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艺术家去乡村驻地,能为乡村建设带来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艺术家去乡村驻地,能为乡村建设带来什么?

“去田野”计划联合发起人董云衍认为,在乡村举办艺术驻地计划的重要目的是让更多不为人知的乡村被更多的公众认识,同样重要的是打破我们对乡村的刻板印象。

图片来源: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

如何利用艺术的力量重振乡村,是近几年在国内被积极探索的一个方向。在更早之前的2000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就在日本乡村正式启动,为艺术改变乡村树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今年5月在景德镇浮梁县寒溪村举办的“艺术在浮梁2021”则是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走进乡村的驻地计划正在进行或启动中,艺术家进入乡村,能为后者带来什么呢?

让文化可持续地传承下去是乡建工作者的首要目标

日前,又一个邀请艺术家进驻乡村的项目——“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在杭州启动。计划公布了2021年秋季与2022年春季两期项目的驻地地点,分别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和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古伦村及周边村落。首期参与者将在6周时间里驻扎在练市研究创作。驻地成果将在当地以展览、小型艺术节、工作室开放日等形式面向公众展出。

在发布会当日举办的“去田野——把乡建和艺术驻地作为方法”主题对谈中,多位乡村建设实践者、观察者和艺术家就乡建和艺术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单读》主编吴琦注意到,近年来“乡建”在公共舆论场中成为了一个热词,借由“乡村建设”的话题,公共舆论终于不再仅将北上广深的年轻人的喜怒哀乐作为唯一的标识和关注重点,而是引导我们从更多元的角度和标准去观察中国社会。“田野本身不是一个自足的目的,也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通往田野不是要成为田野本身,而是要去发掘真正独特的经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田野)不是一个可以无限想象或充满田园牧歌诗意的一个概念,它其实是一个过程、一个社会关系,不只是那些与田野直接相关的人才有发言权,而是说在某种社会脉络当中,每个人、每种职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去田野!”联合发起人董云衍认为,在乡村举办艺术驻地计划的重要目的是让更多不为人知的乡村被更多的公众认识,同样重要的是打破我们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她表示,团队前往古伦村做前期调研时就曾落入过这样的认知窠臼。团队成员们发现,想象中原汁原味的侗族村落建筑几乎已经完全被新建筑取代,随行的摄影师表示都不知道该如何拍摄了。董云衍呼吁在未来参与艺术驻地计划的艺术家摈弃都市人对所谓“诗和远方”的“乡愁”进入现场,用艺术家的视角去研究和发现乡村存留的有价值的东西,将乡村真实的状态呈现到更多人面前。

图片来源: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

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黄孙权看来,乡村与城市并不是“前现代”与“现代”的关系,梳理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关注乡建,一些特定乡村更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试验场。

今年4月至5月,“乡建中国思想展”在杭州市萧山区高帆摄影艺术馆暨高帆纪念馆举办。展览中囊括了三个经典的乡村改造案例——重庆市北碚区、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与河北省武安市十里店村。翟城开创了中国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地方自治先河,见证了最早的村级女子学校、最早的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如今我们还能在那里找到晏阳初创办的幼儿园。十里店在解放战争胜利之前率先推行土改政策,1948年,加拿大知识分子大卫·柯鲁克与伊莎白·柯鲁克夫妇作为观察员在十里店采访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完成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重庆市北碚区则见证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起点。

乡兴社是“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第二期“侗族村落”的合作机构,其联合创始人菜菜长期活跃在乡建第一线,她分享了自己在乡建实践中的心得感受。菜菜认为,很多人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理解为把乡村文化做成可供消费的产品,却很少思考这为当地人能够带来什么,而让文化能够更加可持续地传承下去才应该是乡建工作者的首要目标。她与她的工作伙伴在广东开平碉楼调研发现,当地有非常多吸引人的侨乡故事,有美丽却逐渐凋零的古老建筑,但这些文化是非常碎片化的,而且当地居民认识不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

菜菜的想法是,用大型实景“剧本杀”的方式将这些文化资源串联起来,邀请当地村民做NPC,以他们的口讲述当地故事,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唤醒本土自豪感。“文化一定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包括现在我们要做的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我特别希望看到的是一些更生动的艺术创作,它不能太过于形式化——形式背后一定要有更多想表达的东西。”她说。

练市镇东大街安济桥(摄影:大头)

艺术家们即将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田野

目前,“去田野”第一期招募计划已经正式开启。作为今年驻地项目的练市是浙江湖州的一个古镇,东邻乌镇,北接南浔,却长久以来被掩盖在这两座名镇的光芒之下。练市有2000年的历史,江南地区长久的富庶生活和文雅传统在当地展露分明:“桑蚕之利,莫胜于湖”的丝绸、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千日一醒”的湖州酒,如今依然在练市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长期默默无闻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了练市一个优势:和其他名镇相比,它更加原生态,迄今仍能见到传统的水乡风情和百姓栖水而居的日常生活。

这也意味着驻地艺术家需要花更多功夫梳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遗存,找到其文化肌理、生长脉络上的独特之处,因地制宜地进行创作。另外,驻地艺术家需要与脚步加快的城市化“抢时间”。项目联合发起人笛子表示,练市保留下来的老街正在逐渐被拆除改造。团队于4月在练市第一次调研的时候,已经有部分老街在改造了——驻地艺术家们即将面对的很有可能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田野,他们的创作也将会是一段即将消逝的历史的记录。

活动期间,主办方将通过设置在地顾问、组织走访来帮助参与者建立本地社交网络,并不定期安排与参与者议题相关的艺术家、学者作为观察员进驻交流。参与者被鼓励举办面向本地居民的艺术公共教育活动。项目关注中国乡村文化建设与在地艺术生产,鼓励并支持来自不同方向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深入乡村,进行艺术实践。

这个全新的公益项目由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在野艺术公益基金与西戏联合发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艺术家去乡村驻地,能为乡村建设带来什么?

“去田野”计划联合发起人董云衍认为,在乡村举办艺术驻地计划的重要目的是让更多不为人知的乡村被更多的公众认识,同样重要的是打破我们对乡村的刻板印象。

图片来源: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

如何利用艺术的力量重振乡村,是近几年在国内被积极探索的一个方向。在更早之前的2000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就在日本乡村正式启动,为艺术改变乡村树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今年5月在景德镇浮梁县寒溪村举办的“艺术在浮梁2021”则是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走进乡村的驻地计划正在进行或启动中,艺术家进入乡村,能为后者带来什么呢?

让文化可持续地传承下去是乡建工作者的首要目标

日前,又一个邀请艺术家进驻乡村的项目——“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在杭州启动。计划公布了2021年秋季与2022年春季两期项目的驻地地点,分别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和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古伦村及周边村落。首期参与者将在6周时间里驻扎在练市研究创作。驻地成果将在当地以展览、小型艺术节、工作室开放日等形式面向公众展出。

在发布会当日举办的“去田野——把乡建和艺术驻地作为方法”主题对谈中,多位乡村建设实践者、观察者和艺术家就乡建和艺术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单读》主编吴琦注意到,近年来“乡建”在公共舆论场中成为了一个热词,借由“乡村建设”的话题,公共舆论终于不再仅将北上广深的年轻人的喜怒哀乐作为唯一的标识和关注重点,而是引导我们从更多元的角度和标准去观察中国社会。“田野本身不是一个自足的目的,也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通往田野不是要成为田野本身,而是要去发掘真正独特的经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田野)不是一个可以无限想象或充满田园牧歌诗意的一个概念,它其实是一个过程、一个社会关系,不只是那些与田野直接相关的人才有发言权,而是说在某种社会脉络当中,每个人、每种职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去田野!”联合发起人董云衍认为,在乡村举办艺术驻地计划的重要目的是让更多不为人知的乡村被更多的公众认识,同样重要的是打破我们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她表示,团队前往古伦村做前期调研时就曾落入过这样的认知窠臼。团队成员们发现,想象中原汁原味的侗族村落建筑几乎已经完全被新建筑取代,随行的摄影师表示都不知道该如何拍摄了。董云衍呼吁在未来参与艺术驻地计划的艺术家摈弃都市人对所谓“诗和远方”的“乡愁”进入现场,用艺术家的视角去研究和发现乡村存留的有价值的东西,将乡村真实的状态呈现到更多人面前。

图片来源: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

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黄孙权看来,乡村与城市并不是“前现代”与“现代”的关系,梳理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关注乡建,一些特定乡村更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试验场。

今年4月至5月,“乡建中国思想展”在杭州市萧山区高帆摄影艺术馆暨高帆纪念馆举办。展览中囊括了三个经典的乡村改造案例——重庆市北碚区、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与河北省武安市十里店村。翟城开创了中国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地方自治先河,见证了最早的村级女子学校、最早的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如今我们还能在那里找到晏阳初创办的幼儿园。十里店在解放战争胜利之前率先推行土改政策,1948年,加拿大知识分子大卫·柯鲁克与伊莎白·柯鲁克夫妇作为观察员在十里店采访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完成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重庆市北碚区则见证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起点。

乡兴社是“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第二期“侗族村落”的合作机构,其联合创始人菜菜长期活跃在乡建第一线,她分享了自己在乡建实践中的心得感受。菜菜认为,很多人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理解为把乡村文化做成可供消费的产品,却很少思考这为当地人能够带来什么,而让文化能够更加可持续地传承下去才应该是乡建工作者的首要目标。她与她的工作伙伴在广东开平碉楼调研发现,当地有非常多吸引人的侨乡故事,有美丽却逐渐凋零的古老建筑,但这些文化是非常碎片化的,而且当地居民认识不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

菜菜的想法是,用大型实景“剧本杀”的方式将这些文化资源串联起来,邀请当地村民做NPC,以他们的口讲述当地故事,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唤醒本土自豪感。“文化一定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包括现在我们要做的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我特别希望看到的是一些更生动的艺术创作,它不能太过于形式化——形式背后一定要有更多想表达的东西。”她说。

练市镇东大街安济桥(摄影:大头)

艺术家们即将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田野

目前,“去田野”第一期招募计划已经正式开启。作为今年驻地项目的练市是浙江湖州的一个古镇,东邻乌镇,北接南浔,却长久以来被掩盖在这两座名镇的光芒之下。练市有2000年的历史,江南地区长久的富庶生活和文雅传统在当地展露分明:“桑蚕之利,莫胜于湖”的丝绸、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千日一醒”的湖州酒,如今依然在练市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长期默默无闻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了练市一个优势:和其他名镇相比,它更加原生态,迄今仍能见到传统的水乡风情和百姓栖水而居的日常生活。

这也意味着驻地艺术家需要花更多功夫梳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遗存,找到其文化肌理、生长脉络上的独特之处,因地制宜地进行创作。另外,驻地艺术家需要与脚步加快的城市化“抢时间”。项目联合发起人笛子表示,练市保留下来的老街正在逐渐被拆除改造。团队于4月在练市第一次调研的时候,已经有部分老街在改造了——驻地艺术家们即将面对的很有可能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田野,他们的创作也将会是一段即将消逝的历史的记录。

活动期间,主办方将通过设置在地顾问、组织走访来帮助参与者建立本地社交网络,并不定期安排与参与者议题相关的艺术家、学者作为观察员进驻交流。参与者被鼓励举办面向本地居民的艺术公共教育活动。项目关注中国乡村文化建设与在地艺术生产,鼓励并支持来自不同方向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深入乡村,进行艺术实践。

这个全新的公益项目由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在野艺术公益基金与西戏联合发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