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指本文作者Nikita Lalwani,她是一位作家、编剧)看来,用“刚刚好(just)”这种词来形容好友,总是有些不恰当的。我的好几段朋友关系,都有卡罗琳·温妮弗雷德·奥尔顿(在她的《维多利亚文学中的浪漫友谊》(Romantic Friendship in Victorian Literature)这本书里)所称的“炽烈感受(intense feeling)”这一重要特征,可以说它标志和定义了我的友谊。
此类柏拉图式的友谊,牵涉到许多有关浪漫的喻象:渴慕、书信来往、播放列表的创建、恐惧失去自我或积极接纳相反的情形:某种可能发展出友谊的自我拓展(self-expansion)。很关键的是,这些喻象都包含着一种不加掩饰的需要,这种需要与潜在的愉悦相关,但也可能步入误区。
在我的小说《你们这类人》(You People)当中,19岁的妮娅在餐厅打工期间与老板图利成为了好友。刚开始的时候,她发现两人的关系很难有确切的定性——二人没有肉体上的交欢,但不时有亲密气氛,令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还有一丝家的味道。毋庸置疑,这一点十分要紧。
当然,性在柏拉图式友谊当中可能是缺席的。在小说里,读者对爱欲(eros)会由于各式各样的缘故而遭到掩饰或压抑这一点也许看得很清楚,哪怕书中的角色自己对此还不甚明了。在生活中,类似的强烈性冲动也可能会在朋友之间迸发或者得到升华(sublimated),无分时间与地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是打算沿着“炽烈感受”这条线索,来考察虚构作品中那些无关肉欲、故可称之为柏拉图式的友谊。
1. 《秀拉》

[美]托妮·莫里森 著 胡允桓 著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14-7
埃莱娜·费兰特史诗般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埃莱娜与莉拉之间的狂热与梦想,以及扎迪·史密斯《摇摆时光》里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友谊及其“富有想象力的同理心”,已经为读者所熟知,但早在前述作品问世前很久,莫里森笔下的秀拉和尼尔就已经闪转腾挪于有关阶级、种族与婚姻的诸多社会成见之间。《秀拉》的背景设定在1919-1965年间俄亥俄州山中的一个黑人社群,彼时它正受到白人中产化进程的迅猛侵蚀,书中故事围绕两名主角从女孩成长为女人的经历以及二人的羁绊展开。诚然,她们无可避免地伤害到了对方,但两人共同展现出来的力量则源自彼此的差异,以及她们所提出的一系列挑战既有思维定势的问题。结局悲惨但却富有解放意义,对“悔恨”有相当精到的探究。
2. 《一桩惨案》(收录于《都柏林人》中)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著 辛彩娜 译
中信出版社|大星文化 2020-6
达菲先生原以为,自己苦心经营的伙伴关系足以滋养人生,好比哺育根基的“花园土”,但当他的柏拉图式伴侣西尼科夫人中止有关真与美的日常对谈,并突然将他的双手按在她的脸颊上时,达菲一下子就被卷进了存在性的地狱。他在惊惶之际斩断了一切与这个女人的联系。多年以后,他在读报时得知,西尼科夫人被火车撞了,以及她在二人的友谊结束后有了饮酒的习惯。达菲的反应并不是高兴——面对这位夫人的烂俗下场,他先是生出一股恶心感,随后又反复回味自己如何与“人生一大快事”失之交臂——他空耗人生的原因会不会是活得太像个清教徒了呢?
3. 《爱心树》,谢尔·希尔弗斯坦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著 傅惟慈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爱心树童书 2018-1
在这部作品里,大树与男孩的关系原本呈现出一种优美的简单直接性,男孩幼时曾在树枝上快乐地荡着秋千,长大以后却逐渐放肆了起来。他在树干上刻下爱人名字的首字母,为了赚钱而摘走了树上的苹果,为了建房又砍掉了许多树枝。哪怕男孩年老以后因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缺乏关爱而要砍倒这棵树,造一艘船远航散心,经历了这一切的大树也依旧说自己乐在其中。费解之处在于,这棵树的禅心(zen sensibility)究竟是值得我们效法,还是会导向毁灭?
4. 《玫瑰花环》(A Wreath of Roses)

伊丽莎白·泰勒 著
泰勒对于电影导演贝多斯的刻画表现出了她对情感世界的深邃洞察力,这位导演先是喜欢艺术家弗朗西丝的画,继而与她展开了交往。然而,贝多斯与弗朗西丝的面对面关系,终究敌不过他对她创作的静态影像的强烈迷恋。这对弗朗西丝而言不啻为一种解脱,相较于应付“迷弟”的汹涌情绪,她更愿意在艺术的海洋中沉潜。话说回来,贝多斯之于她也算是一种有用的“敲打”,使她能放缓步伐并沉思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 《远大前程》

[英]狄更斯 著 主万 叶尊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4
这部作品里有一个非常传统的、“这一对能成吗(will-they-or-won’t-they,即两人虽然热恋,但面临来自内外的挑战与危机,恋情充满不确定性的经典情形——译注)”式的浪漫情节,它在皮普从铁匠学徒一路进入上流社会的过程中时有展露。但狄更斯也关注欲望对一个人灵魂的腐蚀作用,皮普与乔伊之间复杂难解的友谊可以为证。乔伊是皮普儿时的榜样,但随着皮普在社会里一路平步青云,看到乔伊只能让他回忆起出身卑微的耻辱。面对皮普的阴暗一面,乔伊依旧乐观,因为他太了解这个人了:“你和我这两个人在伦敦根本就不可能走到同一条路上去;其它地方也不行,只有在私下以及为朋友所熟知和理解的时候才能勉强维持。”
6. 《盖普眼中的世界》

[美]约翰·欧文 著 黄贞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读客文化 2018-4
职业足球运动员罗伯特受盖普的母亲、邪典女权主义者(cult feminist)珍妮《性嫌疑犯》一书的影响做了变性手术,并改名为罗伯塔。她是一个有古早色彩的跨性别者角色,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部小说里最迷人的角色,她受困于“中年男人的虚荣与中年女人的焦虑……这种视角并非一无是处”。罗伯塔和盖普经常在一起打壁球,在此期间建立起了牢固的友谊。这本书花费了不少笔墨来刻画欲望的沉浮起落,两人的柏拉图式亲密关系则是其中的一抹亮色。
7. 《为时已晚》(Late in the Day)

泰莎·哈德利 著
这部小说闪烁着作家詹姆斯·索特所称的“完美的知识与切近的观察”之光,书中谈及了若干种类型的柏拉图式友谊。阿莱士和扎克在学校里就已经相互认识,克里斯汀和莉迪亚(两人的妻子)也是一样。多年以来,在四人之间犬牙交错的野心和尔虞我诈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交互的、近乎于柏拉图式的“幸福伙伴关系”。阅读这本书,可以领略到作者对人格与意义的深厚理解。
8. 《好人恐怖分子》

[英]多丽丝·莱辛 著 王睿 译
作家出版社 2010-5
十五年来,爱丽丝和雅思培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如今二人又卷入了抗议“婊子皇后撒切尔”的活动。爱丽丝声称自己对雅思培有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爱,尽管她明白他喜欢的是男人。他对她的拒绝有时是相当残酷的,然而令爱丽丝颇为宽慰的是,两人也因此不可能惹出什么乱子来,尤其是两人的纽带不会有怀上孩子这种后果。这是一部以观念为核心的小说,驱动它的乃是莱辛近乎冷酷的洞察力,藉此她把我们带入到了难解难分的个人与政治之纠葛中。
9. 《大地之上》,罗欣顿·米斯特里

[加拿大]罗欣顿·米斯特里 著 张亦琦 译
天地出版社 2021-6
迪娜是一名寡妇,家里有个名叫马内克的大学生房客,还有裁缝伊什瓦和翁普拉卡什,1975年紧急状态期间,四人在孟买同住。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外部世界的乱局挫败和伤害着这四个人——读者见证了强制绝育、阉割、截肢以及生命和家园的沦丧——但这种关系也构成了他们在最坏的时期里同舟共济的基础。
10. 《蜉蝣》(Mayflies)

安德鲁·奥黑根 著
20岁的工厂机械师、演说家图利·道森一直以来都是一位魅力四射的、如同电影男主角一样的最佳搭档。吉米同样出身于艾尔郡的公有住宅区,他想要尽可能地接近道森。那是在1986年。二人相互分享电影《蜜的滋味》里面的金句和Joy Division乐队的歌词,周末一同去曼彻斯特看一场热情澎湃的演出。我们追随图利和吉米度过了三十个年头,直到其中一人得知噩耗。但两人和曼彻斯特的缘分是始终都在的。这是奥黑根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小说,而他也谈到了现实生活中启发他写作该书的友谊:“我仍然会在梦中憧憬那个曼彻斯特——橙色巴士与下午长久而清朗的光线,开怀畅饮和放声大笑,时间就定格在这一刻。”
(翻译:林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