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访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画道”宝镜,照见真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访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画道”宝镜,照见真心

由于长年工作在中国山水画教学第一线,陈玉圃将多年绘画和悟道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梳理,出版了《山水画理》一书,成为艺术院校中国山水画的教科书,几经再版,受到习画的学生们的欢迎。

作者:闵捷 黄歆

一袭黑衣,满头白发,目光炯炯。刚刚年届70岁的画家陈玉圃,日前在香港中环荣宝斋香港分店出席“禅风诗韵——陈玉圃传统绘画作品展”,该展览展出了他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作品60余幅。

3月28日,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在香港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刘昀摄

画展开幕翌日,陈玉圃先生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数十载深耕厚植儒释道文化 画风脱俗

3月27日适逢陈玉圃先生70大寿,又刚好赶上画展开幕,心情很好。他此番是第一次来香港,作为山水画家,他感觉香港海湾的风景甚佳,蓝色的大海感觉像内江。在广西南宁和桂林工作、生活多年的他,对桂林山水情有独钟。早年陈玉圃曾师从著名画家黑伯龙先生,1980年考取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研究生,导师为岭南派巨匠黄独峰先生,后来留校任教。1997年他回到北方,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艺术系,直至退休。

“我在桂林时就住在七星公园附近,每天早上爬山,看山,思考。好多人画桂林山水画得像李可染、白雪石,究竟怎样表现才能不落俗套?我一开始也很不自信,不敢画。对艺术理解之后,经过提炼,感觉悟到了东西,一方面是对自然的认识,一方面是对佛学的认识。”陈玉圃探索一种“内化的视角”,从山中向外看桂林的山水,果然别具匠心。

纵横南北的生活阅历,一生为人师表的朴素追求,反映在陈玉圃的绘画中,即是平和自在、变化从容的艺术风格,画境清奇野逸,空灵淡远。其画风中既有浓厚的古意,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格——平和而坚韧,清逸又从容。一点一线,诗意禅意,都源自数十年深耕厚植的儒家文化积累和丰富的人生历练。

由于长年工作在中国山水画教学第一线,陈玉圃将多年绘画和悟道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梳理,出版了《山水画理》一书,成为艺术院校中国山水画的教科书,几经再版,受到习画的学生们的欢迎。

“聊写胸中逸气” “画道”贯穿始终

在陈玉圃众多山水画作品中,有一幅《樗之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画面上一棵旁逸斜出、硕大无比的樗树,上题一则《庄子》中关于“无用之材”——樗树的故事。画家以樗树自比,因被匠人视为“无用之材”而免遭砍伐,偏居一隅却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画家将自己的书斋也命名为“樗斋”以明志。

陈玉圃认为,“画道”是传统绘画的核心,像珠子要在一条线上串起来一样,“画道”就是那条线。老子讲无为,是尊重自然规律。用老子的观念,把复杂变简单,化繁为简,千山万水都在一点一线之间。正所谓“画道无为”,是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

这是香港荣宝斋提供的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的画作。

艺术评论家吴悦石说,陈玉圃作画喜用长锋健颖,拖泥带水,跌宕纵横。“挥毫之时,笔随气韵;笔生则势成,势成则韵远。”

据介绍,陈玉圃作画颇贵“无心”——要摒弃心中杂念,使心澄静,求得一真。他认为,画家作画应本于性情,因热爱而画;不应设情为之,把绘画当作敲门砖。

香港美协主席萧晖荣说,自唐以来山水画即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展现,传统笔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陈玉圃先生继承自古老传统的仙境山水、书画并茂的文人情怀,成就了多彩丰硕的山水画面貌。

虚静恬淡而“平中见奇” 画品如人品

诗、书、画俱佳的陈玉圃,尤喜笔墨浅淡,平中见奇,他借清代著名画家恽南田的话说:“妙在平淡,奇不能过也;妙在浅近,而远不能过也。妙在一水一石而千崖万壑而不能过也,妙在一笔而众家服习不能过也。”

1992年,陈玉圃开始研读《金刚经》,感悟良多,画风也随之转变。与绘画结合,意在象外,意在心中,人为物役,很容易失去自我。他说:“画家最可贵的是灵魂,艺术需要灵魂,灵魂需要净化。所有艺术无不是画家灵魂的表现,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正是这个道理。人有品位,画才有品位。”

这是香港荣宝斋提供的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的画作。

对于创新,陈玉圃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新是追不完的,新旧只是过程,不主张盲目追求创新。艺术没有新旧,只有好坏。创新肯定不是艺术的标准,艺术不重表像,重内在。他说,创新应该是不断完善,以止于至善。

陈玉圃说:“绘画与我有缘,一生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思考,但并不盲目追求古人、名人,因为今人与他们都是平起平坐的。绘画、做人都看境界,但境界不取决于地位、金钱,而在自己的内心。”他主张淡化欲望,淡定从容,为人退让、包容,保有慈悲情怀。他说:“人与艺术都需要灵魂,至美、至善、至真,方能摆脱欲望的束缚,静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访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画道”宝镜,照见真心

由于长年工作在中国山水画教学第一线,陈玉圃将多年绘画和悟道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梳理,出版了《山水画理》一书,成为艺术院校中国山水画的教科书,几经再版,受到习画的学生们的欢迎。

作者:闵捷 黄歆

一袭黑衣,满头白发,目光炯炯。刚刚年届70岁的画家陈玉圃,日前在香港中环荣宝斋香港分店出席“禅风诗韵——陈玉圃传统绘画作品展”,该展览展出了他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作品60余幅。

3月28日,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在香港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刘昀摄

画展开幕翌日,陈玉圃先生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数十载深耕厚植儒释道文化 画风脱俗

3月27日适逢陈玉圃先生70大寿,又刚好赶上画展开幕,心情很好。他此番是第一次来香港,作为山水画家,他感觉香港海湾的风景甚佳,蓝色的大海感觉像内江。在广西南宁和桂林工作、生活多年的他,对桂林山水情有独钟。早年陈玉圃曾师从著名画家黑伯龙先生,1980年考取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研究生,导师为岭南派巨匠黄独峰先生,后来留校任教。1997年他回到北方,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艺术系,直至退休。

“我在桂林时就住在七星公园附近,每天早上爬山,看山,思考。好多人画桂林山水画得像李可染、白雪石,究竟怎样表现才能不落俗套?我一开始也很不自信,不敢画。对艺术理解之后,经过提炼,感觉悟到了东西,一方面是对自然的认识,一方面是对佛学的认识。”陈玉圃探索一种“内化的视角”,从山中向外看桂林的山水,果然别具匠心。

纵横南北的生活阅历,一生为人师表的朴素追求,反映在陈玉圃的绘画中,即是平和自在、变化从容的艺术风格,画境清奇野逸,空灵淡远。其画风中既有浓厚的古意,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格——平和而坚韧,清逸又从容。一点一线,诗意禅意,都源自数十年深耕厚植的儒家文化积累和丰富的人生历练。

由于长年工作在中国山水画教学第一线,陈玉圃将多年绘画和悟道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梳理,出版了《山水画理》一书,成为艺术院校中国山水画的教科书,几经再版,受到习画的学生们的欢迎。

“聊写胸中逸气” “画道”贯穿始终

在陈玉圃众多山水画作品中,有一幅《樗之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画面上一棵旁逸斜出、硕大无比的樗树,上题一则《庄子》中关于“无用之材”——樗树的故事。画家以樗树自比,因被匠人视为“无用之材”而免遭砍伐,偏居一隅却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画家将自己的书斋也命名为“樗斋”以明志。

陈玉圃认为,“画道”是传统绘画的核心,像珠子要在一条线上串起来一样,“画道”就是那条线。老子讲无为,是尊重自然规律。用老子的观念,把复杂变简单,化繁为简,千山万水都在一点一线之间。正所谓“画道无为”,是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

这是香港荣宝斋提供的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的画作。

艺术评论家吴悦石说,陈玉圃作画喜用长锋健颖,拖泥带水,跌宕纵横。“挥毫之时,笔随气韵;笔生则势成,势成则韵远。”

据介绍,陈玉圃作画颇贵“无心”——要摒弃心中杂念,使心澄静,求得一真。他认为,画家作画应本于性情,因热爱而画;不应设情为之,把绘画当作敲门砖。

香港美协主席萧晖荣说,自唐以来山水画即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展现,传统笔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陈玉圃先生继承自古老传统的仙境山水、书画并茂的文人情怀,成就了多彩丰硕的山水画面貌。

虚静恬淡而“平中见奇” 画品如人品

诗、书、画俱佳的陈玉圃,尤喜笔墨浅淡,平中见奇,他借清代著名画家恽南田的话说:“妙在平淡,奇不能过也;妙在浅近,而远不能过也。妙在一水一石而千崖万壑而不能过也,妙在一笔而众家服习不能过也。”

1992年,陈玉圃开始研读《金刚经》,感悟良多,画风也随之转变。与绘画结合,意在象外,意在心中,人为物役,很容易失去自我。他说:“画家最可贵的是灵魂,艺术需要灵魂,灵魂需要净化。所有艺术无不是画家灵魂的表现,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正是这个道理。人有品位,画才有品位。”

这是香港荣宝斋提供的著名山水画家陈玉圃的画作。

对于创新,陈玉圃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新是追不完的,新旧只是过程,不主张盲目追求创新。艺术没有新旧,只有好坏。创新肯定不是艺术的标准,艺术不重表像,重内在。他说,创新应该是不断完善,以止于至善。

陈玉圃说:“绘画与我有缘,一生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思考,但并不盲目追求古人、名人,因为今人与他们都是平起平坐的。绘画、做人都看境界,但境界不取决于地位、金钱,而在自己的内心。”他主张淡化欲望,淡定从容,为人退让、包容,保有慈悲情怀。他说:“人与艺术都需要灵魂,至美、至善、至真,方能摆脱欲望的束缚,静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