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木材到煤炭,能源如何影响了建筑世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木材到煤炭,能源如何影响了建筑世界?

针对建筑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巴纳巴斯·考尔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书虽然比较关注古代经典建筑,但仍不乏独特洞见。

1832或1833年,英国利物浦码头下的仓库以及连接利物浦和曼切斯特的世界上第一条城际铁路。图片来源: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英国乔治王朝时代的建筑现在已经成为广受赞赏的传统城市建筑典范,如果深究当时用于建筑的材料,人们会发现最重要的并不是那些从建筑表面看到的材料,而是煤炭。在那个时代,煤炭被用于烧旺窑炉以烧制砖块和煅烧用于制作灰浆的石灰,煤炭被用于烧制将安装在大型窗户上的玻璃,用于锻造栏杆和钉子的铁块也要依靠煤炭来使其熔化。家家户户的壁炉里都燃烧着煤炭,城市密密麻麻的屋顶上方耸立起了无数高高的烟囱。煤炭就存放在路面下的炭坑里,上面布满圆形的金属板,需要的时候再从中将这种黑色燃料取出来。

如果没有煤炭,要生产出那个时代的建筑所需的材料就需要大量燃烧木材,因此而导致被砍伐的森林面积将无法想象。据巴纳巴斯·考尔德总结,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生铁的产量增加了65倍,如果当时不是以煤炭作为主要炼铁燃料,可能需要差不多相当于整个英格兰国土面积的森林来提供所需木材。

煤炭为工厂提供能源,工厂得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集中创造财富,进而改变了城市。煤炭提供的能源为铁路运输提供了动力,有了铁路,人们可以住到离工作地点更远的郊区。铁路也将出产于远方的食物运到城市,从而将城市与维持城市生活所需的农业土地分离开来。因为运输的便利,建筑师得以使用来自遥远外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各种崭新的技术,曾经矗立在伦敦圣潘克拉斯车站前的米德兰大酒店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该建筑的外表建有华丽的维多利亚式立面,因为用上了从英格兰中部的米德兰运到伦敦的砖块和大理石,这栋建筑也为铁路公司做了一次绝好的广告。

《建筑》

《建筑:从史前到气候告急的回顾》(Architecture: From Prehistory to Climate Emergency sets)讲述了建筑这一需要大量使用能源的行业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作者通过丰富的事例详尽解释了建筑风格与流派发展的艺术史奥秘。这本书与贾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枪炮、细菌与钢铁》(1997年出版,1998年获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译注)一书都对读者有着某种相似的吸引力,两本书都是基于对实际事例的研究进而分析历史之谜。

正如该书前半部分所述,纵观人类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劳作,以及一些专门发现或种植用以作为燃料的食物。那些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部落,在建筑这个问题上大多采取经济实用的态度,因为如果花一天的时间去建房子,就意味着这一天无法外出寻找食物,所以人们都倾向于使用最方便就手的建筑材料。因此,在现在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人们发现了不少原始社会的猛犸象猎人用象骨和象牙建造的住所遗址。后来,农业的发展使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盈余,因而也需要修筑建筑物来储存和管理粮食。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食物开始盈余,人类社会逐渐出现了等级。统治者发现自己手中掌握着巨大的食物以及劳动力资源,使得建造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于是埃及的法老建造起了庞大的金字塔群。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建造大型建筑其实还有着实用的一面——这类工程能够耗用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而减少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后来,古罗马首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被奥古斯都大帝击败,古罗马帝国全盘掌握了埃及出产的粮食,为其在国内建造各种巨型纪念碑提供了物质保障。

即使在人类历史早期,人们对待资源的态度也是谨慎的。古罗马人在使用木材时就非常节俭,因为木材是需要有大量土地保证才能获取的建筑材料,而且也是当时一些关键行业,例如造船业,所必需的原材料。因此,古罗马人选择使用砖石来建造各种建筑,这样也可以将他们能够支配的大量劳动力资源利用起来。其他一些历史时期的人们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由于社会积累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财富,而且统治者都能保持统治的连续性,拥有足够长的社会稳定期,使得建筑技术得以世代发展下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不少中世纪的雄伟大教堂,内墙覆盖精美瓷砖、建于17世纪的伊朗伊斯法罕(Isfahan)清真寺正是这种历史时期的产物。

建造于17世纪位于伊朗伊斯法罕的Sheikh Lotfollah清真寺,内墙墙面装饰着精美的瓷砖。图片来源:Valerio Febbo/Alamy述

接着,煤炭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再后来,人类对石油的发现和利用使世界发生了更多的改变。城市的规模以指数级别扩张,建筑类型也不断丰富,各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建筑逐渐出现:例如火车站、工厂、办公大楼、煤炭和棉花交易所、大型住宅区、摩天大楼、购物广场和机场等等。电力使建筑的内部摆脱了对自然光的依赖,接着,空调的使用似乎能够将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完全消除。混凝土和钢材,这两种同属于能源密集型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得前所未有的建筑效率和建筑规模成为可能,也使各种令人惊叹的工程壮举和崭新的塑造建筑空间的方式成为可能。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做到的所有这一切都将让人类付出巨大的代价:气候变化终有一天会对我们居住的地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考尔德的这本书写成于他在利物浦大学工作期间,可以看作是对化石燃料所建造的世界的赞美诗或挽歌,同时该书也对化石燃料将带来的灾难发出了警告。书中着重描述了英国城市利物浦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讲述了利物浦利用煤炭作为能源建成各种码头、仓库、酒吧、住宅以及学校建筑的历史,充分展现了工业财富带来的城市建筑美学,在赞美新技术的同时,也回顾了过去时代那些伟大建筑的风格。书中描述了一栋位于英国湖区的美丽的房子,尽管这栋房子的建筑师致力呈现传统建筑艺术和工艺,但也要依赖房子的主人通过出售啤酒所赚得的钱作为建筑资金。这栋房子的主人经营着以煤炭为能源动力的啤酒厂,而购买啤酒的工人们也都在以煤炭为能源的工厂里工作,同时房子的主人也要乘坐以煤炭为动力的火车,才能到达这个田园诗一般美丽的地方。

这本书的书名使我有些困惑,因为它未能概括出本书通过追溯能源历史来解释建筑这一宏大的理念。《建筑:从史前到气候告急的回顾》这本书太过热衷于介绍古老的建筑杰作,让人读起来感觉像是一本中规中矩的建筑历史教科书,没有留下足够篇幅去详细介绍那些能够改变建筑行业的各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新尝试。本文在此只做粗略简介,最近在伦敦附近伊顿镇建成的科克屋(Cork House)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已经能够看到各种令人钦佩的新尝试。

这本书或许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不应遮盖一个事实,作者考尔德提出了一个简单却十分重要的观点,同时列举了出人意料但发人深省的细节:建筑确实离不开能源,而且能源在建筑的下一个演化阶段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作者Rowan Moore是《观察者报》的建筑评论家,曾被评为2014年英国新闻奖的年度评论家,著有《缓慢燃烧的城市》和《我们为什么建造》。

(翻译:郑蓉)

来源:卫报

原标题:Architecture: From Prehistory to Climate Emergency review how energy shaped the way we built the worl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木材到煤炭,能源如何影响了建筑世界?

针对建筑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巴纳巴斯·考尔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书虽然比较关注古代经典建筑,但仍不乏独特洞见。

1832或1833年,英国利物浦码头下的仓库以及连接利物浦和曼切斯特的世界上第一条城际铁路。图片来源: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英国乔治王朝时代的建筑现在已经成为广受赞赏的传统城市建筑典范,如果深究当时用于建筑的材料,人们会发现最重要的并不是那些从建筑表面看到的材料,而是煤炭。在那个时代,煤炭被用于烧旺窑炉以烧制砖块和煅烧用于制作灰浆的石灰,煤炭被用于烧制将安装在大型窗户上的玻璃,用于锻造栏杆和钉子的铁块也要依靠煤炭来使其熔化。家家户户的壁炉里都燃烧着煤炭,城市密密麻麻的屋顶上方耸立起了无数高高的烟囱。煤炭就存放在路面下的炭坑里,上面布满圆形的金属板,需要的时候再从中将这种黑色燃料取出来。

如果没有煤炭,要生产出那个时代的建筑所需的材料就需要大量燃烧木材,因此而导致被砍伐的森林面积将无法想象。据巴纳巴斯·考尔德总结,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生铁的产量增加了65倍,如果当时不是以煤炭作为主要炼铁燃料,可能需要差不多相当于整个英格兰国土面积的森林来提供所需木材。

煤炭为工厂提供能源,工厂得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集中创造财富,进而改变了城市。煤炭提供的能源为铁路运输提供了动力,有了铁路,人们可以住到离工作地点更远的郊区。铁路也将出产于远方的食物运到城市,从而将城市与维持城市生活所需的农业土地分离开来。因为运输的便利,建筑师得以使用来自遥远外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各种崭新的技术,曾经矗立在伦敦圣潘克拉斯车站前的米德兰大酒店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该建筑的外表建有华丽的维多利亚式立面,因为用上了从英格兰中部的米德兰运到伦敦的砖块和大理石,这栋建筑也为铁路公司做了一次绝好的广告。

《建筑》

《建筑:从史前到气候告急的回顾》(Architecture: From Prehistory to Climate Emergency sets)讲述了建筑这一需要大量使用能源的行业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作者通过丰富的事例详尽解释了建筑风格与流派发展的艺术史奥秘。这本书与贾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枪炮、细菌与钢铁》(1997年出版,1998年获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译注)一书都对读者有着某种相似的吸引力,两本书都是基于对实际事例的研究进而分析历史之谜。

正如该书前半部分所述,纵观人类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劳作,以及一些专门发现或种植用以作为燃料的食物。那些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部落,在建筑这个问题上大多采取经济实用的态度,因为如果花一天的时间去建房子,就意味着这一天无法外出寻找食物,所以人们都倾向于使用最方便就手的建筑材料。因此,在现在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人们发现了不少原始社会的猛犸象猎人用象骨和象牙建造的住所遗址。后来,农业的发展使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盈余,因而也需要修筑建筑物来储存和管理粮食。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食物开始盈余,人类社会逐渐出现了等级。统治者发现自己手中掌握着巨大的食物以及劳动力资源,使得建造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于是埃及的法老建造起了庞大的金字塔群。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建造大型建筑其实还有着实用的一面——这类工程能够耗用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而减少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后来,古罗马首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被奥古斯都大帝击败,古罗马帝国全盘掌握了埃及出产的粮食,为其在国内建造各种巨型纪念碑提供了物质保障。

即使在人类历史早期,人们对待资源的态度也是谨慎的。古罗马人在使用木材时就非常节俭,因为木材是需要有大量土地保证才能获取的建筑材料,而且也是当时一些关键行业,例如造船业,所必需的原材料。因此,古罗马人选择使用砖石来建造各种建筑,这样也可以将他们能够支配的大量劳动力资源利用起来。其他一些历史时期的人们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由于社会积累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财富,而且统治者都能保持统治的连续性,拥有足够长的社会稳定期,使得建筑技术得以世代发展下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不少中世纪的雄伟大教堂,内墙覆盖精美瓷砖、建于17世纪的伊朗伊斯法罕(Isfahan)清真寺正是这种历史时期的产物。

建造于17世纪位于伊朗伊斯法罕的Sheikh Lotfollah清真寺,内墙墙面装饰着精美的瓷砖。图片来源:Valerio Febbo/Alamy述

接着,煤炭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再后来,人类对石油的发现和利用使世界发生了更多的改变。城市的规模以指数级别扩张,建筑类型也不断丰富,各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建筑逐渐出现:例如火车站、工厂、办公大楼、煤炭和棉花交易所、大型住宅区、摩天大楼、购物广场和机场等等。电力使建筑的内部摆脱了对自然光的依赖,接着,空调的使用似乎能够将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完全消除。混凝土和钢材,这两种同属于能源密集型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得前所未有的建筑效率和建筑规模成为可能,也使各种令人惊叹的工程壮举和崭新的塑造建筑空间的方式成为可能。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做到的所有这一切都将让人类付出巨大的代价:气候变化终有一天会对我们居住的地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考尔德的这本书写成于他在利物浦大学工作期间,可以看作是对化石燃料所建造的世界的赞美诗或挽歌,同时该书也对化石燃料将带来的灾难发出了警告。书中着重描述了英国城市利物浦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讲述了利物浦利用煤炭作为能源建成各种码头、仓库、酒吧、住宅以及学校建筑的历史,充分展现了工业财富带来的城市建筑美学,在赞美新技术的同时,也回顾了过去时代那些伟大建筑的风格。书中描述了一栋位于英国湖区的美丽的房子,尽管这栋房子的建筑师致力呈现传统建筑艺术和工艺,但也要依赖房子的主人通过出售啤酒所赚得的钱作为建筑资金。这栋房子的主人经营着以煤炭为能源动力的啤酒厂,而购买啤酒的工人们也都在以煤炭为能源的工厂里工作,同时房子的主人也要乘坐以煤炭为动力的火车,才能到达这个田园诗一般美丽的地方。

这本书的书名使我有些困惑,因为它未能概括出本书通过追溯能源历史来解释建筑这一宏大的理念。《建筑:从史前到气候告急的回顾》这本书太过热衷于介绍古老的建筑杰作,让人读起来感觉像是一本中规中矩的建筑历史教科书,没有留下足够篇幅去详细介绍那些能够改变建筑行业的各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新尝试。本文在此只做粗略简介,最近在伦敦附近伊顿镇建成的科克屋(Cork House)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已经能够看到各种令人钦佩的新尝试。

这本书或许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不应遮盖一个事实,作者考尔德提出了一个简单却十分重要的观点,同时列举了出人意料但发人深省的细节:建筑确实离不开能源,而且能源在建筑的下一个演化阶段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作者Rowan Moore是《观察者报》的建筑评论家,曾被评为2014年英国新闻奖的年度评论家,著有《缓慢燃烧的城市》和《我们为什么建造》。

(翻译:郑蓉)

来源:卫报

原标题:Architecture: From Prehistory to Climate Emergency review how energy shaped the way we built the worl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