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那些国际主流汽车品牌的电动车,为何在中国市场卖不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那些国际主流汽车品牌的电动车,为何在中国市场卖不动?

换一种思维方式,这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与智能出行领域的认识,已经比大部分国家超前、成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程迪

近期,“大众ID.4销量惨淡”成为了纯电汽车市场其中一个关注焦点。甚至有声音认为,大众电动车在中国市场是不是适应不了?

事实上,不仅仅大众ID.4。根据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第一季度,已经在中国市场落地的几款主流进口/合资品牌电动车,销量数据都不太“好看”。

大众集团旗下的4款车型情况分别为:一汽-大众ID.4 CROZZ,售价为19.99-27.99万,三个月一共卖了545辆;上汽大众ID.4X,售价19.9888-27.2888万,一共卖了625辆,两款车相加一共卖出1170辆。奥迪e-tron售价54.68-64.88万,三个月共卖出1099辆,奥迪另一款电动车型Q2L e-tron,售价22.68-23.73万,共卖出1053辆,奥迪这两款车相加一共卖出2152辆。

丰田目前一共推出了两款车型,分别是奕泽E进擎和C-HR EV。前者售价22.58-25.38万,共卖出396辆;后者售价22.58-24.98万,卖出285辆,两款车型销量相加也只有681辆。

销量榜单前三名的分别是宝马iX3、保时捷Taycan和奔驰EQC。

宝马iX3的销量是最高的,售价为39.99-43.99万,三个月内共卖出3709辆;Taycan的售价为88.8-179.8万,上险量为1742辆;第三名EQC的售价为49.98-62.28万,共卖出1702辆。

这些纯电动车款,第一季度的销量相加一共只有11156辆,只能用惨淡来形容。而以上提到的这些车企的第一季度在华销量总成绩,却都十分优秀。

比如,南北大众一共超过了70万辆(电动车只占总销量的0.17%);奥迪第一季度为20.7万辆(电动车只有1%);丰田总销量为47.35万辆(电动车占0.14%);奔驰共卖出22.25万辆(电动车只有1.67%);宝马第一季度共交付了22.97万辆宝马和MINI(电动车为总销量的1.61%);保时捷第一季度新车交付量近7.2万辆(电动车占2.4%)。

不仅如此,这些纯电动车的在华销量,绝大部分都排在了中国新能源车排行榜的五十名开外,更与特斯拉、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等品牌的成绩有着明显的差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第一,消费人群发生改变

何小鹏曾在一次采访中称,他自己开车时,非常喜欢使用小鹏汽车的语音系统,更喜欢用辅助驾驶来操控车辆;而他的司机坚决不用这些新系统,只是老老实实开车。何小鹏劝过好几次,他都不愿或不敢尝试,只相信自己的车技。

何小鹏认为,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年龄上的代沟,还有教育程度。年纪轻学历高的人群,更愿意拥抱新事物,更容易接受新能源车和智能驾驶系统。

事实的确如此。不少电动车的车主不再将车作为简单代步工具,而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反映到车上。比如国产纯电车爆款五菱宏光MINIEV的车主,90后车主的占比极大,达到了72%。许多女车主还会一边改车一边拍照记录,改完以后还会将成果发到小红书等一系列时尚社交APP。

此外,如今的汽车消费者也越来越年轻化,他们都会从网上汲取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比较。不少消费者已经有了“买燃油车大众肯定是专业的,但造电动车不专业,相对靠谱和保守。买电动车还是国内品牌更好”等想法。

因此,汽车消费人群的改变,使得车企卖电动车的时候已经不能按过去卖油车的套路“忽悠”了。

第二,车型没有价格优势

生活中,不少消费者吐槽称,“许多主流合资品牌的电动车,除了开起来还行,都没啥亮点,价格还不便宜。”

其实,许多电车消费者并不是买不起或不愿意花高价买新能源车,不然“蔚小理”的销量从何而来?他们不买主流品牌电车的原因多数是认为不值得。

有试驾过国产化ID.4的消费者觉着,这款车其实就是个普通代步工具。但如果仅仅是用于代步,完全可以买个比亚迪。20多万买辆电车?自主品牌或新势力的选择太多。

也有不少豪华品牌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价格问题”,比如奥迪。

看起来奥迪纯电在中国第一季度的销量只占到奥迪品牌的1%,但实际上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已经增长了338%。尤其是大众汽车集团的J1平台打造的奥迪e-tron,在中国市场增长了247%,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降价。

虽然这款车的补贴前指导售价超过50万元,但在部分城市,不少进口版库存车30多万就可以入手。而续航里程只有265公里的奥迪Q2L e-tron,虽然补贴前指导售价超过20万,但经销商给出的参考价多是从15.88万起。

第三,对电动化抱着消极态度

不少媒体发现,这些主流品牌对于自家电动车的市场营销,似乎都不怎么上心。不少品牌4S店甚至都不会把产品海报展示在显眼位置。

归根到底,就是对汽车电动化,抱着消极或观望的态度。比如丰田,可谓是主流汽车品牌中电动化搞得最不积极的。

截至目前,丰田只在欧洲投放了一款纯电产品MPV Proace Electric。这款车的最高续航数据实在是让人大吃一惊——只有280公里。且这款车并不是由丰田自己生产的,而是交给了PSA集团的西班牙工厂,用的还是雪铁龙的e-CMP平台。

而这两年国内象征性地推出了奕泽E进擎和丰田C-HR EV,但通过这两款车的销量数据,明显能够看出丰田对于它们基本采取的是半放养状态。

目前,唯一值得期待的也就是今年上海车展上推出的,基于丰田e-TNGA打造的bZ4X,一款丰田终于认真开始对待的车型。但是这款车预计要到2022年中旬才能实现全球销售。而且,丰田还表示直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也就只会推出15款纯电动车型,其中bZ纯电动专属系列就要占7款。

同样抱有类似态度的还有宝马。

之前提到的,销量最佳的宝马iX3,其实是基于宝马X3的平台改造而来——因为宝马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电动化的最终解决方案。宝马研发总监Klaus Frlich甚至认为:“纯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几乎为零,燃油车至少还能续命30年。”

而且据了解,目前宝马采取的方法是,从2025年开始,轿车和SUV开始使用Neue Klasse新平台,这个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兼容所有动力总成,从传统内燃机到混合动力,从纯电到氢燃料电池都可以覆盖。

对于目前电动化革命,宝马的态度可谓是“中庸且稳妥”,这种态度也带到了中国这个极为激进的电气化与智能化大环境下,销量不给力也是意料之中。

第四,的确和造车新势力有差距

以大众为例,第一季度大众纯电的全球销量为30163辆,同比大涨91.1%,销量成绩甚至超过了特斯拉。其中ID系列合计销售17419辆,占比达到58%——尤其是大众ID.3,已经成为了大众电车的销量担当。

但是,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欧洲卖得好的ID.3,如果进入中国,或许将和ID.4一样卖不动。

而且,大众油车之所以销量在欧洲领先,也是因为特斯拉在柏林的超级工厂一直开开停停的,使得欧洲的特斯拉都仰仗海外进口,这也给大众汽车有足够的时间追赶。

实际上,相比中国或美国,“大众们”的改革或进步节奏其实已经慢了。科技感,高级感,豪华感等等之类的特色,都明显跑不过国内那几个造车新势力。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目前最重要的三大产品核心:电机、电池和电脑,传统的“大众们”无论是赶超特斯拉,还是中国自主品牌,抑或造车新势力,难度都不小。

就在上周,瑞银汽车专家巩旻向媒体展示了他们今年拆解大众ID.3后,留下的一些重要零部件,包括了一个150kw的永磁同步电机、车载电脑和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BMS。

巩旻表示:大众ID.3的永磁同步电机大致上等价于一个2.0T的发动机,一套重量全部加起来要接近100kg,换算下来这个电机的功率密度是大约是1.6。而特斯拉Model3的功率密度为2.4,国内的小鹏P7是2.0,比亚迪汉是2.9。

大家都希望功率越大越好,自重越轻越好,所以比例自然越高越好。但大众汽车的150kw永磁同步电机的密度比Model3低了三分之一,同样的功率重了30千克左右,特斯拉略轻一点功率却大很多。因此比功率密度,大众汽车谈不上特别强。

还有车载电脑,这两年我们极为关注的智能出行的核心,其实就在车载电脑里。一般现在的车载电脑分三块,一块是用于车辆基本控制的VCH系统,一块是控制车辆娱乐系统的,包括屏幕、抬头显示、声控操作等等,还有就是控制自动驾驶,或ADAS辅助驾驶的。

巩旻表示,大众ID.3电脑的短板,就是控制自动驾驶的系统和特斯拉相比差得很远——只支持最基本的一些辅助驾驶系统,比如跟车、紧急刹车、车道保持等,不能自动变道,去年11月份前后刚刚升级了自动泊车入位的功能。

此外,大众ID.3的BMS是一拖三的,即一个母机连着三个子单元,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而特斯拉Model 3的充电装置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关键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的,集成度更高一些,不用依赖外部零部件供应商。

通过这些零部件,可见“大众们”和特斯拉,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电池、电机,亦或是智能出行领域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的确比以前的油改电高尔夫好了很多,从成本上说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确谈不上。”巩旻坦言。

由此可见,其实大众和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以及自主品牌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大众也已经意识到了——早年间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几款油改电产品,诸如宝来纯电、高尔夫纯电、朗逸纯电等几款产品,目前都已处于半放弃状态。

赶了个晚集,只有一两款车型没有形成矩阵

正如上文提及,如今消费电车的车主或准车主,多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会不仅只比较车型,还会横向比较整个汽车品牌对于新能源车的投入。

丰田等品牌其实对电动车的投入都远远不够——在中国市场的这几款产品其实多是“应试之作”,到底有几分真心,消费者不是看不出来。

这一点上,也赶了个晚集的奔驰似乎已经意识到了。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奔驰开始突然发力——EQS、EQA中国首发,EQB全球首发。其中,大型纯电轿车EQS是基于奔驰EVA纯电动平台打造,WLTP工况下最大续航里程可达770公里。EQA、EQB则定位为紧凑型SUV。加上已有的中型电动SUV EQC,奔驰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早意识到要发奋赶上,形成完整矩阵的传统品牌之一。

当然,目前在国内开售电动车的国际主流品牌,不都有明显问题。

比如福特。后者之所以令人期待,主要是4月登陆中国的Mustang Mach-E。

其实在Mustang Mach-E之前,福特在电动化领域一直没什么动作,只推出过一款续航里程只有161公里的福克斯Electric,一年也卖不到个100辆。

但福特对于智能驾驶系统的探索,在主流车企中算是头一份——很早就开源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APPLINK,这款系统在2013年就开始支持中文语音识别,支持搭载包括百度地图、高德导航等九款本土热门应用程序。当时这款系统的主导人之一,正是如今百度造车领头人之一——夏一平。

尾声:

其实许多主流国际品牌在此次电动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造车新浪潮中,还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他们如今面对中国消费市场还需要考虑许多问题,比如,自身品牌价值会不会在电动时代延续下去?要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讨好这一代消费者?如何换一种思路造电车、卖电车?

主流国际品牌的电动车在中国就卖不动,其实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与智能出行领域的认识,已经比大部分国家超前、成熟。也难怪拜登在福特工厂内发表演讲时,感叹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的未来”,而中国在这场竞赛中“领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丰田

4.9k
  • 丰田海南出行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雷克萨斯LX600汽车
  • 丰田汽车等众多日企据悉已满额答复工会加薪要求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那些国际主流汽车品牌的电动车,为何在中国市场卖不动?

换一种思维方式,这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与智能出行领域的认识,已经比大部分国家超前、成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程迪

近期,“大众ID.4销量惨淡”成为了纯电汽车市场其中一个关注焦点。甚至有声音认为,大众电动车在中国市场是不是适应不了?

事实上,不仅仅大众ID.4。根据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第一季度,已经在中国市场落地的几款主流进口/合资品牌电动车,销量数据都不太“好看”。

大众集团旗下的4款车型情况分别为:一汽-大众ID.4 CROZZ,售价为19.99-27.99万,三个月一共卖了545辆;上汽大众ID.4X,售价19.9888-27.2888万,一共卖了625辆,两款车相加一共卖出1170辆。奥迪e-tron售价54.68-64.88万,三个月共卖出1099辆,奥迪另一款电动车型Q2L e-tron,售价22.68-23.73万,共卖出1053辆,奥迪这两款车相加一共卖出2152辆。

丰田目前一共推出了两款车型,分别是奕泽E进擎和C-HR EV。前者售价22.58-25.38万,共卖出396辆;后者售价22.58-24.98万,卖出285辆,两款车型销量相加也只有681辆。

销量榜单前三名的分别是宝马iX3、保时捷Taycan和奔驰EQC。

宝马iX3的销量是最高的,售价为39.99-43.99万,三个月内共卖出3709辆;Taycan的售价为88.8-179.8万,上险量为1742辆;第三名EQC的售价为49.98-62.28万,共卖出1702辆。

这些纯电动车款,第一季度的销量相加一共只有11156辆,只能用惨淡来形容。而以上提到的这些车企的第一季度在华销量总成绩,却都十分优秀。

比如,南北大众一共超过了70万辆(电动车只占总销量的0.17%);奥迪第一季度为20.7万辆(电动车只有1%);丰田总销量为47.35万辆(电动车占0.14%);奔驰共卖出22.25万辆(电动车只有1.67%);宝马第一季度共交付了22.97万辆宝马和MINI(电动车为总销量的1.61%);保时捷第一季度新车交付量近7.2万辆(电动车占2.4%)。

不仅如此,这些纯电动车的在华销量,绝大部分都排在了中国新能源车排行榜的五十名开外,更与特斯拉、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等品牌的成绩有着明显的差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第一,消费人群发生改变

何小鹏曾在一次采访中称,他自己开车时,非常喜欢使用小鹏汽车的语音系统,更喜欢用辅助驾驶来操控车辆;而他的司机坚决不用这些新系统,只是老老实实开车。何小鹏劝过好几次,他都不愿或不敢尝试,只相信自己的车技。

何小鹏认为,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年龄上的代沟,还有教育程度。年纪轻学历高的人群,更愿意拥抱新事物,更容易接受新能源车和智能驾驶系统。

事实的确如此。不少电动车的车主不再将车作为简单代步工具,而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反映到车上。比如国产纯电车爆款五菱宏光MINIEV的车主,90后车主的占比极大,达到了72%。许多女车主还会一边改车一边拍照记录,改完以后还会将成果发到小红书等一系列时尚社交APP。

此外,如今的汽车消费者也越来越年轻化,他们都会从网上汲取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比较。不少消费者已经有了“买燃油车大众肯定是专业的,但造电动车不专业,相对靠谱和保守。买电动车还是国内品牌更好”等想法。

因此,汽车消费人群的改变,使得车企卖电动车的时候已经不能按过去卖油车的套路“忽悠”了。

第二,车型没有价格优势

生活中,不少消费者吐槽称,“许多主流合资品牌的电动车,除了开起来还行,都没啥亮点,价格还不便宜。”

其实,许多电车消费者并不是买不起或不愿意花高价买新能源车,不然“蔚小理”的销量从何而来?他们不买主流品牌电车的原因多数是认为不值得。

有试驾过国产化ID.4的消费者觉着,这款车其实就是个普通代步工具。但如果仅仅是用于代步,完全可以买个比亚迪。20多万买辆电车?自主品牌或新势力的选择太多。

也有不少豪华品牌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价格问题”,比如奥迪。

看起来奥迪纯电在中国第一季度的销量只占到奥迪品牌的1%,但实际上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已经增长了338%。尤其是大众汽车集团的J1平台打造的奥迪e-tron,在中国市场增长了247%,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降价。

虽然这款车的补贴前指导售价超过50万元,但在部分城市,不少进口版库存车30多万就可以入手。而续航里程只有265公里的奥迪Q2L e-tron,虽然补贴前指导售价超过20万,但经销商给出的参考价多是从15.88万起。

第三,对电动化抱着消极态度

不少媒体发现,这些主流品牌对于自家电动车的市场营销,似乎都不怎么上心。不少品牌4S店甚至都不会把产品海报展示在显眼位置。

归根到底,就是对汽车电动化,抱着消极或观望的态度。比如丰田,可谓是主流汽车品牌中电动化搞得最不积极的。

截至目前,丰田只在欧洲投放了一款纯电产品MPV Proace Electric。这款车的最高续航数据实在是让人大吃一惊——只有280公里。且这款车并不是由丰田自己生产的,而是交给了PSA集团的西班牙工厂,用的还是雪铁龙的e-CMP平台。

而这两年国内象征性地推出了奕泽E进擎和丰田C-HR EV,但通过这两款车的销量数据,明显能够看出丰田对于它们基本采取的是半放养状态。

目前,唯一值得期待的也就是今年上海车展上推出的,基于丰田e-TNGA打造的bZ4X,一款丰田终于认真开始对待的车型。但是这款车预计要到2022年中旬才能实现全球销售。而且,丰田还表示直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也就只会推出15款纯电动车型,其中bZ纯电动专属系列就要占7款。

同样抱有类似态度的还有宝马。

之前提到的,销量最佳的宝马iX3,其实是基于宝马X3的平台改造而来——因为宝马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电动化的最终解决方案。宝马研发总监Klaus Frlich甚至认为:“纯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几乎为零,燃油车至少还能续命30年。”

而且据了解,目前宝马采取的方法是,从2025年开始,轿车和SUV开始使用Neue Klasse新平台,这个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兼容所有动力总成,从传统内燃机到混合动力,从纯电到氢燃料电池都可以覆盖。

对于目前电动化革命,宝马的态度可谓是“中庸且稳妥”,这种态度也带到了中国这个极为激进的电气化与智能化大环境下,销量不给力也是意料之中。

第四,的确和造车新势力有差距

以大众为例,第一季度大众纯电的全球销量为30163辆,同比大涨91.1%,销量成绩甚至超过了特斯拉。其中ID系列合计销售17419辆,占比达到58%——尤其是大众ID.3,已经成为了大众电车的销量担当。

但是,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欧洲卖得好的ID.3,如果进入中国,或许将和ID.4一样卖不动。

而且,大众油车之所以销量在欧洲领先,也是因为特斯拉在柏林的超级工厂一直开开停停的,使得欧洲的特斯拉都仰仗海外进口,这也给大众汽车有足够的时间追赶。

实际上,相比中国或美国,“大众们”的改革或进步节奏其实已经慢了。科技感,高级感,豪华感等等之类的特色,都明显跑不过国内那几个造车新势力。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目前最重要的三大产品核心:电机、电池和电脑,传统的“大众们”无论是赶超特斯拉,还是中国自主品牌,抑或造车新势力,难度都不小。

就在上周,瑞银汽车专家巩旻向媒体展示了他们今年拆解大众ID.3后,留下的一些重要零部件,包括了一个150kw的永磁同步电机、车载电脑和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BMS。

巩旻表示:大众ID.3的永磁同步电机大致上等价于一个2.0T的发动机,一套重量全部加起来要接近100kg,换算下来这个电机的功率密度是大约是1.6。而特斯拉Model3的功率密度为2.4,国内的小鹏P7是2.0,比亚迪汉是2.9。

大家都希望功率越大越好,自重越轻越好,所以比例自然越高越好。但大众汽车的150kw永磁同步电机的密度比Model3低了三分之一,同样的功率重了30千克左右,特斯拉略轻一点功率却大很多。因此比功率密度,大众汽车谈不上特别强。

还有车载电脑,这两年我们极为关注的智能出行的核心,其实就在车载电脑里。一般现在的车载电脑分三块,一块是用于车辆基本控制的VCH系统,一块是控制车辆娱乐系统的,包括屏幕、抬头显示、声控操作等等,还有就是控制自动驾驶,或ADAS辅助驾驶的。

巩旻表示,大众ID.3电脑的短板,就是控制自动驾驶的系统和特斯拉相比差得很远——只支持最基本的一些辅助驾驶系统,比如跟车、紧急刹车、车道保持等,不能自动变道,去年11月份前后刚刚升级了自动泊车入位的功能。

此外,大众ID.3的BMS是一拖三的,即一个母机连着三个子单元,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而特斯拉Model 3的充电装置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关键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的,集成度更高一些,不用依赖外部零部件供应商。

通过这些零部件,可见“大众们”和特斯拉,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电池、电机,亦或是智能出行领域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的确比以前的油改电高尔夫好了很多,从成本上说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确谈不上。”巩旻坦言。

由此可见,其实大众和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以及自主品牌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大众也已经意识到了——早年间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几款油改电产品,诸如宝来纯电、高尔夫纯电、朗逸纯电等几款产品,目前都已处于半放弃状态。

赶了个晚集,只有一两款车型没有形成矩阵

正如上文提及,如今消费电车的车主或准车主,多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会不仅只比较车型,还会横向比较整个汽车品牌对于新能源车的投入。

丰田等品牌其实对电动车的投入都远远不够——在中国市场的这几款产品其实多是“应试之作”,到底有几分真心,消费者不是看不出来。

这一点上,也赶了个晚集的奔驰似乎已经意识到了。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奔驰开始突然发力——EQS、EQA中国首发,EQB全球首发。其中,大型纯电轿车EQS是基于奔驰EVA纯电动平台打造,WLTP工况下最大续航里程可达770公里。EQA、EQB则定位为紧凑型SUV。加上已有的中型电动SUV EQC,奔驰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早意识到要发奋赶上,形成完整矩阵的传统品牌之一。

当然,目前在国内开售电动车的国际主流品牌,不都有明显问题。

比如福特。后者之所以令人期待,主要是4月登陆中国的Mustang Mach-E。

其实在Mustang Mach-E之前,福特在电动化领域一直没什么动作,只推出过一款续航里程只有161公里的福克斯Electric,一年也卖不到个100辆。

但福特对于智能驾驶系统的探索,在主流车企中算是头一份——很早就开源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APPLINK,这款系统在2013年就开始支持中文语音识别,支持搭载包括百度地图、高德导航等九款本土热门应用程序。当时这款系统的主导人之一,正是如今百度造车领头人之一——夏一平。

尾声:

其实许多主流国际品牌在此次电动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造车新浪潮中,还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他们如今面对中国消费市场还需要考虑许多问题,比如,自身品牌价值会不会在电动时代延续下去?要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讨好这一代消费者?如何换一种思路造电车、卖电车?

主流国际品牌的电动车在中国就卖不动,其实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与智能出行领域的认识,已经比大部分国家超前、成熟。也难怪拜登在福特工厂内发表演讲时,感叹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的未来”,而中国在这场竞赛中“领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