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安徽青年作家雨枫:我们都是一个人生活的智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安徽青年作家雨枫:我们都是一个人生活的智者

作品不在于它的好坏,而在于你通过好与坏记住了什么,其根本还是在记住那篇文章。

作者:刘鑫 周志男

作家简介:雨枫,原名王春生,90后青年作家,诗人。 现任安徽省青年作家联合会理事长。现从事文案策划与编辑工作,业余主持人,曾主持周云蓬、方紫鸾、申赋渔、慕容引刀、天涯蝴蝶浪子等知名人物活动数十场。曾获“东北文学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奖获得者,著有长篇小说《黎雨》《谁的青春不虚度》《爱冷落在半夏花开的时节》、少年系列三部曲、《我们都不是上帝的宠儿》等,散文随笔集《花落无声》,诗集《穗城》,作品散见于《参花》,文字部落原创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等。

一个华丽的蜕变

从小生活在巢湖之滨一座山村里的雨枫,像大多数人一样按照规矩一般的人生轨迹一路走来。二十出头的他,总是给人一种“并不规矩”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当别人问起他的经历的时候,雨枫总会故意遮掩或者幽默风趣的和我们提及,而他的生活幸福还是痛苦,如果读过他文字的朋友,从他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

在文学创作领域,从十七岁就开始文学创作的他,作品随着时间以及他的成长变得更加成熟,短短的几年时间,可以说雨枫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蜕变。他擅长诗歌、散文、尤为擅长小说,偶尔怪诞,时有温情,深附内涵,可熟知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深受别人喜欢的青年作家。

保持好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是最快乐的时候

中访网: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最快乐?什么时候你最伤心?

雨枫:小时候总觉得最甜的是糖果,上学时我时常和母亲争执一毛二毛零花钱的事情。记得上小学,有一次母亲用稻换了一袋青苹果,上学的时候就会让我带一个。但是我还是想要零花钱,母亲万般无奈下给了二毛。当时我喜欢吃糖稀,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玩最好吃的东西,结果那天我觉得给的少了。一怒之下便摔掉了苹果,而母亲也穷追猛打了一番。小时候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滋味。长大后经历多了,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可以很快乐的去生活,生活赋予你什么都要学着笑着的接受,我相信情绪是一时的,喜怒哀乐也是常态,所以保持好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是最快乐的时候。至于什么时候我最伤心,其实并没有那个时候,生活琐碎繁杂,至少我现在还没体会过“最”伤心的滋味是什么样子的。哭吗?累吗?还是其他?我认为,快乐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而伤心只是众多快乐里的一个插曲,犹如音乐,有前奏,也有高潮。

中访网: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为什么?

雨枫:我心目中的英雄?我可以厚颜无耻的说一下是自己吗?好了,开个玩笑,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纵有千般人物万般性格,他们都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忙碌着,分离生活,为谋生为存活。我认识一些流浪歌手和民谣歌手,他们每天都会去外面摆摊唱歌或者在酒吧里驻唱,他们有的人收入不斐,有的切实穷困。比如我认识合肥一个商场里自己经营一个民谣馆的店主,他说经营那家店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每天乐在其中。我认同他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论钱多钱少都过着有所追求的生活。14年的时候,刚出第一本书,还是自费出版,因为我当时并没有名气,没有人愿意掏钱为一个没有市场和人气的人出书。我几乎花了那一年所有的生活费,最后选择出书,而后每天在食堂里吃着特价菜几乎一整年。我不知道我在《黎雨》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形容是否贴切,只是我把“英雄”改为了“智者”,“智者有智者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智者。”

中访网:你的梦想是什么?

雨枫:我的梦想,在文学创作上,我的梦想就是为心爱的人写诗,为生活作散文,为社会为现实为良知和真善美写小说。对待现实生活的梦想是平凡而不平庸去创造和过好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我的阶段性目标,也并能一一说明。梦想茫远,现实存于脚下,脚踏实地的走,不论曲折平坦,走过的是生活,亦是梦想。

中访网:如果让你概述你的性格特点你怎样形容?

雨枫:我用一句话来形容吧:日出而热烈,日落而低沉,性格存有两面。

中访网:你怎样处理写作和谋生的矛盾呢?

雨枫:当写作还没成为我真正谋生的手段时,我更多的会按照自己的写作计划去进行写作,写我想要的作品,并贯穿我想要的生活。以后我不排除会走上职业写作这条路,但目前并不是。有的人把作家当作一个职业,而我却把作家当做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因为谋生的本质在于融入社会大环境下去生活,而文学创作却是独立的,甚至是纯净的。

中访网:能和我分享一下您近期的写作计划吗?

雨枫:近期的写作计划是先完成三本严肃系列的作品书名初定为《少年说》《少年将老》《少年将死》,这三部作品通过构思好框架结构呈现出我年少时一路走来的见闻,以小见大,反映乡土以及社会发展的大体脉络和人们的思想变革。之后呢,就是一些杂志约稿和不定期的诗歌创作,由于工作原因,可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时间也相对较少,作品速度也会变得很慢,但是按照整体进度的话,我相信经过时间的打磨,作品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给大家。

中访网:你希望别人记得你什么?

雨枫:首先感谢您记得我了,也感谢您能给我做这样一个专访。做为一个写作者,我更多的希望别人记住我的作品。记得有一次我在高校办文学讲座,当时有个大学生提问我这样的问题,他说:斗胆的问你一下,你觉得你二十出头,仅仅凭着还未成熟的三观加上一些缺少涵养的心灵鸡汤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我说一个写作者写出的东西,往往是主观上的,不排斥他有所欠缺,文采不出众,逻辑不清晰,思想不成熟,这是常有的事情,就像一个人你永远都评判不了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这些都是主观上的。我想我的文字,大家看了,就是我的被动分享,重在领悟。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在思想,在我们文案策划领域叫做内核。作品不在于它的好坏,而在于你通过好与坏记住了什么,其根本还是在记住那篇文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安徽青年作家雨枫:我们都是一个人生活的智者

作品不在于它的好坏,而在于你通过好与坏记住了什么,其根本还是在记住那篇文章。

作者:刘鑫 周志男

作家简介:雨枫,原名王春生,90后青年作家,诗人。 现任安徽省青年作家联合会理事长。现从事文案策划与编辑工作,业余主持人,曾主持周云蓬、方紫鸾、申赋渔、慕容引刀、天涯蝴蝶浪子等知名人物活动数十场。曾获“东北文学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奖获得者,著有长篇小说《黎雨》《谁的青春不虚度》《爱冷落在半夏花开的时节》、少年系列三部曲、《我们都不是上帝的宠儿》等,散文随笔集《花落无声》,诗集《穗城》,作品散见于《参花》,文字部落原创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等。

一个华丽的蜕变

从小生活在巢湖之滨一座山村里的雨枫,像大多数人一样按照规矩一般的人生轨迹一路走来。二十出头的他,总是给人一种“并不规矩”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当别人问起他的经历的时候,雨枫总会故意遮掩或者幽默风趣的和我们提及,而他的生活幸福还是痛苦,如果读过他文字的朋友,从他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

在文学创作领域,从十七岁就开始文学创作的他,作品随着时间以及他的成长变得更加成熟,短短的几年时间,可以说雨枫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蜕变。他擅长诗歌、散文、尤为擅长小说,偶尔怪诞,时有温情,深附内涵,可熟知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深受别人喜欢的青年作家。

保持好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是最快乐的时候

中访网: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最快乐?什么时候你最伤心?

雨枫:小时候总觉得最甜的是糖果,上学时我时常和母亲争执一毛二毛零花钱的事情。记得上小学,有一次母亲用稻换了一袋青苹果,上学的时候就会让我带一个。但是我还是想要零花钱,母亲万般无奈下给了二毛。当时我喜欢吃糖稀,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玩最好吃的东西,结果那天我觉得给的少了。一怒之下便摔掉了苹果,而母亲也穷追猛打了一番。小时候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滋味。长大后经历多了,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可以很快乐的去生活,生活赋予你什么都要学着笑着的接受,我相信情绪是一时的,喜怒哀乐也是常态,所以保持好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是最快乐的时候。至于什么时候我最伤心,其实并没有那个时候,生活琐碎繁杂,至少我现在还没体会过“最”伤心的滋味是什么样子的。哭吗?累吗?还是其他?我认为,快乐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而伤心只是众多快乐里的一个插曲,犹如音乐,有前奏,也有高潮。

中访网: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为什么?

雨枫:我心目中的英雄?我可以厚颜无耻的说一下是自己吗?好了,开个玩笑,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纵有千般人物万般性格,他们都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忙碌着,分离生活,为谋生为存活。我认识一些流浪歌手和民谣歌手,他们每天都会去外面摆摊唱歌或者在酒吧里驻唱,他们有的人收入不斐,有的切实穷困。比如我认识合肥一个商场里自己经营一个民谣馆的店主,他说经营那家店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每天乐在其中。我认同他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论钱多钱少都过着有所追求的生活。14年的时候,刚出第一本书,还是自费出版,因为我当时并没有名气,没有人愿意掏钱为一个没有市场和人气的人出书。我几乎花了那一年所有的生活费,最后选择出书,而后每天在食堂里吃着特价菜几乎一整年。我不知道我在《黎雨》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形容是否贴切,只是我把“英雄”改为了“智者”,“智者有智者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智者。”

中访网:你的梦想是什么?

雨枫:我的梦想,在文学创作上,我的梦想就是为心爱的人写诗,为生活作散文,为社会为现实为良知和真善美写小说。对待现实生活的梦想是平凡而不平庸去创造和过好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我的阶段性目标,也并能一一说明。梦想茫远,现实存于脚下,脚踏实地的走,不论曲折平坦,走过的是生活,亦是梦想。

中访网:如果让你概述你的性格特点你怎样形容?

雨枫:我用一句话来形容吧:日出而热烈,日落而低沉,性格存有两面。

中访网:你怎样处理写作和谋生的矛盾呢?

雨枫:当写作还没成为我真正谋生的手段时,我更多的会按照自己的写作计划去进行写作,写我想要的作品,并贯穿我想要的生活。以后我不排除会走上职业写作这条路,但目前并不是。有的人把作家当作一个职业,而我却把作家当做一个社会组成部分,因为谋生的本质在于融入社会大环境下去生活,而文学创作却是独立的,甚至是纯净的。

中访网:能和我分享一下您近期的写作计划吗?

雨枫:近期的写作计划是先完成三本严肃系列的作品书名初定为《少年说》《少年将老》《少年将死》,这三部作品通过构思好框架结构呈现出我年少时一路走来的见闻,以小见大,反映乡土以及社会发展的大体脉络和人们的思想变革。之后呢,就是一些杂志约稿和不定期的诗歌创作,由于工作原因,可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时间也相对较少,作品速度也会变得很慢,但是按照整体进度的话,我相信经过时间的打磨,作品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给大家。

中访网:你希望别人记得你什么?

雨枫:首先感谢您记得我了,也感谢您能给我做这样一个专访。做为一个写作者,我更多的希望别人记住我的作品。记得有一次我在高校办文学讲座,当时有个大学生提问我这样的问题,他说:斗胆的问你一下,你觉得你二十出头,仅仅凭着还未成熟的三观加上一些缺少涵养的心灵鸡汤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我说一个写作者写出的东西,往往是主观上的,不排斥他有所欠缺,文采不出众,逻辑不清晰,思想不成熟,这是常有的事情,就像一个人你永远都评判不了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这些都是主观上的。我想我的文字,大家看了,就是我的被动分享,重在领悟。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在思想,在我们文案策划领域叫做内核。作品不在于它的好坏,而在于你通过好与坏记住了什么,其根本还是在记住那篇文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