泥坑中爬起来的都是圣人”,研发要坚持开放与创新,要宽容失败。在研发上,相当大的内容是创新,但创新最大的可能是错误,而不是成功。如果不宽容错误,不宽容从泥坑中爬起来的人,那就是假创新,不是真创新。走对了路升得快,走错了路升得慢,但即使所有的人都走对了路,只有你走错了,也不要担忧。只要有后发之劲,就有机会重新起来。宽容失败的人,我们才有明天和光辉的未来,否则我们就没有明天。

有这样包容失败的氛围,员工才会勇于去探索。不能宽容失败的人,企业就没有明天。宽容失败是研究成功的关键,也是华为最关键的文化观。

3.要肯定反对者的价值和作用

(1)一定要让蓝军有地位

创新是一定有风险的,对未知的探索,不是谁都能看得很清楚的。真理可能是在少数人手里,或者往往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在华为的研究领域,有蓝军和红军的设置。红军是主要承担开发的队伍,而蓝军专门批评红军,挑红军的毛病,否定红军。

“我们在华为内部要创造一种保护机制,一定要让蓝军有地位。蓝军可能胡说八道,有一些疯子,敢想敢说敢干,博弈之后要给他们一些宽容,你们怎么知道他们不能走出一条路来呢?蓝军想尽一切办法来否定红军,就算否不掉,蓝军也是动了脑筋的。三峡大坝的成功要肯定反对者的作用,虽然没有承认反对者,但设计上都按反对意见做了修改。我们要肯定反对者的价值和作用,要允许反对者存在。”

红蓝军的 PK,使得红军的方案,在开发阶段就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带来的挑战和检验,从而提高它的成功率。

(2)反者“道”之动

在华为内部的社交平台心声社区上,员工可以去发表各种意见,批评公司,甚至批评领导都可以。任总常提到一个员工写的《任正非10宗罪》,说这就很好,有反对的声音,还总结出10宗罪。他说:

心声社区有一篇批评SDN(软件定义网络)的文章,我不在乎他的意见是否正确,在我们公司,有敢站出来反对的声音,这就是伟大。你们红军也可以写文章,蓝军先攻,红军再守,进行博弈,意见多了就会产生思想井喷。

这就像《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反对的、对立的力量,实际上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动力。这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力量。

4.建立公正公平的价值评价与分配制度

(1)坚持责任结果导向

责任、结果,实际上是两个标准。对于那些可以直接产生量化结果的岗位和业务部门,贯彻结果导向的考核体系。结果导向,就不是很追究过程中的动作,是不是规范,是不是符合流程。

但是对另一些部门、岗位的员工,当期是不产生结果的,你没办法用当期的结果来衡量。比如,从事研发中的战略性的项目,是长期的项目,一个项目的开发可能需要多年。刚才提到的5G开发团队,用七八年的时间,坚持下来,才使5G的设备技术、解决方案,到标准,到专利,形成体系,现在还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类似长期开发项目的这种岗位还有很多。许多支撑性的岗位,支撑性的部门,还有从事财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都属于责任导向。

当然如果仔细地去推敲,责任也是可以衡量的。我指的责任和结果,在英文里,结果是result,责任是performance。你可以把performance翻译成表现,也可以翻译成绩效。那么过程中的一些表现,也是可以衡量的。

(2)坚持按贡献拉开分配差距

按贡献拉开分配差距,就是要给火车头加满油。任总的导向是:“公司的价值分配体系要向奋斗者、贡献者倾斜,给火车头加满油。差距是动力,没有温差就没有风,没有水位差就没有流水。”这一点,华为遵循的是高技术企业的普遍规律。

高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其中的个人表现服从幂律分布,换言之,真正创造出最大价值的这些人才,在人数上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传统企业与高技术企业相反,处在中间的这部分人,他们的技能责任心,对企业的忠诚,兢兢业业等,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力;那些有突破性成果的顶尖人才,给传统企业带来的价值创造贡献,其实并不是那么大。

比如,比尔盖茨认为,一个杰出的软件编译工程师,他的贡献可以达到员工平均水平的1万倍。按这种幂律分布,绝对按贡献大小来确定薪酬的话,那薪酬制度非崩溃不可。现实中,企业吸引顶尖人才,尽管付出了高薪,实际上他们的贡献远远超过所给的薪酬。

在华为,薪酬的概念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股权和分红等,是个很宽的概念。另有待遇,属于公司费用,不在薪酬之中。观察华为的薪酬特点,我认为上图是很典型的工资曲线,虽然我没有数据直接支持这个曲线。

华为的入职薪酬,现在逐年在提高。以前是入职的薪酬高到和现有岗位员工的薪酬倒挂,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现在薪酬倒挂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因为华为整体的薪酬水平很高。加大入职薪酬工资水平,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员工总是从低级别向高级别成长,这个过程中,在低级别的工资上,加大薪等,可能达到的水平甚至超过一些中级岗位。只要他业绩优秀,只要他的贡献值这个钱。因为这个阶段的员工,在公司工作两三年,或者三五年,可能还处在低级别岗位,但是他熟悉了公司的技术诀窍、管理、政策文化等,自己学习能力很强,素质很高,进取心很强,又很年轻,很容易就被外部劳动力市场、外部企业给挖走了。所以他们的工资一定有很大的弹性,一定要能上得去。

华为的员工进入中级水平,相对来说薪酬就有一定的规律,不能忽高忽低的,否则公司制度也没法操作。中级水平员工就有了配股,每年配股的分红收入会占到整个薪酬的很大一部分,这就不完全依赖于公司。

进入高级别、高层,当然工资会更高。但这时候来自股票和分红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工资的收入。关于薪酬模式,华为这些年还在探索。比如,任总提出“少将连长”。为什么这么提?

现在华为的一线销售人员,销售工程师,销售主管,接触的客户层次远远超过了当年刚进入市场的层次。已经不仅仅是运营商采购部门,或者运维工程师这个层次,可能接触到运营商CEO,高管,甚至国家的总理副总理,邮电部长副部长这个层次。这就对代表处主管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华为原来从代表处成长起来的,有经验的,有能力的这些人,现在已经进入机关做管理,进入到公司中高层了。现在华为必须以政策导向,使他们重回一线。政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资。华为工资制度是“以奋斗者为本”,概括为16个字: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一岗一薪。岗位变化了,薪酬也跟着新的岗位走。对这些重回一线的人,不能因为岗位改变,按原来代表处代表的级别定薪酬,那样和他之前的薪酬就有了差距。

所以任总从业务角度提出了“少将连长”,至少保证人力资源的薪酬制度、晋升制度有很大的弹性。而且,将来华为在一个国家设立的代表处,可能要负责华为整个产品组合在这个国家的拓展。华为的市场体系,经过2010年到2014年这几年的摸索,发觉还是要以区域作为主维度,来建立销售组织。那么产品维度、客户维度和区域维度必然形成一种矩阵体系。这种矩阵体系的管理非常复杂,会形成多头领导,它违反一些基本的管理准则,比如统一指挥准则、集中领导等,会给人力资源带来很复杂的要求和挑战。

(3)对从事战略和长期项目研发的员工的分配方针

对从事战略和长期项目研发的员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针?我对华为的观察,第一个就是“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刚才员工的感悟也印证了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利出一孔”。这是华为最初对高管和骨干员工进行分配的一个源头:收入原则和分配原则。任总在2012年新年献词中有一段话:

我们坚持利出一孔的原则。EMT宣言,就是表明我们从最高层到所有的骨干层的全部收入,只能来自于华为的工资、奖励、分红及其他,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相信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会在利出一孔中,越做越科学,员工越做干劲越大。我们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

实际上对从事战略性的长期项目研发,还有市场、供应链、制造、用户服务等方面的项目的员工,分配政策的关键点就是“利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思想,出自《管子,国蓄》: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以羡,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福禄赏赐、物质条件等谓之利;孔,源于铜钱的小孔,也就是途径。这段话本意是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垄断全国所有资源,并控制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集所有“利”于一身,国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得仰仗国家。显而易见,这是集权体系下给君主治国的建议,但我认为其中有很宝贵的思想,可以引用到企业管理之中。

任总曾经到北京的中科院、北大、清华、北航、北理工,和专家、领导、科学家座谈,座谈会上的发言,汇总整理成文章《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挂在网上。任总文章里谈到,华为目前的增长,实际上不是被美国限制住,而是被我国的产业现状限制住了。华为能设计出芯片,但华为是轻资产投资,不能既设计又制造,芯片的设计、制造全都包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产业链的支持。

其实这些话背后是有潜台词的。华为走在前头,但是我们的产业,我们的基础研究,没有跟上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的现实。好在“十四五”期间,这个问题将引起足够的重视,前途充满了希望。但是毕竟这个事实导致了头部的领先的这些企业,现在受到了美国的打压。进入实体清单的已有300多家企业,受到了美国不同程度的打压。

本来基础研究应该超前于、领先于产业的发展,美国采取的是管道策略。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本书《先进制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的发展状况,包括机械、电力、交通、能源等领域的装备制造的应用。一些国家的高新技术开发局,是把资金投在基础研究上,也就是管道的前端,突破了以后,再向应用研究扩展。这时候,商业投资或者资本就进来了,然后扩展到制造部门,最后变成市场上的产品或者服务。

国家一定是在最前端去投资,而不会投到末端去,这样能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而且国家现在是有力量的,能够缩小差距。我们的前端为什么落后?我个人的看法是,利出多孔了。国家投的没那么多,但是少也可以集中,可以聚焦啊。华为就是聚焦。搞研究的、搞长期战略项目开发的员工,不会担心他的收入比市场体系里的低。奖金一定是和业绩挂钩的,会有差距的,但是工资不低,级别不低;级别不低,配股的数量就不低;配股的数量不低,分红的数量就不低。所以整体上收入不会差多少。同时,通过参与这种难度很高的、很领先的项目的开发,个人的人力资本增长是无形的财富,比起前端直接做合同的员工,他的人力资本增长更显著。所以从利益角度来说,也是合算的,更何况华为给工作赋予了意义。

要让研发真正做出点东西来,分配的问题一定要解决,要让从事长期战略性研发项目的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5.程序公正与信息透明

用程序的公正,信息的透明,来保证评价的公正和分配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集体地讨论干部,集体地使用干部

任总2002年有个讲话:《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讲到:在干部使用方面,一定要坚持集体地讨论干部,集体地使用干部,不要少数几个人在一起就把干部圈定了。最重要的是在干部的任免上千万不要拉帮结伙,不要因为是我的干部就帮助说话,要帮公司的利益说话,帮公司活下去说话。

不光华为这么做。谷歌前首席人才官写了本书,翻译过来书名是《重新定义团队》,其中写到谷歌一直坚持的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就是集体评价员工和管理者。怎么用程序的公正性,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这很重要。企业人力资源的公正性要靠程序的保证。

(2)公开透明地发布文件,开放言路

无论哪个企业,员工免不了有怨气,有不同意见,甚至批评意见,要有一个释放的窗口,华为的这个窗口是“心声社区”。华为通过内部的社交平台“心声社区”,发布公司文件,发布创始人任总、轮值CEO们的讲话,公开透明跟帖。员工跟帖里说什么的都有,这由员工去说。但从这些跟帖中你会看到,凡是能够跟上去的,特别是有反对意见、批评意见的,都是经过仔细慎重地思考,其中的价值含量,意见的正确性是很高的。通过平台开放言路,暴露问题,基层运作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暴露出来。

(3)公司的管理是一个耗散结构

从深层次看华为人在“心声社区”公开透明地暴露问题,其实符合任总说的,“公司的运作应该是一种耗散结构,应该让公司在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间交替进行,这样公司才能保持活力。”

与其把员工的怨气,员工的批评、反对意见都压着,让员工没有一个途径去释放、去发表,憋到最后,一旦某一天某个环境下胀破了,这个企业恐怕就会遇到很大的危机。不如平常就把这种负面的能量耗散掉,把它释放出去。

6.战略性地管理人力资源流动

这里所说的“流动”,包括晋升,横向的调动,等等。

(1)坚持从成功实践中选拔干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这两句话出自韩非,原话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两句话说的是一件事情:猛将也好,宰相也好,一定要有基层的历练,要从基层中打出来,升上来。

为什么华为把韩非原话改了?和任总讨论这两句话的时候,任总说,宰相必起于州部,州就是地方官,部就是内阁,从内阁出宰相,在华为不适应。高级领导人必须要有独当一面的历练和成功的绩效,不能从专业岗位上一直升到副总裁这些高级岗位上。如果这样,他的视野,他的立场,他的全局观,包括综合能力,都会受到限制。所以改为“宰相必取于州郡”。我认为这等于封住了一条升职的路,但高度强调了干部既可来自州,也可以来自郡,强调了干部必须有独当一面的经历,只能来自于基层的绩效成功的团队。这是正确的。

(2)加大对业绩优秀的中、基层员工的破格提拔

华为在不断加大对业绩优秀的中基层员工的破格提拔,尤其是在研发团队里。因为一个研发人才再优秀,他的最佳创造年龄段也就是短短十几年,十几年过后,他应该能够进入到架构设计、系统设计层面上。如果还是做程序或者码工,华为规定了退休年龄,该退的就要退,所以要让那些优秀的员工尽快破格提拔上来。原先这类破格提拔只是一种示范效应,随后数量就开始增加,直到现在,每年破格提拔的大约能达到3000多人。当然华为研发工程师有将近10万人,3000多人约等于3%的比例,即3%的破格提拔率。

近几年华为员工的入职素质越来越高。网上都有数据,2019年从清华招了184位本科、硕士、博士应届生,北大、复旦是100多,交大是200多,浙大是400多,中国科技大学270多,西安交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北航,北理工等也给华为输送新员工。华为新员工的传统来源,像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每个学校都是招600多人。

招进来的这些学生平均素质在提升,优秀人才更是不乏其人。任总说的,要使优秀员工在最佳的年龄,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做出最佳的贡献,得到合理的回报。如果不能在他们最佳的年龄段,基于业绩,基于表现,把他们破格提拔,放到更合适的岗位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最佳的贡献,那就把这些人耽误了,可能他们就会离职了。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大的挑战。

(3)保持制度化的干部淘汰机制

华为的干部淘汰,任总明确讲过:要保持公司的长治久安,就要保持正确的干部淘汰机制。不管你是高级干部还是创始人,都有可能被淘汰掉,包括我。不然,公司就不会有希望。公司不迁就任何人。

华为的干部,是在现任的岗位上实行末位淘汰。淘汰以后有两个选择,要不就是回到晋升前的岗位,再努力还有机会上来;要不就是去战略预备队,在你喜欢或者热爱的方向上,在你期望的方向上再充电,重新接受选择,重新上岗。总之要有一种机制,使得淘汰制度化。

三、华为未来面临的挑战

1. “根科技”的基础理论创新

华为未来面临的挑战还很大。所谓“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向上,要构建牵引行业发展的能力,构筑领导行业的能力;向下,重要的平台及支撑系统要做到根,要开展对功耗,AI,石墨烯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只有在理论上突破,才会有真知灼见。

基于目前基础研究的现状,华为不可能等着国家,或者是国内的大学、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跟上来,然后自己再发展。华为曾经用的办法是,支持大学教授做基础研究,华为不要专利,不要署名,不要成果的共享,只是要研究选题的技术路线,和研究过程中解决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信息。

科学无国界,科技走到前沿以后,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成果,是一定会发表,不会让它埋没的。但是问题在于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一审二审三审,最后排队发表,整个过程恐怕得两三年。真正前沿的突破性技术,等不得成果发表论文以后,再启动开发过程。在它研发的过程中,就能够捕捉到最新的动向。

大企业也要从事基础研究,在国外就是这样。AT&T有贝尔实验室,IBM有研发实验室,都是在从事前沿性、基础性的研究,以支持这些大企业的发展。

2.管理不确定性

未来的管理,我认为,会越来越从确定性的流程性的管理,延伸到或者转向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前面讨论的华为的创新管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面向不确定性的管理。何况现在的不确定性,不仅是技术创新方面的东西。对中国的优秀企业而言,还增加了供应链连续性的问题,即供应链的风险,以及国际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

这些都是很大的挑战,需要从战略高度解决供应链的连续性问题,以法律遵从的确定性应对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

3.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怎么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探索正确的战略方向?如果一开始就看错了,看偏了,怎么能及时纠偏?

2017年我列席了华为的战略务虚会,本来是讨论技术,最后的结论是两句话: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未来不确定性探索的项目要看得很准,不容易,但是方向大致正确就行,中间还可以及时调整。但调整机制来自何处?来自组织要充满活力。

所以这个结论很大一部分要落实到组织上去。这第二句话比第一句显得还更重要。一旦出现了方向上的偏离,能够由有活力的组织及时调整过来。组织要充满活力,不光靠薪酬机制,前面讲的允许反对意见,开放平台,蓝军等等这些机制,都是组织活力的体现。华为还要持续解决的问题是:怎么简化平台的管理复杂性和增强一线业务单元的活力,以敏捷地响应市场变化?如何吸引、激励和留住天才员工,形成天才成批来、明星员工脱颖而出的文化与机制?我认为,华为未来的组织模式,应该是“平台+精兵团队”。

4.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从网上数据看,华为的人均薪酬大概接近80万人民币,约为11万5000美元。华为现在20万员工,算下来就是230亿薪酬,占销售收入18%左右。工资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控制在什么水平最合适,多少比例最佳?最早华为定的18%,后来由于华为超前的人力资源投入,人力资本增长的目标优先于财务,所以人均薪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度达到24%,但是华为还能承受。研发的高投入加上工资的高比例,华为还能有8~10%之间的利润率。所以华为真是尝到了研发投入的甜头了。现在薪酬占收入的比例降下来到18%,这还是业界最佳水平,达到了人力资源的最佳和薪酬的最佳的状态。

人均薪酬业界最佳,这样至少在薪酬上可以保证吸引到业界最佳的人才,同时,薪酬总额或者工资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又具有竞争力,这就是最佳状态。不会因为一点利润率,最后把工资总额卡掉了;也绝不会有用降工资总额的方式来保利润率这种事情。提高利润率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研发、管理、数字化等制度都是相联系的,不是一招一式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成功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

富裕了,就容易懈怠。长期艰苦奋斗,不可能自发地实现,而是要有制度保证。用任总的话来说:

如果一个公司真正强大,就要敢于批评自己,如果是摇摇欲坠的公司根本不敢揭丑。如果我们想在世界上站起来,就要敢于揭自己的丑。正所谓“惶者生存”,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因此华为公司是一定能活下来的。

总之,惶者生存。成功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

今天的讨论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