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海面、公园与图书馆里思考和相见:10本公共空间之书 | 书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海面、公园与图书馆里思考和相见:10本公共空间之书 | 书单

从托尼·莫里森到扎迪·史密斯,这10本书讲述了公共空间如何为陌生人提供社交契机,减少孤独。

2020年春,纽约威廉斯堡的多米诺公园,人们借助白圈保持社交距离。图片来源:Noam Galai/Getty Images

疫情令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公共空间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价值。公园缓和了隔离之苦,酒吧和餐厅把桌子摆上了人行道,徒步爱好者重夺城市街道的种种计划层出不穷,学校大门的敞开成为了欢欣鼓舞而非抱怨的源头。

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曾提出,建筑学“关乎由建筑保有的公共空间”。在写作小说《伟大的错误》(The Great Mistake)期间——它讲述了被遗忘的中央公园与纽约公共图书馆创立者的生平以及被害的经过,我被书籍保有的公共空间深深地吸引。

下文列举的10本书——其中甚至有以庞大的食人鲨为主题的——皆对某些令陌生人可以自由交往、思考问题并且较少感到孤独的空间大加赞赏。

1. 《大白鲨》(Jaws

《大白鲨》
彼得·本奇利 著

这本书不拍成电影真是可惜了!《大白鲨》的力量并不在于单纯的恐怖,而在于它深入思考了一只庞大的捕猎者闯入某度假社区赖以为生的公共空间——即海滩和海洋——将会催生出何种后果。在写作《大白鲨》前,本奇利曾负责为林登·约翰逊总统撰写演说稿。这本书大卖以后,他把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奉献给了鲨鱼保育事业。

2. 《喷火器》(The Flamethrowers

《喷火器》
雷切尔·库什纳 著

库什纳这部小说的主角骑着她的瓦莱拉摩托,从内华达州一直走到犹他州,参加了在博纳维尔盐滩进行的地面速度试验。广阔的户外成为了一个社群聚集、共同冒险、追求超越的空间,库什纳以庄重的眼光把握到了这一点:“父亲和大叔们挤在工作台周围,为机车折腰,他们还有意把皮带扣拨到一边,以免刮伤油漆。”与此同时,艺术家们正在占领纽约某处废弃的工业区,开展交往活动,拷问着生活与艺术、私人与公共空间之间的一系列界限。

3. 《中央公园的昔与今》(Central Park Then and Now

《中央公园的昔与今》
玛西亚·莱斯 著

在写作《伟大的错误》时,我发现这本摄影集颇能启迪心智。它围绕着一个简单但却有力的观念展开:以排列有序的档案与当代影像,捕捉到了中央公园150年来的演变。其结果就是过去与当下的并列,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妙感。照片中的众人既有头戴大礼帽的,也有现当代在公园里举行群众集会的,如1968年的反越战大会以及1980年约翰·列侬被害后的守夜活动。

4. 《使馆楼》

《使馆楼》
[英]扎迪·史密斯 著 黄昱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2

这是我最喜欢的史密斯非虚构类作品之一,它表明了诸如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何以是社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参考她的散文集《感受自由》里的《伦敦西北之蓝调》一文)。在这部短篇小说里,作者的注意力投向了同一类区域:威尔斯登高墙环绕的私人住宅区周围以及之间的诸多公共空间;当地的街道、花园以及公共水池。《使馆楼》提出了一个问题,既关乎艺术又关乎生活,我认为这个问题在当代是愈发能引起共鸣的:“毫无疑问,关于为我们的注意力圈定边界以及驻留在这一边界之内,需要有一番论述。但这个圈究竟应当画多大?”

5. 《开罗:记一座城市的转型》(Cairo: Memoir of a City Transformed

《开罗:记一座城市的转型》
阿达夫·索埃弗 著

从废弃已久的历史建筑,到富人们奢侈豪华、流水潺潺的高尔夫球场,索埃弗这本书对公民们如何找到新方式重夺公共空间做出了精辟的考察。在这些论述中,解放广场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公共空间经常是创造历史的地方——它是展开积极行动的场所,也见证着既有话语体系的崩塌。

6. 《爵士乐》

《爵士乐》
[美]托妮·莫里森 著 潘岳/雷格 译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13-10

莫里森这部小说里充满了即兴创作、构图的变化以及从不同视角重复和重新构想的事件,它既凸显了作为标题的爵士乐,也体现了“呼唤与回应”这一政治与公共演出当中的民主参与模式。书中的人物聚集在20世纪20年代的哈林区,其中即便是看起来最无害的台词,也闪烁着这样一种意识——并非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享有平等的呼吸空间:“好在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空间来跳舞,因为根本就没有空间可言。”

7. 《不领情的难民:移民们不会告诉你的东西》(The Ungrateful Refugee: What Immigrants Never Tell You

《不领情的难民:移民们不会告诉你的东西》
狄娜·纳耶里 著

对有些人来说,公共空间是他们所享有的唯一空间。纳耶里8岁时就与母亲和兄弟逃离了伊朗,起初一家人生活在一座难民营里,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为她们提供了庇护,她也因此而得以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在大学里,她将自己的鲜活故事与其他近年来流离失所的难民以及寻求庇护的人的故事编织为一体,引领我们深入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体会他们是如何聚集在营地里以及边境上,设法找到一条归家以及安居之路,回到一处真正可称之为“自家”的地方。

8. 《并非故意与众不同:我的冲浪人生》

《并非故意与众不同:我的冲浪生活》
威廉·菲尼根 著 易思婷(小Po) 译
紅樹林 2018-11

菲尼根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它也落在了我最喜爱的非虚构类作品范畴里:有关某种痴迷的回忆录。在此痴迷的对象是冲浪,以及冲浪时所产生的公共空间。较之于许多冲浪者社群悄然地聚集在不可预测的大海之上“慵懒地等待浪潮的那些日子”,陆地上的生活显得更加不真实,且变革性也更少。“在冲浪者的行列里,”菲尼根写道,“每当洪波涌起,高度的敬畏心似乎就会在我们的周围汇聚,令我们沉默不语,或使我们不得不诉诸暗号和悄悄话,我们俨然身处教堂之中。”

9. 《旺布尔一家》(The Wombles

《旺布尔一家》
伊丽莎白·贝雷斯福德 著

伊丽莎白·贝雷斯福德带孩子们去伦敦南部的温布尔顿公园参加节礼日(Boxing Day,圣诞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部分欧洲及英联邦国家将其定为假期,传统上有向服务业工人赠送礼物的活动,但如今被大多数人视作购物日——译注)徒步活动时,女儿凯特多次把“温布尔顿公园(Wimbledon Common)”错误地读作“旺布尔顿公园(Wombledon Common)”。这点燃了贝雷斯福德的灵感。196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童书《旺布尔一家》,讲述了一群披着毛皮、以“让坏垃圾发挥好用处”为宗旨的精灵的故事。作为那个时代的环保主义先驱,旺布尔一家住在地穴里,开辟绿色,致力于开发各种富有创意的垃圾回收办法。它们也是“从农田到饭桌”理念的早期倡导者,对那些如今需要去米其林餐厅并花掉你一整个月工资的餐食表现出了极强的欲望:花样面包、橡子汁、冷杉果梳夫厘以及榆树皮砂锅乱炖。

10. 《这就是纽约》

《这就是纽约》
[美国]E·B·怀特 著 贾辉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

《这里是纽约》可能是迄今为止有关纽约的书籍里最伟大的一本,它沿着一场想象中的、环绕纽约全城的漫步之旅展开。“曼哈顿无疑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怀特写道,“诗歌的魔力可以被千百万永久居民理解,但其完整的意涵却永远是难以捉摸的。”怀特的论述切中了要害:一座城市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天际线,而在于人们能在聚集在公共空间当中并建立起连接。

(翻译:林达)

来源:卫报

原标题:Top 10 books about public spac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海面、公园与图书馆里思考和相见:10本公共空间之书 | 书单

从托尼·莫里森到扎迪·史密斯,这10本书讲述了公共空间如何为陌生人提供社交契机,减少孤独。

2020年春,纽约威廉斯堡的多米诺公园,人们借助白圈保持社交距离。图片来源:Noam Galai/Getty Images

疫情令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公共空间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价值。公园缓和了隔离之苦,酒吧和餐厅把桌子摆上了人行道,徒步爱好者重夺城市街道的种种计划层出不穷,学校大门的敞开成为了欢欣鼓舞而非抱怨的源头。

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曾提出,建筑学“关乎由建筑保有的公共空间”。在写作小说《伟大的错误》(The Great Mistake)期间——它讲述了被遗忘的中央公园与纽约公共图书馆创立者的生平以及被害的经过,我被书籍保有的公共空间深深地吸引。

下文列举的10本书——其中甚至有以庞大的食人鲨为主题的——皆对某些令陌生人可以自由交往、思考问题并且较少感到孤独的空间大加赞赏。

1. 《大白鲨》(Jaws

《大白鲨》
彼得·本奇利 著

这本书不拍成电影真是可惜了!《大白鲨》的力量并不在于单纯的恐怖,而在于它深入思考了一只庞大的捕猎者闯入某度假社区赖以为生的公共空间——即海滩和海洋——将会催生出何种后果。在写作《大白鲨》前,本奇利曾负责为林登·约翰逊总统撰写演说稿。这本书大卖以后,他把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奉献给了鲨鱼保育事业。

2. 《喷火器》(The Flamethrowers

《喷火器》
雷切尔·库什纳 著

库什纳这部小说的主角骑着她的瓦莱拉摩托,从内华达州一直走到犹他州,参加了在博纳维尔盐滩进行的地面速度试验。广阔的户外成为了一个社群聚集、共同冒险、追求超越的空间,库什纳以庄重的眼光把握到了这一点:“父亲和大叔们挤在工作台周围,为机车折腰,他们还有意把皮带扣拨到一边,以免刮伤油漆。”与此同时,艺术家们正在占领纽约某处废弃的工业区,开展交往活动,拷问着生活与艺术、私人与公共空间之间的一系列界限。

3. 《中央公园的昔与今》(Central Park Then and Now

《中央公园的昔与今》
玛西亚·莱斯 著

在写作《伟大的错误》时,我发现这本摄影集颇能启迪心智。它围绕着一个简单但却有力的观念展开:以排列有序的档案与当代影像,捕捉到了中央公园150年来的演变。其结果就是过去与当下的并列,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妙感。照片中的众人既有头戴大礼帽的,也有现当代在公园里举行群众集会的,如1968年的反越战大会以及1980年约翰·列侬被害后的守夜活动。

4. 《使馆楼》

《使馆楼》
[英]扎迪·史密斯 著 黄昱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2

这是我最喜欢的史密斯非虚构类作品之一,它表明了诸如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何以是社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参考她的散文集《感受自由》里的《伦敦西北之蓝调》一文)。在这部短篇小说里,作者的注意力投向了同一类区域:威尔斯登高墙环绕的私人住宅区周围以及之间的诸多公共空间;当地的街道、花园以及公共水池。《使馆楼》提出了一个问题,既关乎艺术又关乎生活,我认为这个问题在当代是愈发能引起共鸣的:“毫无疑问,关于为我们的注意力圈定边界以及驻留在这一边界之内,需要有一番论述。但这个圈究竟应当画多大?”

5. 《开罗:记一座城市的转型》(Cairo: Memoir of a City Transformed

《开罗:记一座城市的转型》
阿达夫·索埃弗 著

从废弃已久的历史建筑,到富人们奢侈豪华、流水潺潺的高尔夫球场,索埃弗这本书对公民们如何找到新方式重夺公共空间做出了精辟的考察。在这些论述中,解放广场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公共空间经常是创造历史的地方——它是展开积极行动的场所,也见证着既有话语体系的崩塌。

6. 《爵士乐》

《爵士乐》
[美]托妮·莫里森 著 潘岳/雷格 译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13-10

莫里森这部小说里充满了即兴创作、构图的变化以及从不同视角重复和重新构想的事件,它既凸显了作为标题的爵士乐,也体现了“呼唤与回应”这一政治与公共演出当中的民主参与模式。书中的人物聚集在20世纪20年代的哈林区,其中即便是看起来最无害的台词,也闪烁着这样一种意识——并非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享有平等的呼吸空间:“好在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空间来跳舞,因为根本就没有空间可言。”

7. 《不领情的难民:移民们不会告诉你的东西》(The Ungrateful Refugee: What Immigrants Never Tell You

《不领情的难民:移民们不会告诉你的东西》
狄娜·纳耶里 著

对有些人来说,公共空间是他们所享有的唯一空间。纳耶里8岁时就与母亲和兄弟逃离了伊朗,起初一家人生活在一座难民营里,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为她们提供了庇护,她也因此而得以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在大学里,她将自己的鲜活故事与其他近年来流离失所的难民以及寻求庇护的人的故事编织为一体,引领我们深入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体会他们是如何聚集在营地里以及边境上,设法找到一条归家以及安居之路,回到一处真正可称之为“自家”的地方。

8. 《并非故意与众不同:我的冲浪人生》

《并非故意与众不同:我的冲浪生活》
威廉·菲尼根 著 易思婷(小Po) 译
紅樹林 2018-11

菲尼根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它也落在了我最喜爱的非虚构类作品范畴里:有关某种痴迷的回忆录。在此痴迷的对象是冲浪,以及冲浪时所产生的公共空间。较之于许多冲浪者社群悄然地聚集在不可预测的大海之上“慵懒地等待浪潮的那些日子”,陆地上的生活显得更加不真实,且变革性也更少。“在冲浪者的行列里,”菲尼根写道,“每当洪波涌起,高度的敬畏心似乎就会在我们的周围汇聚,令我们沉默不语,或使我们不得不诉诸暗号和悄悄话,我们俨然身处教堂之中。”

9. 《旺布尔一家》(The Wombles

《旺布尔一家》
伊丽莎白·贝雷斯福德 著

伊丽莎白·贝雷斯福德带孩子们去伦敦南部的温布尔顿公园参加节礼日(Boxing Day,圣诞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部分欧洲及英联邦国家将其定为假期,传统上有向服务业工人赠送礼物的活动,但如今被大多数人视作购物日——译注)徒步活动时,女儿凯特多次把“温布尔顿公园(Wimbledon Common)”错误地读作“旺布尔顿公园(Wombledon Common)”。这点燃了贝雷斯福德的灵感。196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童书《旺布尔一家》,讲述了一群披着毛皮、以“让坏垃圾发挥好用处”为宗旨的精灵的故事。作为那个时代的环保主义先驱,旺布尔一家住在地穴里,开辟绿色,致力于开发各种富有创意的垃圾回收办法。它们也是“从农田到饭桌”理念的早期倡导者,对那些如今需要去米其林餐厅并花掉你一整个月工资的餐食表现出了极强的欲望:花样面包、橡子汁、冷杉果梳夫厘以及榆树皮砂锅乱炖。

10. 《这就是纽约》

《这就是纽约》
[美国]E·B·怀特 著 贾辉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

《这里是纽约》可能是迄今为止有关纽约的书籍里最伟大的一本,它沿着一场想象中的、环绕纽约全城的漫步之旅展开。“曼哈顿无疑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怀特写道,“诗歌的魔力可以被千百万永久居民理解,但其完整的意涵却永远是难以捉摸的。”怀特的论述切中了要害:一座城市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天际线,而在于人们能在聚集在公共空间当中并建立起连接。

(翻译:林达)

来源:卫报

原标题:Top 10 books about public spac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