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油饼蘸咖啡,一天400杯,最近咖啡馆都在卖小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油饼蘸咖啡,一天400杯,最近咖啡馆都在卖小吃?

咖啡,这个舶来品,正在一点点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在与本土美食的交锋中,逐渐也融入了我们的菜谱。

文|咖门 

编辑|居居

民间小吃和咖啡组的CP,几乎是组一个火一个。

继肉夹馍配咖啡之后,泉州又有一个“油条阿芙佳朵”火了。

这个产品成为门店招牌,供不应求,而且带动了整个咖啡馆的销量,周末一天能出杯500+。

地方小吃+套餐,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普通咖啡馆能不能效仿?我找了一些案例来分析。

01 “油条/油饼咖啡”,每天供不应求

前段时间,武汉有一个咖啡品牌,因为“油饼包烧麦”咖啡套餐火了。

不正咖啡创始人张镇告诉我,这个单品套餐,在工作日一天能卖100份左右,周末可以卖200~400份。

套餐最初的创意,来自隔壁是一个当地老字号油饼店,其店内的油饼包烧麦是武汉人必吃早餐,因为看到很多人带着油饼来买咖啡,干脆就出了这个套餐。(PS:老板和油饼店是亲戚)

而在1000公里外的,刚刚申遗成功的泉州,有一个名叫巴浪鱼的咖啡馆,依靠一款“油条阿芙佳朵”成功出圈,被很多人默默记录在了打卡目的地上。

这款产品做法也很简单,是把刚刚出锅的酥脆油条,加入到冰淇淋中,并淋上浓缩咖啡液,一口油条一口冰淇淋咖啡,“美到窒息”的阿芙佳朵,有了接地气的新吃法。

巴浪鱼的老板亚三告诉我,店对面的油条店,是泉州一家30多年的老字号,因为发现有人买了油条来喝咖啡,就萌生了将油条和咖啡结合起来的想法。

因为油条店只有在下午4~6点营业,所以油条阿芙佳朵每天限时售卖,即便如此,这个单品还是成为巴浪鱼的招牌之一,很多人为它而来。

已经开店近5年的巴浪鱼咖啡,已成为泉州的地标咖啡馆之一,工作日出杯量在300杯上下,节假日会超过500杯。

除了油条/油饼+咖啡,在全国各地,地方美食+咖啡的组合,正在成为咖啡馆走入日常的一条路径。

02 地域美食+咖啡,成为新爆款公式

在新茶饮中屡试不爽的地方美食+茶饮公式,开始在咖啡中奏效。

郑州让咖啡的“黑胡椒拿铁”,提取当地早餐胡辣汤中的胡椒口感,做成了略带麻辣口感的拿铁,成为门店流量担当。

沈阳的一个早餐店,推出了“油条美式”,一杯美式+一根油条,成为了沈阳干饭人的精致早餐。

捌比特咖啡,在北京展会的“豆汁儿Dirty”,让人直呼上头。

在西安,一家咖啡馆直接改名叫“咖啡爱上肉夹馍”,和当地美食站在了一起。

在成都,有咖啡馆把青花椒元素用到咖啡里,在杭州,Seesaw的爆款是“西湖龙井美式”;在大西北,甜醅子也和咖啡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油条阿芙佳朵”的启发下,巴浪鱼咖啡馆发现了“地方美食+咖啡”这个很容易出彩的组合,持续研发了“石花膏冰拿铁”、“泉州布鲁斯”、“梅酒冰淇淋”等爆款。

辽宁研磨咖啡创始人赵源告诉我,在辽宁鞍山,有一个叫午餐时间的快餐连锁店,店内一直都有现磨咖啡售卖,10多元一杯。

一份台式卤肉饭,搭配一杯咖啡,或者咖喱鸡腿饭搭配一杯冰拿铁,都是最常见的组合。

地域美食+咖啡,这个“土洋结合”的搭配,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自带话题和流量。

而在产品呈现上,因为融入了“从小吃到大”的美食,让一杯咖啡减少了距离感。

“只要一个产品符合饮食科学、能被人接受、能够传播开,那它就是王者。哪怕臭豆腐配咖啡,都没什么不可以。”赵源表示。

03 本土化浪潮兴起,对咖啡是好事吗?

国内的很多咖啡创新,常常一不小心就面临被diss的窘境,咖啡的在地化浪潮,到底好不好?我请教了几位行业人士。

有17年咖啡从业经验的小艾看来,产品结合没有对错,结合各地特色当然很好,只要有足够的人欣赏,都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意大利咖啡大赛世界冠军、CoCo Café主理人张仲仑认为,“以大方向来看是好的,这代表行业在寻求改变、创新、差异化。”

先不论风味,“咖啡”这个产品可以在更多的场景被应用,能见度和用法多了,就能让更多人能在无意中品尝到咖啡,从而让消费者对咖啡像对茶一样“习以为常”。

明谦咖啡线下负责人杨朕堃表示:“我觉得这个现象肯定是好事情。首先,咖啡和早餐本身就是顺利成章的一对。“

“精品咖啡,就是从种子到杯子,每个环节都关注细节、倾注心血,仅此而已。

所以,加了油条、石花膏、热干面的咖啡,只要在细节上用心,在口感上有认可度,一样可以很精品。”

事实上,在地化咖啡浪潮在国内的兴起,恰恰是咖啡走入日常的一个标志,因为咖啡在中国“自上而下”、从精英带领大众的方式,很难走通。

而生长于民间,带有中国味的本土化咖啡,可能才是大众化的路径之一。

04 咖啡本土化,3个创意方向可尝试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为你店的新品研发,想到了好几个本土化的创意。

事实上,要注意的是,咖啡本土化,不是为了噱头和流量,而把两种食物生搬硬造在一起。

就像巴浪鱼销量top1的海石花拿铁,就是试验了几十次,最终采用店内现熬的方式出品,才达到了最佳效果。

捌比特咖啡创始人阚欧礼,为本土化提供了3个创意方向:

一是口味本土化,利用熟悉味型做同化。

比如地域美食与咖啡组套餐,让消费者有吃有喝方便快捷,或者是把当地的特色小吃作为小料,比如海石花是泉州特产,甜醅子是西北小吃,海石花拿铁和甜醅子奶茶就在当地卖得很好。

第二是借力熟悉的地域性符号。

比如成都的盖碗儿咖啡,在巴浪鱼的特调咖啡“泉州布鲁斯”中,并没有使用泉州的食材,而是在出杯的时候,放上一根木麻黄的树枝,结合产品口感,营造出海风的氛围。(木麻黄是泉州海边常见的防风固沙树种)

第三,借助地域文化,帮助品牌定位。

在新茶饮中,用区域文化为品牌赋能,已经是常见操作,茶颜悦色之于长沙,眷茶之于郑州、英歌魂之于潮汕。

如果想做一个咖啡连锁品牌,使用区域文化赋能,是个已经被验证过的路径。

结语

最后,我想引用杨朕堃的观点:咖啡配小吃、早餐,是咖啡文化逐渐融合中国文化一个自然并且必然的趋势。

咖啡,这个舶来品,正在一点点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在与本土美食的交锋中,逐渐也融入了我们的菜谱。

这意味着如今的咖啡市场不仅壮大,而且还能够继续下沉、渗透,演变出更多的呈现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油饼蘸咖啡,一天400杯,最近咖啡馆都在卖小吃?

咖啡,这个舶来品,正在一点点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在与本土美食的交锋中,逐渐也融入了我们的菜谱。

文|咖门 

编辑|居居

民间小吃和咖啡组的CP,几乎是组一个火一个。

继肉夹馍配咖啡之后,泉州又有一个“油条阿芙佳朵”火了。

这个产品成为门店招牌,供不应求,而且带动了整个咖啡馆的销量,周末一天能出杯500+。

地方小吃+套餐,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普通咖啡馆能不能效仿?我找了一些案例来分析。

01 “油条/油饼咖啡”,每天供不应求

前段时间,武汉有一个咖啡品牌,因为“油饼包烧麦”咖啡套餐火了。

不正咖啡创始人张镇告诉我,这个单品套餐,在工作日一天能卖100份左右,周末可以卖200~400份。

套餐最初的创意,来自隔壁是一个当地老字号油饼店,其店内的油饼包烧麦是武汉人必吃早餐,因为看到很多人带着油饼来买咖啡,干脆就出了这个套餐。(PS:老板和油饼店是亲戚)

而在1000公里外的,刚刚申遗成功的泉州,有一个名叫巴浪鱼的咖啡馆,依靠一款“油条阿芙佳朵”成功出圈,被很多人默默记录在了打卡目的地上。

这款产品做法也很简单,是把刚刚出锅的酥脆油条,加入到冰淇淋中,并淋上浓缩咖啡液,一口油条一口冰淇淋咖啡,“美到窒息”的阿芙佳朵,有了接地气的新吃法。

巴浪鱼的老板亚三告诉我,店对面的油条店,是泉州一家30多年的老字号,因为发现有人买了油条来喝咖啡,就萌生了将油条和咖啡结合起来的想法。

因为油条店只有在下午4~6点营业,所以油条阿芙佳朵每天限时售卖,即便如此,这个单品还是成为巴浪鱼的招牌之一,很多人为它而来。

已经开店近5年的巴浪鱼咖啡,已成为泉州的地标咖啡馆之一,工作日出杯量在300杯上下,节假日会超过500杯。

除了油条/油饼+咖啡,在全国各地,地方美食+咖啡的组合,正在成为咖啡馆走入日常的一条路径。

02 地域美食+咖啡,成为新爆款公式

在新茶饮中屡试不爽的地方美食+茶饮公式,开始在咖啡中奏效。

郑州让咖啡的“黑胡椒拿铁”,提取当地早餐胡辣汤中的胡椒口感,做成了略带麻辣口感的拿铁,成为门店流量担当。

沈阳的一个早餐店,推出了“油条美式”,一杯美式+一根油条,成为了沈阳干饭人的精致早餐。

捌比特咖啡,在北京展会的“豆汁儿Dirty”,让人直呼上头。

在西安,一家咖啡馆直接改名叫“咖啡爱上肉夹馍”,和当地美食站在了一起。

在成都,有咖啡馆把青花椒元素用到咖啡里,在杭州,Seesaw的爆款是“西湖龙井美式”;在大西北,甜醅子也和咖啡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油条阿芙佳朵”的启发下,巴浪鱼咖啡馆发现了“地方美食+咖啡”这个很容易出彩的组合,持续研发了“石花膏冰拿铁”、“泉州布鲁斯”、“梅酒冰淇淋”等爆款。

辽宁研磨咖啡创始人赵源告诉我,在辽宁鞍山,有一个叫午餐时间的快餐连锁店,店内一直都有现磨咖啡售卖,10多元一杯。

一份台式卤肉饭,搭配一杯咖啡,或者咖喱鸡腿饭搭配一杯冰拿铁,都是最常见的组合。

地域美食+咖啡,这个“土洋结合”的搭配,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自带话题和流量。

而在产品呈现上,因为融入了“从小吃到大”的美食,让一杯咖啡减少了距离感。

“只要一个产品符合饮食科学、能被人接受、能够传播开,那它就是王者。哪怕臭豆腐配咖啡,都没什么不可以。”赵源表示。

03 本土化浪潮兴起,对咖啡是好事吗?

国内的很多咖啡创新,常常一不小心就面临被diss的窘境,咖啡的在地化浪潮,到底好不好?我请教了几位行业人士。

有17年咖啡从业经验的小艾看来,产品结合没有对错,结合各地特色当然很好,只要有足够的人欣赏,都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意大利咖啡大赛世界冠军、CoCo Café主理人张仲仑认为,“以大方向来看是好的,这代表行业在寻求改变、创新、差异化。”

先不论风味,“咖啡”这个产品可以在更多的场景被应用,能见度和用法多了,就能让更多人能在无意中品尝到咖啡,从而让消费者对咖啡像对茶一样“习以为常”。

明谦咖啡线下负责人杨朕堃表示:“我觉得这个现象肯定是好事情。首先,咖啡和早餐本身就是顺利成章的一对。“

“精品咖啡,就是从种子到杯子,每个环节都关注细节、倾注心血,仅此而已。

所以,加了油条、石花膏、热干面的咖啡,只要在细节上用心,在口感上有认可度,一样可以很精品。”

事实上,在地化咖啡浪潮在国内的兴起,恰恰是咖啡走入日常的一个标志,因为咖啡在中国“自上而下”、从精英带领大众的方式,很难走通。

而生长于民间,带有中国味的本土化咖啡,可能才是大众化的路径之一。

04 咖啡本土化,3个创意方向可尝试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为你店的新品研发,想到了好几个本土化的创意。

事实上,要注意的是,咖啡本土化,不是为了噱头和流量,而把两种食物生搬硬造在一起。

就像巴浪鱼销量top1的海石花拿铁,就是试验了几十次,最终采用店内现熬的方式出品,才达到了最佳效果。

捌比特咖啡创始人阚欧礼,为本土化提供了3个创意方向:

一是口味本土化,利用熟悉味型做同化。

比如地域美食与咖啡组套餐,让消费者有吃有喝方便快捷,或者是把当地的特色小吃作为小料,比如海石花是泉州特产,甜醅子是西北小吃,海石花拿铁和甜醅子奶茶就在当地卖得很好。

第二是借力熟悉的地域性符号。

比如成都的盖碗儿咖啡,在巴浪鱼的特调咖啡“泉州布鲁斯”中,并没有使用泉州的食材,而是在出杯的时候,放上一根木麻黄的树枝,结合产品口感,营造出海风的氛围。(木麻黄是泉州海边常见的防风固沙树种)

第三,借助地域文化,帮助品牌定位。

在新茶饮中,用区域文化为品牌赋能,已经是常见操作,茶颜悦色之于长沙,眷茶之于郑州、英歌魂之于潮汕。

如果想做一个咖啡连锁品牌,使用区域文化赋能,是个已经被验证过的路径。

结语

最后,我想引用杨朕堃的观点:咖啡配小吃、早餐,是咖啡文化逐渐融合中国文化一个自然并且必然的趋势。

咖啡,这个舶来品,正在一点点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在与本土美食的交锋中,逐渐也融入了我们的菜谱。

这意味着如今的咖啡市场不仅壮大,而且还能够继续下沉、渗透,演变出更多的呈现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