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为什么中国女胖子世界第一 法国人依然苗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为什么中国女胖子世界第一 法国人依然苗条?

要胖还是瘦,是人民达成什么样的共识、集体该怎么做的社会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月2日,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公布了全球身体质量指数(BMI),报告选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1920万名18岁以上的成年参与者做跟踪研究,分析得出2014年全球肥胖人数(BMI大于30kg/m2)已高达6.41亿人。数据显示,中国超重女性人口超过美国,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人口变胖时,法国人却独树一帜,男性女性超重人口全球占比大幅下滑。

1975和2014年超重妇女比例对比。数据引自http://www.thelancet.com/

作为世界的美食王国之一,法国经常被戏称为欧洲的中国,光常用香料就有20多种,牛肉有几十种做法,面包更是花色多样、琳琅满目。厨师是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是对于这么一个全民吃货的国家,为什么胖子的比例没有蒸蒸日上呢?

这个问题也经常引起法国人自己的讨论。有法国人说法兰西族崇尚吃喝玩乐的乐天派(épicurien)精神是根本原因,但要是对照其它国家来说,好像并不成立。不过若试着从法国的饮食传统、国家在膳食结构、城市公共政策上的引导,以及如何处理时尚和互联网这些新元素等角度综合来窥测一番,或许能理解其中的秘诀。

主菜系健康、国家鼓励科学膳食

法国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共和国。在高卢变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后,拉丁族的饮食传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除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带来的饮食文化丰富外,还和膳食结构本身合理健康有关,比如目前的主菜系是以发源于南方的地中海菜系(Régime Crêtois),以橄榄油、蔬菜为特色,葡萄酒作为日常佐餐酒也中和了肉类的致胖元素。

吃喝玩乐的法国人也善于学习世界各地美食之长补己之短。近年遍地全法各地的日餐馆和日法混血甜点也侧面反映了法国人在学日本人的饮食(《柳叶刀》的最新报告中,日本男女都未进入超重排行榜),在巴黎这样的大都会,日本人的混血甜点店、在歌剧院街区的小日料店是风尚,温州人开的大日餐馆则随处可见。

在这些社会传统下,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有意识地推动健康膳食教育和宣传推广。膳食观的形成并不是像中国当下的通过微博微信宣传和介绍各种养生方、美食谱,而是由国家召集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在1980年代就开始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结合本国饮食传统推出膳食建议,最终在2001年推出“国家健康营养规划”(PNNS)。

基于这个规划,法国成立食品卫生安全署(AFSSA)。除政府官网外,以生活化的品牌形象引导公众:Mangerbouger。这个非常顺口的名称,直译为“吃一吃、动一动”,是机构名也是口号。在地铁等主要空间有公益广告栏,通过高艺术水准的设计海报和专业引导词语,让每天至少要吃五种蔬菜和水果等建议深入人心。

巴黎地铁里的科学膳食公益广告

这种简单粗暴的口号虽然遭至质疑,但确实潜移默化地改善着国民膳食结构。在规划设立前,公立餐饮机构已经在遵照一些膳食平衡指导原则,比如不管是快餐和厨房餐,都遵循着三道的原则(前餐、主餐和甜点),这种教育除了通过课本,还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公立食堂中如影相随。

法国是个农业大国,在产业化和工业化成为农业的主要战略时,种子、食品的控制权没有被国际农业和化学大鳄垄断,而是鼓励中小型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以合作经营在市场立足,鼓励有机农业,还通过鼓励传统集市等传统农产品流通形式。国家也通过上述规划要求快餐企业执行标准,以尽量避免不确定的工业化食品对人的影响。

城市高楼大厦少、使用小汽车概率小

全世界把肥胖当作一种问题来看,基本源自西方发达国家高速发展之后的1960年代-1970年代,从社会和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胖子的变多和现代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科学家们和自然科学家们一起奋斗在一线,研究城市空间本身出现了哪些导致肥胖的社会因素。

综合各类观点发现,没有尊崇人身体规律的城市空间、小汽车优先的通行方式、没有鼓励人充分交流的大型封闭式街区、高楼大厦等都是潜在的诱因。

法国大城市是密集型城市,但他们的密集不是同济大学李麟学等专家在中国倡导的、以美国大城市高楼大厦为学习榜样的垂直空间密集型都市,而是以生活便利等人本原则为核心的水平自然延展、多功能混合街区的密集型都市。

以大巴黎为例,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集中了1200万人口,虽然单从数字上比不上北京的人口密度,但在核心区小巴黎,真正用于人住的空间密度,不比相似面积的北京二环以内低,但空间的舒适度和便利度却远高于后者。

除了60年代开始规划设计的拉德芳斯商务区外,巴黎少见高楼。图片来源:巴黎市政府官网

法国城市规划严格遵循小而精和生活优先的理念,城市规划界800米生活圈理论并未严格应用于规划技术和立法,但大多数政府规划局、规划师和建筑师在设计和整治街区时,会优先考虑生活的便利性。比如在大城市市区,在住所附近1公里内基本找得到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所有必需品。

经常和朋友们举一个例子,美国看着油费便宜、但每个月基本的油费开销并不低,而法国油费虽比中国高一元人民币左右,但每月正常通勤的平均开销会比美国低很多。这是因为上述理念设计而成的城市,在购物、办理公共事务等基本日常需求的通行距离远远低于美国出门动辄开车几十公里的尺度。

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人的“动”

降低汽车的使用率,是通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坚持公共交通和人的健康等理念、主动降低小汽车通行使用的频率、增加了人“动”的机会而实现的。

比如交通规划充分考虑了人的运动。大都市主要通行模式是“公共交通+步行”。根据通勤距离设置了不同的交通模式,比如通往20公里以上的郊区,改造百年老铁路线、新建部分路线作为郊区火车,小巴黎和近郊则有地铁,近十几年开始盛行用低地板式有轨电车作为城市干线交通。

这样基本做到公共交通无死角,出门走路5-10分钟能找到一种或几种公交车站。而作为公共自行车的发源国,巴黎和里昂等城市随处可见的公共自行车更是鼓励了健康出行。污染限行政策也比中国更严厉,比如PM10值一超过50μg/m3,就开始对小汽车限时限速通行,并以公共交通免费通行为配套。

对比中国热火朝天的建停车场,法国没有鼓励规划中设立车位比原则。倒是以人性化设计的换乘停车场(P+R)等方式,减少了小汽车通行并鼓励人的运动。大城市周郊设立的P+R停车场(楼)和地铁及郊区铁路站无缝对接。以尼斯和斯特拉斯堡为例,两者只要有市区和P+R停车场往返的车票,就可以免费停车,而巴黎除了根据郊区火车站的情况设置免费或低收费的停车站外,还专门设计了公共停车场服务系统并推出包月包日套餐各种优惠。

斯特拉斯堡的P+R停车楼,各种交通工具无缝对接。

这几年,大城市的政府还力排众议在核心街区推行街道步行化(piétonnisation)措施,巴黎市长伊达尔戈这几年力排众议,在拉丁区等寸土寸金的中心街区,推出步行道街区,加上公交系统的配合,也在引导市民多骑车走路的潮流。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充分考虑鼓励人的日常运动。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的法国,在经历了20世纪初到二战前的社会主义运动后,除了高尔夫等少数运动外,大多数运动都成为了全民运动、价格亲民。比如巴黎市内根据距离远近、人口疏密设计了几十大大小小的游泳池,实行250元人民币/3月的通票制;足球场随处可见,没有大场地的地方有微型足球场;在中国属于富人专属的滑翔机、游艇等运动也以亲民的价格吸引各阶层国民参与。

当然这些都是吸取了1950年代-1970年代向美国看齐的教训而得来的经验。法国在二战后高速发展时期,向美国学习,在巴黎等大城市建设大量远离城区、用快速公路连接的卫星城,而在美加等国研究发现这种以汽车通行的城市模式除了带来拥堵、污染外,也导致更多的胖子后,法国开始亡羊补牢,加上自身郊区因为穆斯林移民等其它社会问题,被迫进行了上述改革。

消除时尚、网购等新趋势的负面因素

吸取历史教训的同时,法国在面对互联网等新趋势时,既表示了欢迎和鼓励,又对网购等新型商业形态保持谨慎的约束,这基于过度的网络购物会对传统的生活街区产生破坏的观念。因为街区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而人被隔离在自己单一的生活空间中,人与人在现实空间的交流变小,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除了鼓励保留菜场、集市等传统商业形式外,近年法国立法要求网络售书和实体书店同书同价,这保护了法国文化的生命线——街角个性书店的生存,也让书店继续成为市民走出小窝、动一动、在实体环境中进行各种文化交流的空间。法国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街角小酒馆、咖啡馆、面包坊、便利店等业态,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共识,才未被网购、网络外卖等新业态威胁到难以为继。

除了国家膳食和城市发展鼓励健康的身体外,法国也有爱瘦的时尚潮流传统。比如从西班牙传来的束腰裙(Corsets),在法国历代王朝的追捧下成为几个世纪的时尚。这股风潮接着传到西方各国,一时成为贵族的风潮。

而现在法国作为时尚大国,是世界时尚界的风向标,近水楼台先得月,毕竟泡在时尚文化里,普通民众还是会受影响的。法国学界有讨论时尚界对模特苛刻的身材要求,导致模特普遍出现厌食症(Anorexie),虽然时尚界说以瘦为美是从中世纪就开始出现的(Saints Affamés),但法国政府还是从2008年开始通过各项措施禁止时尚界公开苛刻要求模特型材。但时尚以瘦为美的标准,仍旧影响着爱美的女性们的热捧。

时尚界以瘦为美,影响着大众审美。

当然有人会说这和人种也有关,比如法国人就明显比德国人、北欧人要矮小很多。不过在笔者看来,人种的特征和偏好,很多时候是因为地理、气候等因素锻造的。

以2013年11月笔者去瑞典探望朋友的感受为例,刚下飞机时,路过各种静谧的大森林很吸引人,发现有这么大的树林真好啊,等住下来时,连续几天上午11点天才灰蒙蒙的亮,外面白雪飘飘,下午3点天就黑了,寒冷和光线让人待在那里除了想吃东西就是想睡觉。而超市里昂贵的少量新鲜蔬菜和便宜的肉制品之间,我想大多数人要是不刻意的话,会选择后者的。

不管怎样,要胖还是瘦,是人民达成什么样的共识、集体该怎么做的社会问题。

本文作者陈振铎是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学博士生,法国中欧城市学会(筹)召集人。欢迎订阅作者微信公号“边城记”(Deaudo)。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为什么中国女胖子世界第一 法国人依然苗条?

要胖还是瘦,是人民达成什么样的共识、集体该怎么做的社会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月2日,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公布了全球身体质量指数(BMI),报告选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1920万名18岁以上的成年参与者做跟踪研究,分析得出2014年全球肥胖人数(BMI大于30kg/m2)已高达6.41亿人。数据显示,中国超重女性人口超过美国,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人口变胖时,法国人却独树一帜,男性女性超重人口全球占比大幅下滑。

1975和2014年超重妇女比例对比。数据引自http://www.thelancet.com/

作为世界的美食王国之一,法国经常被戏称为欧洲的中国,光常用香料就有20多种,牛肉有几十种做法,面包更是花色多样、琳琅满目。厨师是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是对于这么一个全民吃货的国家,为什么胖子的比例没有蒸蒸日上呢?

这个问题也经常引起法国人自己的讨论。有法国人说法兰西族崇尚吃喝玩乐的乐天派(épicurien)精神是根本原因,但要是对照其它国家来说,好像并不成立。不过若试着从法国的饮食传统、国家在膳食结构、城市公共政策上的引导,以及如何处理时尚和互联网这些新元素等角度综合来窥测一番,或许能理解其中的秘诀。

主菜系健康、国家鼓励科学膳食

法国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共和国。在高卢变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后,拉丁族的饮食传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除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带来的饮食文化丰富外,还和膳食结构本身合理健康有关,比如目前的主菜系是以发源于南方的地中海菜系(Régime Crêtois),以橄榄油、蔬菜为特色,葡萄酒作为日常佐餐酒也中和了肉类的致胖元素。

吃喝玩乐的法国人也善于学习世界各地美食之长补己之短。近年遍地全法各地的日餐馆和日法混血甜点也侧面反映了法国人在学日本人的饮食(《柳叶刀》的最新报告中,日本男女都未进入超重排行榜),在巴黎这样的大都会,日本人的混血甜点店、在歌剧院街区的小日料店是风尚,温州人开的大日餐馆则随处可见。

在这些社会传统下,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有意识地推动健康膳食教育和宣传推广。膳食观的形成并不是像中国当下的通过微博微信宣传和介绍各种养生方、美食谱,而是由国家召集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在1980年代就开始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结合本国饮食传统推出膳食建议,最终在2001年推出“国家健康营养规划”(PNNS)。

基于这个规划,法国成立食品卫生安全署(AFSSA)。除政府官网外,以生活化的品牌形象引导公众:Mangerbouger。这个非常顺口的名称,直译为“吃一吃、动一动”,是机构名也是口号。在地铁等主要空间有公益广告栏,通过高艺术水准的设计海报和专业引导词语,让每天至少要吃五种蔬菜和水果等建议深入人心。

巴黎地铁里的科学膳食公益广告

这种简单粗暴的口号虽然遭至质疑,但确实潜移默化地改善着国民膳食结构。在规划设立前,公立餐饮机构已经在遵照一些膳食平衡指导原则,比如不管是快餐和厨房餐,都遵循着三道的原则(前餐、主餐和甜点),这种教育除了通过课本,还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公立食堂中如影相随。

法国是个农业大国,在产业化和工业化成为农业的主要战略时,种子、食品的控制权没有被国际农业和化学大鳄垄断,而是鼓励中小型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以合作经营在市场立足,鼓励有机农业,还通过鼓励传统集市等传统农产品流通形式。国家也通过上述规划要求快餐企业执行标准,以尽量避免不确定的工业化食品对人的影响。

城市高楼大厦少、使用小汽车概率小

全世界把肥胖当作一种问题来看,基本源自西方发达国家高速发展之后的1960年代-1970年代,从社会和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胖子的变多和现代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科学家们和自然科学家们一起奋斗在一线,研究城市空间本身出现了哪些导致肥胖的社会因素。

综合各类观点发现,没有尊崇人身体规律的城市空间、小汽车优先的通行方式、没有鼓励人充分交流的大型封闭式街区、高楼大厦等都是潜在的诱因。

法国大城市是密集型城市,但他们的密集不是同济大学李麟学等专家在中国倡导的、以美国大城市高楼大厦为学习榜样的垂直空间密集型都市,而是以生活便利等人本原则为核心的水平自然延展、多功能混合街区的密集型都市。

以大巴黎为例,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集中了1200万人口,虽然单从数字上比不上北京的人口密度,但在核心区小巴黎,真正用于人住的空间密度,不比相似面积的北京二环以内低,但空间的舒适度和便利度却远高于后者。

除了60年代开始规划设计的拉德芳斯商务区外,巴黎少见高楼。图片来源:巴黎市政府官网

法国城市规划严格遵循小而精和生活优先的理念,城市规划界800米生活圈理论并未严格应用于规划技术和立法,但大多数政府规划局、规划师和建筑师在设计和整治街区时,会优先考虑生活的便利性。比如在大城市市区,在住所附近1公里内基本找得到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所有必需品。

经常和朋友们举一个例子,美国看着油费便宜、但每个月基本的油费开销并不低,而法国油费虽比中国高一元人民币左右,但每月正常通勤的平均开销会比美国低很多。这是因为上述理念设计而成的城市,在购物、办理公共事务等基本日常需求的通行距离远远低于美国出门动辄开车几十公里的尺度。

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人的“动”

降低汽车的使用率,是通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坚持公共交通和人的健康等理念、主动降低小汽车通行使用的频率、增加了人“动”的机会而实现的。

比如交通规划充分考虑了人的运动。大都市主要通行模式是“公共交通+步行”。根据通勤距离设置了不同的交通模式,比如通往20公里以上的郊区,改造百年老铁路线、新建部分路线作为郊区火车,小巴黎和近郊则有地铁,近十几年开始盛行用低地板式有轨电车作为城市干线交通。

这样基本做到公共交通无死角,出门走路5-10分钟能找到一种或几种公交车站。而作为公共自行车的发源国,巴黎和里昂等城市随处可见的公共自行车更是鼓励了健康出行。污染限行政策也比中国更严厉,比如PM10值一超过50μg/m3,就开始对小汽车限时限速通行,并以公共交通免费通行为配套。

对比中国热火朝天的建停车场,法国没有鼓励规划中设立车位比原则。倒是以人性化设计的换乘停车场(P+R)等方式,减少了小汽车通行并鼓励人的运动。大城市周郊设立的P+R停车场(楼)和地铁及郊区铁路站无缝对接。以尼斯和斯特拉斯堡为例,两者只要有市区和P+R停车场往返的车票,就可以免费停车,而巴黎除了根据郊区火车站的情况设置免费或低收费的停车站外,还专门设计了公共停车场服务系统并推出包月包日套餐各种优惠。

斯特拉斯堡的P+R停车楼,各种交通工具无缝对接。

这几年,大城市的政府还力排众议在核心街区推行街道步行化(piétonnisation)措施,巴黎市长伊达尔戈这几年力排众议,在拉丁区等寸土寸金的中心街区,推出步行道街区,加上公交系统的配合,也在引导市民多骑车走路的潮流。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充分考虑鼓励人的日常运动。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的法国,在经历了20世纪初到二战前的社会主义运动后,除了高尔夫等少数运动外,大多数运动都成为了全民运动、价格亲民。比如巴黎市内根据距离远近、人口疏密设计了几十大大小小的游泳池,实行250元人民币/3月的通票制;足球场随处可见,没有大场地的地方有微型足球场;在中国属于富人专属的滑翔机、游艇等运动也以亲民的价格吸引各阶层国民参与。

当然这些都是吸取了1950年代-1970年代向美国看齐的教训而得来的经验。法国在二战后高速发展时期,向美国学习,在巴黎等大城市建设大量远离城区、用快速公路连接的卫星城,而在美加等国研究发现这种以汽车通行的城市模式除了带来拥堵、污染外,也导致更多的胖子后,法国开始亡羊补牢,加上自身郊区因为穆斯林移民等其它社会问题,被迫进行了上述改革。

消除时尚、网购等新趋势的负面因素

吸取历史教训的同时,法国在面对互联网等新趋势时,既表示了欢迎和鼓励,又对网购等新型商业形态保持谨慎的约束,这基于过度的网络购物会对传统的生活街区产生破坏的观念。因为街区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而人被隔离在自己单一的生活空间中,人与人在现实空间的交流变小,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除了鼓励保留菜场、集市等传统商业形式外,近年法国立法要求网络售书和实体书店同书同价,这保护了法国文化的生命线——街角个性书店的生存,也让书店继续成为市民走出小窝、动一动、在实体环境中进行各种文化交流的空间。法国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街角小酒馆、咖啡馆、面包坊、便利店等业态,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共识,才未被网购、网络外卖等新业态威胁到难以为继。

除了国家膳食和城市发展鼓励健康的身体外,法国也有爱瘦的时尚潮流传统。比如从西班牙传来的束腰裙(Corsets),在法国历代王朝的追捧下成为几个世纪的时尚。这股风潮接着传到西方各国,一时成为贵族的风潮。

而现在法国作为时尚大国,是世界时尚界的风向标,近水楼台先得月,毕竟泡在时尚文化里,普通民众还是会受影响的。法国学界有讨论时尚界对模特苛刻的身材要求,导致模特普遍出现厌食症(Anorexie),虽然时尚界说以瘦为美是从中世纪就开始出现的(Saints Affamés),但法国政府还是从2008年开始通过各项措施禁止时尚界公开苛刻要求模特型材。但时尚以瘦为美的标准,仍旧影响着爱美的女性们的热捧。

时尚界以瘦为美,影响着大众审美。

当然有人会说这和人种也有关,比如法国人就明显比德国人、北欧人要矮小很多。不过在笔者看来,人种的特征和偏好,很多时候是因为地理、气候等因素锻造的。

以2013年11月笔者去瑞典探望朋友的感受为例,刚下飞机时,路过各种静谧的大森林很吸引人,发现有这么大的树林真好啊,等住下来时,连续几天上午11点天才灰蒙蒙的亮,外面白雪飘飘,下午3点天就黑了,寒冷和光线让人待在那里除了想吃东西就是想睡觉。而超市里昂贵的少量新鲜蔬菜和便宜的肉制品之间,我想大多数人要是不刻意的话,会选择后者的。

不管怎样,要胖还是瘦,是人民达成什么样的共识、集体该怎么做的社会问题。

本文作者陈振铎是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学博士生,法国中欧城市学会(筹)召集人。欢迎订阅作者微信公号“边城记”(Deaudo)。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